主持人:
觀眾朋友,現(xiàn)在說起歌曲、戲曲、舞蹈,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但如果要問您,這些藝術(shù)形式起源于何時?由誰發(fā)明的?可能就要考問住一部分人了。其實,這要追溯到遠古時期“三皇五帝”時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他以創(chuàng)制《葛天氏之樂》被人們尊為我國音樂、歌舞的始祖。
解說:
在我國最古老的傳世文獻《尚書》的開篇文章中,記載著中原大地的文明之光,在地球上大多地方蠻荒未開的原始上古時代: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漁牧,神農(nóng)氏授民耕作,與他們比肩齊名的葛天氏在黃河下游地區(qū)以葛織布、教民自治。這些古代的圣人們各有分工,把中華民族從愚昧無知帶進了初步文明的社會。
采訪:河南大學李玉潔:葛天氏的評價。
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1、談史書對葛天氏的記載。
上古時期,一種叫做葛的植物在黃河下游南岸的大片土地上蔓延生長。后來,從西部山區(qū)遷來的游民在這里定居。在以狩獵、采集為主的原始生活實踐中,他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葛的葉、花和塊根不但可以吃,還可以退燒治療感冒一類的疾病,感到十分神奇,于是對葛頂禮膜拜作為部族圖騰。并以葛為榮,將“葛”作為地名。這就是古葛地名的來歷。根據(jù)古籍記載,古葛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寧陵縣。直到今天,寧陵還遍地是葛花。
采訪:農(nóng)民:談葛的作用。
《詩經(jīng)·葛覃》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藿,為絺為綌,服之無。”描繪的是那時的人們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捻繩織布的景象。而這正是在葛地定居的部族首領(lǐng)的發(fā)明,從此人類也告別了靠獸皮樹葉遮體御寒的歷史。葛天氏因利用葛造福部落之民,被尊稱為“葛天氏”。他對葛進行了全面研究,發(fā)明用葛藤做繩子、編籃筐、制葛鞋、織布做衣,還發(fā)明建葛天穹廬草房,以躲蔽風雨、野獸。據(jù)考古文化考證,葛天氏是伏羲氏系的第十五位庖犧,距今5357-5427年,屬仰韶文化。
采訪: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2、葛天氏名號的來歷。
人類文明的序篇,是用石頭書寫的。葛天氏生活的時期,是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這片土地上,葛天氏帶領(lǐng)族人使用石器,把農(nóng)耕時代拓荒者的業(yè)績,刻進了歷史的記憶。
由他開啟的文明之源,不僅把荒原澆灌成良田,也哺育構(gòu)建了最原始的和諧社會。時人淳樸善良、崇尚自然、沒有壓迫、沒有斗爭,人們豐衣足食、生活安樂,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晉朝的陶淵明在《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中曾寫道:“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把自己比做“無懷氏、葛天氏”,暗喻自己不追逐功名利祿,追求恬靜自然的淳樸生活;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把自己稱為“葛天氏之民”。
采訪:河南大學李玉潔:3、談葛天氏之民的社會和諧與追求,自喻葛天氏之民。
在原始蒙昧不化的時代,葛天氏的貢獻是歷史性的。他既是氏族首領(lǐng),又是一方君主,作為“三皇五帝”時代的一位古帝王,那么,其“名號”為何稱葛天氏而不稱帝王號呢?
采訪: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3、葛天氏為什么不稱帝王號?
主持人:
葛天氏,作為中原聯(lián)盟共主的一方帝王,這么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地望在哪里呢?也就是說,他當時生活的區(qū)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一個時期以來爭論不斷,有寧陵說、長葛說、修武說等說法。讓我們聽聽專家的論證。
采訪:河南大學李玉潔:2、地望在寧陵,希望把考古做的細。
解說:
黃河是母親河,也是災難河。據(jù)記載,歷史上黃河因泛濫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作為黃泛區(qū)的寧陵縣也飽受黃河決口的蹂躪,一次次淹沒,一次次毀滅和重建。今天在寧陵縣柳河鎮(zhèn)還有公元1855年,即清咸豐五年黃河大改道后留下的黃河故道高灘地。
沿黃河故道向南行駛10公里,在一個叫葛伯屯的村莊北面,蒼勁的柏林與成行的楊林間便可尋見葛天氏陵的遺址。
采訪:葛伯屯村民李書謹:1、談葛天氏陵原來遺存牌坊、大鐘情況。
在葛天氏遺址處,感悟?qū)訉盈B疊的文化遺存,如同目耕歲月深處寫就的一部卷軼浩繁的歷史大書,這是古代文明史的一個濃縮。從該縣程樓鄉(xiāng)丁堌堆發(fā)掘出土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證明了,4000多年前這里就不僅已經(jīng)有人類居住,而且是個人口比較集中、具有相當規(guī)模手工業(yè)作坊的地方。
古葛地,影響著寧陵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
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4、爭議證據(jù):一是文獻記載。
與葛天氏一脈相承、一地相因的夏商周時期的葛伯國,就建在先祖葛天氏的活動地——古葛地,與商王朝的都城亳為鄰。直到今天,這里還有很多相關(guān)的歷史遺存。
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4、爭議證據(jù):三是史跡遺存:牌坊、葛城遺址、童餉堌堆;
河南大學李玉潔:3、葛伯國是葛天氏的的后裔,長葛、修武乃遷徙的地方。
《孟子》云:“湯居亳,與葛為鄰”。殷墟甲骨文的記載,更準確的證實了“亳在商丘,葛在寧陵”這一歷史事實。
采訪:縣史志辦主任劉振海:4、爭議證據(jù):三是甲骨文的記載。
采訪:馬世之:談葛天氏的地望。
主持人:
綜合歷史文獻記載、遺存考古依據(jù)和專家的研究,葛天氏作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寧陵這方古老的熱土上不僅創(chuàng)造了較高的農(nóng)耕文明,而且他還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葛天氏之樂》。直到漢代還流行于宮廷和民間,“千人唱,萬人和”,可謂是氣勢磅礴。好,歡迎繼續(xù)收看《人文始祖葛天氏》的下集:遠古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