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男,1966年生,大學學歷,曾任教于書院中學、圣林中學,1988年起先后任曲阜市委辦公室科長副主任,市委研究室主任,南辛鎮(zhèn)黨委書記,市委辦公室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
編者按:山東省曲阜市作為孔子故里、東方圣城,是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鬃铀鶆?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脈根基,而曲阜教育則是這頂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一直傳誦著“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美譽。為此,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tǒng)文化分會副會長陶繼新先生專訪了曲阜市教育局李建偉局長。
李建偉說:“曲阜教育有更重的責任和義務秉承孔子思想理念,傳承優(yōu)秀經典文化,教育出更多的謙謙君子,辦好讓先賢欣慰、社會滿意的教育。”李局長見賢思齊的普世情懷令陶先生十分欽佩,并圍繞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F(xiàn)摘錄其中部分,以饗讀者。
【陶繼新對話教育局長系列之三】
■陶繼新 李建偉/文
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
【李建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學說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超越時空,橫貫古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基礎,鑄就了華夏民族的共同品格和精神家園。曲阜作為孔子故里,因此被譽為東方圣城。東方圣城的文化品牌同時也賦予曲阜教育更多的使命和責任。多年來,我們把這種使命和責任化作工作的動力,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人文情懷,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為宗旨,充分發(fā)揮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資源優(yōu)勢,全面啟動了以“誦讀先賢經典,培育當代君子”為主題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程,走出了一條經典誦讀與教學改革相契合、民族特色與時代要求相融合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路。
【陶繼新】“誦讀先賢經典”,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思想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徑。沒有經典文化的滋養(yǎng),就等于樹之無根,人之無魂?!爱敶印币朊嫦蛭磥恚紫纫形幕讱?。如果沒有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作支撐,就會行之不遠,中途敗北。特別是在與西方文化相碰撞的時候,因有經典在胸,就不會不加選擇地全盤“拿來”,而是取其可用之處,棄其無物之文,批其有害之義。同時,有了經典文化的支撐,對于我們研究當代教育,還會起到巨大的作用??鬃邮鞘澜缟献顐ゴ蟮慕逃?,當代西方教育家?guī)缀鯚o不學習研究孔子思想,并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我們學習教育理論,首先要到孔子那里去索取智慧,而不應當舍近取遠、舍本逐末。這樣,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走出一條我們自己教育改革的路子來。
【李建偉】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這是我們多年來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曲阜教育界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給予了較為響亮的詮釋,即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擔當進而達到崇高人格的塑造。沒有優(yōu)秀文化的長期熏陶和浸染,沒有優(yōu)秀文化的深層積淀和創(chuàng)新,人的發(fā)展之塔就缺失了精神成長的骨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不斷發(fā)展的歷史文化,正是這一文化的精髓鑄就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其中以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一脈,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曲阜是孔子故里,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傳播優(yōu)勢。國家領導人曾經寫下“汲取孔子思想精華,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題詞。我們敏銳而及時地抓住這個歷史機遇,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傳統(tǒng)美德,誦讀先賢經典,塑造當代君子”為目標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在圣城拉開了帷幕。春華秋實。十幾年的積極探索,我們把對傳統(tǒng)文化的膜拜化作積極傳承的動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我們先后承辦、參加了首屆華人文化經典誦讀友誼賽、全國詩文誦讀才藝比賽、全國第十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閉幕式、山東省古詩文誦讀比賽等重大活動,均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實驗小學、書院街小學、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還被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授予“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全國優(yōu)秀學?!狈Q號。今年以來,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省關工委主任王克玉等領導先后來我市調研傳統(tǒng)文化教育開展情況。9月28日,我市中小學近萬名學子身著盛裝,神情莊重,列隊在通往孔廟大成殿的長街上,用心吟誦著先師經典的教誨,迎接著來自四方的嘉賓,成為2009年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一道亮麗的風景。10月15日,省關工委在我市召開了“三項活動”專題研討座談會,現(xiàn)場觀摩了我市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中央、省文明網(wǎng)站,山東電視臺、大眾日報社、山東廣播電臺、《現(xiàn)代教育導報》等多家媒體先后對我市傳統(tǒng)文化教育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這些就代表了我們高舉素質教育大旗、擔當文化育人先鋒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做法。
【陶繼新】儒家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文化,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歷經兩千五百年之后,依然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流傳,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特殊的文化景觀,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特別讓孔子誕生地的曲阜人感到自豪。傳承儒家思想,開啟未來教育,就成了你們“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
曾觀看過孔子文化節(jié)盛典的盛況,并到你們一些學校進行過走訪,感到孔子的思想幾乎無處不在。可以說,儒家文化已經在曲阜教育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沒有“長期熏陶和浸染”,就不會有這樣的教育成果。在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文化的一些精華思想,已經根植到了你們師生的心里。而這些文化中不但內蘊著豐富的知識與智慧,而且也流淌著思想的要義,它對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與思想人格的鍛造,有著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可以說,曲阜的孩子,因教育與經典文化的聯(lián)姻,已經具備了面對未來的文化底氣。
登堂入室的鄉(xiāng)土教材
【李建偉】為實現(xiàn)“誦讀先賢經典,塑造當代君子”這一目標,我們注重用課程拉近傳統(tǒng)文化與課堂教學的距離,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開設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與先賢“天天見面”。先后邀請專家學者組織編寫《中華經典誦讀》系列叢書等鄉(xiāng)土教材。實驗中學匯編了《中華古詩詞誦讀篇目》,將《論語》警句、寓理短文、育人故事等集成《<論語>箴言》讀本。魯城街道開發(fā)了《人杰地靈》校本教材,編輯“百年書院”、“圣人傳記”、“論語選粹”、“孔子故事”、“古跡名勝”五章。目前我市各學校編寫的古詩文經典誦讀教材已達20多種。教材是基礎,落實是關鍵。各學校每學期都制訂詳細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確保時間、人員和經費“三落實”。市實驗小學將每天晨讀20分鐘和每周的兩節(jié)活動課作為詩文誦讀課,把古詩文誦讀活動計入語文教師的工作量。市實驗中學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規(guī)定為學生必修科目,每學期向不同年級推薦必讀篇目,任課教師定期教研、開課,且納入學生考試競賽內容,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經典、誦經典的積極性。一個人的思想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少年時期閱讀經典的厚度。這些教材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涵養(yǎng)了學生的詩性和心性,為學生既成才又成人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陶繼新】你們的鄉(xiāng)土教材讓學生有了與先賢“天天見面”的文化“機遇”,這就是課程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催^這套經典教材,感到你們不但搜集了中國古代經典的核心內容,而且編排上多符合孩子學習的特點。開發(fā)這一課程,你們因在圣人之地,也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一課程的開發(fā)者,是你們教研室的教研人員和部分優(yōu)秀教師,他們本來就對儒家文化情有獨鐘,甚至有的就是這方面的研究專家。所以,雖系“鄉(xiāng)土”,卻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我一直倡導讀書要“取法乎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因“近朱者赤”而受到特別好的熏陶,漸漸地高尚與豐富起來。你們的鄉(xiāng)土教材,就是讓學生去聽未曾謀面的大師的“講座”。相信他們在耳濡目染之中,定然會在思想與文化兩個層面都會有一個較大飛躍。
【李建偉】為使傳統(tǒng)文化教育經?;?、系列化、常規(guī)化,我們科學制定了《曲阜市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施綱要》?!毒V要》以十七大精神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為統(tǒng)領,以“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民族自豪感”為總體目標,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確定了學段發(fā)展目標,既突出經典誦讀的達標環(huán)節(jié),又重視琴棋書畫等其他藝術文化的涉獵;既關注宏觀層面的國家大文化,又關照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文化;既注重語言層面的感知活動,又強調精神層面的實踐體驗活動。同時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校本教材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編輯整理,形成了十冊供全市中小學生使用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走進圣城 感悟經典》。教材以話題設計教育活動單元,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綜合規(guī)劃各學段經典誦讀、地域文化、活動體驗等內容。每冊安排8個單元,每個單元由“導語·哲人語絲·詩詞美文·圣城擷英·快樂體驗·盤點升級”六個既相對獨立,又有機相連的內容板塊組成。每個板塊內容縱向統(tǒng)籌設計,力求學生經過10個學年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水平得到由淺入深的發(fā)展;橫向綜合設計文化體驗活動,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感受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內容、多姿多彩的形式,具備了多維文化視野。綱要的實施,教材的使用,為曲阜中小學生確立了整體文化概念,同時拓展了曲阜人文教育的平臺。
【陶繼新】《走進圣城 感悟經典》傾注了你們很大的心血。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材,也不是一般人能編得了的。首先,要對圣城經典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比較深的研究。同時,對于“經典”也并不能一并“拿來”,還要去偽存真。這樣,既要熟悉經典,又要有現(xiàn)代的視野與眼光,有一定的思想境界。這,恰恰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般而言,孩子對于經典文化背景所知甚少,而且與現(xiàn)代社會也有著比較遙遠的距離。所以,如何讓孩子們誦讀的時候,既可以學到經典的要義,又感到它是那么的親切,就是你們編寫者高人一著之處了。但是,為什么編寫得這么好呢?除了學識之外,就是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你們認為,作為曲阜的教育,有責任有義務編好它。你們是想讓孔子的思想等經典文化走進現(xiàn)代孩子的心里,并讓它照亮現(xiàn)代人的文化前程。所以,盡管耗時耗力耗財,可是,它還是高質量高效率地出版了,從而給了古人一個“交待”,給了今人一個高層次的文化引領。
【李建偉】為保證該教材的使用到位,提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施水平,我們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和課程機制。一是教育局成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辦公室,負責指導全市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開展和評價,定期組織專家輔導、師資培訓、教學研討、論文評選、教學設計、誦讀比賽、主題教育等系列活動,對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二是落實課程課時安排,從學生的發(fā)展實際出發(fā),利用地方課程課時安排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驗活動,小學一年級起至高中二年級止,10學年共(初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不安排)300課時(每周1課時,每學年30課時)。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結合鄉(xiāng)情校情制訂具體實施方案,靈活安排課時,積極開展教育活動。在活動設計上求活,形式上力求新穎活潑富有吸引力。求實,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口、動手實踐,引導他們或交流學習心得,或展示富有個性的特長技能,增強自信,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求親,語言生動活潑,富有親和力,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求近,力求貼近學生的文化生活實際和家庭、學校、社區(qū)的文化資源,便于活動的組織實施。三是師資隊伍建設。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從本地師資水平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教育活動開展的需要,安排語文教師承擔經典誦讀教學、班主任(團隊輔導員)承擔文化體驗活動的教學、藝術教師負責學校節(jié)慶藝術活動的組織指導等工作。
【陶繼新】教育局成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辦公室”,這當是你們曲阜的一大特色。有無這個機構是大不一樣的,它對全市誦讀經典有著領導與指導的職能。正是因為教育局有此機構,各個學校也有了相應的專門人員,有的還成立了專門的處室。這樣,校長與教師就會更加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而使傳統(tǒng)文化進入課程,不但有了課時的保障,還可以與國家教材一樣,讓傳統(tǒng)文化教學正式“登堂入室”。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就會更加認真與努力。不過,你們并沒有要求同一“規(guī)格”,因其年級不同,學校情況各異,學習的方式方法也更見靈活。這樣,各個學校就會揚長避短,各顯神通,從而讓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更加具有生命的張力。而且,學習傳統(tǒng)文化,因內容與文字與現(xiàn)代的“隔離”,休說學生,就是教師,學習起來也會感到困難。所以,培養(yǎng)這方面的師資,就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師學習經典有著“先天”優(yōu)勢,團隊輔導員在組織活動上又得心應手,藝術教師則可以用文藝載體將誦讀經典演繹得更加精美,對這些教師進行特別培養(yǎng),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載體創(chuàng)新的經典誦讀
【李建偉】我們認為,只有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從“化境”的高點走進尋常的書院,走進孩子的心靈。近年來,我市以“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創(chuàng)新”為著眼點,以鞏固、拓展經典誦讀為有效形式,拉開了傳統(tǒng)文化大教育框架,積極推進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我們在42處中小學開展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點課題“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研究。課題以“培養(yǎng)民族精神、涵養(yǎng)人文情懷、奠定文化根基、豐富語文素養(yǎng)”為宗旨,注重在教學中浸潤傳統(tǒng)文化。我們探索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三結合”經典誦讀活動模式,營造了“課堂內外學經典,家?;诱b經典”的良好氛圍。一是經典誦讀與學科教學結合。采用“導引—誦讀—探究—拓展”模式和“故事引導”、“意境陶醉”、“成功感應”、“誦讀變式”等方法,激發(fā)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二是經典誦讀與實踐活動結合。利用主題班隊會、晨會、課前三分鐘等,組織學生誦經典、唱經典、演經典、寫經典,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和精神力量。三是經典誦讀與家庭教育結合。通過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開展經典誦讀的目的、意義、方法,每個學生都制作了經典誦讀卡,隨身攜帶,準備一本經典誦讀摘記本,隨時記錄,隨時記誦,每天回家復習經典,和家長一齊誦讀,營造了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
【陶繼新】“三結合”讓經典有了與學生“接觸”的更多機會。經典與學科教學結合,不重在教師研究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而重在研究激發(fā)起學生誦讀的興趣。同時,經典因學科這一特殊載體而有了更好的“生長”根基,學科因有了經典則有了更優(yōu)質的文化內涵。經典誦讀與實踐的結合,體現(xiàn)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這是探索如何讓孩子樂此不疲地學習經典的一種方法。孔子為什么說“游于藝”?一個“游”字,道出了學習之中的快樂心境。其實,孩子學習經典文化,就應當讓他們有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在快樂的“玩”中,去誦讀經典,反而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經典誦讀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不但可以提高誦讀的效率,而且還會形成一種家庭文化,甚至會在一些家庭之中構建一種經典文化學習的共同體。家長文化品位的提升,還會輻射到社會上,從而影響到更多的人。
應運而生的書香校園
【李建偉】陶老師以上所述具體闡述了孔老夫子的教育觀,又揭示了少年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孩子天性好動、好新、好奇。充分利用空間,全面挖掘潛能,順應學生天性,打造和樂致美校園,是我們實施傳統(tǒng)文化教育堅持不懈的追求?!爸居诘馈?、“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孔老夫子育人的核心理念。前三者是內涵,講一個有志于實現(xiàn)自己美好理想的人,要重視自身的仁德修養(yǎng);“六藝”,是孔子的教學內容,也是志士仁人修養(yǎng)“仁德”的課程和社會實踐,這樣看來,“游于藝”則是修身礪為的外延和形式。因此,我們在校園動、靜態(tài)文化建設上著力進行了一些探索??偟氖菄@“古、儒、文、雅”四個字做文章,進一步凸顯曲阜文化特色。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以揚棄的眼光和方法,給學校以靈性的文化定位,古為今用,形成充滿個性的辦學理念,即為“古”;以儒家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重點,形成曲阜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系和模式,即為“儒”;“文”、“雅”就是講究校園的“文氣”、“文采”,以氤氳書香的高雅氛圍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良好品格的目的。目前,我市100多所中小學“校校孔子像、班班論語章、處處經典句、園園溢書香”。
【陶繼新】“校??鬃酉瘛喟嗾撜Z章”是你們曲阜教育上的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每個學校里的孔子像,已經成了一種儒家文化的象征,以及師生“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學習楷模。古時就有孩子入學時在孔子像前拜師的尊師傳統(tǒng)。這種禮節(jié)雖然早已廢除,可是,孔子為師者的地位不應當從我們心里抹掉。相反,還應當加強。斯人已去,仍然可以讓我們睹像思人。這種感受隨著時間的拉長,還會內化成一種尊師的優(yōu)秀品質。
《論語》是儒家經典的代表之作,古時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學生現(xiàn)在雖然不能去“治國,平天下”,卻可以為未來“治國,平天下”作好準備。因為《論語》之中內涵著修身做人之道,“學而時習之”,就會內化成一種高尚的品質。不“修身”,則無以“齊家”,不“齊家”,則無以“治國”,不“治國”,則無以“平天下”。況且,即使不去成就“平天下”的偉業(yè),還可以修煉自己的道德。而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不管在任何地方,做什么事情,都會有立身之本。而班班有《論語》,不但可以天天誦讀,而且還會形成一種思想文化氛圍,在無意識之中對師生的道德行為形成一種約束與提醒,進而讓他們的思想人格得以提升與升華。
而經典作用于孩子,未必有“立竿見影”之效,可是,它卻可以沉淀到孩子的心里,在其生命的歷程中慢慢產生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成長。正如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所言:“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李建偉】“修齊治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個人成長修為的基本歷程。近年來,我們在讀論語、誦經典、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造就時代新人方面,寓教于樂,以小見大,時時耳濡目染,處處潛移默化,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一是“小墻壁,大論語”。梁公林小學因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而得名。學校構建了“五墻一廊”的校園文化格局,即論語墻、六藝墻、“五德”主題墻、“讀經典 學國學”主題墻、“孝悌”教育主題墻和傳統(tǒng)文化長廊,并對每條路、每個班、每個門賦予新的含義,即一門一經典、一路一名人、一班一含義、一物一標牌,如三省門、子淵路、明德班等。二是“小樹林,大閱讀”。位于泗河之濱的王莊鄉(xiāng)岳村小學的“洙泗杏壇林”意寓詩書傳承,桃李滿天下?!傲謨取庇星嗍遄x書桌凳45套,可容納270人,石板桌上書寫讀書名言,擺放各類書籍,供學生課余時間閱讀、開展班際間的圖書交流、生生之間的讀書交流活動。三是“小游戲,大天地”。把傳統(tǒng)民間益智、趣味、健體類游戲引入校園,孩子們在課間快樂有序地開展自己喜歡的游戲活動,同時融入交通安全知識、校規(guī)校紀、經典詩文、養(yǎng)成教育。陵城鎮(zhèn)駐蹕小學吟誦童謠感召人,學用童謠塑靈魂。在進行童謠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隨時捕捉童謠的影子,創(chuàng)作了值日謠、晨讀謠、寫字謠等。
【陶繼新】梁公林小學的確很小,還是一律的平房土地??墒?,那里卻有一般學校沒有的文化?!靶Ρ冢笳撜Z”可謂說到了精要處。墻壁上的論語是有形的文字,而深入師生心里的卻是無形的思想。盡管我在曲阜師范學校教了3年多的學,可是,卻從來沒有到過梁公林,一直為此感到遺憾。上次去走訪,是梁公林小學的學生當了我的旅游導游,他們讓我對孔子的父母叔梁紇與顏征在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的講解雖然不是滔滔不絕,也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語,可是,自然、真誠,讓我感到他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多是儒家文化的精神。
我去岳村小學的時候,“小樹林”已經因葉落顯得有點蕭瑟,可是,那一排排的石板桌卻無聲地記載著學生學習的美好“回憶”。想象春、秋、夏三個季節(jié),學生就在那自然得沒法再自然的樹下學習的時候,或許還有蟬鳴蟲叫,或許還有斑駁的陽光從樹縫里灑下照到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們卻是那么入情入景地誦讀經典與交流感想。
駐蹕小學創(chuàng)作的童謠我沒能聽到,可是,卻從你們給我的文字材料中感受到這一文學載體中孩子心靈的躍動。而且,其中有一定的經典文化的詞句,多是在不經意且又自然地和諧于童謠之中的,顯然,它為這些童謠增加了另樣的色彩。
【李建偉】文化是校園的靈魂,活動是闡釋文化的有效載體。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浩浩,杏花飄飄,師生暢談,各抒其志,是當年孔子講學的情景,于是杏壇中學應運而生;“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于是在大沂河畔舞雩壇邊崛起了舞雩壇中學;“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于是孔子作《春秋》處又有了春秋中學……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學校名稱無不蘊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在曲阜,隨你走進哪一處學校,迎接你的肯定是至圣先師孔子塑像,或是《論語》集句畫墻,或是傳統(tǒng)文化長廊……各學校通過建構具有人文情境的校園,營造了一種形理兼?zhèn)?、氣韻流暢的文化氛圍,莘莘學子每天都被這儒雅大氣的文化氛圍所包容、所感染、所提升,徜徉在“坐仰先賢”的人文境界。興六藝之風,養(yǎng)君子之氣已成為各學校育人的終極追求。曲阜市第一中學的《<論語>與語文教學》研究,將《論語》的學習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生中開展《論語》誦讀比賽、《論語》書法比賽、《論語》知識競賽以及“《論語》心得”師生征文活動。濟寧學院二附小舉辦講孔子故事比賽、排演歷史情景劇、收集春聯(lián)、“孔子與時尚明星之比較”辯論賽等系列活動。防山鄉(xiāng)中學制訂了翔實可行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計劃,以“防山頌”為主題,引導學生了解民風民俗,探尋文物古跡,游覽自然景觀,搜集歷史文化中的人文故事,整理成校本教材,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了解家鄉(xiāng),寫家鄉(xiāng)、頌家鄉(xiāng)。王莊鄉(xiāng)中心小學、姚村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誦中華美文,做文明少年”活動,舉辦傳統(tǒng)文化征文比賽、知識競賽,通過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走近圣哲,神游詩苑,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
曲阜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教育系統(tǒng)有更重的責任和義務秉承孔子的思想理念,傳承優(yōu)秀的經典文化,教育出更多的謙謙君子,辦好讓先賢欣慰、讓社會滿意的教育。還請專家學者對我們的探索實踐給予更多的指導點撥和幫助支持,合力打造“教在杏壇,學于圣城”的教育品牌。
【陶繼新】在曲阜教學期間,我常常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到沂河邊散步。而每到河邊,我都會想起《子路、曾晳、曾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讓其弟子“各言其志”的教學場景。我甚至認為,那是至高至上的教學境界。特別是子路、冉有、公西華都認真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之后,曾晳卻依然坐而彈瑟,如果不是孔子問“點,爾何如”,他也許還會對孔子的提問充耳不聞。就是回答的內容,也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孔子其他弟子所言之“志”風馬牛不相及,“似耍的事”。可是,孔子卻是“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既彰顯了孔子的包容胸懷與思想境界,也可以看出對他對曾點的“無意必”與“不器意”的“許之”(王陽明《傳習錄》)。我想,現(xiàn)在很難找到這樣老師了。是??!十幾年來,我一次又一次地誦讀《論語》,越來越感到孔子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但是,孔子的這些思想,并沒有被一些一味崇尚西方教育思想的“專家學者”所接受。這當是中國教育上的一個悲哀。而到曲阜走訪時,你們卻給我?guī)砹司薮蟮捏@喜。你們每所學校的師生,都在異常認真地學習與研究孔子的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而且又是主動積極地將其思想內化到言行之中。其實,超越學問的是人格,而孔子的人格也就在誦讀中,悄然走進了師生的心靈之中。這些,當是你們師生的最大收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