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西城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商雷堂 (2009年6月13日)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想有一點精神應該是“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強”的“毛澤東精神”。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提出要發(fā)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這五種精神既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個共產黨員提出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鍵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現(xiàn)實指導意義。 我對 “精神”一詞的理解為:是指人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對客觀事務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忘我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積極探索的“求實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虛心好學的“求知精神”;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集體總要有點精神,精神是燈塔,是旗幟,是引領個人和團隊不斷進步的推動力。 當今社會,在人們的意識里,往往只重視物質財富,而忽略了精神財富。臺灣當代學者,著名作家、評論家和歷史學家李敖講到,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沒有精神那是行尸走肉,一個民族更不能沒有精神 ———沒有精神就成了任人宰殺的一盤散沙。一個民族,不管經濟多發(fā)達,而沒有了精神,那就是沙灘上的大廈,決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強大。 疾控中心是政府舉辦的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單位,承擔著公共衛(wèi)生的許多重要職能,維護著全區(qū)80萬人民健康,為西城區(qū)人民健康服務,為西城區(qū)政府決策服務,為公共衛(wèi)生安全提供保障服務,為社會提供技術指導服務。中心的精神是什么,應該是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疾控精神。 精神財富需要不斷充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勤奮好學。讀書是對精神財富的最好充實。古人云,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立德。讀好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操,是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重要途徑。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頭腦清醒;疑難時讀書,可以得到解答和啟示;年輕人讀書,可明奮進之道;老年人讀書,能知健身之理。書讀多了,自然就少了俗氣,多了清氣;少了媚氣,多了骨氣;少了霸氣,多了和氣。 二是要躬身實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以說乎。”這個“習”字,是告訴人們,學懂一個道理之后要去做、去實踐。即實踐出真知。人的內心感悟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必須身體力行,躬身踐行,親身體驗。是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三是要自省自勵。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和經常清點物質財富一樣,經常清點精神財富。經常想一想:我的信仰是什么?我的信念是不是堅定?我的意志是否堅強?在名利、金錢、美色面前,是否抵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是否能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四是要警鐘長鳴。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警戒線、高壓線,如,預防洪水的警戒線,交通安全的警戒線,預防電腦“病毒”的警戒線和高壓電線等,都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知榮辱,明是非,則是人生道德的警戒線。要警鐘常鳴,持之以恒,守住思想道德防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處世,扎扎實實干事,勤勤懇懇為民。一定要堅決清除內心中惡的一面,摒棄私欲和貪念,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和侵襲,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事業(yè)中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