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失原在寸心間 先來讀一讀莫小米的《人生感念三則》。(《左手握右手》 一 見女孩喜歡,舅舅毫不吝嗇地擰下一個柑橘,女孩一愣。當發(fā)現(xiàn)他還打算摘第二個柑橘時,她們一齊大喊:“不要,不要摘……”舅舅只道她們是客氣,哪里肯聽,轉(zhuǎn)眼工夫,三盆橘樹都只剩下了墨綠的葉子,三個柑橘放在了三個女孩的手里。 金燦燦的顏色與女孩眼里的神采一同消失了。這樣的柑橘,家里不是經(jīng)常有一整箱嗎?她們喜歡的,是掛在樹上的柑橘和結(jié)著柑橘的樹。現(xiàn)在,她們的喜歡,毀于頃刻。 而這一刻,舅舅滿心喜歡,他以為,他終于給了她們喜歡。 二 假日,一個大家庭聚餐。 扶老攜幼,登上小山。找一處佳景,大家庭合影,小家庭留影,老人來一張,孩子們來一張,兄弟合一張,爺孫合一張,姑嫂組合,妯娌組合……這卷膠卷格外地長,拍了一張又一張,大家絞盡腦汁把所有的排列組合都想遍了,膠卷才終于拍到頭了。 拍完了,大家就輕松了。孩子們開始打打鬧鬧地瘋玩,妯娌們歡呼遍地肥嫩的薺菜,奶奶拉著最小的孫女表演《兩只老虎》,連人到中年的大哥二哥也在草地上重溫起兒時的摔跤游戲來。一直文靜地站在一旁打量的大嫂說:“那些膠卷,留著這會兒拍有多好。” 與動物不同的是,人會用各種方式,把生命中精彩的瞬間定格、記錄、留存下來,其中的一些,后來就成為藝術(shù)??蔀槭裁瓷钅敲淳?,我們卻往往只記錄了平庸呢?也許就是因為,當精彩出其不意地到來時,卻沒了膠卷,膠卷已大量浪費在你對生活的平庸擺弄之中。 【品評】我們常常得到平庸的記錄,而失去精彩的定格。因為我們太習(xí)慣于循規(guī)蹈矩的從眾行為,太習(xí)慣于司空見慣的活動模式;奶奶與孫子的游戲,中年人的摔跤,這些返璞歸真的生活場面,成了常態(tài)之外的另類。我們就這樣失卻了生命中的精彩。 這篇短文似乎更像一個寓言故事,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更應(yīng)該在看似平庸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精彩、創(chuàng)造精彩,并且將之升華為生命的藝術(shù)。 三 是誰先哭起來的,事后都忘了。為什么哭——悲傷?難過?歡喜?激動?好像都不是,就這樣毫無緣由地哭、哭、哭。 他們記起那些嘴唇裂口的戰(zhàn)士,奇跡般地從漫天冰雪中變出了綠色蔬菜,他們卻一口都難以下咽;他們記起為上一個地勢更高的哨卡采訪,與部隊領(lǐng)導(dǎo)磨破嘴皮,終于如愿,卻給戰(zhàn)士添了無數(shù)麻煩……雪山上艱苦的生活,惡劣的氣候與大自然的奇景,人間最美的情操,使他們忽然發(fā)覺自己的純美,而且,是完全自然的。 但是明天,他們又將融人都市的人群,回復(fù)原來的樣子,瀟灑自如地對付各種人事,并對早已熟悉的這一切習(xí)以為常。 他們哭,是不是對那個純美的自己依依不舍? 他們無法不感慨渺小的個人意志,在雪山,就被冰清玉潔淹沒了;在都市,就被燈紅酒綠淹沒了。 所以在此刻——在雪山與都市的交界處,他們被自己的眼淚淹沒了。 【品評】 “雪山還是都市,這是一個問題,”你如何選擇?在雪山,會得到“人間最美的情操”和“自己的純美”,但同時,要失去舒適的生活和宜人的氣候。在都市,會得到“瀟灑自如”與“繁華”,同時會失去那個純美的自己。 “在雪山與都市的交界處”,也許不是一個真正的地理位置,卻隱喻著我們心靈的分水嶺。渺小的個人意志似乎難以與強大的世俗慣性相抗衡,但是當你曾被感動的眼淚淹沒,今后再次面對這種種的得與失,你又將如何選擇? 加法和減法 鄭代子 當你呱呱落地時,你便做了第一道人生的算式——加法和減法。你增加了對于社會的責(zé)任,失去了呆在媽媽肚皮里的安逸自在。 爾后,加減法在你的生命中無處不在,你知道吃一塊糖,會得到一嘴的甜味,同時也會少了你一個硬幣;你知道逃學(xué)會帶來一天欣喜的閑逛,卻會讓你失去在課堂里獲得知識的機會;你知道考出好成績便會拿到一張可以賺錢的文憑,但也許會流逝你那風(fēng)華正茂的青春激情…… 你在加加減減之中逐漸長大。有一次,你犧牲一個周的休息時間后,忽然在數(shù)學(xué)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解題妙法。你知道,你在數(shù)學(xué)這方面曾是個無奈的失敗者。你忐忑地回答了問題,結(jié)果,老師表揚了你,一瞬間,你忽然明白,盡管失去了安逸與享受,但相比而言,得到的感覺確是那么美妙,你得到了無比的自豪和滿足。 加法像是一棵茁壯的小樹,日益增長著。這時,減法便會像一把剪刀,剪去你多余的部分。 那次,還是在數(shù)學(xué)課堂上,你發(fā)現(xiàn)那張令你興奮的滿分卷中有一處老師忽略的錯誤。結(jié)果,你找了老師,減去了那幾分,留下了一張誠實的試卷。這是一件令人覺得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事,但你卻又得到了一份誠信,盡管失去了那份圓滿的感覺。 不是嗎?你的人生充滿著加減的對立,雖然它給你的生活來過快樂,難過,矛盾,興奮,無奈……古人常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你的心中大概也這么想吧!一門數(shù)學(xué),教會了你怎樣運用加法與減法;一段人生,就是無數(shù)次真真切切的加法與減法。 《中學(xué)生佳作選》 心存感激 方建國 “上帝賜給我南希,我每天都在感謝她。”里根對朋友說。 生活賜給我健康、寧靜、愛和歡樂。我每天都擁有一顆知足感謝的心。 我心存感激,因為生活讓我知道山是綠的,海是藍的,雪是白的,太陽是紅的。 我心存感激,因為生活讓我知道日子就像洋蔥,只要自己一片片的剝開,就會有一片讓我感到流淚不止。 印度的甘地有一次乘坐火車,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經(jīng)開動,鞋子無法再撿回來。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腳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脫下來扔到第一只的旁邊。一位乘客不解地問甘地為什么這樣做,甘地笑著說:“這樣一來,看到鐵軌旁的鞋子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 很慶幸在生活中我曾不止一次感受到那些與甘地一樣善良的心跡。我心存感激,因為我的心常常沉浸在善意的微笑里,而不是躲避在敵視的瞳孔中。我心存感激,因為我得益于善念的不僅僅是一雙鞋子。 我心存感激,是因為生活讓我感受到愛是圓的,美是甜的。 一位在生活中不很順利的姑娘寫信向一位雜志社的編輯傾訴她生活中的不幸,她在信上說她生活至今也沒曾穿過一雙新鞋子。收到信的編輯也是一位女青年,不幸的是她是一位殘疾人。在回信中女編輯說:“沒有鞋穿的人總覺得自己很不幸,因為沒有新鞋子,可當她有一天看到?jīng)]有腳的人的時候,才真正感到什么是真正的不幸。”這位編輯在信中還向這位姑娘推薦一位已經(jīng)病逝的少年詩人。信上說這位詩人死的時候很年輕,還不到16歲,他的死源于敗血癥。他是那樣地?zé)釔凵?,即使在他彌留之際還在用詩來表達那顆熱愛生活的心。編輯在信上說:“雖然天空中沒有出現(xiàn)翅膀的痕跡,但我確信少年已經(jīng)飛過了。” “只要有一雙忠實的眼睛與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為生命而受苦。”羅曼•羅蘭如是說。 我心存感激,因為我看到了一雙忠實的眼睛,但很慶幸還有為生活而受苦。 (《2002年度散文佳作選》) 【品評】這篇文章里有一個象征性的符號——一雙鞋子。甘地失去了一只鞋子,趕快扔下另一只,——既然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為什么不讓別人得到呢?一個女孩抱怨自己從沒有穿過新鞋,但卻忽略了殘疾者無法享受的健康。 抱怨生活,會讓你失去心靈的平衡;感激生活,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慰籍。愿我們時常記起這雙“鞋子”。 寧靜的野鴨湖 走進野鴨湖,首先感覺到的是無比的寧靜。太陽亮得耀眼,空氣清新仿佛直達天穹,令人覺得這種寧靜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于是愉快和悵惘同時俱來。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當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金錢和閑暇的時候,也同樣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噪音和污濁的空氣。我們已無法像祖先們那樣去盡情地享受春天的陽光、百花盛開的樹林、飄過天邊的云彩和搖曳著谷穗的田野這種壯麗的生命形式。這些心曠神怡的事早已消失,我們的生命被水泥和鋼鐵壓迫成一個狹小的空間,我們貧乏到只能用金錢去購買一瓶純凈水和一片被歪曲的自然。這種被污染、被貶損的生存環(huán)境,是無法與生命的職責(zé)相提并論的。于是,人們開始渴望重返保存著純粹生命形式的大地。人們迫不及待地在花費了無數(shù)的精力和呼喊了無數(shù)的口號來掠奪和改造自然之后,又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呼喊更多的口號來保護和恢復(fù)自然。 5年前,一個步入商海不久的文化人走進這片位于昆明市東北雙龍鄉(xiāng)境內(nèi)、面積為2.3平方公里的人煙稀少的地方時,便意識到這里的開發(fā)將面臨著一種窘迫的境地。 這里的地勢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中部為原天生壩水庫,整個區(qū)域林木覆蓋率達80%。每到春夏之交,遍山杜鵑、山茶及各種野花盛開,的確是一塊荒蕪而迷人之地。但是,即使在這人煙稀少之地,人類的妄自尊大也留下了種種痕跡。面積180畝的天生壩水庫由于源頭工廠的污水大量排入,水體受到嚴重污染,湖中雜草叢生,浮萍滿湖,蚊蟲成片,臭氣熏天。 這位開發(fā)者和他的同伴們開始了思考。當我們的心靈站在比較正確的一邊時,一種本能的對生命的尊重就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人們總是滿懷欣悅地盼望加入偉大的生之交響曲,但對其他生命形式的傾軋卻讓他們只聽到噪音,只看到污濁。近的有滇池、撫仙湖、洱海,遠的如太湖、洞庭湖等,這些壯麗的生命都在數(shù)十年間被人類的愚昧和狂妄弄得奄奄一息。 開發(fā)者們便把環(huán)境的治理和保護放在首位,一切建議均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開發(fā)者們?yōu)楹^(qū)源頭的骨粉廠建造了綜合性水處理設(shè)備,在湖區(qū)積極打撈浮萍和雜草,放入魚苗進行生態(tài)治理。對于樹木植被采取了分片管理,各種旅游休閑項目根據(jù)其性質(zhì)、規(guī)模大小選擇合適區(qū)域設(shè)置,采取專人管理,做好護林防火保障工作。 幾年來,湖區(qū)水質(zhì)已經(jīng)改善,浮萍野草已不見蹤跡,蚊蟲已成為益鳥蟲魚的口中之餐。環(huán)湖數(shù)公里石板小徑可以讓人體會到青山綠水的寧靜境界。湖面上時有野鴨起落。于是,原來的天生壩水庫也就順乎情理地被稱為野鴨湖。 今天的野鴨湖走出了人與自然對立的怪事圈,給人們這樣一種啟示:在世界的萬物中,本來沒有任何東西是被特別保護的,包括人自身。因為生活是同一的,每一個活動都從另一個活動中得到力量。當人類在無休止地掠奪、歪曲、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加倍地報復(fù)我們這種微薄而空虛的驕傲。人類早就應(yīng)該敞開胸懷,去接納無數(shù)的生命和這些生命給我們帶來的溫情和美。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渴望,一個深藏的夢。當人類終于醒悟到應(yīng)該放棄支配自然的權(quán)力時,就能夠重返大地。 寧靜的野鴨湖就是這樣的一個夢,一種渴望。(《2002年度散文佳作選》) 【品評】我們無數(shù)次讀到這樣的文章:當人類在無休止地掠奪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在加倍地報復(fù)我們這種淺薄而空虛的驕傲。現(xiàn)代文明與自然生態(tài)的矛盾,是否永遠不可調(diào)和?關(guān)鍵是我們要問一問人類自己——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想得到的是否太多?一旦人類能夠抑制自己的貪欲,合理地去獲取,也就找到了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正確途徑,尤其在最近經(jīng)歷了“非典”災(zāi)害之后,我們更應(yīng)該敬畏生命,珍視自然。 |
|
|
來自: 花落燕歸 > 《語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