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卷之上 睦親
性不可以強合
人之至親,莫過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責(zé)善,
兄弟或因于爭財。有不因責(zé)善、爭財而不和者,世人見其不和,或就其中分 別是非而莫名其由。蓋人之性,或?qū)捑彛蝰奂?,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 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挐,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 所稟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性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 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 之根源也。況凡臨事之際,一以為是,一以為非,一以為當先,一以為當后, 一以為宜急一以為宜緩,其不齊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爭論,爭論不 勝,至于再三,至于十數(shù),則不和之情自茲而啟,或至于終身失歡。若悉悟 此理,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責(zé)子弟之同于己;為了弟者,仰承于父 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xié),無乖爭之患??鬃釉唬?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 術(shù)也,宜孰思之。 人必貴于反思
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zé)備者,尤啟不和之漸也。若各能
反思,則無事矣。為父者曰:“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 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于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 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zé)其子,得不有愧于心!”為子者曰:“吾今日 為人之子,則他日亦當為人之父。今吾父之撫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 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異于吾之父,則可俯仰無愧。若或不及,非 惟有負于其子,亦何顏以見其父?”然世之善為人子者,常善為人父。不能 孝其親者,常欲虐其子。此無他,賢者能自反,則無往而不善;不賢者不能 自反,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然則自反之說,惟賢者可以語此。 父子貴慈孝
慈父固多敗子,子孝而父或不察。蓋中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
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 父多優(yōu)容;子之愿愨,父或責(zé)備之無已。惟賢智之人即無此患。至于兄友而 弟或不恭,弟恭而兄或不友;夫正而婦或不順,婦順而夫或不正,亦由“此 強即彼弱,此弱即彼強”積漸而致之。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 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 偏勝之患矣。至于兄弟、夫婦,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則何患不友、 恭、正、順者哉! 處家貴寬容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蚋缸硬荒芙再t,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
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圣賢亦無如之何。身有瘡痍疣贅,雖 甚可惡,不可決去,惟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 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父兄不可辯曲直
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猶卒伍之于將帥,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
不可相視如朋輩,事事欲論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顯然不可掩,子弟止可 和言幾諫。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當順受,而不當辯。為父兄者又當自省。 人貴能處忍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
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發(fā),不過一再而已。積之既多,其 發(fā)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 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爾!” 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人于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shù),亦不至形于 言而見于色。然后,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親戚不可失歡
骨肉之失歡,有本于至微而終至不可解者。止由失歡之后,各自負氣,
不肯先下爾。朝夕群居,不能無相失。相失之后,有一人能先下氣,與之話 言,則彼此酬復(fù),遂如平時矣。宜深思之。 家長尤當奉承
興盛之家,長幼多和協(xié),蓋所求皆遂,無所爭也。破蕩之家,妻孥未嘗
有過,而家長每多責(zé)罵者,衣食不給,觸事不諧,積忿無所發(fā),惟可施于妻 孥之前而已。妻孥能知此,則尤當奉承。 順適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嬰孺,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果食小惠,喜與
孩童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 孝行貴誠篤
人之孝行,根于誠篤,雖繁文末節(jié)不至,亦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嘗見
世人有事親不務(wù)誠篤,乃以聲音笑貌繆為恭敬者,其不為天地鬼神所誅則幸 矣,況望其世世篤孝而門戶昌隆者乎!茍能知此,則自此而往,與物應(yīng)接, 皆不可不誠。有識君子,試以誠與不誠者較其久遠,效驗孰多? 人不可不孝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
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聲音笑貌自能取愛于人。亦造 物者設(shè)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脫胎卵之際, 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之不顧其身。然人于既長之后,分稍嚴 而情稍疏。父母方求盡其慈,子方求盡其孝。飛走之屬稍長則母子不相識認, 此人之所以異于飛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 子雖終身承顏致養(yǎng),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 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亦猶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廣至大,而人之報天地者何在?有對虛空 焚香跪拜,或召羽流齋醮上帝,則以為能報天地,果足以報其萬分之一乎? 況又有怨咨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 2-----------------------
父母不可妄憎愛
人之有子,多于嬰孺之時愛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為。無故叫號,
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轢同輩,不知戒約,而以咎他人?;蜓云洳蝗?, 則曰:“小未可責(zé)。”日漸月漬,養(yǎng)成其惡,此父母曲愛之過也。及其年齒 漸長,愛心漸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其小疵以為大惡。如遇親故,裝 飾巧辭,歷歷陳數(shù),斷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實無他罪,此父母妄憎 之過也。愛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則徇其母氏之說,牢不 可解。為父者須詳察此。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 ----------------------- 3-----------------------
子弟須使有業(yè)
人之有子,須使有業(yè)。貧賤而有業(yè),則不至于饑寒;富貴而有業(yè),則不
至于為非。凡富貴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奕,異衣服,飾輿馬,與群小為伍, 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無業(yè)以度日,遂起為非之心。小人贊其為 非,則有■啜錢財之利,常乘間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 4-----------------------
子弟不可廢學(xué)
大抵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然命
有窮達,性有昏明,不可責(zé)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廢學(xué)。蓋子弟知 書,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史傳載故事,文集妙詞章,與夫陰陽、卜筮、 方技、小說,亦有可喜之談,篇卷浩博,非歲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間,自 有資益,不暇他務(wù)。又必有朋舊業(yè)儒者,相與往還談?wù)?,何至飽食終日,無 所用心,而與小人為非也。 ----------------------- 5-----------------------
教子當在幼
人有數(shù)子,飲食、衣服之愛不可不均一;長幼尊卑之分,不可不嚴謹;
賢否是非之跡,不可不分別。幼而示之以均一,則長無爭財之患;幼而責(zé)之 以嚴謹,則長無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別,則長無為惡之患。今人之 于子,喜者其愛厚,而惡者其愛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無爭!少或犯 長,而長或陵少,初不訓(xùn)責(zé),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賢者或99見惡,而不肖者 或見愛,初不允當,何以保其他日不為惡。99見惡,而不肖者或見愛,初不 允當,何以保其他日不為惡。 ----------------------- 6-----------------------
父母愛子貴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愛之偏,衣服飲食,言語動
靜,必厚于所愛而薄于所憎。見愛者意氣日橫,見憎者心不能平。積久之后, 遂成深仇。所謂愛之,適所以害之也。茍父母均其所愛,兄弟自相和睦,可 以兩全,豈不甚善! ----------------------- 7-----------------------
父母常念子貧
父母見諸子中有獨貧者,往往念之,常加憐恤,飲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
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獻,則轉(zhuǎn)以與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 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 8-----------------------
子孫當愛惜
人于子孫,雖見其作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憎之。大抵所愛之子孫未必
孝,或早夭,而暮年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其他骨肉皆然, 請以他人已驗之事觀之。 ----------------------- 9-----------------------
父母多愛幼子
同母之子而長者或為父母所憎,幼者或為父母所愛,此理殆不可曉。竊
嘗細思其由,蓋人生一二歲,舉動笑語自得人憐,雖他人猶愛之,況父母乎! 才三四歲至五六歲,恣性啼號,多端乖劣,或損動器用,冒犯危險。凡舉動 言語皆人之所惡。又多癡頑,不受訓(xùn)戒,故雖父母亦深惡之。方其長者可惡 之時,正值幼者可愛之日,父母移其愛長者之心而更愛幼者。其憎愛之心, 從此而分,遂成迤邐。最幼者當可惡之時,下無可愛之者,父母愛無所移, 遂終愛之。其勢或如此,為人子者,當知父母愛之所在。長者宜少讓,幼者 宜自抑。為父母者又須覺悟稍稍回轉(zhuǎn),不可任意而行,使長者懷怨而幼者縱 欲,以致破家可也。 ----------------------- 頁面 20-----------------------
祖父母多愛長孫
父母于長子多不之愛,而祖父母于長孫多極其愛。此理亦不可曉,豈亦
由愛少子而遷及之耶? ----------------------- 頁面 21-----------------------
舅姑當奉承
凡人之子,性行不相遠,而有后母者,獨不為父所喜。父無正室而有寵
婢者亦然。此固父之昵于私愛,然為子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天理久而自協(xié)。 凡人之婦,性行不相遠,而有小姑者獨不為舅姑所喜。此固舅姑之愛偏,然 為兒婦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尊長久而自悟?;蚋富蚓斯媒K于不察,則為子為 婦無可奈何,加敬之外,任之而已。 ----------------------- 頁面 22-----------------------
同居貴懷公心
兄弟子侄同居至于不和,本非大有所爭。由其中有一人設(shè)心不公,為己
稍重,雖是毫末,必獨取于眾,或眾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 遂啟爭端,破蕩家產(chǎn)。馴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懷公心,取于私則皆 取于私,取于公則皆取于公。眾有所分,雖果實之屬,直不數(shù)十文,亦必均 平,則亦何爭之有! ----------------------- 頁面 23-----------------------
同居長幼貴和
兄弟子侄同居,長者或恃其長,陵轢卑幼。專用其財,自取溫飽,因而
成私。薄書出入不令幼者預(yù)知。幼者至不免饑寒,必啟爭端?;蜷L者處事至 公,幼者不能承順,盜取其財,以為不肖之資,尤不能和。若長者總持大綱, 幼者分干細務(wù),長必幼謀,幼必長聽,各盡公心,自然無爭。 ----------------------- 頁面 24-----------------------
兄弟貧富不齊
兄弟子侄貧富厚薄不同,富者既懷獨善之心,又多驕傲;貧者不生自勉
之心,又多妒嫉,此所以不和。若富者時分惠其余,不恤其不知恩;貧者知 自有定分,不望其必分惠,則亦何爭之有! ----------------------- 頁面 25-----------------------
分析財產(chǎn)貴公當
朝廷立法,于分析一事非不委曲詳悉,然有果是竊眾營私,卻于典賣契
中稱“系妻財置到”,或詭名置產(chǎn),官中不能盡行根究。又有果是起于貧寒, 不因父祖資產(chǎn)自能奮立,營置財業(yè)。或雖有祖宗財產(chǎn),不因于眾,別自殖立 私產(chǎn),其同宗之人必求分析。至于經(jīng)縣、經(jīng)州、經(jīng)所在官府累十數(shù)年,各至 破蕩而后已。若富者能反思,果是因眾成私,不分與貧者,于心豈無所慊! 果是自置財產(chǎn),分與貧者,明則為高義,幽則為陰德,又豈不勝如連年爭訟, 妨廢家務(wù),及資備裹糧,資絕證佐,與囑托吏胥,賄賂官員之徒費耶!貧者 亦宜自思,彼實竊眾,亦由辛苦營運以至增置,豈可悉分有之!況實彼之私 財,而吾欲受之,寧不自愧!茍能知此,則所分雖微,必?zé)o爭訟之費也。 ----------------------- 頁面 26-----------------------
同居不必私藏金寶
人有兄弟子侄同居,而私財獨厚,慮有分析之患者,則買金銀之屬而深
藏之,此為大愚。若以百千金銀計之,用以買產(chǎn),歲收必十千。十余年后, 所謂百千者,我已取之,其分與者皆其息也,況百千又有息焉!用以典質(zhì)營 運,三年而其息一倍,則所謂百千者我已取之,其分與者皆其息也,況又三 年再倍。……不知其多少,何為而藏之篋笥,不假此收息以利眾也!余見世 人有將私財假于眾,使之營家而止取其本者,其家富厚,均及兄弟子侄,綿 綿不絕,此善處心之報也。亦有竊盜眾財,或寄妻家,或寄內(nèi)外姻親之家, 終為其人用過,不敢取索及取索而不得者多矣。亦有作妻家、姻親之家置產(chǎn), 為其人所掩有者多矣。亦有作妻名置產(chǎn),身死而妻改嫁,舉以自隨者亦多矣。 凡百君子,幸詳鑒此,止須存心。 ----------------------- 頁面 27-----------------------
分業(yè)不必計較
兄弟同居,甲者富厚,常慮為乙所擾。十數(shù)年間,或甲破壞,而乙乃增
進;或甲亡而其子不能自立,乙反為甲所擾者有矣。兄弟分析,有幸應(yīng)分人 典賣,而己欲執(zhí)贖,則將所分田產(chǎn)丘丘段段平分,或以兩旁分與應(yīng)分人,而 己分處中,往往應(yīng)分人未賣而己分先賣,反為應(yīng)分人執(zhí)鄰取贖者多矣。有諸 父俱亡,作諸子均分,而無兄弟者分后獨昌,多兄弟者分后浸微者;有多兄 弟之人不愿作諸子均分而兄弟各自昌盛,勝于獨據(jù)全分者;有以兄弟累眾而 己累獨少,力求分析而分后浸微,反不若累眾之人昌盛如故者;有以分析不 平,屢經(jīng)官求再分,而分到財產(chǎn)隨即破壞,反不若被論之人昌盛如故者。世 人若知智術(shù)不勝天理,必不起爭訟之心。 ----------------------- 頁面 28-----------------------
兄弟貴相愛
兄弟義居,固世之美事。然其間有一人早亡,諸父與子侄其愛稍疏,其
心未必均齊。為長而欺瞞其幼者有之,為幼而悖慢其長者有之。顧見義居而 交爭者,其相疾有甚于路人。前日之美事,乃甚不美矣。故兄弟當分,宜早 有所定。兄弟相愛,雖異居異財,亦不害為孝義。一有交爭,則孝義何在? ----------------------- 頁面 29-----------------------
眾事宜各盡心
兄弟子侄有同門異戶而居者,于眾事宜各盡心,不可令小兒、婢仆有擾
于眾。雖是細微,皆起爭之漸。且眾之庭宇,一人勤于掃灑,一人全不之顧, 勤掃灑者已不能平,況不之顧者又縱其小兒婢仆,常常狼籍,且不容他人禁 止,則怒詈失歡多起于此。 ----------------------- 頁面 30-----------------------
同居相處貴愛
同居之人,有不賢者非理以相擾,若間或一再,尚可與辯。至于百無一
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同鄉(xiāng)及同官亦或有此,當寬其懷抱,以無 可奈何處之。 ----------------------- 頁面 31-----------------------
友愛弟侄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減于父母一
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 亦謂其奉承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茍有伯叔父 母,則不至無所養(yǎng);老而無子孫者,茍有猶子,則不至于無所歸。此圣王制 禮立法之本意。今人或不然,自愛其子,而不顧兄弟之子。又有因其無父母, 欲兼其財,百端以擾害之,何以責(zé)其猶子之孝!故猶子亦視其伯叔父母如仇 讎矣。 ----------------------- 頁面 32-----------------------
和兄弟教子善
人有數(shù)子,無所不愛,而于兄弟則相視如仇讎。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
禮于伯父、叔父者,殊不知已之兄弟即父之諸子,己之諸子,即他日之兄弟。 我于兄弟不和,則我之諸子更相視效,能禁其不乖戾否?子不禮于伯叔父, 則不孝于父亦其漸也。故欲吾之諸子和同,須以吾之處兄弟者示之。欲吾子 之孝于己,須以其善事伯叔父者先之。 ----------------------- 頁面 33-----------------------
背后之言不可聽
凡人之家有子弟及婦女好傳遞言語,則雖圣賢同居,亦不能不爭。且人
之做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寧免其背后評議?背后之言,人不傳 遞,則彼不聞知,寧有忿爭?惟此言彼聞,則積成怨恨。況兩遞其言,又從 而增易之,兩家之怨至于牢不可解。惟高明之人有言不聽,則此輩自不能離 間其所親。 ----------------------- 頁面 34-----------------------
同居不可相譏議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
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況其間有不曉事之人,好伏于幽暗之處,以伺人之 言語。此生事興爭之端,豈可久與同居!然人之居處,不可謂僻靜無人,而 輒譏議人,必慮或有聞之者。俗謂:“墻壁有耳。”又曰:“日不可說人, 夜不可說鬼。” ----------------------- 頁面 35-----------------------
婦女之言寡恩義
人家不和,多因婦女以言激怒其夫及同輩。蓋婦女所見不廣不遠,不公
不平。又其所謂舅姑、伯叔、妯娌皆假合,強為之稱呼,非自然天屬。故輕 于割恩,易于修怨。非丈夫有遠識,則為其役而不自覺,一家之中乖變生矣。 于是有親兄弟子侄隔屋連墻,至死不相往來者;有無子而不肯以猶子為后, 有多子而不以與其兄弟者;有不恤兄弟之貧,養(yǎng)親必欲如一,寧棄親而不顧 者;有不恤兄弟之貧,葬親必欲均費,寧留喪而不葬者;……其事多端,不 可概述。亦嘗見有遠識之人,知婦女之不可諫誨,而外與兄弟相愛常不失歡, 私救其所急,私周其所乏,不使婦女知之。彼兄弟之貧者,雖深怨其婦女, 而重愛其兄弟。至于當分析之際,不敢以貧故而貪愛其兄弟之財產(chǎn)者,蓋由 見識高遠之人不聽婦女之言,而先施之厚,因以得兄弟之心也。 ----------------------- 頁面 36-----------------------
婢仆之言多間斗
婦女之易生言語者,又多出于婢妾之間斗。婢妾愚賤,尤無見識,以言
他人之短失為忠于主母。若婦女有見識,能一切勿聽,則虛佞之言不復(fù)敢進。 若聽之信之,從而愛之,則必再言之,又言之,使主母與人遂成深仇,為婢 妾者方洋洋得志。非特婢妾為然,奴隸亦多如此。若主翁聽信,則房族、親 戚、故舊皆大失歡,而善良之仆佃,皆翻致誅責(zé)矣。 ----------------------- 頁面 37-----------------------
親戚不宜頻假貸
房族、親戚、鄰居,其貧者才有所闕,必請假焉。雖米、鹽、酒、醋計
錢不多,然朝夕頻頻,令人厭煩。如假借衣服、器用,既為損污,又因以質(zhì) 錢。借之者歷歷在心,日望其償;其借者非惟不償,又行行常自若,且語人 曰:“我未嘗有纖毫假貸于他。”此言一達,豈不招怨怒。 ----------------------- 頁面 38-----------------------
親舊貧者隨力周濟
應(yīng)親戚故舊有所假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
索。索之既頻,而負償“冤主”反怒曰:“我欲償之,以其不當頻索,則姑 已之。”方其不索,則又曰:“彼不下氣問我,我何為而強還之!”故索亦 不償,不索亦不償,終于交怨而后已。蓋貧人之假貸,初無肯償之意,縱有 肯償之意,亦由何得償?或假貸作經(jīng)營,又多以命窮計絀而折閱。方其始借 之時,禮甚恭,言甚遜,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為誓。至他日責(zé)償之時,恨不 以兵刃相加。凡親戚故舊,因財成怨者多矣。俗謂“不孝怨父母,欠債怨財 主。”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zé)償之念,彼亦無怨 于我。 ----------------------- 頁面 39-----------------------
子孫常宜關(guān)防
子孫有過,為父祖者多不自知,貴官尤甚。蓋子孫有過,多掩蔽父祖之
耳目。外人知之,竊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鄉(xiāng)曲貴宦,人之進見有 時,稱道盛德之不暇,豈敢言其子孫之非!況又自以子孫為賢,而以人言為 誣,故子孫有彌 天之過而父祖不知也。間有家訓(xùn)稍嚴,而母氏猶有庇其子之惡,不使其 父知之。富家之子孫不肖,不過耽酒、好色、賭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 貴宦之子孫不止此也。其居鄉(xiāng)也,強索人之酒食,強貸人之錢財,強借人之 物而不還,強買人之物而不償;親近群小,則使之假勢以陵人;侵害善良, 則多致飾詞以妄訟;鄉(xiāng)人有曲理犯法事,認為已事,名曰“擔(dān)當”;鄉(xiāng)人有 爭論,則偽作父祖之簡,干懇州縣,求以曲為直;差夫借船,放稅免罪,以 其所得為酒色之娛。殆非一端也。其隨侍也,私令市賈買物,私令吏人買物, 私托場務(wù)買物……皆不償其直;吏人補名,吏人免罪,吏人有優(yōu)潤,皆必責(zé) 其報;典買婢妾,限以抵價,而使他人填賠;或同院子游狎,或干場務(wù)放稅…… 其他妄有求覓亦非一端,不恤誤其父祖陷于刑辟也。凡為人父祖者,宜知此 事,常關(guān)防,更常詢訪,或庶幾焉。 ----------------------- 頁面 40-----------------------
子弟貪繆勿使仕宦
子弟有愚繆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古人謂“治獄多陰德,子孫當有
興者”。謂“利人而人不知所自,則得福。”令其愚繆,必以獄訟事悉委胥 輩改易事情,庇惡陷善,豈不與陰德相反!古人又謂“我多陰謀,道家所忌”, 謂“害人而人不知所自,則得禍”。今其貪污,必與胥輩同謀,貨鬻公事, 以曲為直,人受其冤無所告訴,豈不謂之陰謀!士大夫試厲數(shù)鄉(xiāng)曲三十年前 宦族,今能自存者僅有幾家?皆前事所致也。有遠識者必信此言。 ----------------------- 頁面 41-----------------------
家業(yè)興替系子弟
同居父兄子弟善惡賢否相半,若頑很刻薄不惜家業(yè)之人先死,則其家興
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長厚勤謹之人先死,則其家不可救矣。諺云:“莫言家 未成,成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亦此意也。 ----------------------- 頁面 42-----------------------
養(yǎng)子長幼宜異
貧者養(yǎng)他人之子當于幼時。蓋貧者無田宅可養(yǎng)暮年,惟望其子反哺,不
可不自其幼時衣食撫養(yǎng)以結(jié)其心;富者養(yǎng)他人之子當于既長之時。今世之富 人養(yǎng)他人之子,多以為諱故,欲及其無知之時撫養(yǎng),或養(yǎng)所出至微之人。長 而不肖,恐其破家,方議逐去,致有爭訟。若取于既長之時,其賢否可以粗 見,茍能溫淳守己,必能事所養(yǎng)為所生,且不敢破家,亦不致興訟也。 ----------------------- 頁面 43-----------------------
子多不可輕與人
多子固為人之患,不可以多子之故輕以與人。須俟其稍長,見其溫淳守
己,舉以與人,兩家獲福。如在襁褓,即以與人,萬一不肖,既破他家,必 求歸宗,往往興訟,又破我家,則兩家受其禍矣。 ----------------------- 頁面 44-----------------------
養(yǎng)異姓子有礙
養(yǎng)異姓之子,非惟祖先神靈不歆其祀,數(shù)世之后,必與同姓通婚姻者,
律禁甚嚴,人多冒之,至啟爭訟。設(shè)或人不之告,官不之治,豈可不思理之 所在。江西養(yǎng)子,不去其所生之姓,而以所養(yǎng)之姓冠于其上,若復(fù)姓者,雖 于經(jīng)律無見,亦知惡其無別如此。 ----------------------- 頁面 45-----------------------
立嗣擇昭穆相順
同姓之子,昭穆不順,亦不可以為后。鴻雁微物,猶不亂行,人乃不然!
至于叔拜侄,于理安乎,況啟爭端!設(shè)不得已,養(yǎng)弟,養(yǎng)侄、孫以奉祭祀, 惟當撫之如子,以其財產(chǎn)與之。受所養(yǎng)者奉所養(yǎng)如父,如古人為嫂制服。如 今世為祖承重之意,而昭穆不亂,亦無害也。 ----------------------- 頁面 46-----------------------
庶孽遺腹宜早辨
別宅子、遺腹子宜及早收養(yǎng)教訓(xùn),免致身后論訟?;蛞褳橛尴轮朔接?
歸宗,尤難處也。女亦然,或與雜濫之人通私,或婢妾因他事逐出,皆不可 不于生前早有辨明。恐身后有求歸宗而暗昧不明,子孫被其害者。 ----------------------- 頁面 47-----------------------
三代不可借人用
世有養(yǎng)孤遺子者,及長,使為僧、道,乃從其姓,用其三代。有族人出
家而借用有蔭人三代,此雖無甚利害,然有還俗求歸宗者,官以文書為驗, 則不可斷,以為非。此不可不防微也。 ----------------------- 頁面 48-----------------------
收養(yǎng)義子當絕爭端
賢德之人見族人及外親子弟之貧,多收于其家,衣食教撫如己子,而薄
俗乃有貪其財產(chǎn),于其身后,強欲承重,以為“某人嘗以我為嗣矣”。故高 義之事使人病于難行。惟當于平昔別其居處,明其名稱。若己嗣未立,或他 人之子弟年居己子之長,尤不可不明嫌疑于平昔也。娶妻而有前夫之子,接 腳夫而有前妻之子,欲撫養(yǎng)不欲撫養(yǎng),尤不可不早定,以息他日之爭。同入 門及不同入門,同居及不同居,當質(zhì)之于眾,明之于官,以絕爭端。若義子 有勞于家,亦宜早有所酬。義兄弟有勞有恩,亦宜割財產(chǎn)與之,不可拘文而 盡廢恩義也。 ----------------------- 頁面 49-----------------------
孤女財產(chǎn)隨嫁分給
孤女有分,必隨力厚嫁;合得田產(chǎn),必依條分給。若吝于目前,必致嫁
后有所陳訴。 ----------------------- 頁面 50-----------------------
孤女宜早議親
寡婦再嫁,或有孤女,年未及嫁。如內(nèi)外親戚有高義者,寧若與之議親,
使鞠養(yǎng)于舅姑之家,俟其長而成親。若隨母而歸義父之家,則嫌疑之間,多 不自明。 ----------------------- 頁面 51-----------------------
再娶宜擇賢婦
中年以后喪妻乃人之大不幸。幼子稚女無與之撫存,飲食衣服,凡閨門
之事無與之料理,則難于不娶。娶在室之人,則少艾之心,非中年以后之人 所能御。娶寡居之人,或是不能安其室者,亦不易制。兼有前夫之子,不能 忘情,或有親生之子,豈免二心!故中年再娶為尤難。然婦人賢淑自守,和 睦如一者不為無人,特難值耳。 ----------------------- 頁面 52-----------------------
婦人不必預(yù)外事
婦人不預(yù)外事者,蓋謂夫與子既賢,外事自不必預(yù)。若夫與子不肖,掩
蔽婦人之耳目,何所不至?今人多有游蕩、賭博,至于鬻田園,甚至于鬻其 所居,妻猶不覺。然則夫之不賢而欲求預(yù)外事何益也!子之鬻產(chǎn)必同其母而 偽書契字者有之。重息以假貸而兼并之人,不憚于論訟,貸茶、鹽以轉(zhuǎn)貸, 而官司責(zé)其必償,為母者終不能制。然則子之不賢而欲求預(yù)外事何益也!此 乃婦人之大不幸,為之奈何?茍為夫能念其妻之可憐,為子能念其母之可憐, 頓然悔悟,豈不甚善! ----------------------- 頁面 53-----------------------
寡婦治生難托人
婦人有以其夫蠢懦而能自理家務(wù),計算錢谷出入,人不能欺者,有夫不
肖而能與其子同理家務(wù),不致破家蕩產(chǎn)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養(yǎng)其子,敦睦 內(nèi)外姻親,料理家務(wù),至于興隆者,皆賢婦人也。而夫死子幼,居家營生最 為難事。托之宗族,宗族未必賢,托之親戚,親戚未必賢。賢者又不肯預(yù)人 家事,惟婦人自識書算而所托之人衣食自給,稍識公義,則庶幾焉。不然, 鮮不破家。 ----------------------- 頁面 54-----------------------
男女不可幼議婚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時便議婚姻。太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論
目前,悔必在后。蓋富貴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賢否,須年長乃可見。若 早議婚姻,事無變易固為甚善,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或所議之婿 流蕩不肖,或所議之女很戾不檢。從其前約則難保家,背其前約則為薄義, 而爭訟由之以興,可不戒哉! ----------------------- 頁面 55-----------------------
議親貴人物相當
男女議親,不可貪其閥閱之高,資產(chǎn)之厚。茍人物不相當,則子女終身
抱恨,況又不和而生他事者乎! ----------------------- 頁面 56-----------------------
嫁娶當父母擇配偶
有男雖欲擇婦,有女雖欲擇婿,又須自量我家子女如何。如我子愚癡庸
下,若娶美婦,豈特不和,或有他事;如我女丑拙很妒,若嫁美婿,萬一不 和,卒為其棄出者有之。凡嫁娶因非偶而不和者,父母不審之罪也。 ----------------------- 頁面 57-----------------------
媒妁之言不可信
古人謂“周人惡媒”,以其言語反復(fù)。給女家則曰:“男富。”給男家
則曰:“女美。”近世尤甚。給女家則曰:“男家不求備禮,且助出嫁遣之 資。”給男家則厚許其所遷之賄,且虛指數(shù)目。若輕信其言而成婚,則責(zé)恨 見欺,夫妻反目,至于仳離者有之。大抵嫁娶固不可無媒,而媒者之言不可 盡信。如此,宜謹察于始。 ----------------------- 頁面 58-----------------------
因親結(jié)親尤當盡禮
人之議親,多要因親及親,以示不相忘,此最風(fēng)俗好處。然其間婦女無
遠識,多因相熟而相簡,至于相忽。遂至于相爭而不和,反不若素不相識而 驟議親者。故凡因親議親,最不可托熟闕其禮文,又不可忘其本意,極于責(zé) 備,則兩家周致,無他患矣。故有侄女嫁于姑家,獨為姑氏所惡;甥女嫁于 舅家,獨為舅妻所惡;姨女嫁于姨家,獨為姨氏所惡,皆由玩易于其初,禮 薄而怨生,又有不審于其初之過者。 ----------------------- 頁面 59-----------------------
女子可憐宜加愛
嫁女須隨家力,不可勉強。然或財產(chǎn)寬余,亦不可視為他人,不以分給。
今世固有生男不得力而依托女家,及身后葬祭皆由女子者,豈可謂生女不如 男也!大抵女子之心最為可憐,母家富而夫家貧,則欲得母家之財以與夫家; 夫家富而母家貧,則欲得夫家之財以與母家。為父母及夫者,宜憐而稍從之。 及其有男女嫁娶之后,男家富而女家貧,則欲得男家之財以與女家;女家富 而男家貧,則欲得女家之財以與男家。為男女者,亦宜憐而稍從之。若或割 貧益富,此為非宜,不從可也。 ----------------------- 頁面 60-----------------------
婦人年老尤難處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為其倏忽易過。而命窮之人晚景最不易
過,大率五十歲前過二十年如十年,五十歲后過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婦人之 享高年者,尤為難過。大率婦人依人而立,其未嫁之前,有好祖不如有好父, 有好父不如有好兄弟,有好兄弟不如有好侄;其既嫁之后,有好翁不如有好 夫,有好夫不如有好子,有好子不如有好孫。故婦人多有少壯享富貴而暮年 無聊者,蓋由此也。凡其親戚,所宜矜念。 ----------------------- 頁面 61-----------------------
收養(yǎng)親戚當慮后患
人之姑、姨、姊、妹及親戚婦人,年老而子孫不肖,不能供養(yǎng)者,不可
不收養(yǎng)。然又須關(guān)防,恐其身故之后,其不肖子孫卻妄經(jīng)官司,稱其人因饑 寒而死,或稱其人有遺下囊篋之物。官中受其牒,必為追證,不免有擾。須 于生前令白之于眾,質(zhì)之于官,稱身外無馀物,則免他患。大抵要為高義之 事,須令無后患。 ----------------------- 頁面 62-----------------------
分給財產(chǎn)務(wù)均平
父、祖高年,怠于管干,多將財產(chǎn)均給子孫。若父、祖出于公心,初無
偏曲,子孫各能戮力,不事游蕩,則均給之后,既無爭訟,必至興隆。若父、 祖緣有過房之子,緣有前母后母之子,緣有子亡而不愛其孫,又有雖是一等 子孫,自有憎愛,凡衣食財物所及,必有厚薄,致令子孫力求均給,其父、 祖又于其中暗有輕重,安得不起他日爭端!若父、祖緣其子孫內(nèi)有不肖之人, 慮其侵害他房,不得已而均給者,止可逐時均給財谷,不可均給田產(chǎn)。若均 給田產(chǎn),彼以為己分所有,必邀求尊長立契典賣,典賣既盡,窺覷他房,從 而婪取,必至興訟,使賢子賢孫被其擾害,同于破蕩,不可不思。大抵人之 子孫或十數(shù)人皆能守己,其中有一不肖,則十數(shù)人皆受其害,至于破家者有 之。國家法令百端,終不能禁;父、祖智謀百端,終不能防。欲保延家祚者, 覽他家之已往,思我家之未來,可不修德熟慮以為長久之計耶? ----------------------- 頁面 63-----------------------
遺囑公平維后患
遺囑之文皆賢明之人為身后之慮。然亦須公平,乃可以保家。如劫于悍
妻黠妾,因于后妻愛子中有偏曲厚薄,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 不可勝數(shù),皆所以興訟破家也。 ----------------------- 頁面 64-----------------------
遺囑之文宜預(yù)為
父、祖有慮子孫爭訟者,常欲預(yù)為遺囑之文,而不知風(fēng)燭不常,因循不
決,至于疾病危篤,雖心中尚了然,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動,飲恨而死者多 矣。況有神識昏亂者乎! ----------------------- 頁面 65-----------------------
置義莊不若置義學(xué)
置義莊以濟貧族,族久必眾,不惟所得漸微,不肖子弟得之不以濟饑寒。
或為一醉之適,或為一擲之娛……致有以其合得券歷預(yù)質(zhì)于人,而所得不其 半者,此為何益?若其所得之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擾暴鄉(xiāng)曲,紊煩官 司而已。不若以其田置義學(xué)及依寺院置度僧出,能為儒者擇師訓(xùn)之,既為之 食,且有以周其乏。質(zhì)不美者,無田可養(yǎng),無業(yè)可守,則度以為僧。非惟不 至失所狼狽,辱其先德,亦不至生事擾人,紊煩官司也。 ----------------------- 頁面 66-----------------------
卷之中處己
人之智識有高下
人之智識固有高下,又有高下殊絕者。高之見下,如登高望遠,無不盡
見;下之視高,如在墻外欲窺墻里。若高下相去差近猶可與語;若相去遠甚, 不如勿告,徒費口頰爾。譬如弈棋,若高低止較三五著,尚可對弈,國手與 未識籌局之人對弈,果何如哉? ----------------------- 頁面 67-----------------------
處富貴不宜驕傲
富貴乃命分偶然,豈宜以此驕傲鄉(xiāng)曲!若本自貧窶,身致富厚,本自寒
素,身致通顯,此雖人之所謂賢,亦不可以此取尤于鄉(xiāng)曲。若因父祖之遺資 而坐享肥濃,因父祖之保任而馴致通顯,此何以異于常人!其間有欲以此驕 傲鄉(xiāng)曲,不亦羞而可憐哉! ----------------------- 頁面 68-----------------------
禮不可因人輕重
世有無知之人,不能一概禮待鄉(xiāng)曲,而因人之富貴貧賤設(shè)為高下等級。
見有資財有官職者則禮恭而心敬。資財愈多,官職愈高,則恭敬又加焉。至 視貧者、賤者,則禮傲而心慢,曾不少顧恤。殊不知彼之富貴,非我之榮, 彼之貧賤,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別如此!長厚有識君子必不然也。 ----------------------- 頁面 69-----------------------
窮達自兩途
操履與升沉自是兩途。不可謂操履之正,自宜榮貴,操履不正,自宜困
厄。若如此,則孔、顏應(yīng)為宰輔,而古今宰輔達官不復(fù)小人矣。蓋操履自是 吾人當行之事,不可以此責(zé)效于外物。責(zé)效不效,則操履必怠,而所守或變, 遂為小人之歸矣。今世間多有愚蠢而享富厚,智慧而居貧寒者,皆自有一定 之分,不可致詰。若知此理,安而處之,豈不省事。 ----------------------- 頁面 70-----------------------
世事更變皆天理
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
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 久遠,只以鄉(xiāng)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嘗有定勢!世人 無遠識,凡見他人興進及有如意事則懷妒,見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則譏笑。 同居及同鄉(xiāng)人最多此患。若知事無定勢,則自慮之不暇,何暇妒人笑人哉! ----------------------- 頁面 71-----------------------
人生勞逸常相若
應(yīng)高年享富貴之人,必須少壯之時嘗盡艱難,受盡辛苦,不曾有自少壯
享富貴安逸至老者。早年登科及早年受奏補之人,必于中年齟齬不如意,卻 于暮年方得榮達?;蚴嘶聼o齟齬,必其生事窘薄,憂饑寒,慮婚嫁。若早年 宦達,不歷艱難辛苦,及承父祖生事之厚,更無不如意者,多不獲高壽。造 物乘除之理類多如此。其間亦有始終享富貴者,乃是有大福之人,亦千萬人 中間有之,非可常也。今人往往機心巧謀,皆欲不受辛苦,即享富貴至終身, 蓋不知此理,而又非理計較,欲其子孫自少小安然享大富貴,尤其蔽惑也, 終于人力不能勝天。 ----------------------- 頁面 72-----------------------
貧富定分任自然
富貴自有定分。造物者既設(shè)為一定之分,又設(shè)為不測之機,役使天下之
人朝夕奔趨,老死而不覺。不如是,則人生天地間全然無事,而造化之術(shù)窮 矣。然奔趨而得者不過一二,奔趨而不得者蓋千萬人。世人終以一二者之故, 至于勞心費力,老死無成者多矣。不知他人奔趨而得亦其定分中所有者。若 定分中所有,雖不奔趨,遲以歲月,亦終必得。故世有高見遠識超出造化機 關(guān)之外,任其自去自來者,其胸中平夷,無憂喜,無怨尤。所謂奔趨及相傾 之事,未嘗萌于意間,則亦何爭之有!前輩謂:“死生貧富,生來注定;君 子贏得為君子,小人枉了為小人。”此言甚切,人自不知耳! ----------------------- 頁面 73-----------------------
憂患順受則少安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其意有不
平。自幼至少,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 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異,特其 所憂慮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 順受之,則可少安。 ----------------------- 頁面 74-----------------------
謀事難成則永久
凡人謀事,雖日用至微者,亦須齟齬而難成,或幾成而敗,既敗而復(fù)成。
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寧,無復(fù)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 機不可測度如此,靜思之則見此理,可以寬懷。 ----------------------- 頁面 75-----------------------
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之德性出于天資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習(xí)為而補
之,則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徑行,故多失?!稌? 言九德,所謂寬、柔、愿、亂、擾、直、簡、剛、強者,天資也;所謂栗、 立、恭、敬、毅、溫、廉、塞、義者,習(xí)為也。此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也。后 世有以性急而佩韋、性緩而佩弦者,亦近此類。雖然,己之所謂偏者,苦不 自覺,須詢之他人乃知。 ----------------------- 頁面 76-----------------------
人行有長短
人之性行雖有所短,必有所長。與人交游,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
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常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游可也。 ----------------------- 頁面 77-----------------------
人不可懷慢偽妒疑之心
處己接物,而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于人,盛德
君子所不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輕薄人。見敵己以下之人,及有求 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禮,背后又竊譏笑。若能回省其身,則愧汗浹背矣。偽 心之人言語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時之間人所信慕,用之再 三則蹤跡露見,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聞有稱道人 之美者,則忿然不平,以為不然;聞人有不如人者,則欣然笑快,此何加損 于人,祗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嘗有心,而反復(fù)思繹曰:“此譏我 何事?此笑我何事?”……則與人締怨,常萌于此。賢者聞人譏笑若不聞焉, 此豈不省事! ----------------------- 頁面 78-----------------------
人貴忠信篤敬
言忠信,行篤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鄉(xiāng)曲之術(shù)。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
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 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 辭謙恭,所謂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鄉(xiāng)曲,則亦無人而不自得。然“敬” 之一事于己無損,世人頗能行之,而矯飾假偽,其中心則輕薄,是能敬而不 能篤者,君子指為諛佞,鄉(xiāng)人久亦不歸重也。 ----------------------- 頁面 79-----------------------
厚于責(zé)己而薄于責(zé)人
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如在己者未盡,而以
責(zé)人,人亦以此責(zé)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篤、敬者蓋寡,能責(zé)人 以忠、信、篤、敬者皆然也。雖然,在我者既盡,在人者亦不必深責(zé)。今有 人能盡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責(zé)人之似己,一或不滿吾意,則疾之已甚,亦 非有容德者,只益貽怨于人耳! ----------------------- 頁面 80-----------------------
處事當無愧心
今人有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見不聞,安然自肆,無所畏忌。殊不知
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聰明不可掩。凡吾之處事,心以為可,心以為是,人雖 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處事,心以為不可,心以為非,人雖不知,神已知 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禍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 《詩》曰:“神之格 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釋者以謂“吾心以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 窺測,況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厭射之心處之,則亦何所不至哉! ----------------------- 頁面 81-----------------------
為惡禱神為無益
人為善事而未遂,禱之于神,求其陰助,雖未見效,言之亦無愧。至于
為惡事而未遂,亦禱之于神,求其陰助,豈非欺罔!如謀為盜賊而禱之于神, 爭訟無理而禱之于神,使神果從其言,而幸中,此乃貽怒于神,開其禍端耳。 ----------------------- 頁面 82-----------------------
公平正直人之當然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
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雖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為言,況下此 者哉!彼有行己不當理者,中有所慊,動輒知畏,猶能避遠災(zāi)禍,以保其身。 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災(zāi)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之耳。 ----------------------- 頁面 83-----------------------
悔心為善之幾
人之處事能?;谕轮?,?;谇把灾?,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識,其賢
德之進,所謂長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謂“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 者,可不勉哉! ----------------------- 頁面 84-----------------------
惡事可戒而不可為
凡人為不善事而不成,正不須怨天尤人,此乃天之所愛,終無后患。如
見他人為不善事常稱意者,不須多羨,此乃天之所棄。待其積惡深厚,從而 殄滅之。不在其身,則在其子孫。姑少待之,當自見也。 ----------------------- 頁面 85-----------------------
善惡報應(yīng)難究詰
人有所為不善,身遭刑戮,而其子孫昌盛者,人多怪之,以為天理有誤。
殊不知此人之家,其積善多,積惡少。少不勝多,故其為惡之人身受其報, 不妨福祚延及后人。若作惡多而享壽富安樂,必其前人之遺澤將竭,天不愛 惜,恣其惡深,使之大壞也。 ----------------------- 頁面 86-----------------------
人能忍事則無爭心
人能忍事,易以習(xí)熟,終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處之如常。
不能忍事,亦易以習(xí)熟,終至于睚眥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詈爭訟,期 于取勝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心豈不 大安寧! ----------------------- 頁面 87-----------------------
小人當敬遠
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遠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此言先入于吾
心,及吾之臨事,自然出于長厚端謹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此言先入于 吾心,及吾之臨事,自然出于刻薄浮華矣。且如朝夕聞人尚氣好凌人之言, 吾亦將尚氣好凌人而不覺矣;朝夕聞人游蕩、不事繩檢之言,吾亦將游蕩、 不事繩檢而不覺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漸染之患也。 ----------------------- 頁面 88-----------------------
老成之言更事多
老成之人,言有迂闊,而更事為多。后生雖天資聰明,而見識終有不及。
后生例以老成為迂闊,凡其身試見效之言欲以訓(xùn)后生者,后生厭聽而毀詆者 多矣。及后生年齒漸長,歷事漸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險阻艱 難備嘗之后 ----------------------- 頁面 89-----------------------
君子有過必思改
圣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圣賢,安得每事盡善!人有過失,非其父兄,
孰肯誨責(zé);非其契愛,孰肯諫諭。泛然相識,不過背后竊議之耳。君子惟恐 有過,密訪人之有言,求謝而思改。小人聞人之有言,則好為強辯,至絕往 來,或起爭訟者有矣。 ----------------------- 頁面 90-----------------------
言語貴簡寡
言語簡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 頁面 91-----------------------
小人為惡不必諫
人之出言舉事,能思慮循省,而不幸有失,則在可諫可議之域。至于恣
其性情,而妄言妄行,或明知其非而故為之者,是人必挾其兇暴強悍以排人 之議己。善處鄉(xiāng)曲者,如見似此之人,非惟不敢諫誨,亦不敢置于言議之間, 所以遠侮辱也。嘗見人不忍平昔所厚之人有失,而私納忠言,反為人所怒, 曰:“我與汝至相厚,汝亦謗我耶!”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 ----------------------- 頁面 92-----------------------
覺人不善知自警
不善人雖人所共惡,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見不善人則警懼,不至自為不
善。不見不善人則放肆,或至自為不善而不覺。故家無不善人,則孝友之行 不彰;鄉(xiāng)無不善人,則誠厚之跡不著。譬如磨石,彼自銷損耳,刀斧資之以 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資。”謂此爾。若見不善人而與之同惡相 濟及與之爭為長雄,則有損而已,夫何益? ----------------------- 頁面 93-----------------------
門戶當寒生不肖子
鄉(xiāng)曲有不肖子弟,耽酒好色,博弈游蕩,親近小人,豢養(yǎng)馳逐,輕于破
蕩家產(chǎn),至為乞丐竊盜者,此其家門厄數(shù)如此,或其父祖稔惡至此。未聞有 因諫誨而改者,雖其至親,亦當處之無可奈何,不必■■,徒厚其怨。 ----------------------- 頁面 94-----------------------
正己可以正人
勉人為善,諫人為惡,固是美事。先須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為人,
豈惟人不見聽,亦反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稱,乃可誨人以立朝之方; 己之臨政有效,乃可誨人以臨政之術(shù);己之才學(xué)為人所尊,乃可誨人以進修 之要;己之性行為人所重,乃可誨人以操履之詳;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誨人 以治家之法;己能處父母之側(cè)而諧和無間,乃可誨人以至孝之行。茍惟不然, 豈不反為所笑! ----------------------- 頁面 95-----------------------
浮言不足恤
人之出言至善,而或有議之者;人有舉事至當而或有非之者。蓋眾心難
一,眾口難齊如此。君子之出言舉事,茍揆之吾心,稽之古訓(xùn),詢之賢者, 于理無礙,則紛紛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辯。自古圣賢,當代宰輔,一時守 令,皆不能免,況居鄉(xiāng)曲,同為編氓,尤其無所畏,或輕議己,亦何怪焉! 大抵指是為非,必妒忌之人,及素有仇怨者。此曹何足以定公論,正當勿恤 勿辯也。 ----------------------- 頁面 96-----------------------
諛巽之言多奸詐
人有善誦我之美,使我喜聞而不覺其諛者,小人之最奸黠者也。彼其面
諛我而我喜,及其退與他人語,未必不竊笑我為他所愚也。人有善揣人意之 所向,先發(fā)其端,導(dǎo)而迎之,使人喜其言與己暗合者,亦小人之最奸黠者也。 彼其揣我意而果合,及其退與他人語,又未必不竊笑我為他所料也。此雖大 賢亦甘受其侮而不悟,奈何! ----------------------- 頁面 97-----------------------
凡事不為己甚
人有詈人而人不答者,人必有所容也。不可以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辱之,
為之不已。人或起而我應(yīng),恐口噤而不能出言矣。人有訟人而人不校者,人 必有所處也。不可以為人之畏我,而更求以攻之,為之不已。人或出而我辯, 恐理虧而不能逃罪也。 ----------------------- 頁面 98-----------------------
言語慮后則少怨尤
親戚故舊,人情厚密之時,不可盡以密私之事語之,恐一旦失歡,則前
日所言,皆他人所憑以為爭訟之資。至有失歡之時,不可盡以切實之語加之, 恐忿氣既平之后,或與之通好結(jié)親,則前言可愧。大抵忿怒之際,最不可指 其隱諱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惡。吾之一時怒氣所激,必欲指其切實而言之, 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謂“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是也。俗亦謂“打 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 ----------------------- 頁面 99-----------------------
與人言語貴和顏
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未必其言語之傷人,多是顏色辭氣暴厲,
能激人之怒。且如諫人之短,語雖切直,而能溫顏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 怒。若平常言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厲,縱不見怒,亦須懷疑。古人謂“怒 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與他人言,必不卑遜。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 怪!故盛怒之際與人言語尤當自警。前輩有言:“誡酒后語,忌食時嗔,忍 難忍事,順自強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 00-----------------------
老人當敬重
高年之人,鄉(xiāng)曲所當敬者,以其近于親也。然鄉(xiāng)曲有年高而德薄者,謂
刑罰不加于己,輕詈辱人,不知愧恥。君子所當優(yōu)容而不較也。 ----------------------- 01-----------------------
與人交游貴和易
與人交游,無問高下,須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飾邊幅。若言行崖
異,則人豈復(fù)相近!然又不可太褻狎,樽酒會聚之際,固當歌笑盡歡,恐嘲 譏中觸人諱忌,則忿爭興焉。 ----------------------- 02-----------------------
才行高人自服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 03-----------------------
小人作惡必天誅
居鄉(xiāng)曲間,或有貴顯之家,以州縣觀望而凌人者;又有高資之家,以賄
賂公行而凌人者。方其得勢之時,州縣“不能誰何”,鬼神猶或避之,況貧 窮之人,豈可與之較!屋宅墳?zāi)怪?,山林田園之所接,必橫加殘害,使 歸于己而后已。衣食所資,器用之微,凡可其意者,必奪而有之。如此之人, 惟當遜而避之,逮其稔惡之深,天誅之加,則其家之子孫自能為其父祖破壞, 以與鄉(xiāng)人復(fù)仇也。鄉(xiāng)曲更有健訟之人,把持短長,妄有論訟,以致追擾,州 縣不敢治其罪。又有恃其父兄子弟之眾,結(jié)集兇惡,強奪人所有之物。不稱 意,則群聚毆打,又復(fù)賄賂州縣,多不竟其罪。如此之人,亦不必求以窮治, 逮其稔惡之深,天誅之加,則無故而自罹于憲網(wǎng),有計謀所不及救者。大抵 作惡而幸免于罪者,必于他時無故而受其報。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也。 ----------------------- 04-----------------------
君子小人有二等
鄉(xiāng)曲士夫,有挾術(shù)以待人,近之不可,遠之則難者,所謂君子中之小人,
不可不防,慮其信義有失為我之累也。農(nóng)、工、商、賈、仆、隸之流,有天 資忠厚可任以事、可委以財者,所謂小人中之君子,不可不知,宜稍撫之以 恩,不復(fù)慮其詐欺也。 ----------------------- 05-----------------------
居官居家本一理
士大夫居家能思居官之時,則不至干請把持而撓時政;居官能思居家之
時,則不至狠愎暴恣而貽人怨。不能回思者皆是也。故見任官每每稱寄居官 之可惡,寄居官亦多談見任官之不韙,并與其善者而掩之也。 ----------------------- 06-----------------------
小人難責(zé)以忠信
“忠信”二字,君子不守者少,小人不守者多。且如小人以物市于人,
敝惡之物,飾為新奇;假偽之物,飾為真實。如絹帛之用膠糊,米麥之增濕 潤,肉食之灌以水,藥材之易以他物。巧其言詞,止于求售,誤人食用,有 不恤也。其不忠也類如此。負人財物久不嘗,人茍索之,期以一月,如期索 之,不售。又期以一月,如期索之,又不售。至于十數(shù)期而不售如初。工匠 制器,要其定資,責(zé)其所制之器,期以一月,如期索之,不得。又期以一月, 如期索之,又不得。至于十數(shù)期而不得如初。其不信也類如此,其他不可悉 數(shù)。小人朝夕行之,略不之怪。為君子者往往忿懥,直欲深治之,至于毆打 論訟。若君子自省其身,不為不忠不信之事,而憐小人之無知。及其間有不 得已而為自便之計,至于如此,可以少置之度外也。 ----------------------- 07-----------------------
戒貨假藥
張安國舍人知撫州日,以有賣假藥者,出榜戒約曰:“陶隱居、孫真人
因《本草》、《千金方》濟物利生,多積陰德,名在列仙。自此以來,行醫(yī) 貨藥,誠心救人,獲福報者甚眾。不論方冊所載,只如近時此驗尤多,有只 賣一真藥便家資巨萬。或自身安榮,享高壽;或子孫及第,改換門戶,如影 隨形,無有差錯。又曾眼見貨賣假藥者,其初積得些小家業(yè),自謂得計,不 知冥冥之中,自家合得祿料都被減克?;蜃陨矶嘤袡M禍,或子孫非理破蕩, 致有遭天火、被雷震者。蓋緣贖藥之人多是疾病急切,將錢告求賣藥之家, 孝子順孫只望一服見效,卻被假藥誤賺,非惟無益,反致?lián)p傷。尋常誤殺一 飛禽走獸猶有果報,況萬物之中人命最重!無辜被禍,其痛何窮!……”詞 多更不盡載。舍人此言豈止為假藥者言之,有識之人自宜觸類。 ----------------------- 08-----------------------
言貌重則有威
市井街巷,茶坊酒肆,皆小人雜處之地。吾輩或有經(jīng)由,須當嚴重其辭
貌,則遠輕侮之患。倘有譏議,亦不必聽,或有狂醉之人,宜即回避,不必 與之較可也。 ----------------------- 09-----------------------
衣服不可侈異
衣服舉止異眾,不可游于市,必為小人所侮。
----------------------- 10-----------------------
居鄉(xiāng)曲務(wù)平淡
居于鄉(xiāng)曲,輿馬衣服不可鮮花。蓋鄉(xiāng)曲親故,居貧者多,在我者揭然異
眾,貧者羞澀必不敢相近,我亦何安之有!此說不可與口尚浮臭者言。 ----------------------- 11-----------------------
婦女衣飾務(wù)潔凈
婦女衣飾惟務(wù)潔凈,尤不可異眾。且如十數(shù)人同處,而一人衣飾獨異,
眾所指目,其行坐能自安否? ----------------------- 12-----------------------
禮義制欲之大閑
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求之,則為饕為饞;男女,人之所
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狎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 非理得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欲,則爭端起而獄訟興。圣王慮其如此,故 制為禮以節(jié)人之飲食、男女,制為義以限人之取與。君子于是三者,雖知可 欲而不敢輕形于言,況敢妄萌于心!小人反是。 ----------------------- 13-----------------------
見得思義則無過
圣人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此最省事之要術(shù)。蓋人見美食而必咽,
見美色而必凝視,見錢財而必起欲得之心,茍非有定力者,皆不免此。惟能 杜其端源,見之不顧,則無妄想,無妄想則無過舉矣。 ----------------------- 14-----------------------
人為情惑則忘返
子弟有耽于情欲,迷而忘返,至于破家而不悔者,蓋始于試為之。由其
中無所見,不能識破,遂至于不可回。 ----------------------- 15-----------------------
子弟當謹交游
世人有慮子弟血氣未定,而酒色博弈之事,得以昏亂其心,尋至于失德
破家,則拘之于家,嚴其出入,絕其交游,致其無所見聞,樸野蠢鄙,不近 人情。殊不知此非良策,禁防一馳,情竇頓開,如火燎原不可撲滅。況拘之 于家,無所用心,卻密為不肖之事,與外出何異!不若時其出入,謹其交游, 雖不肖之事習(xí)聞既熟,自能識破,必短愧而不為??v試為之,亦不至于樸野 蠢鄙,全為小人之所搖蕩也。 ----------------------- 16-----------------------
家成于憂懼破于怠忽
起家之人,生財富庶,乃日夜憂懼,慮不免于饑寒。破家之子,生事日
消,乃軒昂自恣,謂“不復(fù)可慮”。所謂“吉人兇其吉,兇人吉其兇”,此 其效驗,常見于已壯未老,已老未死之前。識者當自默喻。 ----------------------- 17-----------------------
興廢有定理
起家之人見所作事無不如意,以為智術(shù)巧妙如此,不知其命分偶然,志
氣洋洋,貪多圖得。又自以為獨能久遠,不可破壞,豈不為造物者所竊笑! 蓋其破壞之人或已生于其家,曰“子”曰“孫”,朝夕環(huán)立于側(cè)者,皆他日 為父祖破壞生事之人,恨其父祖目不及見耳!前輩有建第宅,宴工匠于東廡 曰:“此造宅之人。”宴子弟于西廡曰:“此賣宅之人。”后果如其言。近 世士大夫有言:“目所可見者,謾爾經(jīng)營;目所不及見者,不須置之謀慮。” 此有識君子知非人力所及,其胸中寬泰與蔽迷之人如何? ----------------------- 18-----------------------
用度宜量入為出
起家之人易于增進成立者,蓋服、食、器、用及吉兇百費規(guī)模淺狹,尚
循其舊故。日入之數(shù)多于日出,此所以常有余。富家之子易于傾覆破蕩者, 蓋服、食、器、用及吉兇百費規(guī)模廣大,尚循其舊。又分其財產(chǎn)立數(shù)門戶, 則費用增倍于前日。子弟有能省用,遠謀損節(jié)猶慮不及,況有不之悟者,何 以支持乎!古人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蓋謂此爾。大貴人之家尤難 于保成。方其致位通顯,雖在閑冷,其俸給亦厚,其饋遺亦多。其使令之人 滿前,皆州郡廩給。其服、食、器、用雖極于華侈,而其費不出于家財。逮 其身后,無前日之俸給、饋遺、使令之人,其日用百費非出家財不可。況又 析一家為數(shù)家,而用度仍舊,豈不至于破蕩!此亦勢使之然。為子弟者各宜 量節(jié)。 ----------------------- 19-----------------------
起家守成宜為悠久計
人之居世有不思父祖起家艱難,思與之延其祭祀,又不思子孫無所憑藉
則無以脫于饑寒。多生男女,視如路人。耽于酒色,博弈游蕩,破壞家產(chǎn), 以取一時之快,此皆家門不幸。如此,冒干刑憲,彼亦不恤,豈教誨、勸諭、 責(zé)罵之所能回!置之無可奈何而已。 ----------------------- 20-----------------------
節(jié)用有常理
人有財物,慮為人所竊,則必緘滕扃鐍封識之甚嚴。慮費用之無度而致
耗散,則必算計較量,支用之甚節(jié)。然有甚嚴而有失者,蓋百日之嚴,無一 日之疏,則無失;百日嚴而一日不嚴,則一日之失與百日不嚴同也。有甚節(jié) 而終至于匱乏者,蓋百事節(jié)而無一事之費,則不至于匱乏;百事節(jié)而一事不 節(jié),則一事之費與百事不節(jié)同也。所謂百事者,自飲食、衣服、屋宅、園館、 輿馬、仆御、器用,玩好……蓋非一端。豐儉隨其財力則不為之費;不量財 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 宜深知之。 ----------------------- 21-----------------------
事貴預(yù)謀后則時失
中產(chǎn)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有男而為之營生,教之生業(yè),皆早慮也。
至于養(yǎng)女,亦當早為儲蓄衣衾、妝奩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費力。若置而不 問,但稱臨時,此有何術(shù)?不過臨時鬻田廬及不恤女子之羞見人也。至于家 有老人,而送終之具不為素辦,亦稱臨時,亦無他術(shù),亦是臨時鬻田廬及不 恤后事之不如儀也。今人有生一女而種杉萬根者,待女長,則鬻杉以為嫁資, 此其女必不至失時也。有于少壯之年置壽衣、壽器、壽塋者,此其人必不至 三日五日無衣無棺可斂,三年五年無地可葬也。 ----------------------- 22-----------------------
居官居家本一理
居官當如居家,必有顧藉;居家當如居官,必有綱紀。
----------------------- 23-----------------------
子弟當習(xí)儒業(yè)
士大夫之子弟,茍無世祿可守,無常產(chǎn)可依,而欲為仰事俯育之計,莫
如為儒。其才質(zhì)之美,能習(xí)進士業(yè)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貴,次可以開門教 授,以受束修之奉。其不能習(xí)進士業(yè)者,上可以事筆札,代箋簡之役,次可 以習(xí)點讀,為童蒙之師。如不能為儒,則巫醫(yī)、僧道、農(nóng)圃、商賈、伎術(shù), 凡可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子弟之流蕩,至于為乞丐、盜竊, 此最辱先之甚。然世之不能為儒者,乃不肯為巫醫(yī)、僧道、農(nóng)圃、商賈、伎 術(shù)等事,而甘心為乞與、盜竊者,深可誅也。凡強顏于貴人之前,而求其所 謂應(yīng)副;折腰于富人之前,而托名于假貸;游食于寺觀而人指為穿云子,皆 乞丐之流也。居官而掩蔽眾目,盜財入己,居鄉(xiāng)而欺凌愚弱,奪其所有,私 販官中所禁茶、鹽、酒、酤之屬,皆竊盜之流也。世人有為之而不自愧者何 哉! ----------------------- 24-----------------------
荒怠淫逸之患
凡人生而無業(yè),及有業(yè)而喜于安逸不肯盡力者,家富則習(xí)為下流,家貧
則必為乞丐。凡人生而飲酒無算,食肉無度,好淫濫,習(xí)博弈者,家富則致 于破蕩,家貧則必為盜竊。 ----------------------- 25-----------------------
周急貴乎當理
人有患難不能濟,困苦無所訴,貧乏不自存,而其人樸訥懷愧不能言于
人者,吾雖無余,亦當隨力周助。此人縱不能報,亦必知恩。若其人本非窘 乏,而以干謁為業(yè),挾持便佞之術(shù),遍謁貴人富人之門,過州干州,過縣干 縣,有所得則以為己能,無所得則以為怨仇。在今日則無感德之心,在他日 則無報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顧待之,豈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資人之不當用。 ----------------------- 26-----------------------
不可輕受人恩
居鄉(xiāng)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
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我榮達之后,遍 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前輩見人仕宦 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此。 ----------------------- 27-----------------------
受人恩惠當記省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有所惠于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
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 28-----------------------
人情厚薄勿深較
人有居貧困時,不為鄉(xiāng)人所顧;及其榮達,則視鄉(xiāng)人如仇讎。殊不知鄉(xiāng)
人不厚于我,我以為憾;我不厚于鄉(xiāng)人,鄉(xiāng)人他日亦獨不記耶!但于其平時 薄我者,勿與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時不與我相識,茍我可以濟助之者, 亦不可不為也。 ----------------------- 29-----------------------
報怨以直乃公心
圣人言:“以直報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報怨,固不足
道,而士大夫欲邀長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縱奸邪而不治,皆矯飾不近人情。 圣人之所謂“直”者,其人賢,不以仇而廢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 是非去取,各當其實。以此報怨,必不至遞相酬復(fù),無已時也。 ----------------------- 30-----------------------
訟不可長
居鄉(xiāng),不得已而后與人爭,又大不得已而后與人訟。彼稍服其不然則已
之,不必費用財物,交結(jié)胥吏,求以快意,窮治其仇。至于爭訟財產(chǎn),本無 理而強求得理,官吏貪謬,或可如志,寧不有愧于神明!仇者不伏更相訴訟, 所費財物,十數(shù)倍于其所直。況遇賢明有司安得以無理為有理耶!大抵人之 所訟互有短長,各言其長而掩其短,有司不明,則牽連不決,或決而不盡其 情。胥吏得以受賕而弄法,蔽者之所以破家也。 ----------------------- 31-----------------------
暴吏害民必天誅
官有貪暴,吏有橫刻,賢豪之人不忍鄉(xiāng)曲眾被其惡,故出力而訟之。然
貪暴之官必有所恃,或以其有親黨在要路,或以其為州郡所深喜,故常難動 搖。橫刻之吏,亦有所恃,或以其為見任官之所喜,或以其結(jié)州曹吏之有素, 故常元忌憚。及至人戶有所訴,則官求勢要之書以請托,吏以官庫之錢而行 賂,毀去簿歷,改易案牘。人戶雖健訟,亦未便輕勝。兼論訴官吏之人又只 欲劫持官府,使之獨畏己,初無為眾除害之心。常見論訴州縣官吏之人,恃 為官史所畏,拖延稅賦不納。人戶有折變,己獨不受折變;人戶有科敷,己 獨不伏科敷。睨立庭下,抗對長官;端坐司房,罵辱胥輩;冒占官產(chǎn),不肯 輸租;欺凌善弱,強欲斷治;請托公事,必欲以曲為直,或與胥吏通同為奸, 把持官員,使之聽其所為,以殘害鄉(xiāng)民。如此之官吏,如此之奸民,假以歲 月,縱免人禍,必自為天所誅也。 ----------------------- 32-----------------------
民俗淳頑當求其實
士大夫相見,往往多言某縣民淳,某縣民頑。及詢其所以然,乃謂見任
官贓污狼籍,鄉(xiāng)民吞聲飲氣而不敢言,則為淳;鄉(xiāng)民列其惡訴之州郡監(jiān)司, 則為頑。此其得頑之名,豈不枉哉?今人多指奉化縣為頑,問之奉化人,則 曰:“所訟之官皆有入己贓,何謂奉化為頑?”如黃巖等處人言皆然,此正 圣人所謂“期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何頑之有!今具其所以為頑 之目:應(yīng)納稅賦而不納,及應(yīng)供科配而不供,則為頑;若官中因事廣科,從 而隱瞞,其民戶不肯供納則不為頑。官吏斷事,出于至公,又合法意,乃任 私忿,求以翻異,則為頑;官吏受財,斷直為曲,事有冤抑,次第陳訴,則 不為頑。官員清正,斷事自己,豪橫之民無所行賂,無所措謀,則與胥吏表 里撰合語言,妝點事務(wù),妄興論訟,則為頑;若官員與吏為徒,百般詭計掩 人耳目,受接賄賂,偷盜官錢,人戶有能出力為眾論訴,則不為頑。 ----------------------- 33-----------------------
官有科付之弊
縣、道有非理橫科及預(yù)借官物者,必相率而次第陳訟。蓋糧稅自有常額,
足以充上供州用縣用;役錢亦有常額,足以供解發(fā)支雇。縣官正己以率下, 則民間無隱負不輸,官中無侵盜妄用,未敢以為有余,亦何不足之有!惟作 縣之人不自檢己,吃者、著者、日用者,般挈往來,送遺給托,置造器用, 儲蓄囊篋,及其他百色之須,取給于手分、鄉(xiāng)司。為手分、鄉(xiāng)司者,豈有將 己財奉縣官,不過就薄歷之中,恣為欺弊?;驍埲藨舳愇锒患{;或?qū)⒌綆? 之錢而他用;或偽作過軍、過客券,旁及修葺廨舍,而公求支破;或陽為解 發(fā)而中途截撥……其弊百端,不可悉舉??h官既素受其污啖,往往知而不問, 況又有懵然不曉財賦之利病。及曉之者,又與之通同作弊。一年之間,雖至 小邑,虧失數(shù)千緡,殆不覺也。于是有橫科預(yù)借之患,及有拖欠州郡之數(shù)。 及將任滿,請托關(guān)節(jié)以求脫去,而州郡遂將積欠勒令后政補償。夫前政以一 年財賦不足一年支解,為后政者豈能以一年財賦補足數(shù)年財賦!故于前政預(yù) 借錢物多不認理,或別設(shè)巧計陰奪民財,以求補足舊欠,其禍可勝言哉! 大凡居官蒞事,不可不仔細,猾吏奸民尤當深察。若輕信吏人,則彼受 鄉(xiāng)民遺賂,百端撰造,以曲為直,從而斷決,豈不枉哉!間有子弟為官懵然 不曉事理者,又有與吏同貪,雖知是否而妄決者,鄉(xiāng)民冤抑莫伸。仕官多無 后者,以此盍亦思上之所以責(zé)任我者何意?而下之所以赴愬于我者,正望我 以伸其冤抑,我其可以不公其心哉!凡為官吏當以公心為主,非特在己無愧, 而子孫亦職有利矣! ----------------------- 34-----------------------
卷之下治家
宅舍關(guān)防貴周密
人之居家,須令垣墻高厚,藩籬周密,窗壁門關(guān)堅牢。隨損隨修,如有
水竇之類,亦須常設(shè)格子,務(wù)令新固,不可輕忽。雖竊盜之巧者,穴墻剪籬, 穿壁決關(guān),俄頃可辨,比之頹墻敗籬、腐壁敝門以啟盜者有間矣。且免奴婢 奔竄及不肖子弟夜出之患。如外有竊盜,內(nèi)有奔竄及子弟生事,縱官司為之 受理,豈不重費財力! ----------------------- 35-----------------------
山居須置莊佃
居止或在山谷村野僻靜之地,須于周圍要害去處置立莊屋,招誘丁多之
人居之。或有火燭、竊盜,可以即相救應(yīng)。 ----------------------- 36-----------------------
夜間防盜宜警急
凡夜犬吠,盜未必至亦是盜來探試,不可以為他而不警。夜間遇物有聲,
亦不可以為鼠而不警。 ----------------------- 37-----------------------
防盜宜巡邏
屋之周圍須令有路,可以往來,夜間遣人十數(shù)遍巡之。善慮事者,居于
城郭,無甚隙地,亦為夾墻,使邏者往來其間。若屋之內(nèi),則子弟及奴婢更 迭巡警。 ----------------------- 38-----------------------
夜間逐盜宜詳審
夜間覺有盜,便須直言“有盜”,徐起逐之,盜必且竄。不可乘暗擊之,
恐盜之急,以刃傷我,及誤擊自家之人。若持燭見盜擊之,猶庶幾。若獲盜 而已受拘執(zhí),自當準法,無過毆傷。 ----------------------- 39-----------------------
富家少蓄金帛免招盜
多蓄之家,盜所覬覦,而其人又多置什物,喜于矜耀,尤盜之所垂涎也。
富厚之家若多儲錢谷,少置什物,少蓄金寶絲帛,縱被盜亦不多失。前輩有 戒其家:“自冬夏衣之外,藏帛以備不虞,不過百匹。”此亦高人之見,豈 可與世俗言! ----------------------- 40-----------------------
防盜宜多端
劫盜有中夜炬火露刃排門而入人家者此尤不可不防,須于諸處往來路口
委人為耳目,或有異常則可以先知。仍預(yù)置便門,遇有警急,老幼婦女且從 便門走避。又須子弟及仆者平時常備器械,為御敵之計。可敵則敵,不可敵 則避,切不可令盜得我之人,執(zhí)以為質(zhì),則鄰保及捕盜之人不敢前。 ----------------------- 41-----------------------
刻剝招盜之由
劫盜雖小人之雄,亦自有識見。如富人平時不刻剝,又能樂施,又能種
種方便,當兵火擾攘之際猶得保全,至不忍焚掠污辱者多,盜所快意于劫殺 之家,多是積惡之人。富家各宜自省。 ----------------------- 42-----------------------
失物不可猜疑
家居或有失物,不可不急尋。急尋,則人或投之僻處,可以復(fù)收,則無
事矣。不急,則轉(zhuǎn)而出外,愈不可見。又不可妄猜疑人,猜疑之當,則人或 自疑,恐生他虞;猜疑不當,則正竊者反自得意。況疑心一生,則所疑之人 揣其行坐辭色皆若竊物,而實未嘗有所竊也?;蛞研斡谘?,或妄有所執(zhí)治, 而所失之物偶見,或正竊者方獲,則悔將若何! ----------------------- 43-----------------------
睦鄰里以防不虞
居宅不可無鄰家,慮有火燭,無人救應(yīng)。宅之四圍如無溪流,當為池井,
慮有火燭,無水救應(yīng)。又須平時撫恤鄰里有恩義。有士大夫平時多以官勢殘 虐鄰里,一日為仇人刃其家,火其屋宅。鄰里更相戒曰:“若救火,火熄之 后,非惟無功,彼更訟我以為盜取他家財物,則獄訟未知了期!若不救火, 不過杖一百而已。”鄰里甘受杖而坐視其大廈為煨燼,生生之具無遺。此其 平時暴虐之效也。 ----------------------- 44-----------------------
火起多從廚灶
火之所起,多從廚灶。蓋廚屋多時不掃,則埃墨易得引火?;蛟钪杏辛?
火,而灶前有積薪接連,亦引火之端也。夜間最當巡視。 ----------------------- 45-----------------------
焙物宿火宜儆戒
烘焙物色過夜,多致遺火。人家房戶,多有覆蓋宿火而以衣籠罩其上,
皆能致火,須常戒約。 ----------------------- 46-----------------------
田家致火之由
蠶家屋宇低隘,于炙簇之際,不可不防火。農(nóng)家儲積糞壤,多為茅屋。
或投死灰于其間,須防內(nèi)有余燼未滅,能致火燭。 ----------------------- 47-----------------------
致火不一類
茅屋須常防火;大風(fēng)須常防火;積油物、積石灰須常防火。此類甚多,
切須詢究。 ----------------------- 48-----------------------
小兒不可帶金寶
富人有愛其小兒者,以金銀寶珠之屬飾其身。小人有貪者,于僻靜處壞
其性命而取其物。雖聞于官而寘于法,何益? ----------------------- 49-----------------------
小兒不可獨游街市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游街巷,慮有誘略之人也。
----------------------- 50-----------------------
小兒不可臨深
人之家居,井必有干,池必有欄。深溪急流之處,峭險高危之地,機關(guān)
觸動之物,必有禁防,不可令小兒狎而臨之。脫有疏虞,歸怨于人何及! ----------------------- 51-----------------------
親賓不宜多強酒
親賓相訪,不可多虐以酒。或被酒夜臥,須令人照管。往時括蒼有困客
以酒,且慮其不告而去,于是臥于空舍而鑰其門。酒渴索漿不得,則取花瓶 水飲之。次日啟關(guān)而客死矣。其家訟于官??な赝舯揖科湟粫r舍中所有之 物,云“有花瓶,浸旱蓮花”。試以旱蓮花浸瓶中,取罪當死者試之,驗, 乃釋之。又有置水于案而不掩覆,屋有伏蛇遺毒于水,客飲而死者。凡事不 可不謹如此。 ----------------------- 52-----------------------
婢仆奸盜宜深防
清晨早起,昏晚早睡,可以杜絕仆婢奸盜等事。
----------------------- 53-----------------------
嚴內(nèi)外之限
司馬溫公《居家雜儀》:“令仆子非有警急修葺,不得入中門;婦女婢
妾無故不得出中門。只令鈴下小童通傳內(nèi)外。治家之法,此過半矣。 ----------------------- 54-----------------------
婢妾常宜防閉
婢妾與主翁親近,或多挾此私通,仆輩有子則以主翁藉口。畜愚賤之裔,
至破家者多矣。凡婢妾不可不謹其始,亦不可不防其終。 ----------------------- 55-----------------------
侍婢不可不謹出入
人有婢妾不禁出入,至與外人私通。有妊不正其罪而遽逐去者,往往有
于主翁身故之后,自言是主翁遺腹子,以求歸宗。旋至興訟。世俗所宜警此, 免累后人。 ----------------------- 56-----------------------
婢妾不可供給
人有以正室妒忌,而于別宅置婢妾者;有供給娼女,而絕其與人往來者。
其關(guān)防非不密,監(jiān)守非不謹,然所委監(jiān)守之人得其犒遺,反與外人為耳目以 通往來,而主翁不知,至養(yǎng)其所生子為嗣者。又有婦人臨蓐,主翁不在,則 棄其所生之女,而取他人之子為己子者。主翁從而收養(yǎng),不知非其己子,庸 俗愚暗大抵類此。 ----------------------- 57-----------------------
暮年不宜置寵妾
婦人多妒,有正室者少蓄婢妾,蓄婢妾者多無正室。夫蓄婢妾者,內(nèi)有
子弟,外有仆隸,皆當關(guān)防。制以主母猶有他事,況無所統(tǒng)轄!以一人之耳 目臨之,豈難欺蔽哉!暮年尤非所宜,使有意外之事,當如之何? ----------------------- 58-----------------------
婢妾不可不謹防
夫蓄婢妾之家,有僻室而人所不到,有便門而可以通外?;蜾銕c廚灶
相近而使膳夫掌庖,或夜飲在于內(nèi)室而使仆子供役,其弊有不可防者。蓋此 曹深謀而主不之猜,此曹迭為耳目,而主又何由知覺! ----------------------- 59-----------------------
美妾不可蓄
夫置婢妾,教之歌舞,或使侑樽以為賓客之歡,切不可蓄姿貌黠慧過人
者,慮有惡客起覬覦之心。彼見美麗,必欲得之。“逐獸則不見泰山”,茍 勢可以臨我,則無所不至。綠珠之事在古可鑒,近世亦多有之,不欲指言其 名。 ----------------------- 60-----------------------
賭博非閨門所宜有
士大夫之家,有夜間男女群聚呼盧至于達旦,豈無托故而起者!試靜思
之。 ----------------------- 61-----------------------
仆廝當取勤樸
人家有仆,當取其樸直謹愿,勤于任事,不必責(zé)其應(yīng)對進退之快人意。
人之子弟不知溫飽所自來者,不求自己德業(yè)之出眾。而獨欲仆者峭黠之出眾。 費財以養(yǎng)無用之人,固未甚害,生事為非皆此輩導(dǎo)之也。 ----------------------- 62-----------------------
輕詐之仆不可蓄
仆者而有市井浮浪子弟之態(tài),異巾美服,言語矯詐,不可蓄也。蓄仆之
久而驟然如此,閨閫之事,必有可疑。 ----------------------- 63-----------------------
待奴仆當寬恕
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資多愚,作事乖舛背違,不曾有便當省力之
處。如頓放什物必以斜為正;如裁截物色必以長為短。若此之類,殆非一端。 又性多忘,囑之以事,全不記憶;又性多執(zhí),所見不是,自以為是;又性多 很,輕于應(yīng)對,不識分守。所以顧主于使令之際,常多叱咄。其為不改,其 言愈辯,顧主愈不能平。于是棰楚加之,或失手而至于死亡者有矣。凡為家 長者,于使令之際有不如意,當云“小人天資之愚如此,宜寬以處之”。多 其教誨,省其嗔怒可也。如此,則仆者可以免罪,主者胸中亦大安樂,省事 多矣。至于婢妾,其愚尤甚。婦人既多褊急狠愎,暴忍殘刻,又不知古今道 理,其所以責(zé)備婢妾者又非丈夫之比。為家長者宜于平昔常以待奴仆之理諭 之,其間必自有曉然者。 ----------------------- 64-----------------------
奴仆不可深委任
人之居家,凡有作為及安頓什物,以至田園、倉庫、廚、廁等事,皆自
為之區(qū)處,然后三令五申以責(zé)付奴仆,猶懼其遺忘,不如吾志。今有人一切 不為之區(qū)處。凡事無大小聽奴仆自為謀,不合己意,則怒罵,鞭撻繼之。彼 愚人,止能出力以奉吾令而已,豈能善謀,一一暗合吾意。若不知此,自見 多事。且如工匠執(zhí)役,必使一不執(zhí)役者為之區(qū)處,謂之“都料匠”。蓋人凡 有執(zhí)為,則不暇他見,須令一不執(zhí)為者,旁觀而為之區(qū)處,則不煩擾而功增 倍矣。 ----------------------- 65-----------------------
頑很婢仆宜善遣
婢仆有頑很全不中使令者,宜善遣之,不可留,留則生事。主或過于毆
傷,此輩或挾怨為惡,有不容言者。婢仆有奸盜及逃亡者,宜送之于官,依 法治之,不可私自鞭撻,亦恐有意外之事?;蛱油龇瞧浔厩?,或所竊止于飲 食微物,宜念其平日有勞,只略懲之,仍前留備使令可也。 ----------------------- 66-----------------------
婢仆不可自鞭撻
婢仆有小過,不可親自鞭撻,蓋一時怒氣所激,鞭撻之數(shù)必不記,徒且
費力,婢仆未必知畏。惟徐徐責(zé)問,令他人執(zhí)而撻之,視其過之輕重而定其 數(shù)。雖不過怒,自然有威,婢仆亦自然畏憚矣。壽昌胡氏,彥特之家,子弟 不得自打仆隸,婦女不得自打婢妾。有過則告之家長,家長為之行遣。子弟 擅打婢妾則撻子弟,此執(zhí)賢者之家法也。 ----------------------- 67-----------------------
教治婢仆有時
婢仆有過,既以鞭撻,而呼喚使令,辭色如常,則無他事。蓋小人受杖
方內(nèi)懷怨,而主人怒不之釋,恐有輕生而自殘者。 ----------------------- 68-----------------------
婢仆橫逆宜詳審
婢仆有無故而自經(jīng)者,若其身溫可救,不可解其縛。須急抱其身令稍高,
則所縊處必稍寬。仍更令一人以指于其縊處漸漸寬之。覺其氣漸往來,乃可 解下。仍急令人吸其鼻中,使氣相接,乃可以蘇?;虿粫源死?,而先解其系 處,其身力重,其縊處愈急,只一噓氣便不可救。此不可不預(yù)知也。如身已 冷,不可救,或救而不蘇,當留本處,不可移動。叫集鄰保,以事聞官。仍 令得力之人日夜同與守視,恐有犬鼠之屬殘其尸也。自刃不殊,宜以物掩其 傷處?;蛞呀^,亦當如前說。人家有井,于甃處宜為缺級,令可以上下?;? 有墜井投井者,可以令人救應(yīng)。或不及,亦當如前說。溺水,投水,而水深 不可援者,宜以竹篙及木板能浮之物投與之。溺者有所執(zhí),則身浮可以救應(yīng)。 或不及,亦當如前說。夜睡魘死及卒死者,不可移動,并當如前說。 ----------------------- 69-----------------------
婢仆疾病當防備
婢仆無親屬而病者,當令出外就鄰家醫(yī)治,仍經(jīng)鄰保錄其詞說,卻以聞
官?;蛴兴劳?,則無他慮。 ----------------------- 70-----------------------
婢仆當令飽暖
婢仆欲其出力辦事,其所以御饑寒之具。為家長者不可不留意,衣須令
其溫,食須令其飽。士大夫有云:蓄婢不厭多,教之紡績,則足以衣其身; 蓄仆不厭多,教以耕種,則足以飽其腹。大抵小民有力,足以辦衣食。而力 無所施,則不能以自活,故求就役于人。為富家者能推惻隱之心,蓄養(yǎng)婢仆, 乃以其力還養(yǎng)其身,其德至大矣。而此輩既得溫飽,雖苦役之,彼亦甘心焉。 ----------------------- 71-----------------------
凡物各宜得所
婢仆宿臥去處,皆為檢點,令冬時無風(fēng)寒之患,以至牛、馬、豬、羊、
貓、狗、雞、鴨之屬遇冬寒時,各為區(qū)外牢圈棲息之處。此皆仁人之用心, 見物我為一理也。 ----------------------- 72-----------------------
人物之性皆貪生
飛禽走獸之與人,形性雖殊,而喜聚惡散,貪生畏死,其情則與人同。
故離群則向人悲鳴,臨庖則向人哀號。為人者,既忍而不之顧,反怒其鳴號 者有矣。胡不反己以思之:物之有望于人,猶人之有望于天也。物之鳴號有 訴于人,而人不之恤,則人之處患難、死亡、困苦之際,乃欲仰首叫號求天 之恤耶!大抵人居病患不能支持之時,及處囹圄不能脫去之時,未嘗不反復(fù) 究省平日所為:某者為惡,某者為不是。其所以改悔自新者,指天誓日可表。 至病患平寧及脫去罪戾,則不復(fù)記省。造罪作惡無異往日。余前所言,若言 于經(jīng)歷患難之人,必以為然,猶恐痛定之后不復(fù)記省。彼不知患難者,安知 不以吾言為迂。 ----------------------- 73-----------------------
求乳母令食失恩
有子而不自乳,使他人乳之,前輩已言其非矣。況其間求乳母于未產(chǎn)之
前者,使不舉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嬰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子呱呱而 泣,至于餓死者。有因仕宦他處,逼勒牙家誘賺良人之妻,使舍其夫與子而 乳我子,因挾以歸鄉(xiāng),使其一家離散,生前不復(fù)相見者。士夫遞相庇護,國 家法令有不能禁,彼獨不畏于天哉! ----------------------- 74-----------------------
雇女使年滿當送還
以人之妻為婢,年滿而送還其夫;以人之女為婢,年滿而送還其父母;
以他鄉(xiāng)之人為婢,年滿而送歸其鄉(xiāng)。此風(fēng)俗最近厚者,浙東士大夫多行之。 有不還其夫而擅嫁他人,有不還其父母而擅與嫁人,皆興訟之端。況有不恤 其離親戚、去鄉(xiāng)土、役之終身,無夫無子,死為無依之鬼,豈不甚可憐哉! ----------------------- 75-----------------------
婢仆得土人最善
蓄奴婢惟本土人最善。蓋或有患病,則可責(zé)其親屬為之扶持;或有非理
自殘,既有親屬明其事因,公私又有質(zhì)證?;蛴墟炬獰o夫、子、兄、弟可依, 仆隸無家可歸,念其有勞不可不養(yǎng)者,當令預(yù)經(jīng)鄰保,自言并陳于官?;蝾A(yù) 與之擇其配,婢使之嫁,仆使之娶,皆可絕他日意外之患也。 ----------------------- 76-----------------------
雇婢仆要牙保分明
雇婢仆須要牙保分明。牙保,又不可令我家人為之也。
----------------------- 77-----------------------
買婢妾當詢來歷
買婢妾既已成契,不可不細詢其所自來??钟辛既俗优瑸槿怂T略。
果然,則即告之官,不可以婢妾還與引來之人,慮殘其性命也。 ----------------------- 78-----------------------
買婢妾當審可否
買婢妾須問其應(yīng)典賣不應(yīng)典賣。如不應(yīng)典賣則不可成契。或果窮乏無所
倚依,須令經(jīng)官自陳,下保審會,方可成契?;蚱洳荒茏躁?,令引來之人于 契中稱說:“少與雇錢,待其有親人識認,即以與之也。” ----------------------- 79-----------------------
狡獪子弟不可用
族人、鄰里、親戚有狡獪子弟,能恃強凌人,損彼益此,富家多用之以
為爪牙,且得目前快意。此曹內(nèi)既奸巧,外常柔順,子弟責(zé)罵狎玩常能容忍。 為子弟者亦愛之。他日家長既歿之后,誘子弟為非者皆此等人也。大抵為家 長者必自老練,又其智略能駕馭此曹,故得其力。至于子弟,須賢明如其父 兄,則可無慮。中材之人鮮不為其鼓惑,以致敗家。唐史有言,“妖禽孽狐 當晝則伏息自如,得夜乃佯狂自恣,正謂此曹。若平昔延接淳厚剛正之人, 雖言語多拂人意,而子弟與之久處,則有身后之益。所謂“快意之事常有損, 拂意之事常有益”,凡事皆然,宜廣思之。 ----------------------- 80-----------------------
淳謹干人可付托
干人有管庫者,須常謹其薄書,審其見存。干人有管谷米者,須嚴其簿
書,謹其管鑰,兼擇謹畏之人,使之看守。干人有貸財本興販者,須擇其淳 厚,愛惜家累,方可付托。蓋中產(chǎn)之家,日費之計猶難支吾,況受傭于人, 其饑寒之計,豈能周足!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 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向來財不滿其意而充其欲,故內(nèi)則與骨肉同 饑寒,外則見所見如不見。今其財物盈溢于目前,若日日嚴謹,此心姑寢。 主者事勢稍寬,則亦何憚而不為?其始也,移用甚微,其心以為可償,猶未 經(jīng)慮。久而主不知覺,則日增焉,月盈焉。積而至于一歲,移用已多,其心 雖惴惴無可奈何,則求以掩覆。至二年三年,侵欺已大彰露,不可掩覆。主 人欲峻治之,已近噬臍。故凡委托干人,所宜警此。 ----------------------- 81-----------------------
存恤佃客
國家以農(nóng)為重,蓋以衣食之源在此。然人家耕種出于佃人之力,可不以
佃人為重!遇其有生育、婚嫁、營造、死亡,當厚周之。耕耘之際,有所假 貸,少收其息。水旱之年,察其所虧,早為除減。不可有非理之需;不可有 非時之役;不可令子弟及干人私有所擾;不可因其仇者告語增其歲入之租; 不可強其稱貸,使厚供息;不可見其自有田園,輒起貪圖之意。視之愛之, 不啻如骨肉,則我衣食之源,悉藉其力,俯仰可以無愧怍矣。 ----------------------- 82-----------------------
佃仆不宜私假借
佃仆婦女等,有于人家婦女、小兒處稱“莫令家長知”,而欲重息以生
借錢、谷,及欲借質(zhì)物以濟急者,皆是有心脫漏,必?zé)o還意。而婦女、小兒 不令家長知,則不敢取索,終為所負。為家長者宜常以此喻其家知也。 ----------------------- 83-----------------------
外人不宜入宅舍
尼姑、道婆、媒婆、牙婆及婦人以買賣、針灸為名者,皆不可令入人家。
凡脫漏婦女財物及引誘婦女為不美之事,皆此曹也。 ----------------------- 84-----------------------
溉田陂塘宜修治
池溏、陂湖、河埭,蓄水以溉田者,須于每年冬月水涸之際,浚之使深,
筑之使固。遇天時亢旱,雖不至于大稔,亦不至于全損。今人往往于亢旱之 際,常思修治,至收刈之后,則忘之矣。諺所謂“三月思種桑,六月思筑塘”, 蓋傷人之無遠慮如此。 ----------------------- 85-----------------------
修治陂塘其利博
池塘、陂湖、河埭有眾享其溉田之利者,田多之家當相與率倡,令田主
出食,佃人出力,遇冬時修筑,令多蓄水。及用水之際,遠近高下,分水必 均。非止利己,又且利人,其利豈不博哉!今人當修筑之際,靳出食力,及 用水之際,奮臂交爭,有以鋤耰相毆至死者??v不死亦至坐獄被刑,豈不可 傷!然至此者,皆田主慳吝之罪也。 ----------------------- 86-----------------------
桑木因時種植
桑、果、竹、木之屬,春時種植甚非難事,十年二十年之間即享其利。
今人往往于荒山閑地,任其棄廢。至于兄弟析產(chǎn)或因一根荄之微,忿爭失歡。 比鄰山地偶有竹木在兩界之間,則興訟連年。寧不思使向來天不產(chǎn)此,則將 何所爭?若以爭訟所費,傭工植木,則一二十年之間,所謂“材木不可勝用” 也。其間,有以果木逼于鄰家,實利有及于其童稚,則怒而伐去之者,尤無 所見也。 ----------------------- 87-----------------------
鄰里貴和同
人有小兒須常戒約,莫令與鄰里損折果木之屬。養(yǎng)牛羊須常看守,莫令
與鄰里踏踐山地六種之屬。人養(yǎng)雞鴨須常照管,莫令與鄰里損啄菜茹、六種 之屬。有產(chǎn)業(yè)之家,又須各自勤謹,墳塋山林,欲聚叢長茂蔭映,須高其圍 墻,令人不得逾越。園圃種植菜茹六種及有時果去處,嚴其籬圍,不通人往 來,則亦不至臨時責(zé)怪他人也。 ----------------------- 88-----------------------
田產(chǎn)界至宜分明
人有田園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異居分析之初,置產(chǎn)、典買之際,尤
不可不仔細。人之爭訟多由此始。且如田畝有因地勢不平,分一丘為兩丘者; 有欲便順并兩丘為一丘者;有以屋基山地為田,又有以田為屋基園地者;有 改移街、路、水圳者,官中雖有經(jīng)界圖籍,壞爛不存者多矣。況又從而改易, 不經(jīng)官司、鄰保驗證,豈不大啟爭端!人之田畝有在上丘者,若常修田畔, 莫令傾倒,人之屋基園地若及時筑疊坦墻,才損即修,人之山林若分明挑掘 溝塹,才損即修,有何爭訟!惟其鹵莽,田畔傾倒,修治失時,屋基園地只 用籬圍,年深壞爛,因而侵占。山林或用分水,猶可辯明,間有以木以石以 坎為界,年深不存,及以坑為界,而外又有坑相似者,未嘗不啟紛紛不決之 訟也。至于分析,止憑鬮書,典買止憑契書,或有鹵莽,該載不明,公私皆 不能決,可不戒哉!間有典買山地,幸其界至有疑,故令元契稱說不明,因 而包占者,此小人之用心。遇明官司自正其罪矣。 ----------------------- 89-----------------------
分析鬮書宜詳具
分析之家置造鬮書,有各人止錄己分所得田產(chǎn)者,有一本互見他分者。
止錄己分多是內(nèi)有私曲,不欲顯暴,故常多爭訟。若互見他分,厚薄肥瘠可 以畢見,在官在私易為折斷。此外,或有宣勞于眾,眾分棄與田產(chǎn);或有一 分獨薄,眾分棄與田產(chǎn);或有因妻財、因仕宦置到,來歷明白;或有因營運 置到,而眾不愿分者,并宜于鬮書后開具。仍須斷約,不在開具之數(shù)則為漏 鬮,雖分析后,許應(yīng)分人別求均分??梢远沤^隱瞞之弊,不至連年爭訟不決。 ----------------------- 90-----------------------
寄產(chǎn)避役多后患
人有求避役者,雖私分財產(chǎn)甚均,而鬮書砧基則裝在一分之內(nèi),令一人
認役,其他物力低小不須充應(yīng)。而其子孫有欲執(zhí)書契而掩有之者,遂興訴訟。 官司欲斷從實,則于文有礙;欲以文斷,而情則不然。此皆俗曹初無遠見, 規(guī)避于目前而貽爭于身后,可以鑒此。 ----------------------- 91-----------------------
冒戶避役起爭之端
人有已分財產(chǎn)而欲避免差役,則冒同宗有官之人為一戶籍者,皆他日爭
訟之端由也。 ----------------------- 92-----------------------
析戶宜早印鬮書
縣道貪污,遇有析戶印鬮則厚有所需。人戶憚于所費,皆匿而不印,私
自割析。經(jīng)年既深,貧富不同,恩義頓疏,或至爭訟。一以為己分失去鬮書, 一以為分財未盡,未立鬮書。官中從文則礙情,從情則礙文,故多久而不決 之患。凡析戶之家宜即印鬮書,以杜后患。 ----------------------- 93-----------------------
田產(chǎn)宜早印契割產(chǎn)
人戶交易,當先憑牙家索取鬮書砧基,指出丘段圍號,就問見佃人,有
無界至交加,典賣重疊。次問其所親,有無應(yīng)分人出外未回,及在卑幼未經(jīng) 分析。或系棄產(chǎn),必問其初應(yīng)與不應(yīng)受棄。或寡婦卑子執(zhí)憑交易,必問其初 曾與不曾勘會。如系轉(zhuǎn)典賣,則必問其元契已未投印,有無諸般違礙,方可 立契。如有寡婦幼子應(yīng)押契人,必令人親見其押字。如價貫?zāi)暝隆⑺闹?、畝 角,必即書填。應(yīng)債負貨物不可用,必支見錢。取錢必有處所,擔(dān)錢人必有 姓名。已成契后,必即投印,慮有交易在后而投印在前者。已印契后,必即 離業(yè),慮有交易在后而管業(yè)在前者。已離業(yè)后必即割稅,慮因循不割稅而為 人告論以致拘沒者。官中條令,惟交易一事最為詳備,蓋欲以杜爭端也。而 人戶不悉,乃至違法交易,及不印契、不離業(yè)、不割稅,以至重疊交易,詞 訟連年不決者,豈非人戶自速其辜哉! ----------------------- 94-----------------------
鄰近田產(chǎn)宜增價買
凡鄰近利害欲得之產(chǎn),宜稍增其價,不可恃其有親有鄰及以典至買及無
人敢買而扼損其價。萬一他人買之則悔且無及,而爭訟由之以興也。 ----------------------- 95-----------------------
違法田產(chǎn)不可置
凡田產(chǎn)有交關(guān)違條者,雖其價廉,不可與之交易。他時事發(fā)到官,則所
廢或十倍。然富人多要買此產(chǎn),自謂將來拼錢與人打官司。此其癖不可救, 然自遺患與患及子孫者甚多。 ----------------------- 96-----------------------
交易宜著法絕后患
凡交易必須項項合條,即無后患。不可憑恃人情契密不為之防,或有失
歡則皆成爭端。如交易取錢未盡及贖產(chǎn)不曾取契之類,宜即理會去著,或即 聞官以絕將來詞訴。切戒,切戒! ----------------------- 97-----------------------
富家置產(chǎn)當存仁心
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買產(chǎn)之家當知此理,
不可苦害賣產(chǎn)之人。蓋人之賣產(chǎn),或以闕食,或以負債,或以疾病、死亡、 婚嫁、爭訟,已有百千之費,則鬻百千之產(chǎn)。若買產(chǎn)之家即還其直,雖轉(zhuǎn)手 無留,且可以了其出產(chǎn)欲用之一事。而為富不仁之人知其欲用之急,則陽距 而陰鉤之,以重扼其價。既成契,則姑還其直之什一二,約以數(shù)日而盡償。 至數(shù)日而問焉,則辭以未辦。又屢問之,或以數(shù)緡授之,或以米谷及他物高 估而補償之。出產(chǎn)之家必大窘乏,所得零微隨即耗散,向之所擬以辦其事者 不復(fù)辦矣。而往還取索,夫力之費又居其中。彼富家方自竊喜,以為善謀, 不知天道好還,有及其身而獲報者,有不在其身而在其子孫者,富家多不之 悟,豈不迷哉! ----------------------- 98-----------------------
假貸取息貴得中
假貸錢谷,責(zé)令還息,正是貧富相資不可闕者。漢時有錢一千貫者,比
千戶侯,謂其一歲可得息錢二百千,比之今時未及二分。今若以中制論之, 質(zhì)庫月息自二分至四分,貸錢月息自三分至五分。貸谷以一熟論,自三分至 五分,取之亦不為虐,還者亦可無詞。而典質(zhì)之家至有月息什而取一者,江 西有借錢約一年償還而作合子立約者,謂借一貫文約還兩貫文。衢之開化借 一秤禾而取兩秤。浙西上戶借一石米而收一石八斗,皆不仁之甚。然父祖以 是而取于人,子孫亦復(fù)以是而償于人,所謂天道好還,于此可見。 ----------------------- 99-----------------------
兼并用術(shù)非悠久計
兼并之家見有產(chǎn)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緩急,多是將錢強以借與?;?
始借之時設(shè)酒食以媚悅其意,或既借之后歷數(shù)年不索取。待其息多,又設(shè)酒 食招誘,使之結(jié)轉(zhuǎn)并息為本,別更生息,又誘勒其將田產(chǎn)折還。法禁雖嚴, 多是幸免,惟天網(wǎng)不漏。諺云“富兒更替做”,蓋謂迭相酬報也。 ----------------------- 頁面 200-----------------------
錢谷不可多借人
有輕于舉債者,不可借與,必是無籍之人,已懷負賴之意。凡借人錢谷,
少則易償,多則易負。故借谷至百石,借錢至百貫,雖力可還,亦不肯還。 寧以所還之資為爭訟之費者多矣。 ----------------------- 頁面 201-----------------------
債不可輕舉
凡人之敢于舉債者,必謂他日之寬余可以償也。不知今日無寬余,他日
何為而有寬余。譬如百里之路,分為兩日行,則兩日皆辦。若欲以今日之路 使明日并行,雖勞苦而不可至。凡無遠識之人,求目前寬余而挪積在后者, 無不破家也。切宜鑒此。 ----------------------- 頁面 202-----------------------
賦稅宜預(yù)辦
凡有家產(chǎn),必有稅賦,須是先截留輸納之資,卻將贏余分給日用。歲入
或薄,只得省用,不可侵支輸納之資。臨時為官中所迫,則舉債認息,或托 攬戶兌納而高價算還,是皆可以耗家。大抵曰貧曰儉自是賢德,又是美稱, 切不可以此為愧。若能知此,則無破家之患矣。 ----------------------- 頁面 203-----------------------
賦稅早納為上
納稅雖有省限,須先納為安。如納苗米,若不趁晴早納,必欲拖后,或
值雨雪連日,將如之何?然州郡多有不體量民事,如納秋米,初時既要干圓, 加量又重。后來縱納濕惡,加量又輕,又后來則折為低價。如納稅絹,初時 必欲至厚實者,后來見納數(shù)之少,則放行輕疏,又后來則折為低價。人戶及 攬子多是較量前后輕重,不肯攙先送納,致被縣道追擾。惟鄉(xiāng)曲賢者自求省 事,不以毫末之較遂愆期也。 ----------------------- 頁面 204-----------------------
造橋修路宜助財力
鄉(xiāng)人有糾率錢物以造橋、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隨力助之,不可謂舍財
不見獲福而不為。且如造路既成,吾之晨出暮歸,仆馬無疏虞及乘輿馬過橋 渡而不至惴惴者,皆所獲之福也。 ----------------------- 頁面 205-----------------------
營運先存心近厚
人之經(jīng)營財利偶獲厚息,以致富盛者,必其命運亨通,造物者陰賜致此。
其間有見他人獲息之多,致富之速,則欲以人事強奪天理。如販米而加以水, 賣鹽而雜以灰,賣漆而和以油,賣藥而易以他物……如此等類不勝其多。目 下多得贏余,其心便自欣然,而不知造物者隨即以他事取去,終于貧乏。況 又因假壞真以虧本者多矣,所謂人不勝天。大抵轉(zhuǎn)販經(jīng)營,須是先存心地, 凡物貨必真,又須敬惜。如欲以此奉神明,又須不敢貪求厚利,任天理如何, 雖目下所得之薄,必?zé)o后患。至于買撲坊場之人尤當如此,造酒必極醇厚清 潔,則私酤之家自然難售。其間或有私醞,必審止絕之術(shù),不可挾此打破人 家朝夕存念,止欲趁辦官課,養(yǎng)育孥累,不可妄求厚積及計會司案,拖賴官 錢。若命運亨通則自能富厚,不然,亦不致破蕩。請以應(yīng)開坊之人觀之。 ----------------------- 頁面 206-----------------------
起造宜以漸經(jīng)營
起造屋宇,最人家至難事。年齒長壯,世事諳歷,于起造一事猶多不悉,
況未更事,其不因此破家者幾希。蓋起造之時,必先與匠者謀,匠者惟恐主 人憚費而不為,則必小其規(guī)模,節(jié)其費用。主人以為力可以辦,銳意為之。 匠者則漸增廣其規(guī)模,至數(shù)倍其費,而屋猶未及半。主人勢不可中輟,則舉 債鬻產(chǎn)。匠者方喜興作之未艾,工鏹之益增。余嘗勸人起造屋宇須十數(shù)年經(jīng) 營,以漸為之,則屋成而家富自若。蓋先議基址,或平高就下,或增卑為高, 或筑墻穿池,逐年為之,期以十余年而后成。次議規(guī)模之高廣,材木之若干, 細至椽、桷、籬、壁、竹、木之屬,必籍其數(shù),逐年買取,隨即斫削,期以 十余年而畢備。次議瓦石之多少,皆預(yù)以余力積漸而儲之。雖僦雇之費亦不 取辦于倉卒,故屋成而家富自若也。 ----------------------- 頁面 207-----------------------
附錄一
袁采自序
近世老師宿儒多以其言集為“語錄”,傳示學(xué)者,蓋欲以所自得者,與
天下共之也。然皆議論精微,學(xué)者所造未至,雖勤誦深思猶不開悟,況中人 以下乎!至于小說、詩話之流,特賢于己,非有裨于名教。亦有作為家訓(xùn)戒 示子孫,或不該詳,傳焉未廣。采樸鄙,好論世俗事,而性多忘,人有能誦 其前言而己或不記憶。續(xù)以所言私筆之,久而成編。假而錄之者頗多,不能 遍應(yīng),乃鋟木以傳。昔子思論中庸之道,其始也,夫婦之愚皆可與知,夫婦 之不肖皆可能行。極其至妙,則雖圣人亦不能知、不能行而察乎天地。今若 以“察乎天地”者而語諸人,前輩之語錄固已連篇累牘。姑以夫婦之所與知 能行者語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閨婦女皆曉然于心目間。人或好惡不同, 互是迭非,必有一二契其心者,庶幾息爭省刑,欲還醇厚。圣人復(fù)起,不吾 廢也。初,余目是書為 《俗訓(xùn)》,府判同舍劉公更曰《世范》,似過其實。 三請易之,不聽,遂強從其所云。 紹熙改元長至三衢梧坡袁采書于徽州婺源琴堂。 ----------------------- 頁面 208-----------------------
《袁氏世范》序
思所以為善,又思所以使人為善者,君子之用心也。三衢袁公君載,德
足而行成,學(xué)博而文富。以論思獻納之姿,屈試一邑學(xué)道。愛人之政,“武 城弦歌”不是過矣。一日出所為書若干卷示鎮(zhèn)曰:“是可以厚人倫而美習(xí)俗, 吾將版行于茲邑,子其為我是正而為之序!”鎮(zhèn)熟讀詳味者數(shù)月,一曰“睦 親”,二曰“處己”,三曰“治家”,皆數(shù)十條目。其言則精確而詳盡,其 意則敦厚而委曲,習(xí)而行之,誠可以為孝悌,為忠恕,為善良,而有士君子 之行矣。然是書也,豈唯可以施之樂清,達諸四海可也;豈唯可以行之一時, 垂諸后世可也。噫!公為一邑而切切,焉欲以為己者!為人如此,則他日致 君澤民,其思所以兼善天下之心,蓋可知矣。鎮(zhèn)于公為太學(xué)同舍生,今又蒙 賴于桑梓。荷意不鄙,乃敢冠以骫骳之文,而欲目是書曰 《世范》可乎?君 載諱采。淳熙戊戌中元日,承議郎新權(quán)通判隆興軍府事劉鎮(zhèn)序。 同年鄭公景元貽書謂余曰:“昔溫國公嘗有意于是,止以《家范》名其 書,不曰:“世”也。若欲為一世之范模,則有箕子之書。在今,恐名之者 未必人不以為諂,而受之者或以為僭,宜從其舊目。”此真確論,正契余心, 敢不敬從,且刊其言于左,使見之者知其不為府判劉公之云云而私變其說也。 采謹書。 ----------------------- 頁面 209-----------------------
重刻 《袁氏世范》序
蘇老泉《族譜亭記》,義主于,“積之有本末,施之有次第。”顧通篇
專舉鄉(xiāng)之望人以為戒,其詞隱,其旨遠,讀之者或未能得其微意之所存焉。 若茲 《世范》一書,則凡以“睦親”、以“處己”、以、治家”者,靡不明 白切要,使人易知易從。“俗訓(xùn)”云乎哉,即以達之四海,垂之后世無不可 已。吳門袁子又愷,新修家譜于汝南,文獻蒐羅大備矣,近獲陶齋、謝湖兩 先生珍藏《世范》,附梓于后,正如夏鼎商彝,燦陳幾席,令人不作三代以 下想。微特袁氏所當世寶,抑亦舉世有心人亟奉為典型者也。此書曾刊于陶 南村《說郛》、鐘瑞先《唐宋叢書》中,類多訛缺。今屬宋雕善本,讎校精 審。沈晦數(shù)百年乃得又愷重登梨棗,頓還舊觀,是誠作者之厚幸也夫!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立冬日震澤楊復(fù)吉撰。 ----------------------- 頁面 210-----------------------
跋 (一)
有明正德庚辰六月朔,偶得《世范》三卷。其目曰“睦親”、“處己”、
“治家”,皆吾人日用常行之道,實萬世之范也。讀其“自序”,以為過實, 謙德之盛如此,吾家其世寶之。袁表識。 ----------------------- 頁面 211-----------------------
跋 (二)
《袁氏世范》,馬端臨《書考》定為一卷,此本次列三卷,后附《詩鑒》
一集,且刻畫精工,信為善本,豈《書考》有所誤耶?觀書中皆修齊切要之 言,誠余家所當“世范”者也。是宜珍藏之。正德庚辰六月八日,袁褧書。 ----------------------- 頁面 212-----------------------
跋 (三)
宋三衢袁君采著《袁氏世范》,見《唐宋叢書》及《眉公秘笈》,陳榕
門先生復(fù)采入《訓(xùn)俗遺規(guī),然皆非足本。乙巳春,予于書肆檢閱舊編,得此 宋本書,分三卷,后附方景明《詩鑒》一卷。有予從祖陶齋公、謝湖公二跋, 稱其??叹疲瓰槭缹?。是吾家故物也,楚弓楚得,若有冥貽。謹讀數(shù)過, 其言約而賅,淡而旨,殆昌黎所謂“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者耶!予方 刻載家譜,鮑丈以文見而賞之,復(fù)梓入?yún)矔?《顏氏家訓(xùn)》后,以廣其傳。 是作書者幸甚,而予之購得此書亦幸甚。乾隆庚戌孟冬,古吳袁廷梼跋。 ----------------------- 頁面 213-----------------------
附錄二
集事詩鑒 《原著附錄》
子之于父當鑒顧愷
顧愷每得父書,常掃幾筵,舒書于上,拜跪讀之。每句應(yīng)喏畢,復(fù)再拜。 若父有疾耗之問,即臨書垂泣,語聲哽咽。愷之為子也,得父書而敬孝,愛 孝之心兩存。使愷承顏于朝夕,其孝行必有可觀者。推是心以往。其事君亦 然。 ----------------------- 頁面 214-----------------------
詩
孝敬真情切蓼莪,此書那抵萬金多。
庭闈侍遠恭如許,想得承顏更若何。 ----------------------- 頁面 215-----------------------
子之于母當鑒陳遺
陳遺之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常裝一囊。每煮食輒貯焦飯以遺
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其時,袁府君西征,遺已聚得數(shù)斗焦飯,未及歸 家即帶以從軍。戰(zhàn)敗,軍潰逃出山澤,遺獨以焦飯得免。時人以為純孝之報, 子之孝于其母,豈有望報之理!及患難之臨乎前,乃得遺母之飯以自活,良 由孝心一萌,神明已自彰著,可不敬哉! ----------------------- 頁面 216-----------------------
詩
孝行何心影響推,神明偏為孝扶持。
我知焦飯頻供母,那識危中療我急。 ----------------------- 頁面 217-----------------------
父之于子當鑒劉商、鄧禹
劉商有子七人,各受一經(jīng)。一門之內(nèi),七業(yè)俱成。鄧禹有子十三人,使
各守一藝,教養(yǎng)子孫為后世法。今之習(xí)俗,多以生男為喜,日望一日,無所 成就。其原失于素?zé)o繩墨約束,雖悔何追!韓退之遠其子于城南,作詩以警 之。必以年至十二三為慮,以至二十三十而賢不肖決矣。有父如劉商、鄧禹 何憂乎哉! ----------------------- 頁面 218-----------------------
詩
俗喜生男復(fù)患多,龍豬一判奈身何!
早分經(jīng)藝為家儉,有石雖頑亦可磨。 ----------------------- 頁面 219-----------------------
母之于子當鑒王珪母李氏
李氏嘗謂人曰:“吾兒必貴,未知所與游者何如人?”異日,房玄齡、
杜如晦到其家。李驚喜曰:“二客公輔才,汝貴不疑!”自孟母擇鄰之后, 無復(fù)有賢德之母光于史牒。珪母乃以交游之賢,卜知其子之貴。噫!知子莫 如父,未聞有母之知子也,異哉! 本朝蘇參政易簡之母召入禁中。太宗問曰:“何以教子,遂成令器?” 對曰:“幼則速于禮遜,長則教以詩書。”上顧左右曰:“今之孟母也,非 此母不生此子。”賜白金千兩。 王母知其子以交游,蘇母教其子以禮遜,其成功一也。母之教子所可能 也,母之知子為難能也,故作李氏之歌。 ----------------------- 頁面 220-----------------------
詩
有母誰知有子賢,擇交何止擇鄰遷。
才如杜房難窺際,李氏驚看獨了然。 ----------------------- 頁面 221-----------------------
孫之于祖父當鑒張元
張元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常憂泣,晝夜讀佛經(jīng),禮拜以祈福佑。
后讀《藥師經(jīng)》,見“盲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燃七燈七日七夜,轉(zhuǎn)《藥師 經(jīng)》行道。其夜夢見一老翁以金篦療其祖目,于夢中喜躍驚覺,偏告家人。 三日,祖目果明。鄉(xiāng)里咸嘆異之。末俗之為子者,未必能親嘗湯藥于其父母, 誰能至誠迫切療疾于其祖乎? ----------------------- 頁面 222-----------------------
詩
縱有金篦入夢來,盲精惟藉孝誠開。
《藥師經(jīng)》在人能讀,晝夜精神哭幾回。 ----------------------- 頁面 223-----------------------
孫之于祖母當鑒劉商
祖母王氏盛冬思芹而不能言,劉商知之。時年九歲,乃慟哭澤中,聲不
絕者半日。忽若有人云“止,止”聲。方拭淚間,忽有芹生于地,得斛余以 歸。孩提之童,誰無父母之愛,又誰無祖母撫摩之恩?當思芹不言之時,雖 少壯者承顏左右,而未必知??v知之而誰為澤中之哭?劉商九歲乃如是耶。 商自哭芹之后,夢人謂之曰:“西籬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鐘。銘 曰:“七年粟百石,以賜孝子。”劉商自是食之,七載方盡。孫之孝事祖母, 其感應(yīng)有如是,可不念哉! ----------------------- 頁面 224-----------------------
詩
九歲嬰孩方聚嬉,誰從祖母薦甘肥?
盛寒豈是多芹候,天與劉商斛粟歸。 ----------------------- 頁面 225-----------------------
子之于繼母當鑒王延
王延事后母,夏扇枕席,冬以身溫被。母愛魚,求不得,杖之流血。延
叩冰而哭,忽有魚長五尺,躍出。母食之不盡,于是撫之如己子。事有不幸 而遭繼母之嚚者,其子能進食于善,不以杖之為酷,而以吾之愛心為重。雖 神明亦且應(yīng)感,況人乎!杖我者,所以責(zé)望我者也,此其所以為王延。 ----------------------- 頁面 226-----------------------
詩
母無先后色為難,起孝須從至性看。
受杖不妨流血慘,叩冰惟以得魚歡。 ----------------------- 頁面 227-----------------------
子之在官無貽父母之憂當鑒陶侃、陳堯咨
陶侃少為縣吏,監(jiān)魚梁以鲊遺母。諶氏封鲊責(zé)之曰:“爾以官物遺我,
不能益我,乃增我憂爾!”陳堯咨知制誥,出守荊南回,其母何氏問曰:“古 人居一郡一道,必有異政。汝典名藩有何異效?”堯咨曰:“荊州路當沖要, 郊勞宴餞迨無虛日,然稍精于射,眾無不服。”何氏曰:“汝父訓(xùn)汝以忠孝 俾輔國家,今不務(wù)仁政善化,而專卒伍一夫之伎,豈汝先人之意耶!”以杖 擊之,金魚墜地。二母之望其子者,不在利達貴顯,而在身名事業(yè)賢矣哉! ----------------------- 頁面 228-----------------------
詩
誰知母道是嚴君,易彖“家人”備戒云。
為嘆斷機風(fēng)教泯,諶何此訓(xùn)亦堪聞。 ----------------------- 頁面 229-----------------------
子之在家宜安父母之貧當鑒韓康伯
韓康伯年數(shù)歲,至大寒,母商氏令康伯捉熨斗,而謂之曰:“且著襦,
尋當作復(fù)裈。”康伯曰:“不復(fù)須。”母問其故。對曰:“火在斗中而柄熱, 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母甚異之,其舅商浩稱其有出群之器,后官至太常。 子之生于親之膝下,豈不知家之有無!世俗所謂不肖子,假儒衣冠,浮浪城 闕,多出于豪家貴胄,奈何貧家之子亦復(fù)有長袖博帶者,曾不恤父母劬勞之 外,攻苦食淡!商氏之愛子,既著襦矣,將繼之以復(fù)裈,此亦料理寒具之常 者??挡谕瘍簹q懼其母念之深,借斗柄以自喻,蓋所以安母之心也。知有 母不知有身,其惟康伯乎! ----------------------- 頁面 230-----------------------
詩
親在誰能不有身,我生憂母不憂貧。
寒襦蓋體粗為爾,似此兒曹今幾人。 ----------------------- 頁面 231-----------------------
弟妹之于兄姊當鑒孔融、李勣
孔融年四歲,與兄食梨而輒取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
者。”李勣以姊病親為煮粥,回風(fēng)■其須。姊曰:“仆妾幸多,何苦如是!” 勣曰:“姊老勣亦老,雖欲久為煮粥,其可乎!”幼而四歲,知有兄之尊, 老而公爵,知有姊之奉,過人遠矣。 ----------------------- 頁面 232-----------------------
詩
兄姊常尊眾所同,幼誰悌順老誰恭?
孔融李勣今亡矣,我讀遺書為斂容。 ----------------------- 頁面 233-----------------------
兄姊之于弟妹當鑒盧延、賈逵
盧延遭王莽之亂,有從妹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棄于溝中,延哀而
收養(yǎng)之,遂至成人。賈逵年五歲,其姊聞鄰家讀書,逐日抱逵聽之。逵年六 歲乃暗通六經(jīng),姊之力也?;顝拿脛t易收之,孩乳則難養(yǎng);幼弟則易抱之, 聽讀則難。如是恩愛,不可以常理論也。 ----------------------- 頁面 234-----------------------
詩
愛妹人皆有至情,誰從溝壑活余生?
更看幼弟為難養(yǎng),有姊能令學(xué)業(yè)精。 ----------------------- 頁面 235-----------------------
兄弟異母當鑒王祥、王覽
王祥弟覽。繼母朱氏遇祥無道,覽見祥被撻,輒流涕抱杖。及長,諫母
不止。使祥非理,覽亦與焉,朱意乃止。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如曰二本是違 天也。祥、覽雖異母,而兄弟無二本。是以覽之名雖亞于祥,而孝友根于天 性。祥位至三公,覽至光祿大夫。覽奕世多賢才興于江左,得非余慶至此耶? ----------------------- 頁面 236-----------------------
詩
母嚚弟傲舜尤難,祥覽相須尚可安。
自古圣賢多不幸,只留名教后人看。 ----------------------- 頁面 237-----------------------
兄弟分財當鑒薛包、李孟元
薛包好學(xué)有行,弟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取老弱者,
曰:“我共事久矣。”田園取其荒者,曰:“吾少所理,意所戀也。”器物 取朽損者,曰:“素所服,身口所安也。”李孟元性恭順,與叔子就同居。 就有痼疾,孟元推所有田園悉以遜就,夫婦紡績?nèi)战o。嗟乎!分異之事,古 人所難言也,末俗安之,恬不知怪。有能于區(qū)分之際自取其不如意者,亦復(fù) 遜其所有,以自勞苦者,非有至德絕俗輩,未可以語是也。 ----------------------- 頁面 238-----------------------
詩
樸俗凋零誰忍聞,古人何處有區(qū)分?
就如李薛猶難到,叔世相尋以斧斤。 ----------------------- 頁面 239-----------------------
夫之于婦當鑒何曾
何曾位至三公,閨門整肅,自少及長,無聲樂嬖幸之好。與妻相見,正
衣冠,相待如賓,己南面,妻北面,再拜,上酒而酬酢之禮行焉。曾雖華侈 過度,性實至孝,嘗面折阮籍居喪無禮于文帝之前,以為“污染華夏,宜擯 四裔”。其節(jié)行亦可嘉,又復(fù)以賓禮行乎夫婦,雖老而謹。其視晉朝漫滅典 禮為如何?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曾亦有道君子焉! ----------------------- 頁面 240-----------------------
詩
百年伉儷在蘋蘩,禮法須從我輩看。
誰道晉人多曠誕,何曾獨解整衣冠。 ----------------------- 頁面 241-----------------------
婦之于夫當鑒樂羊子之妻
樂羊子游學(xué)一年而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異也。”
妻乃引刀,趨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至寸不已, 遂成丈匹。夫子積學(xué),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 乎!”羊子感其言,復(fù)還終業(yè),遂七年不反。婦人何所知見,而能以學(xué)業(yè)責(zé) 成其夫如此?其后,妻以賊劫,又能身死以全其姑。嗟乎!正節(jié)大義與寒霜 烈日爭嚴,不出于丈夫而出于婦人也。 ----------------------- 頁面 242-----------------------
詩
機斷何殊學(xué)半涂,婦人以此勉其夫。
一生節(jié)義寒冰凜,寧殞微軀活我姑。 ----------------------- 頁面 243-----------------------
婦之于姑當鑒姜詩之妻
姜詩事母至孝,其妻奉順尤謹。妻嘗溯流取江水以奉姑,詩以后時而遣
之。妻乃止鄰舍,晝夜紡績,日市珍羞,使鄰母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姑 感慚,呼還,養(yǎng)愈謹。其子后因汲水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游學(xué)。 未幾,舍側(cè)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輒躍雙鯉以供姑之膳。赤眉賊過詩里,弛 兵過曰:“驚大孝,必觸鬼神。”婦之孝于其姑,是亦理之常,誰知姜詩之 妻以取水后時而見逐,乃安心鄰舍而事姑之禮尤謹。又誰能命其子取水而溺 死,乃語其姑以游學(xué),惟恐哀傷,此皆古今所未嘗聞之事。是宜盜亦有道, 而曰“驚大孝必觸鬼神”也。 ----------------------- 頁面 244-----------------------
詩
姜婦真心世所無,孝誠極處可驚吁。
子殘身逐渾閑事,直要甘泉日養(yǎng)姑。 ----------------------- 頁面 245-----------------------
婦翁之于婿當鑒張宣子
張宣子家富于財,欲以女妻同郡劉商。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
識如此,何慮不得為公侯妃,而遂以妻劉商乎!”宣子曰:“非爾所及也。” 誡其女曰:“劉商至孝冥感,兼才識超世,此人終當遠達,為世名公。汝其 謹事之。”張氏性亦婉順,事王母以孝聞。時司空齊王攸辟商為掾,征南將 軍羊祜召參軍事,宣子亦勸商就辟。商曰:“王母在堂,一就辟命,當盡臣 禮便不得就養(yǎng)。”宣子曰:“如子所言,豈庸人所識哉!”宣子一喜其言而 妻之以女。莫大乎宣子之見也。“婦翁冰清”、“女婿玉潤”,皆晉人浮夸 等語,不足為劉商道,亦非宣子所樂聞也。 ----------------------- 頁面 246-----------------------
詩
衿帨從人若可依,東床何必數(shù)羲之。
要令我女供蘋藻,不嫁劉商外更誰? ----------------------- 頁面 247-----------------------
叔母之于侄當鑒任氏
皇甫謐年二十,不好學(xué),游蕩無度。嘗得瓜來進叔母任氏。叔母曰:“孝
經(jīng)云 ‘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 慰我。昔孟母三徙以成人,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 爾魯鈍之甚?修身篤學(xué)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qū)χ榱鳌Vk乃感激,帶 經(jīng)而農(nóng),遂博綜典籍,自號元晏先生。謐晚年尤耽書忘疾與食,或有箴其損 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在天乎!”謐又嘗自表就 武帝借書,武帝送一車書與之。謐雖羸疾而披閱不怠。復(fù)累詔,竟不仕。謐 之初年游蕩乃如彼,晚節(jié)成名乃如此,叔母任氏真孟母也。孟母之訓(xùn)其子, 母之常也;任母之訓(xùn)其侄,幾人哉? ----------------------- 頁面 248-----------------------
詩
誨存叔侄理宜然,叔母希聞有此賢。
學(xué)術(shù)作成皇甫謐,不令孟母獨光前。 ----------------------- 頁面 249-----------------------
伯父之于侄女當鑒劉平
劉平弟仲為賊所殺,扶母奔。平抱仲遺腹之女,年方一歲,而棄其己之
子。母欲還之,平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絕類。兄弟之子‘猶子’也。” “猶子”云者,是不以兄弟之子異乎己子也。劉平不忍仲之無后,而棄其子 以活其弟之子,此皆絕無僅有之事。 ----------------------- 頁面 250-----------------------
詩
大賢至識與誰評?死厭藩籬障此生。
寧棄吾兒存仲后,鸰原高處看劉平。 ----------------------- 頁面 251-----------------------
叔之于嫂當鑒顏含、馬援
顏含有嫂樊氏,喪明。究心醫(yī)養(yǎng),求蛇膽不得,忽有青衣童子授之。童
子化成飛鳥而去,疾尋愈。馬援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世俗以嫂叔之無服 也,是以不謹其名分,惟賢者敬兄如敬其父,事嫂如事其母。顏含、馬援何 愧焉! ----------------------- 頁面 252-----------------------
詩
事嫂須知事母同,此身何處不溫恭?
人如顏馬今其幾?再見斯徒亦可宗。 ----------------------- 頁面 253-----------------------
叔之于侄當鑒郗鑒、謝安
郗鑒遭永嘉之亂,窮餒無聊,鄉(xiāng)人共食之。鑒常攜兄子邁及外甥以就食,
鄉(xiāng)人以“不能兼口”辭之。鑒乃獨往,含飯于兩頰吐與二兒。此叔于艱食之 中而能養(yǎng)其侄者。謝元之好佩紫羅香囊,其叔謝安患之。不欲傷其意,因戲 賭而焚之。此叔于至微之飾而能警其侄者。食之,誨之,皆欲驅(qū)之成人之地, 叔父之名郗鑒、謝安有焉。 ----------------------- 頁面 254-----------------------
詩
叔也誰無撫侄心,賢如郗謝寓情深。
吐余頰哺無窮愛,焚卻香囊有誨箴。 ----------------------- 頁面 255-----------------------
侄之于叔當鑒王濟
王濟之叔湛,兄弟宗族皆以為癡,惟濟與之談易,剖析精妙。晉武帝以
濟之癡叔為問。濟曰:“臣叔不癡,山濤以下,魏舒以上。”湛由是顯名。 噫!善則稱親,理之常然。叔父,我父也。兄弟宗族以為癡,聞之天子,亦 以為癡,而濟獨以為山濤、魏舒之匹。使湛果癡耶,濟不敢欺君以為賢;使 濟果不賢耶,亦不能稱叔之美于其上。有侄如是,何負叔耶! ----------------------- 頁面 256-----------------------
詩
剛道吾家叔不癡,君言正對豈容欺!
階前有此奇蘭玉,王湛佳名藉汝馳。 ----------------------- 頁面 257-----------------------
娣之姒當鑒鐘氏、郝氏
王渾妻鐘氏與弟婦郝氏皆有德行,鐘雖門高而與郝相親重。郝不以賤下
鐘,鐘不以貴陵郝。時人稱鐘夫人之禮,郝夫人之法。人皆以兄弟睦為家之 肥,茍為娣姒者非其鐘、郝,雖有令兄弟,亦為盛德之累。 ----------------------- 頁面 258-----------------------
詩
婦德于人誰獨全?一門二姓乃俱賢。
結(jié)縭母訓(xùn)粗能守,鐘郝風(fēng)嘉何慊然! ----------------------- 頁面 259-----------------------
內(nèi)外兄弟當鑒皇甫謐
皇甫謐有從姑之子梁柳出守城陽,有勸謐餞之者。謐曰:“柳為布衣時,
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送之,是貴城陽太 守而賤柳,豈中古之人情?非吾心所安也。”謐不以待城陽太守之禮而待姑 之子,蓋平日所以相處者未嘗逾禮。一旦以太守之禮禮之,謐所不為也。 ----------------------- 頁面 260-----------------------
詩
窮達休休逐世情,城陽太守即書生。
我于姑子恩為重,貴顯都來草芥輕。 ----------------------- 頁面 261-----------------------
甥舅恩義當鑒羊祜
史氏所載:“舅之于甥每致其厚。”如魏舒之倚寧氏。周翼之倚郗氏,
未聞甥之于舅而能致其厚者。羊祜進爵乞封舅子蔡襲,晉之袁湛嘗謂“世無 ‘謂陽’情”,祜而有此,亦景星麟鳳。祜封其舅之子,念母也;念母不可 得見,則念舅矣;念舅不可得見,則念舅之子矣。祜仁孝人也,墮淚之碑存 乎峴山之下,無所不厚可知也矣。 ----------------------- 頁面 262-----------------------
詩
誰能三復(fù)謂陽詩,舉世寥寥此道衰。
念舅幸聞羊叔子,尚能邀爵到孤兒。 ----------------------- 頁面 263-----------------------
同居當鑒張公藝
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賜
縑帛。三世一爨尚或有之,九世而同居者,不惟士庶之所難,雖九重之尊, 亦或發(fā)問。噫!“為善于家,賞于朝。”信斯言也。“忍”之一字,其言得 于顏子“犯而不校”之學(xué),后進皆可以馴致。 ----------------------- 頁面 264-----------------------
詩
萬木皆從一本傳,比鄰樂汝浪紛然。
我知忍字為家寶,會有精神到九天。 ----------------------- 頁面 265-----------------------
鄰居當鑒王吉
王吉東家有棗,實垂吉庭中,吉婦取之啖。吉后知之,乃去婦。禮與食,
孰重?曰:禮重。一介微物非我所有而取之,賢者死不肯矣。吉之妻取東家 之棗,以資吉之奉,使吉知之于未啖之初,千百年愧赧之恨,不可一日釋, 況知之于既啖之后耶!故其怒,直至去婦也,叱狗而去婦,以全其孝;啖棗 而去婦,以厲其行。婦去而棗伐,在常情有所不忍;婦歸而棗存,于名教實 有所尊。王吉之德,厥光大矣。吉上疏于宣帝,有曰:夫婦,人倫大綱。豈 不知夫婦之恩為厚耶!妻遇不以其正,吉所不為也。 ----------------------- 頁面 266-----------------------
詩
克己奇功人不思,可堪鄰物更容私。
子陽異日鈞衡手,正要掃除天下欺。 ----------------------- 頁面 267-----------------------
獨居當鑒魯男子
魯男子獨處于室,鄰之嫠婦亦獨處于室。嫠婦因風(fēng)雨室壞,趨而托之,
男子不納。嫠婦曰:“子獨不見柳下惠乎?”男子曰:“柳下惠可,吾固不 可。”孔子聞之曰:“善學(xué)柳下惠者,莫若魯之男子。”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室 如有人,士君子于不聞不睹之地,每致其惑于安平無事之日。若曰風(fēng)雨室壞 而納嫠婦,特倉卒中姑息耳!魯之男子所以別嫌微者,非其道也。其絕之也 宜。 ----------------------- 頁面 268-----------------------
詩
看取 《中庸》數(shù)百言,惟于“謹獨”最居先。
魯夸男子為標置,我謂持循理合然。 ----------------------- 頁面 269-----------------------
貧賤則勵固窮之操當鑒謝僑
謝僑素貧,嘗一朝無食,其子啟欲以“班史”質(zhì)錢。答曰:“寧餓死,
豈可以此充食乎!”饑食渴飲,人之常爾。一日之計不辦,而僑之子請以其 書質(zhì)錢,貧可知矣。僑寧餓死而不從,亦可謂固窮之異乎人者。 ----------------------- 頁面 270-----------------------
詩
去信猶勝去食難,質(zhì)書那肯給朝飧。
謝僑脫或從兒請,歿后身名作么看? ----------------------- 頁面 271-----------------------
富貴則防席勢之驕當鑒房玄齡、穆寧、柳玼
房玄齡治家有法度,??种T子驕侈,席勢陵人。于是乎集《家誡》。柳
玭清直有父風(fēng),??肿訉O事墜先訓(xùn),則異他人雖生可以茍爵,死不可見祖先 地下。于是乎集 《家訓(xùn)》。穆寧居家嚴,有四子曰贊、曰質(zhì)、曰員、曰賞, 皆以行義顯。時人目之以珍味,如酪、酥、醍醐、乳腐,亦家令之嚴乃至此。 唐正元間言家法者,惟韓穆二家,即韓休、穆寧也。 ----------------------- 頁面 272-----------------------
詩
世祿驕從氣體移,誰將禮樂問镃基?
倘嚴家法如三子,福汝孫孫無盡期。 ----------------------- 頁面 2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