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論 誠 意 (摘錄) 誠偽是品性,卻又是態(tài)度。從前論人的誠偽,大概就品性而言。誠實,誠篤,至誠,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養(yǎng),品性的表現(xiàn)出于自然,是整個兒的為人。說一個人是誠實的君子還是詐偽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跡總概括。 君子大概總是君子,小人大概總是小人。雖說氣質(zhì)可以變化,但在一個社會里,這種能定型的的君子或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兩界之間。 所謂浮沉,是說這些人不能自已把握自己,不免有詐偽的時候。這也是出于自然。 還有一層,這些人對人對事有時候自覺地加減他們的誠意,去適應(yīng)那局勢。這就是態(tài)度。 態(tài)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么的。態(tài)度出于必要,出于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這種必要的。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有時可以原涼,有時甚至可以容許。 態(tài)度變化多,在現(xiàn)代多變的社會里也許更會使人感興趣些。 一般人容易將品性和態(tài)度混為一談。誠實的品性確是不可多得,但人孰能無過,不論那方面,完人或圣人總是很少的。我們恐怕只能寬大些,卑之無甚高論,從態(tài)度上著眼。不然無謂的煩惱和糾紛就太多了。 一個人若總是那么天真無邪地下去,他自己也許沒什么,給別人的麻煩可就多了;當(dāng)然也有少不了認(rèn)真的,那也會苦了自己,甚至也苦了別人。年輕人容易認(rèn)真容易不滿意,可是他們也得留心,若是在誠偽的分別上認(rèn)真得過了分,就會成為虛無主義者。 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各有分際,言行最難得恰如其分。誠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際不同,無妨斟酌加減點兒。 日常生活里的所謂客氣,也是一種禮數(shù)和過場。有的人覺得客氣太拘形跡,不見真心,不是誠懇的態(tài)度,主張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嘗不可,但得看人去。一見生人就如此這般,就有點野了。即使熟人,毫無節(jié)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傊?,在不同的情況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誠意,客氣也可以表示誠意,不過誠意的程度不一樣罷了。客氣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誠意太多,誠意太多誠意就賤了。 請客、送禮、走訪探望,也都是些過場,但這些其實也是表示誠意的。不要只認(rèn)為是虛偽的客套。 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算得是誠懇和誠意。 西方有句話:人生如戲。做戲也無妨,只要往好里做就成。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著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態(tài)度。 西方還有句話: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誠實也就是態(tài)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