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研究觀察定眩湯治療眩暈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130例眩暈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用自擬定眩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用西藥綜合治療。兩組均治療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比較其療效。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8%,對照組為73.9%。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定眩湯加減治療眩暈癥較西藥有明顯的優(yōu)勢。 【關鍵詞】 眩暈癥;定眩湯;西藥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選經(jīng)確診病例(經(jīng)檢查均排除腦部腫瘤病例)共130例,為本院門診患者。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65例,男25例,女40例;年齡18歲~76歲;病程2 d~11 a。對照組65例,男23例,女42例;年齡16歲~75歲;病程1 d~9 a。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1]。癥見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可伴有惡心嘔吐、汗出、耳鳴耳聾、眼球震顫、面色蒼白等。起病一般較緩慢,漸漸加重,常反復發(fā)作,按中醫(yī)辨證分為腎精不足、肝陽上亢、氣血虧虛、痰濁中阻、瘀血阻竅5型。西醫(yī)診斷為內(nèi)耳性眩暈、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為主要癥狀者均列為觀察治療對象。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自擬定眩湯治療,其基本方藥為:天麻15 g、鉤藤15 g、石決明30 g(先煎)、川芎10 g、白芍15 g、法夏15 g、白術12 g、茯苓15 g、澤瀉15 g、石菖蒲12 g、女貞子15 g、甘草5 g。加減:氣血虧虛加黃芪、黨參、當歸;腎精不足加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痰濕加膽星、陳皮;血瘀加丹參、牛膝、赤芍;嘔惡加竹茹、蘇梗、代赭石;高血壓加葛根;夜寐不安加酸棗仁、遠志、麥冬等。1劑/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連服7 d為1個療程。對照組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入肌苷0.4 g、維生素B6 0.1 g、輔酶A 100 U、維生素C 0.2 g靜脈滴注,1次/d.連用3 d,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3次/d;谷維素片3次/d;20 mg/次,3次/d,維生素B6片20 mg/次,3次/d。連服7 d為1個療程。兩組可視病情轉歸需要再行第2個療程。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1]。治愈:眩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隨訪0.5 a無復發(fā);有效:眩暈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偶有頭暈或漂浮感;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傆行手委熃M93.8%,對照組總有效率73.9%。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略 3、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眩暈是平衡系統(tǒng)(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tǒng))功能障礙所出現(xiàn)的一類復雜的癥狀,涉及到多個學科,是多個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引起的主觀感覺障礙,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或如坐車船、甚則撲倒為主要特征。而祖國醫(yī)學認為眩暈多與肝、脾、腎臟功能失調(diào)及風、火、痰、濕、虛、瘀有關。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為主,標實以肝風、痰、火、濕濁、血瘀為主?!端貑栔琳嬉笳摗氛J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是肝風內(nèi)動所致;《素問玄機原病式》“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旋轉”,指出眩暈是風火為患;《丹溪心法·頭腦》有“無痰不作眩”,指出眩暈是因濕痰阻遏氣機而成;《靈樞·靈氣》認為“上虛則眩”。“無虛不作眩”,指出眩暈因虛可致。肝腎陰虛,虛風內(nèi)動;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腎精不足,髓??仗?,腦失所養(yǎng),眩暈則生;或肝陽化火,上擾頭目;或思慮勞倦,脾失健運,痰濁水濕;或氣滯血瘀阻于經(jīng)絡,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被蒙,頭腦失養(yǎng)均可致眩暈。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鎮(zhèn)逆定眩;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化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川芎生物堿能夠通過腦屏障,較好地改善腦血流[2];白術、澤瀉、茯苓健脾利水、燥濕化痰;石菖蒲祛痰化濕辟濁開竅醒腦聰耳目;女貞子益腎滋陰,平肝明目,祛痰化濁;白芍養(yǎng)血柔肝、解痙緩急。諸藥合用具有平肝養(yǎng)血、化痰活血之功,從而達到肝陽平則風火熄。痰濕祛則清竅開,陰陽調(diào)、氣血和眩暈愈之目的。治療眩暈癥的方法多種多樣,臨床治療效果參差不一,但從本研究的治療效果來看,不失為治療眩暈癥一種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
|
|
來自: zhengyao > 《眩暈乏力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