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講義》——八佾第三(5)(2008-01-27 11:26:28)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關(guān)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愁而不憂傷。上古三千首詩,孔子刪定成三百零五篇,在三百零五篇里,把《關(guān)雎》列為第一篇,孔子的這一做法是有深意的。為什么要把《關(guān)雎》列為第一篇呢?就是因為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guān)雎》這首詩寄托了儒家崇高的人生理想,儒家的人對于人生、對于婚姻的理解都在《詩經(jīng)》里邊,所以孔子這么贊嘆《關(guān)雎》這一首詩是有深意的。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說:“《論語》者,所以教人學為君子者也。”《論語》這部書就是教人學做君子的。你要做君子,首先要把《論語》學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當與窈窕淑女相配,所以如果你娶了潑婦、悍婦,那首先是因為你不是君子,你自己的修養(yǎng)不到家。反過來,女子所嫁的不是君子,也是因為你自己的境界不夠。所以這一句話是講男女各自的修養(yǎng)要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構(gòu)建和諧的婚姻,才能構(gòu)建和諧的家庭?!蛾P(guān)雎》這首詩的核心有兩層,第一層講儒家關(guān)于性情的觀念:“發(fā)乎情,止乎禮。”儒家講“發(fā)乎情”,它對人的性情是肯定的,肯定人是有情的。但是情發(fā)出來以后,要用禮來約束,所以是“發(fā)乎情,止乎禮”。“止乎禮”就是你快樂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過分。憂愁可以,但是不要哀傷,傷者傷也,就是傷身體,你哀愁過分了就會傷身體。第二層意思,“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和的境界。過猶不及,你不要過分,也不要達不到。你快樂、憂傷,都不要過分,這就是含蓄之美。比如說在這個教室里邊,到黃昏時大家都下課吃飯去了,有兩個女子沒有離開教室,兩個人都坐在夕陽里邊,兩個人都很憂傷。其中一個淚如雨下,另一個雖然也在哭,但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就是不流下來,太陽往那兒一照,眼睛一閃,晶瑩剔透。你說這兩種狀態(tài)哪一種美?中國人追求的就是這種含蓄之美。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眼淚在眼眶里沒有流出來,流出來就叫過,不流就叫不及。你不流也不行,流出來也不行,就要在眼眶里邊轉(zhuǎn),這就叫含蓄之美。中國文化里追求的就是這個含蓄之美,而《關(guān)雎》正展現(xiàn)了這種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