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即將消逝的名字 [ 須彌一芥 ]
序 從危機開始到破產(chǎn)清算,雷曼兄弟公司只用了一年時間。 而從1850年3兄弟聚齊,正式叫Lehman Brothers算起,雷曼兄弟公司已經(jīng)存在了158年。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對華爾街的沖擊可能是我們這些中國人難以想象的,因為雷曼兄弟公司一直是Role models for so many Wall Street firms(100 Minds that made the market,2007 by Kenneth L.Fisher)。 華爾街一直以來,猶太投行與WASP投行分庭抗禮。雷曼兄弟雖然現(xiàn)在不是猶太投行的老大,卻一直是猶太人的紐約金融圈的核心,而且一直是很多猶太公司效仿的榜樣----最初以家庭成員為核心,不斷加入外人,最終建立了一個持續(xù)到現(xiàn)代的合伙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 ,NYSE: GS)、貝爾斯登(Bear Sterns)以及德崇(Drexel Burnham Lambert)等等都是仿效雷曼兄弟公司模式,并遵循其傳統(tǒng)。 現(xiàn)在,偶像從云端墜落,倒在地上摔碎了。 那么,墓銘志的開頭我們要怎么寫呢?
一、名字的演變
1844年23歲的Henry Lehman,從巴伐利亞移民美國,剛開始起步時只能駕著四輪馬車沿街叫賣,幸虧當時美國沒有城管,要不把你車子掀了,貨砸了,也就沒有后來世界聞名的雷曼兄弟公司了。 Henry Lehman后來定居在阿拉巴馬的首府蒙哥馬利市,開了一個雜貨鋪,起名時沒花錢請個好名,跟王致和一樣沒動腦子,就叫H. Lehman。雜貨鋪什么都賣,玻璃器皿、工具到種子。 1848年革命前后,反猶浪潮席卷歐洲,很多國家重新恢復了對猶太人的種種限制。留在老家的弟弟們混不下去了,先后來到美國投奔大哥。 頭一個來的是Emanuel Lehman,沒說的,有我一口飯吃就餓不死你,兄弟。大家一塊開雜貨鋪吧。 1847年,公司改名叫H. Lehman and Bro。 后來隨著Mayer Lehman的到來,1850年公司又改名了,叫Lehman Brothers。 這回來幾個兄弟也是它了,所以從1850年至今就叫Lehman Brothers。  1855年老大得了黃熱病,去了,三兄弟沒來得及合個影。所以我們只能看到剩下的兩兄弟,左邊的是Emanuel Lehman,右邊的是Mayer Lehman. 可阿拉巴馬的雜貨鋪怎么就能成了紐約的投行了呢?是不是跟Nokia似的,100年后斷然改行了呢?
二、從雜貨商到券商
阿拉巴馬州土質(zhì)肥美,是有名黑土地帶,宜于植棉。 1850年代還沒有發(fā)生后來的棉鈴蟲害,當時在阿拉巴馬,棉花是最主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 農(nóng)民手頭沒有現(xiàn)金,雷曼兄弟就收棉花抵貨款。沒多久賣棉花就成了雷曼兄弟的主業(yè)。 由于棉花付款通常采用紐約銀行的4個月期票形式,1856年Emanuel為此在紐約開了一個分部,就在花街的旁邊,Liberty Street。
1858年,棉花的交易中心從南方轉(zhuǎn)移到了紐約,Emanuel就搬家到了紐約,當時他32歲。 之后,美國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了。 內(nèi)戰(zhàn)的結(jié)果是南方一片廢墟,Mayer1868年搬到紐約,加入到他兄弟越來越火的生意中來。Lehman Brothers的總部也就轉(zhuǎn)移到了紐約。 Mayer比哥哥更激進,他不停地招攬生意,擴展業(yè)務;而Emanuel更謹慎,穩(wěn)定。據(jù)傳花街當時民諺:“Mayer賺錢,Emanuel存錢”。 1870年,Lehman Brothers成為紐約棉花交易所(New York Cotton Exchange)的創(chuàng)始會員之一,1883年Lehman Brothers成為咖啡、糖、可可交易所(Coffee Sugar Cocoa Exchange,1882年成立)會員。1998年,這兩家交易所合并成為紐約期貨交易所(The New York Board of Trade,NYBOT)。 1887年加入紐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之間參與過鐵路債券,開展過財務顧問業(yè)務?;緦儆谕嫫毙再|(zhì),主業(yè)還是在實物貿(mào)易上。 直到1899年,Lehman Brothers投行業(yè)務才發(fā)行了首個IPO---International Steam Pump Company。 Lehman Brothers真正轉(zhuǎn)向投行業(yè)要等到Emanuel死后,新一代Lehman Brothers接班之時,那正是在The Panic of 1907,也叫the 1907 Bankers' Panic。 1907年恐慌與今天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沒有美聯(lián)儲,但是有John Pierpont Morgan,史上最強的銀行家,之后再無王者?,F(xiàn)在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就是因其而名。  History's most powerful financer---J.P.Morgan
三、雷曼與高盛的一段情史
Morgan這個名字還不屬于即將消失的一列,所以我準備單開一個題目,寫Morgan三代再串一下Peabody,能寫的趣事也很多,暫且埋下伏筆,回頭再說雷曼兄弟。 新一代Lehman Brothers也是三個,分別是Henry的兒子Meyer、Emanuel的兒子Philip和Mayer的兒子Sigmund。Emanuel的兒子Philip被Emanuel指定為新一代的領導核心。 Philip Lehman與當時高盛的太子監(jiān)國Henry Goldman是酒肉朋友兼同志(志同道合的同志),兩位幾乎每天中午都在一家飯店的二樓一起吃飯,都對現(xiàn)狀不滿,都看好正在蓬勃發(fā)展的證券承銷業(yè)務,共同的理想是將公司發(fā)展成為全能的投資銀行,差一點一起開個公司,名字都起好了,叫高雷Goldman and Lehman(很雷吧,可還是沒創(chuàng)意,跟他們的老爹們一樣,看看人家IBM和AIG多大氣)。 最終還是決定兩家合作,共同包銷股票的發(fā)行,所得利潤50:50平分。 這一合作就是30年,從1906年開始,到1936年分手。期間,Philip Lehman與Henry Goldman先后退休(合伙人的退休是拿走資本,與公司再無瓜葛),兩公司也從開始親密無間,到后來的猜忌和傾軋,就像一對戀人從海誓山盟到一刀兩斷的一場大戲。 直到多年以后,高盛公司退休的合伙人仍能回憶起年輕時如何接受有關歧視Lehman Brothers的教育---盡管表面上彬彬有禮,互相尊重。 高盛與雷曼合作之初,高盛能拉來客戶,而雷曼有錢,雙方優(yōu)勢互補,正所謂相得益彰。 雷曼有錢為什么很重要,是因為當時的證券發(fā)行還不像現(xiàn)在,經(jīng)過前期工作后發(fā)行期只有幾天,100年前發(fā)行一只股票的時間按月計,半年發(fā)完就算不錯。 1906年,在高盛與雷曼合作報銷股票的時候,Henry Goldman創(chuàng)新了股票定價機制,首次引入了市盈率的概念,將那些實物資產(chǎn)少無形資產(chǎn)多的公司的股票銷售給之前持懷疑態(tài)度的客戶(當時定價是按照公司的有形資產(chǎn)價值作為基礎的)。直到今天,市盈率依然被廣泛應用于評價股票的價值。
在30年的合作中,高盛與雷曼逐漸成為華爾街最受歡迎的承銷團隊,為65個客戶進行了114次發(fā)行。最著名的一單是高盛與雷曼合作包銷的第二只股票Sears, Roebuck and Company---西爾斯百貨,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它:  芝加哥的地標--西爾斯大廈Sears Tower。  西爾斯大廈曾經(jīng)在1974-1998年之間保持世界第一,之后被馬來西亞Petronas Twin Towers 超過。 從塔尖算(Height to Roof),目前還是世界第一。 按公認標準算目前世界第一是臺北101,第二是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鏈接出處,并列第三是馬來雙子塔,第五就是西爾斯大廈。 隨著1920年代美國股市景氣十足,Henry Goldman與Philip Lehman先后退休之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大,高盛覺得自己帶來這么多業(yè)務,應該得到更高的份額(50%太少了),雷曼兄弟則認為高盛太貪,而且老把名字高高掛在前面。 到了股市最火爆即將崩盤前的1920年代末,雙方已經(jīng)公開對立,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但最終的分手依然拖到了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中的1936年,剩下的60個客戶被分割,雷曼兄弟分到19個。那時候的高盛比現(xiàn)在的雷曼兄弟好不了哪去,公司名聲掃地,在整個1930年代和1940年代幾乎沒有什么業(yè)務,靠著1930年臨危受命的Sidney James Weinberg苦苦支撐才沒有倒閉,不過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今后如果講高盛的時候再展開。 我個人觀點,之所以此次次貸危機大型獨立投行只有高盛還能夠獨善其身,跟其在大蕭條時代的悲慘遭遇絕對相關。 讓我們再回到雷曼兄弟,1925年Philip Lehman退休,他的兒子Robert Lehman接班。謹慎保守地經(jīng)營,聚焦在風投業(yè)務,雷曼兄弟躲過了大蕭條時代,二戰(zhàn)后迎來了新的發(fā)展。
四、三易其名
Robert Lehman引導公司躲過了1929年的股市崩潰,慢慢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并將公司擴展到法國巴黎,開始了雷曼兄弟的國際化。但他并不以投資銀行家著名,使其不朽的是其藝術品收藏,現(xiàn)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有一角Robert Lehman Wing保存著Robert Lehman捐獻的3000多件藝術品。Robert Lehman Art Lecture Fund依然在運作,支持文化事業(yè)。 忙著藝術品收藏和賽馬的Robert Lehman死于1969年,家族里沒人接班,120年雷曼家族統(tǒng)治的終結(jié)就此終結(jié)。 1969年也正是1960年代狂飆時代(有本書the Go-Go years,中文名沸騰的歲月描述就是這段歷史)結(jié)束的一年,也是巴菲特清光股票退出合伙人公司,開始全力介入BERKSHIRE HATHAWAY(BH)公司的一年,在越戰(zhàn)和美國經(jīng)濟衰退的陰影中,雷曼兄弟公司開始走下坡路了。 Robert Lehman死后雷曼兄弟公司很長一段時間沒人主持,雷曼兄弟公司長期內(nèi)耗的大戲拉開了帷幕。 雷曼兄弟公司耗到1973年才挖來Pete Peterson,一轉(zhuǎn)頹勢,連年盈利大增。在Pete Peterson的主持下1977年合并了Kuhn, Loeb & Co--庫恩羅卜公司,華爾街最有名的猶太投行,20世紀初排名第二,僅次于當時如日中天的J.P. Morgan公司。其中最著名的Jacob Schiff(公司創(chuàng)始人Solomon Loeb的女婿)是鐵路浪潮中與J.P. Morgan齊名的人物,一個是猶太人的偶像,另一個是WASP的偶像。 二戰(zhàn)后庫恩羅卜公司趕不上浪潮,日漸沒落,最后發(fā)生資本危機,被雷曼兄弟公司并購。合并后的公司名叫Lehman Brothers, Kuhn, Loeb Inc.,是當時美國第四大投行。當時第一是Salomon Brothers, 第二Goldman Sachs,第三First Boston。因為庫恩羅卜公司在國外名氣比雷曼兄弟大很多,在國際上公司以Kuhn Loeb Lehman Brothers Inc出現(xiàn)。 好日子沒多久,公司內(nèi)投行和交易員的沖突愈演愈烈,壓不住陣腳的Pete Peterson不得不提拔Lewis Glucksman(COO,交易員出身)作co-CEO,又經(jīng)過新一輪權力斗爭,Pete Peterson出局,Lewis Glucksman獨攬大權。 斗來斗去的結(jié)果,大家一門心思拉幫結(jié)派,互相傾軋,沒人有心思干活了,公司癱瘓了。 1984年,獨攬大權沒多久的Glucksman就迫于壓力不得不把公司以3.6億美元賣給Shearson,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旗下金融服務的公司。 1984年5月11日,公司更名為Shearson Lehman。 1988年, Shearson Lehman又和深陷丑聞E.F. Hutton & Co合并成為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 至此,10年之間三易其名。
五、那些消逝的名字
日興所羅門美邦(Nikko Salomon Smith Barney)是上篇所述涉及的著名公司除雷曼兄弟外僅存的公司實體,而且還是一個日本公司,日興證券公司占51%的股份,所羅門美邦占49%的股份。 奇怪嗎?沒有 Kuhn, Loeb ,Shearson和Hutton也沒有,他們哪里去了? 他們在歷史的大潮中消失了。 1980年代美國運通當時的CEO James D. Robinson III(1977-1993在位)夢想打造金融服務業(yè)的SuperCompany,所以買了一堆投行、證券公司和財務顧問公司,最后把他們打包成了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Kuhn, Loeb先沒了。 1990年,公司改名叫Shearson Lehman Brothers,Hutton的名字沒了。 1993年,美國運通換了個CEO Harvey Golub,公司當時股價暴跌,Harvey Golub把Shearson Lehman Brothers切開來賣了救急,先是把原來Shearson和Hutton的經(jīng)紀和資產(chǎn)管理賣給Primerica, Primerica把買來的Shearson和Hutton并入Smith Barney(1987購買)形成Smith Barney Shearson, 之后又改回原名Smith Barney,Shearson也沒了。 1993年底,Primerica和Travelers Insurance合并成Travelers Inc。 1997年11月Travelers Group(Travelers Inc在一系列的合并后又改名了)90億美元購并了Salomon Brothers,然后把它和Smith Barney合并成Salomon Smith Barney,中文名叫所羅門美邦。 1998年4月6日,Citicorp與Travelers Group合并形成全球最大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團(Citigroup,Citicorp與Travelers Group各取一邊而成)。 2001年所羅門美邦取代美林證券公司成為華爾街最大投資銀行,2005年夏,在已經(jīng)有很多預兆的情況下,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這個名字從投資銀行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花旗全球投資銀行”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c的機構(gòu)。 1994年美國運通分拆原來Lehman Brothers Kuhn Loeb這部分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就是現(xiàn)在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IPO的價格每股$3.72元,現(xiàn)在你想買都不好買,得到粉單市場(Pink Sheet)上去買,你說得多少錢一股? 最低一分錢一股,還不打折! 
雷曼兄弟股價1994-2006
六、雷曼兄弟之死 上市之后就沒有太多故事了,14年一直在CEO Richard S. Fuld, Jr.的率領下,做著華爾街精英們一直做的齷齪事。 值得一提的也就是2003年斯皮策罰華爾街14億美元的時候,雷曼兄弟公司好歹也是混華爾街的,跟著湊份子交了8000萬。 雖然,在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也受到了損失,2008年第二季度虧損28億美元,第三季度虧損39億美元,但比起花旗、大摩來還不是小巫見大巫,為什么市場反映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得不申請破產(chǎn)保護呢?
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一、市場賣空者為獲暴利捕風捉影、對不利消息推波助瀾; 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JPMorgan低價收購后,賣空者自然就瞄上了第四大雷曼兄弟,可巧雷曼就報第二季度虧損,于是股價連連暴跌,各種不利傳聞滿天飛,與貝爾斯登被逼著簽下賣身契之前如出一轍。 二、政府代表拒絕施救,暗中落井下石 韓國開發(fā)銀行要收購雷曼,要美國政府背書,保爾森打著不能濫用納稅人的錢的大旗,真正大義凜然,讓我小民心生敬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可雷曼兄弟一倒,立刻推出天價救市方案,又限制裸賣空,然后又冠冕堂皇找了另一套說辭,黑也是他白也是他,聯(lián)想到保爾森出身高盛,是不是“君子報仇,八十年不晚”,還有美國銀行抄底選雷曼還是美林時,據(jù)說又是一個電話斷送了雷曼最后的生機,說實話,有了那個方案雷曼美林都能緩過一口氣來。 三、各路人馬趁火打劫 趁你病,要你命是華爾街的禿鷲們?yōu)槿颂幨赖幕驹瓌t。具體是誰沒證據(jù)不能瞎說,要不告我誹謗,要我賠個3000萬,這一個字得值多少錢?
大難臨頭,方顯朋友真假,當你四處求援時,要都是門不讓進,沒聽你說完,就把門當你面關上的主兒,你得多寒那,平時觥籌交錯,酒酣耳熱時說的掏心窩子的話都TMD隨風散了... 人可以死去但不能沒有尊嚴,雷曼兄弟咬咬牙,舉槍對準腦門,“Ping”的一聲,世界清靜了.....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那些即將消逝的傳奇 BOA
七、戲說英雄救美
話說一男一女站在華爾街的高樓頂上,因為被債主追殺不得不要跳樓清帳。 男的是猶太血統(tǒng)的雷曼兄弟,女的金發(fā)碧眼純正WASP名叫美人林奇,昵稱美林。 樓下一干觀眾對著樓上指指點點,七嘴八舌,時不時傳來“跳啊,趕緊跳啊”的起哄之音,更有甚者,就兩位跳不跳、何時跳和怎么跳擺下賭局,江湖大佬索羅斯暗下重注賭雷曼兄弟不跳,而且信心滿滿。 果然,空中隆隆作響,一架直升飛機絕塵而來,就停在要跳樓的2位身邊。 在眾目睽睽之下,機上下來一位翩翩中年,古銅色的皮膚暗示著人來自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 中年大哥下了飛機,快步跑向兩人,途中張開雙臂,雷曼兄弟也張開雙臂,兩個男人眼看就要擁抱在一起,底下正在觀望的索羅斯暗自竊喜,心道“炒股有內(nèi)幕,傻子也能賺”。 說時遲,那時快,一陣悠揚的鈴聲從中年大哥口袋中響起,細聽正是“無間道”的主題曲,大哥掏出手機,正是山寨之王--CECT金蘋果LV998,接了這個電話之后,中年大哥轉(zhuǎn)向美人林奇,單膝跪下,掏出500克拉大鉆戒,含情脈脈地說:“Mary me...” 被這出人意料的表白震驚的美林,在頭暈目眩的狂喜中下意識地說了“Yes”。 同樣被這大逆轉(zhuǎn)雷倒的雷曼兄弟兩眼一黑,胸口一陣發(fā)緊,一口鮮血止不住地噴了出來,身子向后一栽,直挺挺地向樓下摔去...... 樓下一陣狂呼“跳了,跳了...”,人群一陣大亂...... “ping”地一聲,雷曼兄弟摔落塵埃后,當場并未氣絕,含恨說了一句,“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這結(jié)局”,一歪頭去了。
八、英雄的前世今生
上文所提英雄救美的英雄,指的是Bank of America,目前全美市值第一,是一家有著104年歷史的銀行。 說起B(yǎng)ank of America就不能不提起Amadeo Pietro Giannini (1870–1949),他被TIME雜志評為20世紀"builders and titans"之一,是名單中唯一一個銀行家。另外,被"American Banker" 雜志評為20世紀5個最具影響力的銀行家之一。 A.P.Giannini名副其實,更重要的一點他從最低層做起,一步一步打拼,并在而立之年為著心中信念創(chuàng)業(yè),建立了不與華爾街同流合污的平民銀行,今天我們司空見慣的銀行的分行,房屋抵押貸款、分期付款、汽車貸款等都是A.P.Giannini開創(chuàng)的。 A.P.Giannini 1870年5月6日生于加州San Jose,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靠著在San Jose承包旅館賺到的錢,爸爸Luigi Giannini買了40英畝土地成了農(nóng)場主。在小Giannini 7歲的時候,因為收一塊錢(也有說十塊錢)的債與一個工人吵架被殺。 之后母親Virginia 托油瓶改嫁 Lorenzo Scatena,一家1882年搬到San Francisco。Lorenzo在North Beach區(qū)的一家水果批發(fā)公司打工,一年后學成出師,自己也開了一家水果批發(fā)公司Scatena & Co。小Giannini12歲起就跟著繼父打工,課后和周六都在店里幫忙。很小就顯示了商業(yè)天賦和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17歲時就能獨當一面,他的努力為他換來Scatena & Co的一半權益。 正在冉冉上升的新星A.P.Giannini 1892年結(jié)婚,娶了Clorinda Agnes Cuneo,岳父老泰山Joseph當時是North Beach區(qū)最富的人之一,發(fā)財?shù)闹饕栏F(xiàn)在中國很多大亨一樣--房地產(chǎn)。 結(jié)婚9年后,而立之年的A.P.Giannini退休,賣掉了Scatena & Co的股權,加上房產(chǎn)和積蓄,身價超過十萬美元,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千萬富翁。 1902年,岳父老泰山Joseph Cuneo去世,家族選定A.P.Giannini接班Joseph的遺產(chǎn)Cuneo holdings。A.P.Giannini由此開始了他在銀行業(yè)的傳奇。 A.P.Giannini進入銀行業(yè)是由于岳父的遺產(chǎn)Cuneo holdings參股當時North Beach區(qū)唯一的銀行Columbus Savings and Loan,由意大利裔的John Fugazi創(chuàng)立和控股。經(jīng)營思路與現(xiàn)在中國的銀行一致,只為大客戶服務,喜歡發(fā)放大額貸款,對小人物愛理不理猛翻白眼,作為銀行的董事,年輕氣盛的A.P.Giannini對此大加抨擊,指出應該讓“小人物”同樣借到錢,指出應該積極支持“小人物”發(fā)展生意,指出銀行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 這種思路自然在只會“抓大放小”的董事會那里通不過,A.P.Giannini憤而辭職,準備按照自己的信念開個新銀行。 1904年10月17日,在舊金山North Beach的一個小酒吧里,Bank of Italy開張了,資本15萬元(也有說30萬元),第一天就存款8780元,開張大吉。“小"也有小的缺點,規(guī)模擴張實在太慢了,每天重復著招待兼出納工作的賈尼尼,心中燃燒著熊熊火焰,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光炯炯的意大利移民之子A.P.Giannini 賈尼尼一鳴驚人,Bank of Italy一飛沖天的日子沒等了多久,很快到來了..... 1906年4月18日清晨5點12分,美國歷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之二是卡特里娜颶風)舊金山大地震爆發(fā)了,地面像雞蛋殼一樣裂開,又像海浪一樣起伏波動;大火連燒三天三夜,消防人員束手無策;2.8萬棟樓房被毀,官方數(shù)字478人喪生(據(jù)說是為了避免造成恐慌大大縮小了實際死亡數(shù)字,因為沒有人統(tǒng)計和為此負責,事后經(jīng)歷史學家推算保守估計至少3000,多達6千,甚至上萬),數(shù)十萬人無家可歸。 舊金山大地震震級為里氏7.8級,自奧勒岡州到加州洛杉磯,甚至是位于內(nèi)陸的內(nèi)華達州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 雖然也感覺到了地震,但是保持著良好敬業(yè)精神的賈尼尼還是象往常一樣,9點整開門營業(yè)。 由于煙囪倒塌、堵塞及火爐翻倒,舊金山市有多處同時起火?;饎菰絹碓矫?, 迅速蔓延 , 燒毀了大量建筑。由于火勢過旺 , 溫度不斷升高 , 本來耐火的建筑也因內(nèi)部溫度達到燃點而自燃起火 ,而地震中自來水管道破壞漏水 ,大部分上下水道和消防站也完全被毀 ,消防人員只好從溝渠、水塘和井里抽水,有限的水澆上去有如火上澆油 , 適得其反。  從金融區(qū)望去的舊金山大火 看到大火越燒越近,賈尼尼趕緊把銀行關了門,一路狂奔到了繼父店里借了一輛四輪馬車,車上的水果都沒來得及卸下來,又趕回銀行,把銀行保險庫內(nèi)價值2萬美元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和黃金望車上桔子堆里一塞,在逃難的人潮中回到了家。家里剛剛燒完,這么一大堆錢往哪兒放???賈尼尼藝高人膽大,就埋在自家起居室的灰里,然后救災去了。  大火之后滿目瘡痍 幾天后,余震停息,火也滅了,逃難的人們紛紛返回,在廢墟上準備重建家園。舊金山的銀行們發(fā)揮了“晴天送傘,雪天扒房”的光榮傳統(tǒng),紛紛在報紙上打出告示:“因....等不可抗力,....損毀嚴重,.....另行通知",一句話,現(xiàn)在甭找我,有存折也沒用。 只有Bank of Italy在廢墟上開張了,存折燒了,沒關系,你帳戶余額和每一筆交易都在賈尼尼的腦子里,人來就行;想借錢沒抵押,沒問題,一個簽名就行了,賈尼尼知道你的信用......;握一下手,急需的重建貸款就給了,非常簡單。從后來的事實來看,好人是有好報的,當時的每一筆貸款都如數(shù)償還,沒有一筆壞賬。 "一張面孔,一個簽名"就是當時Bank of Italy的口號,這種雪中送炭,患難見真情的做法是有口皆碑,結(jié)果是賈尼尼一舉成名天下知,Bank of Italy一飛沖天。
危機這個詞真妙,體現(xiàn)古老的中國陰陽哲學以及現(xiàn)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意味著危險與機遇并存。 所以,現(xiàn)在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于前文所述淚滿兄弟、美人林奇和花旗之流是“危”;對于巴克萊銀行、野村證券、JPMorgan以及Bank of America是“機”。 舉個經(jīng)典的例子,川劇演員巴克萊銀行假裝要收購淚滿兄弟,趁盡職調(diào)查之機把淚滿兄弟摸了個底兒掉,然后獅子大開口要美國政府兜底,保爾森趕緊配合,大義凜然不能浪費納稅人的一分錢,巴克萊銀行一扭頭就變了一張臉,立刻撤出競購,多方合力逼得淚滿兄弟自我了斷。 淚滿兄弟尸骨未寒,巴克萊立刻又變了一張臉,變成了禿鷲,閃電般就咬下淚滿兄弟身上最肥最美的肉來,真不愧老牌帝國的金融大家,深得資本主義表面道貌岸然暗地爾虞我詐的精髓。 對于中國金融界滿腹正統(tǒng)美國理論的精英們,是“危”不是“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表面上信誓旦旦損失少而又少,只占總資產(chǎn)百分之零點零零零幾,暗地里哭天抹淚數(shù)著日益貶值或一錢不值的股票債券。 1907年恐慌(The Panic of 1907)對于A.P.Giannini來說是“機”不是“危”。 時來天與地同力,1907年中正在一帆風順的A.P.Giannini的直覺告訴他有點不對勁,所以他趕快采取了行動:盡量回收貸款和少貸款;大力吸存;購買大量黃金作為儲備;保持大量現(xiàn)金頭寸等等等等。 等到10月危機爆發(fā),銀行倒閉浪潮一浪一浪傳到加州時,Bank of Italy開始也受到了波及,前來提取存款的人排起了長龍。 A.P.Giannini不慌不忙,應對得當: 儲戶取多少給多少; 讓銀行職員把儲備的黃金堆放在柜臺后面大家一眼看得到的地方增強儲戶對銀行的信心; 本身就人緣好能說會道的他在外面維持秩序,扶老攜幼,順便跟人聊天。 侃著侃著人潮就散了,一場風波消于無形,這一場景后來在阿瑟黑利的《錢商》里演義了一把,安到了豬腳身上。 1916年,A.P.Giannini發(fā)明了當時最先進的branch banking system,很快分行開遍加州。 1928年A.P.Giannini跑到Los Angeles,與Orra E. Monnette(President and Chairman of the Bank of America, Los Angeles)進行了友好而又建設性的會談,雙方就兩個銀行的合并達成了一致性意見。 合并后銀行就叫Bank of America,A.P.Giannini任董事局主席,Monnette任CEO(也有資料說兩人一字并肩王,co-Chair)。 1929年初,合并完成,Bank of America日漸興旺,分行已經(jīng)開到了東海岸的紐約。 A.P.Giannini志得意滿,又準備退休了。他選擇了在一個華爾街聲望很高能力很強的人接班,沒想到這個接班人恩將仇報,演出了一幕美國銀行業(yè)的無間道,差一點把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Bank of America帶進深淵,淪入華爾街的魔掌。逼得A.P.Giannini耳順之年重出江湖,力挽狂瀾,又演了一場好萊塢的“英雄斗惡棍”的正劇。 1929年A.P.Giannini的帝國資產(chǎn)超過10億美元,分行數(shù)量超過400家,遍及全美,甚至開向了海外。 志得意滿的A.P.Giannini選中的接班人是Elisha Walker,當時是華爾街頂級PE Blair & Co.(影響力排名第三,第一JPMorgan,第二庫恩羅卜)的CEO。 Elisha Walker當時被公認為華爾街前途無量的明星,與華爾街格格不入的A.P.Giannini之所以選中他,一個是Elisha Walker有5個孩子,讓喜歡大家庭的A.P.Giannini印象很好;二是Elisha Walker親和力強,并善于偽裝,把自己包裝成認同賈尼尼理想的同志,讓賈尼尼相見恨晚,只談了一個晚上事就定了。 Elisha Walker接班以后,正趕上1929年股市崩潰,大蕭條開始。 Elisha Walker很巧妙地利用時機,把Bank of America的業(yè)績往下做,為其被華爾街收購創(chuàng)造條件。 首先消減股息; 然后,廉價變賣資產(chǎn)給華爾街的關系,比如把Bank of America的不動產(chǎn)抵押賣給JPMorgan旗下的人壽保險公司; 最重要是拋棄A.P.Giannini為之終生奮斗的“小人物”客戶..... 結(jié)果很快股票價格從50美元降到不足30美元,A.P.Giannini大怒,雙方關系越來越緊張。 Elisha Walker干脆撕破臉皮,不顧一切快速肢解Bank of America,華爾街拍手稱快,因為他們憎恨賈尼尼的創(chuàng)新不停從他們手中搶走生意。 隨著顧客被疏遠,股東被忽視,業(yè)績大幅度下滑,再加上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好,Bank of America股價繼續(xù)快速下跌,竟然達到歷史新低2美元,這時Elisha Walker卻出手大力買進,很快就成為了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全面收購一觸即發(fā)。
A.P.Giannini站出來,發(fā)動了與Elisha Walker以及他的華爾街盟友們的全面戰(zhàn)爭。 A.P.Giannini在Bank of America從來不占大股,現(xiàn)在他退休了,而且一向樂善好施的A.P.Giannini把財產(chǎn)大部分都捐了出去,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歷史上與華爾街作對的都遭到慘敗,賈尼尼能贏嗎?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A.P.Giannini控制公司完全是通過千萬名信任他并給把代理權托付給他的小股東,這是他有而Elisha Walker沒有的關鍵因素。 毛主席說的一點沒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1932年Bank of America的股東大會變成了一場聲望的較量,Elisha Walker被塑造成詐騙股東的惡棍,賈尼尼贏得大多數(shù)的代理權。Elisha Walker及其盟友們立即被趕出Bank of America,灰溜溜逃回紐約。 Elisha Walker之后作為庫恩羅卜的合伙人直到去世,再無出眾表現(xiàn)。 Elisha Walker的失敗很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象征,在工薪階層與上層精英的較量中,上層精英第一次遭到可恥的失敗。由工薪階層在二戰(zhàn)后發(fā)展成的中產(chǎn)階級將登上歷史舞臺,并統(tǒng)治金融世界。
1940年代,Charles E. Merrill抓住了這一機遇,一舉將美林變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紀公司。  風燭殘年的A.P.Giannini A.P.Giannini在確信他的帝國變得和原來一樣強大后,讓位給兒子Lawrence Mario Giannini,他的女兒Claire Giannini Hoffman作了他在董事會的位子直到1980年代,是美國第一個女的銀行董事。 A.P.Giannini一生沒有丑聞,愛工作,愛顧客,代表了銀行業(yè)最好的一面。 華爾街神秘高貴的同行們在厚重的木門后的巨大辦公室里辦公,他在開放式大開間里工作,一天要接待50-100個訪客(大部分是“小人物”),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門鼓勵大家:“不要投機,和工作一起成長,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并減少煩惱”。 所以,人民也愛他,從來沒有一個銀行家象他那樣曾受到那么多fans的來信,他的故事永遠流傳。  1949年A.P.Giannini80歲高齡壽終正寢,葬于他的家鄉(xiāng)加州San Mateo縣 Colma小鎮(zhèn)Holy Cross Catholic Cemetery墓地。
之后,Bank of America幾起幾伏,分拆出很多有名的公司,比如VISA,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and Co。 直到1998年在俄羅斯金融危機中遭受巨大損失后在1998年10月被NationsBank Corporation以648億美元并購,創(chuàng)出當時史上最大金額并購案,合并后公司名稱沿用Bank of America。 現(xiàn)在Bank of America的CEO Ken Lewis出身于NationsBank,所以這10年Bank of America一系列并購做法來自NationsBank的風格。
當我們沿著時光之河向Bank of America的源頭回溯到NationsBank這個分支,就不得不提到美國銀行業(yè)的拿破侖--- Hugh Leon McColl Jr(以下簡稱小McColl),說他是拿破侖,一因為個子不高(5英尺6又3/4英寸,合1米66不到),跟拿破侖一樣比較矮;二是來自南方北卡羅來納州這個金融業(yè)的蠻荒之地,就象拿破侖來自科西嘉;三是“戰(zhàn)功赫赫”一手把位于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的一個小銀行通過無數(shù)次并購發(fā)展成為全美第三大銀行。  被譽為“南方之光A matter of Southern honor”的Hugh Leon McColl Jr 一提起美國金融中心,我們可以搬起手指頭數(shù):紐約、費城、波士頓、芝加哥,基本在北方,上文說到后來賈尼尼把San Francisco發(fā)展成西部金融中心,而南方是一個也沒有。 直到1980年代前,南方“紅脖子”們要大型融資還是要到紐約華爾街受Yankee的白眼,簽“不平等條約”,直到激進的小McColl改變了這一切。 小McColl是土生土長的“紅脖子”,一嘴北卡大茬子腔,年輕時從軍,以中尉軍銜從海軍陸戰(zhàn)隊退役,轉(zhuǎn)業(yè)回鄉(xiāng)后被他老爸介紹到多年的關系American Commercial Bank(牌子很大,也就北卡一小銀行)那兒當個trainee---培訓員? 1960年, American Commercial Bank與Security National Bank合并而成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NCNB), 小McColl的事業(yè)起步之地。 從1961年當上小官開始,一步步在1974年后爬到銀行的總裁(named president),成為chief executive(CEO?美國銀行業(yè)的官制真讓人頭大)的有力競爭者。 不過那時可不是個好位子,石油危機導致的通貨膨脹使美國銀行業(yè)儲貸利息倒掛(以前放的長債利息低,短期存款利息一天比一天高),當時chief executive Thomas Storrs焦頭爛額成天救火,不過在危機中也有收獲,就是小McColl表現(xiàn)得很不錯。所以1983年Thomas Storrs退休,就讓小McColl接班,成為NCNB的chief executive。
1980年代初正好趕上美國對銀行業(yè)“松綁”,各種法規(guī)廢除,銀行可以跨州經(jīng)營,開始了銀行業(yè)大并購的時代。小McColl抓住時機,進行了一系列并購,其中包括1991年7月小McColl 和C&S/Sovran的Chairman Bennett Brown 簽署協(xié)議將兩家合并成新的NationsBank(剛剛扯回NationsBank)。
從1983年當上NCNB 的CEO到1998年并購Bank of America之前,小McColl在15年內(nèi)進行了50次并購,一舉把NCNB從一家資產(chǎn)130億美元的小銀行變成了2850億美元的全美第三大銀行,規(guī)模擴大了22倍,員工從7600人增加到14萬人,當時排在花旗、大通曼哈頓(Chase Manhattan Corp)之后。
據(jù)說小McColl當時兜里揣著一張紙--"enemies list",瞅準機會就毫不留情地“開火”把對手干掉,自稱"I was born with competitive blood," 在給商學院同學們致辭時大言不慚:"People say don't be edgy. I just don't know any other way." 口頭禪:"Do what you say you're going to do. Get the job done. Get it done right."
2001年Bank of America的CEO 和chairman Hugh McColl把棒交給 Kenneth Lewis,自己退休了。Bank of America新的一頁翻開了……
Kenneth Lewis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比如他名列時代雜志世界最有影響的100個人,頒獎儀式他就不想去,因為“本拉登不去”。 Kenneth Lewis有點像小McColl,都是從NCNB的底層干起,Lewis1969年本科畢業(yè)就進入NCNB,第一份職業(yè)是信用分析員,隨著公司的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地位也不斷上升,在小McColl任內(nèi)的一系列并購行動中,劉易斯是并購案的主要執(zhí)行者,充當“清道夫”的角色,集中精力于削減并購后的分支機構(gòu)的寵大開支,例如負責公司合并后的員工資遣,公司之間的文化整合等,據(jù)說是十分嚴酷不近人情,他的下級曾對媒體說“Lewis血管流的是冰不是血”,也曾有基金經(jīng)理目睹Lewis當眾給其白發(fā)下屬下不來臺,罵人家是“鼻涕小兒”。 Lewis是個苦孩子,生于美國喬治亞州鄉(xiāng)下小鎮(zhèn),自小在一個窮人家庭長大。父母在他10歲時離異,父親后來在戰(zhàn)爭中陣亡。母親靠做護士一天工作兩班,把兩個孩子拉扯大。Lewis自12歲就開始打工,先后做過檔案管理員、鋼鐵廠工人、加油站跑腿,也挨家挨戶賣過明信片,上高中時還賣過鞋子,在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學習也是靠助學金完成的,大學期間他還干過會計和航空公司售票員。 梅花香自苦寒來,Lewis出身中下層窮人家庭,吃苦耐勞,有韌性,是他后來成功的重要因素。小McColl說,“挨過餓的人會干得更好。在美國銀行,許多出身寒微的人都成了銀行的骨干。” 說Lewis獨斷專行、冷血或者有紀律、不妥協(xié)也好,這些都不重要,小McColl選中Kenneth Lewis做接班人的最大理由是“無論如何,他總能賺到錢”,這一點就夠了。  "king of Wall Street" Kenneth Lewis 2001年小McColl把棒交給 Kenneth Lewis時,Bank of America的資產(chǎn)6420億美元,年收入330億美元,利潤75億美元,市值740億美元??偨Y(jié)小McColl時代的特點就是用資本市場來釋放商業(yè)銀行業(yè)務風險,在兼并重組中不斷美化財務報表用以支持進一步的并購,當大并購的眼球效應平息后,會發(fā)現(xiàn)公司大而不強,客戶服務并無改進。 Kenneth Lewis接班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gòu),提高效率,一口氣裁減了美國境內(nèi)和印度的10,000名員工。然后開始強調(diào)顧客服務,一次有人問及他對美國銀行最大的貢獻是什么,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讓顧客到銀行更方便,花費也更少。”他推動的銀行服務改革頗具創(chuàng)意,例如在每月企業(yè)的兩個支薪日,為改變午餐時間顧客排長龍存款的現(xiàn)象,他特別增雇臨時職員。他也在自動取款機和其他新科技方面投入巨資,提高服務效率。 練好內(nèi)功后,Kenneth Lewis重啟收購的戰(zhàn)車,又是一連串的并購: 2003年以480億美元兼并FleetBoston、2005年以350億美元吞并MBNA,確立了美國銀行擁有全美最大的分行網(wǎng)絡,信用卡、房屋凈值貸款以及汽車貸款發(fā)債機構(gòu)。 2005年6月17日,美國銀行斥資25億美元,按凈資產(chǎn)溢價15%的價格從匯金公司手中購入約174.82億股建行股份和認購期權,又在建行IPO時斥資5億美元,以2.35港元的IPO價格再次購入約16.51億股。根據(jù)協(xié)議,美國銀行所持建行股份將從2008年10月27日,即建行IPO三年之后開始解禁。2008年5月27日建行發(fā)布公告稱,美國銀行將行使認購期權,以每股約港幣2.42元的行權價格從匯金公司購買60億股建設銀行H股,計劃于2008年6月5日完成相關的股份交割。 美國銀行入股建行后來在中國引發(fā)“銀行賤賣論”,考慮到當時上證指數(shù)剛剛跌破一千點,銀行實際破產(chǎn)論還在國內(nèi)流傳,入股的價格當時沒有可參考的因素,對Kenneth Lewis說是賭博也不過分,只不過他象小McColl說的那樣運氣總是很好,買在了低點,現(xiàn)在賺了大錢。中國人看見美國銀行賺錢了就眼紅,“光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你看中投入股黑石、大摩賠了多少,做戰(zhàn)略投資者風險很大的。 2006年30億美元并購US Trust,2007年從荷蘭銀行以210億美元并購ABN AMRO North America, LaSalle Bank Corporation 和LaSalle Corporate Finance...... 而2007年底并購Countrywide Financial則最受指責,前后花了61億,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難道是Kenneth Lewis過于獨斷,判斷失誤,走下坡路的開始? 此次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并購美林,并購美林以后,美國銀行的投資理財經(jīng)紀將超過2萬人,資產(chǎn)超過2萬5000億美元。 61歲的劉易斯稱之為“一生難逢的機會”,外界則認為是他七年來最大的一次冒險。 歷史已經(jīng)確定,可任由評說;未來充滿選擇,卻讓人迷茫......
英雄到此謝幕,美人亮相出場。 之所以能夠“英雄”救“美”,個人竊以為還是年紀相仿,門當戶對。Bank of America 從1904年算起到現(xiàn)在104年,Merrill Lynch從1914年算起到現(xiàn)在94年,比起158年的Lehman Brothers輩分至少差一代,而且都是WASP血統(tǒng),所以Bank of America選擇Merrill Lynch就順理成章,老猶太Lehman Brothers被拋棄也算時乖命蹇。 Merrill Lynch正經(jīng)音譯應該是美人凌遲,太血腥了,所以就被美化成美林。翻翻美林的歷史只見美人,不見凌遲,所以美林的故事基本就是美人的故事。 Charles Edward Merrill1885年10月19日生于佛羅里達,大學輟學,到處打工,直到1914年1月6日在華爾街建立了自己的公司Charles E. Merrill & Co。4個月后,7年前大學畢業(yè)到紐約來找工作時認識的Edmund C. Lynch加入了公司,1915年公司改名叫Merrill, Lynch & Co。公司主要業(yè)務是承銷和經(jīng)紀。 在喧囂的1920年代,公司業(yè)務快速發(fā)展,被公認為投行領域內(nèi)的專家,早期最著名的一單是Safeway Inc,現(xiàn)在財富500強之一。Merrill曾經(jīng)是Safeway Inc最大的個人股東,在他一手幫助下,通過不斷的收購兼并,Safeway Inc成為全美第二大食品連鎖店。 在其他經(jīng)紀人在當時的大牛市中坑蒙拐騙、上下其手時,Merrill預見到了1929年的衰退,在美林的時事通訊中,他警告客戶要減少債務,“我建議你賣掉足夠的證券來減輕你的債務,最好是把債還清”,建議替他的客戶至少減輕了600萬以上的損失。
1930年,Merrill離開了投資銀行業(yè),專心打理他的食品連鎖生意,經(jīng)紀業(yè)務的客戶轉(zhuǎn)交給E. A. Pierce & Co。 1938年5月12日,Edmund C. Lynch在出差時死于倫敦。 1940年,Merrill回到投行業(yè),重組美林,與E. A. Pierce & Co.和Cassatt & Co.合并,公司改名叫Merrill Lynch, E. A. Pierce, and Cassatt. 出于對老友的尊敬,Edmund C. Lynch雖然已經(jīng)去世,公司名字中Lynch一直沒被拿下,最終留到今天,比JPMorgan的老子JSMorgan強的不只一點。
1941年,美林發(fā)布了華爾街投行的第一份公司年報,公布公司經(jīng)營狀況、持有資產(chǎn)以及合伙人投資年報。同年,公司又有人加盟,成為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Beane--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經(jīng)紀公司,在93個城市有71個合伙人。 Merrill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將華爾街帶到市井街巷”的口號就是他提煉了多年的思路后美林打出的廣告,美林在全國性的報紙上打整版的投資指南,鼓勵有一兩千塊閑錢的小投資者投資美國經(jīng)濟。反應極為積極,小投資者擠滿了美林的辦公室,美林組織的投資推介會氣氛熱烈。同時,Merrill徹底改革了經(jīng)紀公司的內(nèi)部機制,給經(jīng)紀人提供薪水而不是傭金,還發(fā)起了后來成為樣本的經(jīng)紀人培訓計劃。 創(chuàng)新的效果十分顯著,到1956年10月6日Merrill去世時,美林公司是每個交易所里最大的證券經(jīng)紀商、最大的OTC交易商,商品期貨市場里最大的經(jīng)紀人,第5大證券承銷商。 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fā)展只是使極小一部分富裕起來,華爾街僅僅是精英們的游戲場所。Charles Edward Merrill抓住二戰(zhàn)后美國經(jīng)濟騰飛,美國民眾進入“中產(chǎn)階級”的歷史機遇,給普通民眾提供通過金融手段分享發(fā)展成果,開創(chuàng)了在他死后繼續(xù)流行的方式,把華爾街帶給了廣大民眾,充當了現(xiàn)代金融演變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Good Time Charlie Merrill  Charlie Merrill:well-known philanderer and bon vivant
Merrill生活奢華,喜愛香檳、美食及美女,一生3次婚姻,3個子女,事業(yè)成功,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向往的典范,是小平同志“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理論的最佳實踐者之一。 1971年,美林公司上市,最終發(fā)展成為全能的投資銀行。  1974年美林公司正式發(fā)布沿用至今的公司標志 近些年來,美林公司的發(fā)展與Merrill為普通民眾服務的初衷漸行漸遠,為了追求高額利潤,漸漸蛻化成一個高杠桿的交易型公司,終于在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中被自己的貪婪所擊垮,被迫賣身與Bank of America。
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于英雄老去,美人遲暮。所以我們將英雄美人的傳奇到此告一段落,笑看現(xiàn)在“全球崩潰” 的大戲,再決定是否繼續(xù)這《那些即將消逝的名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d8224e0100baf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