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第六招:內在條件大于外在條件
第十一招:求學切忌心浮氣躁 第十四招:知識本領一定要內化
第三十四招: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才會珍惜
菩薩接受了西天取經(jīng)的項目,“即喚惠岸行者隨行。那惠岸行者使一條渾鐵棍,重有千斤,只在菩薩左右,作一個降魔的大力士。菩薩遂將錦襕袈裟,作一個包裹,令他背了。菩薩將金箍藏了,執(zhí)了錫杖,徑下靈山。” 這里的“藍領”的工作者并不單指體力勞動者,泛指從事一切單調重復工作的人,像惠岸行者相對菩薩來講就是一個“藍領”,負責被行李和做降魔的大力士。要知道,菩薩出場總是不緊不慢風度翩翩,那是因為有人把臟活累活都干了。當代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籃球明星喬丹巨大成功的背后,是因為羅德曼玩了命一樣地給他搶籃板。所以,作為“藍領”就要主動去做臟活累活,這樣你的老板才顯得有風度;老板也不要看貶這些“藍領”,要不是這些人把沒有風度的工作都干了,你老板也是一個苦力,這才是團隊的配合。 第三十七招:盡量不要引起無關人員的關注
第六十六招:老板怎樣承認錯誤 孫悟空救了唐僧,長老現(xiàn)了原身,定性眼睛,才認得是行者。一把攙住道:“悟空,你從哪里來也!”沙僧把經(jīng)過說了一遍,三藏謝之不盡,道:“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 唐僧在這里短短幾句話便顯示出了其高超的溝通技巧。老板如果犯了這么明顯的錯誤,承認錯誤的時候分三步走就可以了: 第一:試探對方的態(tài)度。唐僧蘇醒后問得第一句話是“悟空,你從哪里來?”這其實是廢話,你把悟空趕走的,你說他能去哪里呢?其實唐僧這句話的主要目的是試探一下孫悟空的態(tài)度。沙僧把過程說了一遍,唐僧肯定偷眼觀看悟空的表情,最后覺得還行,還認我這個師父,所以下面才說你的功勞第一這種話。如果沒有試探,萬一孫悟空說“我不稀罕你的功勞”,這一下子就下不了臺了。 第二:玩命兒表揚自己的員工,盡量少說自己的不對。這時候千萬不能吝嗇,本來你就犯錯了嘛,所以一定要使勁表揚,什么“多虧你了!”“你功勞第一呀!”,反正什么話好聽說什么。不過,盡量少說自己的不對,你表揚員工本身就是承認自己錯誤了,這時候再說自己不對很沒有必要。做為員工也不要得理不讓人,非要讓老板承認錯誤,都有點素質,大家要長期合作嘛。 第三:在以后的工作中,該管的事情還是要管,不能放任。唐僧在經(jīng)過白骨精事件后還是一樣絮叨,這就是高明所在。唐僧從來沒有說過,“悟空,這件事你看著辦吧,為師不過問了。”在發(fā)現(xiàn)老板的錯誤后,員工很容易自我膨脹,為所欲為,這是容易犯錯誤的,這時老板放任不管才是很危險的。唐僧犯了這么明顯的錯誤后,依然堅持自己的做事方式,這種韌性您能做到嗎? 還值得一提的是,唐僧趕走孫悟空的時候還寫了一份聲明,說“如在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這時候大家也都不提了。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要盲目相信合同或者聲明,做事情要以合情合理為標準,寫下來的東西也可以改嘛。 第六十七招:內在的修為會有外在的體現(xiàn) 取經(jīng)路上下一個妖怪是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在平頂山蓮花洞,銀角大王要捉唐僧的時候祥云飄渺,瑞氣盤旋。銀角大王說:“好人頭上祥云照頂,惡人頭上黑氣沖天。那唐僧原是金蟬子長老臨凡,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這樣的祥云縹緲。” 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個人的修養(yǎng),善惡,性格特點往往都會在外表有所體現(xiàn),所以有些社會經(jīng)驗比較豐富的人往往通過人的外表來判斷出該人的內在素質。不過,這并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人是會裝的,怎樣才能剝去對方的偽裝,看穿人的內心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在中國的古人中,曾國藩識人認人的本領是有公認的,讀者有興趣不妨看看他的書籍,希望能夠有所啟發(fā)。 在此,筆者再不厭其煩地說一遍,一個人的修養(yǎng)提高了,外表自然會有所體現(xiàn),用不著刻意修飾。現(xiàn)在,很多西方的觀念里,過分強調溝通的技巧,見面時握手的力度,鞠躬的深度,微笑時嘴角上揚的角度等等,項目繁多。在東方的觀念中,強調更多的還是內在修養(yǎng)的提高,是由內而外的變化。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金庸先生的概括最恰當??催^《笑傲江湖》的朋友都知道,華山派分為劍宗和氣宗兩派,劍宗強調招式為主,內力為輔,所以剛上手的時候進步很快,在二十多歲時往往很有成就,不過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往往因為內力不足而停滯不前;氣宗正好相反,強調內力為主,招式為輔,由于內力提升速度較慢,所以二十多歲的時候往往不敵劍宗,然而四十多歲的時候卻是高峰期,此時由于內力提升將遠遠超越劍宗。所以,過分修飾外表的人,有時會忽略對于內在的培養(yǎng),造成中看不中用的情況,這種人的路越走越窄,切記不要重復這樣的悲劇呀! 第六十八招:關系的力量 悟空收了銀角大王的暗算,被壓在三個山下,后來聽說那金角和銀角大王居然叫本地土地神輪流到他們那里當值,悟空仰面朝天,高聲大叫“蒼天!蒼天!自那混沌初分,天開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訪名師,傳授長生秘訣。想我那隨風變化,伏虎降龍,大鬧天宮,名稱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欺心使喚。今日這個妖魔無狀,怎敢把山神,土地喚為奴仆,替他輪流當值?天??!既生老孫,怎么又生此輩?” 其實這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跟孫悟空比起來,能力差得遠,但是卻能把山神,土地呼來喚去,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有關系,有權力呀。所以孫悟空才會感嘆呀!其實,現(xiàn)實中我們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感嘆,關系的力量太大了!不過僅僅感嘆一下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么關系沒有落在自己身上呢?我們感嘆懷才不遇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正處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階段呢? 后來孫悟空保唐僧取經(jīng)后,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關系遍布天下,那時他不也可以把山神土地當奴才使喚嗎?所以,我們既要有才能,也要學會怎樣適應環(huán)境,兩者相輔相成,就會事業(yè)有成了。 第六十九招:放得開也是拉關系的方法 其實這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本是幫著太上老君燒爐子的兩個童子,后來跑到人間,他們怎么在平頂山蓮花洞立足呢?除了依靠五件寶物和自己的本事外,他們還找了壓龍山壓龍洞的一個老狐貍精認成干娘,這也可以算是拉關系的一招了。 這兩兄弟確實是放得開,這種拉關系的方法既不高尚也不高明,但確實快捷有效。現(xiàn)在社會中對這種人又厭惡又嫉妒,比如認個干爹,當個二奶,往往會平步青云。不過這種拉關系的手段往往會有個問題,那就是這種關系的質量往往不高。比如說這個壓龍洞的老狐貍,讓孫悟空一棒就打死了,連句話都沒有來得及說。試想,玉皇大帝,如來,觀音或太上老君這種真正有實力的人,會讓你認個干爹,當個二奶就搞定嗎?所以,那些寄希望給有錢人當二奶,或者娶個富婆的人,你們也要萬分小心,這條路其實更危險。 第七十招:行走江湖要講義氣 這金角大王遠比銀角大王保守,他一直不贊成二弟去吃唐僧肉,果然后來銀角大王被孫悟空裝在瓶子里化成水了。這時候金角大王干什么呢?“老魔將芭蕉扇插在后項衣領,把七星劍提在手里,又點起大小群妖,有三百多名,都教一個個拈槍弄棒,理索輪刀。這老魔卻頂盔貫甲,罩一領赤焰焰的絲袍。群妖擺出陣去,要拿孫大圣。” 金角大王本來跟二弟理念不同,但是看二弟受難,那還是毫不猶豫出去找孫悟空拼命,由此可見他是很講義氣的人。記得小時候思想品德課里面,“哥們義氣壞處大”。呵呵,不過現(xiàn)實中不講義氣的人是絕對不會長久的。雖說在社會上混,更多還是利益關系,不過兄弟義氣一定要有的。假如這個金角大王看到二弟死了,馬上埋怨二弟,接著說自己多么英明,然后關起門來躲事,他這次或許能躲過去,但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人物就是關公,可見講義氣在中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做血性男兒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第七十一招:要提前避免矛盾的發(fā)生 孫悟空收服了兩個妖怪之后,剛要起身,忽然遇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說這兩個妖怪都是給我打工的,他們的寶物也都是我的,現(xiàn)在你要還我。大圣道:“你這老官兒,著實無禮??v放家屬為邪,該問個管束不嚴的罪名。”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 這里就很奇怪了,菩薩原來已經(jīng)試過孫悟空他們了,為什么這次還要試驗他們的真心呢?又為什么要讓太上老君來試探他們呢,還請了老君三次?其實,這是菩薩統(tǒng)觀大局的做法。因為西天取經(jīng)的事情是佛祖欽點,不管怎樣說那是從玉皇大帝這里挖走一個人,造了這么大的聲勢,他難免會有些敵對情緒。如果取經(jīng)的事情玉帝集團沒有絲毫參與,那么就一定形成了東西對立的局面。所以,菩薩才再三要求太上老君來參與其中,做了一出戲,將矛盾化解于無形。 不過,孫悟空并沒有完全理解菩薩的用意,他聽說了老君的話后,大罵菩薩:“這菩薩也老大憊懶!當時解脫老孫,教保唐僧西去取經(jīng),我說路途艱澀難行,他曾許我到急難處親來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語言不的,該他一世無夫!”哈哈,這孫猴子罵人夠狠的。 第七十二招:翻臉無情,軟硬兼施 唐僧這一路基本都是在祠廟里借宿,但卻不是所有的寺廟都歡迎,這次就遇到一個很不友好的寺院。唐僧知道自己三個徒弟長相嚇人,所以自己親自去找老方丈,想借宿一晚,結果人家跟他說你到門口蹲著去。唐僧說大家都是佛家弟子,你這是何必呀?老方丈說了,以前幾個路過的和尚表現(xiàn)都差了,吃完了住完了還要拿東西,所以把唐僧趕了出來。結果孫悟空來找方丈,那就不是客客氣氣的說了,上來就要和尚打掃出一千間房,然后又把石獅子打碎,最后這幫和尚全體出動,到寺門口迎接唐僧,好吃好喝好招待,絲毫不敢怠慢。唐僧還假惺惺地跟他們客氣一番。 其實唐僧要想攔住孫悟空一點都不難,念一下緊箍咒就完了,所以唐僧其實是默許孫悟空用強勢的手段。唐僧心里想了,敬酒不吃吃罰酒,跟你客氣說話這么不給面子,那好呀,咱來硬的試試看。很多人覺得中華文化教人變得懦弱,其實不然,有句話叫做翻臉無情。我們為人處事,應該謙虛忍讓,不過實在無處可退了,那翻臉之后絕不能手軟。像孫悟空去找老方丈談判,那就不是要一間房子了,我要一千間房子住,還要吃要喝,看你們怎樣?善人被人欺,過度忍讓就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了。所以“讓”其實也是“爭”,只不過是一種更加高層次的方法。這唐僧看起來軟弱無能,但需要爭搶的時候他絕不會給孫悟空礙事,由此可見唐僧的高明。 第七十三招:經(jīng)典的兼并案例 唐僧正在寺院里看書,忽然看見一個鬼,全身濕漉漉的,原來是烏雞國的國王。這國王三年被一個妖怪推到井里面淹死了,那妖怪變成國王的樣子治理國家三年。后來孫悟空制服了妖怪,正要打死的時候,文殊菩薩來了,原來那妖怪是菩薩的坐騎。 在《西游記》里面,孫悟空請來的神仙和自己出現(xiàn)的神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我們會慢慢分析他們的異同,這里的神仙是關鍵時刻自己蹦出來的。文殊菩薩后來說:“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仔細想想整個過程,有這么幾個疑點: 疑點一:這文殊菩薩過來勸這個國王去西天,為什么還要“言語相難”呢?好好說不成嗎? 疑點二:文殊菩薩被國王用一根繩子捆上,放在水里泡了三天三夜,這也太假了吧?咱堂堂神仙,從繩子里面出來的本事都沒有?還要六甲金身過來救?就算這個菩薩確實沒有法術,那如來為什么還要派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神仙來找國王談判呢? 疑點三:是夜游神讓烏雞國王找唐僧申冤的,要知道這國王是如來宣判的死刑,他夜游神這樣做,膽子也太大了吧? 其實,這件事情肯定另有隱情。如來看見這烏雞國的國王對我們的理念挺感興趣,他就想咱們一起干吧,大家不分彼此嘛。不過這國王覺得我現(xiàn)在是一方諸侯,那是有實權的,有油水可撈,跟你去當什么羅漢那是虛職呀,所以國王肯定不愿意。如來一看,就叫文殊菩薩來找國王,見面就挑釁,然后讓國王把自己扔到水里,賴著不出來。于是這就給如來找到了借口,名正言順的判了這國王三年徒刑。后來應該也是如來叫那個夜游神把國王救活,那如來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你不想跟我一起干,那我就找個借口把你整死,你死之后我再找人坐你的位置,讓你們國家風調雨順,這就說沒有你我們同樣能管理好國家。然后如來又把他救活,這下子國王同志,你就應該知道怎么辦了吧! 難怪烏雞國的國王后來對唐僧說:“請那一位師父為君,我情愿領妻子城外為民足矣。”但是他不想干也不成,如來不會讓他輕易走的,他只能硬著頭皮來當這個國王。由此可見,社會還是很殘酷的,大魚吃小魚,強者吃掉弱者。在此,希望各位讀者通過本案例,能夠對社會生活的殘酷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七十四招:先讓對方認可你的為人 烏雞國王找了唐僧之后,給唐僧留下一個信用,教唐僧第二天跟太子訴說此事。于是唐僧跟孫悟空商量好,悟空變成一個小嬰兒躲在一個木匣里,他說自己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搞得很神奇的樣子。然后悟空對太子說你父親被人害了,又拿出了信物。 這里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唐僧和孫悟空要勸說太子,為什么不能直說,而要演一出戲才可以呢?這其實就是中國人在溝通的時候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以人為先。如果對方認可了你的為人,他才會相信你所說的話。比如銷售人員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應該先讓對方喜歡自己,而不能上來就說自己的產(chǎn)品有多好,這樣必定失敗,對方一旦認可了你的為人,那他就會自然買你的東西。又比如我們尋找異性朋友,也是先讓對方欣賞自己,然后再找個機會表白。唐僧在這里也是如此,孫悟空變成了一個小嬰兒,還是個神通,這自然會吸引太子的眼球,讓太子對他們很感興趣,那接下來他們再提意見太子就會重視。可見,有話不能直說,這些溝通的技巧也是需要積累的。 第七十五招:領導的位置如坐刀山 取經(jīng)隊伍的下一個對手是家喻戶曉的紅孩兒,紅孩子的故事我在此不細說,我只是說一下菩薩制伏紅孩兒的方法。紅孩兒舉槍來刺菩薩,菩薩一下子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個蓮花臺,紅孩兒高高興興地坐到了臺子上面,不過蓮花臺突然消失了,原來是坐到了刀尖之上。“那妖精,穿通兩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開。”后來又被戴上了金箍兒,算是做了菩薩的善財童子。 菩薩收服紅孩兒的過程是很有教育意義的。要知道,領導的位置看起來風光,其實如坐刀山,沒有幾把刷子根本別想生存,反而會讓自己受到傷害。像紅孩兒這樣,貿(mào)然地坐到了菩薩的位子上,結果駕馭不了局勢,反而被人收服。讀者如果從頭看到這里的話,應該能夠體會到社會的復雜性和作為領導的不易,所以大家也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您真的當上了老板,有那個能力控制局面嗎?作為成熟的人是不應該犯紅孩兒這樣的錯誤的。 菩薩之所以帶走紅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紅孩兒和年輕時的孫悟空很像,盡管有些錯誤,但可塑性很強,如果有人指引一定會走上正路。可見,年輕時不怕犯錯誤,跌倒了可以爬起來,還有很多機會。要是年紀大了還要摔跟頭的話,那可就爬不起來了。后文中有個妖怪就是如此,應該成熟穩(wěn)重的年齡卻干出了不穩(wěn)重的事情,終于家破人亡。我們講到那里的時候再細說。 第七十六招: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其實,紅孩兒的老爸是牛魔王,當初跟孫悟空還是結拜兄弟,是孫悟空的大哥。孫悟空本以為紅孩兒會念這段就情,總不至于吃了自己的師父吧,可惜紅孩兒并不念舊情,非吃唐僧不可,終究將矛盾升級。 由此可見,“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種民間的俗話其實很能夠說明道理。好不容易拉到的關系,如果不經(jīng)常走動,就會慢慢淡了。但是,這里又出現(xiàn)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對于每個關系都經(jīng)常走動,肯定會疲于奔命,無法應付。在此,筆者斗膽提供三個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一.朋友需要分類。關系是需要用心經(jīng)營的,所以您的朋友一定要分類,有價值的朋友要多來往,沒有價值的朋友可以淡化關系??赡苡腥藭X得這樣勢利,但生存往往如此,我們都要順應規(guī)律。 二.要交那種有心靈感應的朋友。其實有心靈感應的朋友,就算很久都沒有聯(lián)系,偶爾的聯(lián)系也會覺得很親密。那些本來不是同一類人,硬拉來的關系,維護起來也會非常勞心。 三.“修身”還是第一位的。既然我們依靠心靈的感應來交朋友,那么我們的善惡就直接決定了周圍朋友的善惡。如果我們有成功者的修為,那就會跟成功者有感應,這樣拉關系會容易很多,拉到的關系也會更容易維持。在中國混,看起來是關系決定一切,但本質上還是“修身”決定成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