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依賴 共同依賴存在于成人對內在孩童放棄責任的任何時刻。 共同依賴行為有兩種不同的分類: (1)自戀或收受:當我們認為:“你該對我的感覺負責”時,我們就是在操縱共同依賴關系中的明顯控制的自戀面; 大多數人介于這兩者之間,也就是大多數人多少都有些人際關系不平衡的困境。
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一顆鉆石,我們就知道,我們有許多聚集在一起的面向,這些面向增添了我們的光彩,每個層面就是我們人格的不同部分. 其中有兩個面向在我們觀察自我定位與人際關系時顯得特別重要,那就是自戀和移情。(可以把自戀當成自己,移情當成別人)這兩個部分對我們的人格非常重要, 但因為它們相互對立,所以我們必須讓它們平衡,我們可以把它們畫在連續(xù)線上,中間的黑點代表平衡的人。 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會發(fā)現我們有時會有自戀傾向。有時會有移情傾向。
人們因受苦于內在疏離的惡果和保護性的共同依賴行為,而尋求治療以獲得幫助,在個人方面,可能導致不安,沮喪,罪惡,孤單或疾?。辉诜蚱薹矫?,則可能會有吵架,冷淡,無趣,缺乏熱情,性能量和愛的情況,他們可能無止境的在錢,孩子,時間,家事,性能力的權利斗爭中;權利斗爭是需求,依賴或沉溺于控制,而反抗是受控制所必然的結果。 所有保護性的沉溺/共同依賴行為,都會導致內心孤寂;因此,促使沉溺和共同依賴的行為填補了因與內在孩童疏離所引起的空虛,在這種情況下,個人自尊受貶,更加強化自己無價值感,不可愛的原始信念,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
意向學習意指成人的心靈人是敞開的,愿意去體會內在孩童的所有感覺,面對過去和現在的痛苦,負起治療痛苦的責任并為自己帶來歡愉。 我們寧可認為自己是懼怕和信念的來源;是引起痛苦和產生行為的人,而不是自認為犧牲者或認為是別人影響我們的感覺, 只要能以此心度之,即可從負面的觀點改變成正面觀點來采取行動。
除非我們了解自己的感受,否則無法幫助內在孩童減輕痛苦得到喜悅。解決內在沖突的第一步驟就是認識感覺。 我們忽視痛苦于欲望,讓被遺棄的內在孩童獨自忍受痛苦,讓他因不能忍受痛苦而借諸官能性的不良行為尋求疏解。若沒能及時幫助,內在孩童會繼續(xù)以一些方法(諸如:性,賭博)或物質(如酒,食物)等方法來減輕痛苦,直到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或依賴成性。 邁向內在聯(lián)系的第一步當然是認識身體的訊息,只有在我們認識什么能使我們不舒適或高興時,我們才能開始去做有自覺性的選擇。
認識了解自己的感覺后,你必須以意向學習的態(tài)度來反應,也就是誠心誠意傾聽內在孩童告訴你現在的內心情感為何。 當你以成人姿態(tài)開始注重內心時,為了學習內在孩童的經驗,你必須樂于發(fā)問,就像問一個普通孩子那樣,也許你可以問:“出了什么事?”“你需要什么?”或“你感覺怎么樣?” 樂于感受痛苦 我們小時候總會因為不能承受太大的痛苦而試圖保護自己,所有就建立起自我保護的防線;我們孤獨的陷在痛苦和羞辱中,卻因為年紀太小,沒有能力逃避,無法打電話請朋友幫忙或自我自療。為了存活,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途徑保護自己。 成年后,痛苦仍然存在于內在孩童中,而我們可能一直在保護自己以抵抗痛苦,如我們真選擇了保護自己以抵抗痛苦,我們就必須防止讓痛苦控制我們的生活,為了敞開心靈學習,個人就必須樂于感受和學習痛苦。從痛苦中敞開心靈是基本要務,所有幫助個人樂于尋找造成他痛苦和羞辱的錯誤信念是治療的基礎。
若你已進入意向學習,想了解你內在孩童的痛苦和希望時,就從把注意力轉向內在開始吧,向內在孩童直接問一個問題,大聲的說出來或寫下來,以孩子身份回答時就用比較不熟練那只手作答,然后慢慢把思考轉到感覺,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盡量讓自己反應的像個小孩子,讓問題的答案浮到你的意識里。 許多人覺得把洋娃娃、玩具動物或一張自己的照片當成小孩,有助與他們的對話方式。這方法確實能夠讓你的內在感覺以不同的方式從內心深處浮現到意識,有時候,可能以言語方式說出來,有時候則以頓悟方式出現。在答案泄露在你的內在感覺時,形式是不重要的,因為內在孩童也會有感覺。所以如果內在孩童沒有給你答案,不要逼問她。 如果內在孩童拒絕回答,他們她充分的理由之一是我們的成人部分并不想知道或記得,比如:如果我們感到羞辱,我們可能想把這種感覺藏在心里,讓人們無法發(fā)現。 不愿表達內在感覺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們拒絕知道感覺,因為我們真的害怕或想象自己會害怕知道結果。
我們和內在孩童對話所問的問題可視情況而有所變化,有三個情況可以參考: (1)為每天的生活而內在連接 (2)和別人有沖突或某些事令人痛苦,驚赫,而需要內在連接 (3)和記憶及信念內在連接
超力量我們只需問兩個問題: (1)限制我和讓我痛苦的的信念到底真相如何 (2)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做才算是真愛行為 答案不可能馬上得到,而是在你不在意的時候。
采取行動不但需要勇氣,而且也要有面對困難的心里準備,因為你可能得對抗你行之多年的信念,同時也可能遭到無可預測的反應。 采取行動表明了你成人的愛的意向,也證明你的內在孩童既可愛又值得受照顧,同樣重要的是,采取行動增加你的自我價值感并引領正面的結果。 如果所采取行動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我們就需要回到前一步驟,再尋找更進一步的了解與答案。最后,經由這些步驟,我們將可發(fā)現能減輕痛苦或帶來歡愉的行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