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英國,人們往往迷糊地認為是“英倫三島”。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曾經各立門戶,分別是四個國家。后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lián)姻而合并,再后來,蘇格蘭國王被指定為英格蘭國王——因為英格蘭國王沒有繼承人,才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至于北愛爾蘭,更是武力征服的產物?,F(xiàn)在,很多英國景物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悠揚的風笛、男人的花裙子——其實,這些英式文化符號,都是蘇格蘭人的老家底。就連趙本山的得意弟子——小沈陽,也借用了這種獨一無二的“蘇格蘭情調”。(下圖:“小沈陽”成名的“蘇格蘭情調”) 
  蘇格蘭短裙,叫做“kilt”,這可是地道的蘇格蘭語。按照慣例,裙子是女人的專利,但是“kilt”卻成了蘇格蘭男人的傳統(tǒng)服裝,即便到了現(xiàn)代社會,歐洲人個個兒都西裝革履;可是,蘇格蘭短裙仍然是風頭不減,粉絲眾多。“kilt”是一整套,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孛媪戏浅Vv究,上面繪有連續(xù)的大方格,每塊方格都要鮮明地展現(xiàn)出來。據(jù)說,現(xiàn)代蘇格蘭短裙多由長達八米的布料在腰線處釘在一起,背面和側面便形成厚厚的褶皺。此外,有些服裝設計師嘗試采用不帶花格的呢子面料,比如,皮革什么的;但是,最具魅力的,還是傳統(tǒng)款式、傳統(tǒng)面料。(下圖:穿蘇格蘭短裙的帥哥兒)
 
  在蘇格蘭人眼里,這種短裙不僅是典型的民族服裝,而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如今,蘇格蘭人把“kilt”當作“正裝”,尤其在參加婚禮、迎賓等慶典時,才鄭重其事地打扮上。比如,“童子軍”的閱兵式、高地運動會,以及各種風笛樂隊比賽、鄉(xiāng)村舞會等公開場合,都能見到俏麗的蘇格蘭短裙。當然,也有一部分遺老遺少,愿意成天穿這種奇特的“便裝”,招搖過市??钍酱钆?,似乎各有千秋,既可以花短裙搭配白禮服,更常見的是短裙與黑禮服搭配。
 男人穿裙子——而且是帶花兒的“短裙”,總覺得非常怪異,這種習俗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另外,穿這種短裙,還有哪些講究呢?
 先說短裙的由來:1707年,蘇格蘭和英格蘭合并,英格蘭國王沒有強迫蘇格蘭親戚脫掉傳統(tǒng)的“kilt”。蘇格蘭人也愿意穿著這種服裝,多少表示一點自尊心。可惜,好景不長。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zhèn)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后,下了一道著名的“禁裙令”:嚴禁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服裝為標準。違背者將被監(jiān)禁或放逐。于是,為了一條裙子,蘇格蘭和英格蘭斗了30年。1782年,英格蘭王室自食其言,宣布“禁裙令”,就這樣,蘇格蘭男人穿短裙的權利又重新確立了,他們一穿就是二百多年。(下圖:蘇格蘭風琴手,和蘇格蘭短裙的露天儀式)
 
  
  外界看來,蘇格蘭短裙的圖案都差不多,實際上,如何穿裙子也很有講究:一,不同格子代表不同宗族;二,短裙里邊,不穿內褲。
 中國梨園行主張:“寧可穿破,絕不穿錯。”這是規(guī)矩問題。蘇格蘭短裙也是如此,講究款式與規(guī)格。一般的,蘇格蘭短裙的裙褶不低于膝蓋,必須配一雙又粗又硬的皮靴。腿上要穿厚厚的長襪,還得在腳間佩帶一把短劍。格子圖案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圖案不同,宗族也不一樣。比如,“黑灰格”稱為“政府格”;還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制的“貴族格”,以姓氏命名的“家族格”等等。就像軍裝,一看肩章,就知道對方的地位。
 短裙不套內褲,也有典故。據(jù)傳,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保衛(wèi)戰(zhàn)中,一名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這種瘋狂的舉動,把敵人嚇蒙了,他們沒有見過這鐘場面,紛紛調頭逃跑。還有一種說法:穿蘇格蘭短裙,沒有必要穿內褲,只有跳舞時才套上。蘇格蘭短裙配有襯里,內褲似乎就沒什么用處了;但是,沒有襯里的毛料裙怎么辦呢?還得套內褲。穿不穿內褲,就要裙子材料、天氣冷暖,以及個人愛好了。最起碼,不會有人非要撩開裙底,檢視里邊的內褲吧。
 趕上重要場合,必定要穿上得體而鮮艷的短裙,隨著極富民族特色的風笛樂曲翩翩起舞。濃郁的蘇格蘭民族風情撲面而來。至于那些盛裝的帥哥兒是否穿內褲,恐怕不會有人計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