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小兒指紋 “一指定三關”
指紋是浮露于食指橈側(cè)緣的脈絡,是手太陰肺經(jīng)的一個分支,所以望指紋與診寸口脈有相似的臨床意義。由于小兒切脈部位短小,診脈時常啼哭躁動,影響脈象的真實性,而指紋處皮膚薄嫩,脈絡易于暴露,故對三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以輔助診斷。
指紋分“風”、“氣”、“命”三關,即食指掌指紋為“風關”,近節(jié)指間紋為“氣關”,遠節(jié)指間紋為“命關”。
(一)望指紋的方法
將患兒抱到向光處,醫(yī)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兒食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食指掌側(cè),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幾次,用力要適當,使指紋更為明顯,便于觀察。
(二)望指紋的臨床意義
正常指紋,絡脈色澤淺紅兼紫,隱隱于風關之內(nèi),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
1、紋位變化--三關測輕重:紋位是指紋出現(xiàn)的部位。
根據(jù)指紋在手指三關中出現(xiàn)的部位,以測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指紋顯于風關附近者,表示邪淺,病輕;指紋過風關至氣關者,為邪已深入,病情較重;指紋過氣關達命關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謂“透關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紋色變化--紅紫辨寒熱:紋色的變化,主要有紅、紫、青、黑、白紫色的變化。
紋色鮮紅多屬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主熱證。紋色青,主風證或痛證;紋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絡閉郁;紋色淡白,多屬脾虛。
3、紋形變化--浮沉分表里,淡滯定虛實:紋形,即指紋的淺、深、細、粗等變化。
如指紋浮而明顯的,主病在表;沉隱不顯的,主病在里。紋細而色淺淡的,多屬虛證;紋粗而色濃滯的,多屬實證。
總之,望小兒指紋的要點就是: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紋形色相參,留神仔細看。
望 診 圖 集 二、“望目---五輪學說” 眼的五輪分屬
望目 (五輪學說) “眼的五輪分屬”


望 診 圖 集一、“望面色” 面部臟腑分屬圖

《靈樞.五色篇》圖 《素問.刺熱篇》圖
面部與臟腑對應分布
面部反映整體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為整體完整的縮影。面部的各部分屬不同的臟腑,是面部望診的基礎。古今面部分屬則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面部臟腑是在《內(nèi) 經(jīng)》有關臟象、氣血、經(jīng)絡分布的理論基礎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屬——根據(jù)《靈樞.五色篇》的分法,把整個面部分為:鼻部稱為明堂,眉間稱為闕,額稱庭(顏),頰側(cè)稱為藩,耳門稱為蔽。
面部各部分與五臟相關位置是:
庭(額)為首面;
闕上(眉心上)為咽喉;
闕中(印堂、眉心)為肺;
闕下(下極、山根、鼻根)為心;
下極之下(直下、年壽、鼻柱)為肝;
肝部左右(鼻柱旁)為膽;
肝下(面王、準頭、鼻尖)為脾;
方上(鼻翼、脾兩旁)為胃;
中央(顴骨下)為大腸;
挾大腸(頰)為腎;
明堂以上(鼻翼旁)為小腸;
明堂以下(人中)為膀胱、子處。
此外《素問.刺熱篇》把五臟與面部相關部位劃分為: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為心,頦為腎,鼻為脾。
一般內(nèi)傷多應用《靈樞.五色篇》面部分候臟腑,而外感風寒則多按《素問.刺熱篇》面部分候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