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文言名句集錦之五——《禮記》

 xin.yun 2009-09-17

五、《禮記》

14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144、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
【譯文】見到財物,不要貪求多得;遇到危難,不要輕易逃避。

14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譯文】禮所崇尚的是有施有報。只講施而不講報,這不合乎禮的要求;相反,只講報而不講施,也

不合乎禮的要求。

146、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禮記·檀弓上》)
【譯文】曾子說:“君子愛人依照德的標準,小人愛人則對人姑息縱容。”

14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禮記·檀弓上》)
【譯文】(一個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別人。(這是成子高說的話,接著

他還說,我死后,找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葬了我。)
14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譯文】孔夫子說:“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厲害??!”

149、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禮記·檀弓下》)
【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懇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強結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15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
【譯文】孔子說:“我的大道(理想社會)如果推行的話,天下是大家的,選拔賢能的人當政(人們

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

1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文】一塊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話,不會成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學習,不會通曉一些道理。
   15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禮記·學記》)
【譯文】雖然有好的熟魚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極高明的道理,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

正確。
15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譯文】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

15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  (《禮記·學記》)
【譯文】一個君子如果知道教化人因何而起,又知道教化人因何而廢的話(即知道教育的目的以后)

,然后就可以做人的老師了。

155、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禮記·樂記》)
【譯文】重大的音樂活動,必定是(講規(guī)格而不講排場)的簡易活動;重大的禮儀,必定是(講規(guī)格

而不講俗套)的簡樸活動。

156、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禮記·樂記》)
【譯文】音樂推行以后,人間的倫理便清楚了。(人們聽到肅穆、高雅的音樂后)耳聰目明,心情和

平,便可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

157、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禮記·祭義》)
【譯文】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別人對你忿恨的話就不會返回到你身上了。

158、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

事來)。”

159、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   (《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發(fā)現(xiàn)善事稱別人,出現(xiàn)過失自己承擔。這樣,百姓對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160、子曰:“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把人家的惡言隱藏起來(不要過分宣揚),對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抓住兩頭(

進行分析,找出最佳方案)用不偏不倚的辦法對待百姓。”

161、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忠(盡己之心)和?。ㄍ萍杭叭耍┑钠返码x中庸之道不遠,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

意的事,就不應該加到別人身上。”

162、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

行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不求別人,這樣別人便無怨恨之心了。(一個人應該)上不怨恨天,下不歸咎

人。”
 
163、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求取君子之道的辦法,好比走遠路那樣,必須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山那樣,必

須從低處開始。”

164、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治理國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選拔人才取決于他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

取決于(這個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決于(他有沒有)仁心。”

165、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喜歡學習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愛,知道羞恥的品格接近

于勇敢。一個人懂得這三點,也就懂得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了……”

166、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世間事物很多)要從多方面學習研究;學習研究遇到疑難,要認真仔細地請教

別人;請教之后,自己還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還要判斷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確后,就切切實實

地去做。”

167、子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真誠是天理賦予的)所以由內(nèi)心真誠而達到明曉事理,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

明曉事理而達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內(nèi)心真誠,一定會使人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也

一定會使人內(nèi)心真誠。”

168、子曰:“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誠心用形象表現(xiàn)出來,形象表現(xiàn)出來便很顯著,顯著的表現(xiàn)便很明晰,明晰的表

現(xiàn)便見諸行動,見諸行動后不斷地變,變了以后便能達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誠

心能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69、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君子尊崇天賦予的道德本性,又通過求教和學習,使自己的道德既進入寬廣博大

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細妙之處;既有極端高明的修養(yǎng),又能遵循不偏不
倚的中庸之道。”

170、子曰:“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禮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身居高位的人不驕傲跋扈,下面的人便不會背離他。”

171、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譯文】世間的萬物一起生長而不相互傷害,各種規(guī)律共同存在而不矛盾。小的道德很多,都在分別

推行著,大的道德卻在一直支配著人們,從這里就可表現(xiàn)出天地之大(無所不容)了。

172、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禮記·中庸》)

【譯文】一個君子的主張和作為,看來平淡但不令人厭煩,雖然簡約但卻文雅,溫和中顯出道理來。

能知道由遠及近的道理,風向來自何處,從一點小事上能看到大事。這就可以說進入道德之門了。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禮記·表記》)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人的舉動沒有不得體的地方,對人的表情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言語

也沒有失禮的地方。”

174、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禮記·表記》)
【譯文】孔子說:“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講求義的人為天下定下規(guī)制。”

175、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禮記·緇衣》)
【譯文】孔子說:“君主因為有民眾而存在,(如果不行正的話)也因為人民的叛離而滅亡。”

176、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緇衣》)
【譯文】孔子說:“說話實實在在,行為循規(guī)蹈矩,所以活著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會

影響他的好名聲。”

177、(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說話必須首先體現(xiàn)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178、(子曰:)“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不以金玉為寶物,而是以忠信為寶物。”
179、(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xiàn)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180、(子曰:)“內(nèi)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推舉人才時對內(nèi)不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避曾經(jīng)怨恨過自己的人。”

18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
【譯文】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發(fā)揚光明的德性,在于親近百姓,在于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

182、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
【譯文】事物有根本有枝葉,辦事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這就能接近道(自然規(guī)律)

了。

18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
【譯文】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
知識后,意志才能真誠;意志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

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18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
【譯文】財富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yǎng)品性。胸襟寬廣,體態(tài)自然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

念真誠。

185、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禮記·大學》)
【譯文】君子尊重賢明的人,親愛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為快樂,整日為得利奔走。

186、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譯文】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做到每天都新,新了還要再新。

18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禮記·大學》)
【譯文】(一個當政者)應該喜歡民眾所喜歡的,應該憎惡民眾所憎惡的,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

188、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禮記·大學》)
【譯文】道德是根本,財富只是枝節(jié)。
189、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禮記·大學》)
【譯文】發(fā)財致富有一定的道理。生財?shù)娜艘?,耗財?shù)娜艘?,謀財?shù)娜艘趭^,用財?shù)娜艘?jié)儉

。這樣,國家的財富就會經(jīng)常保持充裕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