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不學習,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賢君,建國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青色從藍草中提取,但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變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3、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 宋·司馬光《勸學文》
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
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5、雨澤過潤,萬物之滅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明·呂坤《呻吟語·禮制》
雨水超過了需要即成萬物之災害,寵愛過頭,這是子孫的災難。
6、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尚書·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則將前功盡棄。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
溫習舊知識能有新收獲,便可以做老師了。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 《論語·子罕》
意謂時光易逝,當自強不息。
10、人之于文學,猶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們對于文化知識,要象雕磨玉石那樣精益求精。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梁·沈約《長歌行》
12、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顏氏家訓·勉學》
積聚萬貫家財,抵不上讀書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中說·禮樂》
世界上沒有不經(jīng)過學習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 唐·楊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貴尤如天上浮云,光陰才是無價之寶。
15、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林逋《省心錄》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學,以下問為恥的人常常自滿。
16、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不可以無水。宋·陸九淵《與黃循中》
17、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 宋·朱熹《勸學文》
18、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 宋·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學習無早晚,只怕開始勤奮后來怠惰。
1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 《菜根譚·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1、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論語·子張》
22、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近思錄·為學類》
膽要大而心要細,智慧要全面而行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小雅·鶴鳴》
2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是真正的聰明。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論語·為政》
只讀書而不思考無所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也只會疲憊不堪。
2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2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29、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清·劉開《孟涂文集·問說》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不學就不會產(chǎn)生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