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 刀的種類很多,有青龍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兩刃刀)、風(fēng)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筆刀等。其中的青龍偃月刀,就是常說的大刀。俗語說:“大刀為百兵之帥”,乃大刀實兵器中的佼佼者?!度艌D會》器用卷六載:“關(guān)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此外還有單刀。其中,刀頭寬大者名鱔魚頭刀,刀窄形如柳葉者名為柳葉刀,形如雁翎者名雁翎翅鋼刀。戒刀為僧門護(hù)法防身所用,有單有雙。其次根據(jù)各門別派系的不同,所用的刀形也有不同。 單刀為“百兵之膽”,又說“刀如猛虎”,所以練單刀要勇猛有力,靈活便利,并有四要之說:一要剛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凈俐落,四要楊柳臨風(fēng)。 【槍】 槍是四大名器之一(刀、槍、劍、棍),種類很多,有尖槍、花槍、雙頭槍、鉤鐮槍等。雖然種類多,但現(xiàn)在主要以練花槍的人居多。 槍以大槍為主,過去曾有“大槍乃百兵之王”的說法。槍桿古有鐵制、有攢竹制,現(xiàn)在為練習(xí)用的皆為白蠟?zāi)緱U。白蠟?zāi)緱U以直而無疤,上細(xì)下粗者為佳。槍尖為鋼鐵制,其形如柳葉者名柳葉槍尖,其形如鴨嘴名鴨嘴槍尖,也有三棱槍尖的名三棱透甲錐。槍纓又名血擋,有棕制,有頭發(fā)制,有犀牛尾制。 “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花槍雖說七尺長,但一般是根據(jù)人體高矮而定,如槍在身邊立直,一臂上舉五指伸直,槍尖與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動起來靈活迅速,神出鬼沒,故有人說花槍是“百兵之賊”。 【劍】 劍有單劍、雙劍、短劍之別。劍被稱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古時文人學(xué)者都講究配劍,一方面舞劍以鍛煉身體,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過去劍有文武之說,所謂文劍配帶有劍袍(即劍穗),武劍則不帶。 劍的尺寸約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龍泉”之稱。其由三部分組成:一劍身,包括劍尖、劍上刃(陽刃、外刃)、劍下刃(陰刃、內(nèi)刃)、血槽(血線)。二劍柄,包括劍柄、劍鐓。三吞口(護(hù)手)。 俗語說:“劍走美勢”,練起來真是龍飛鳳舞,飄灑大方、有剛有柔,有快有慢、有虛有實、有音有律、閃展騰挪、身法矯捷、高低起伏、變化莫測,形象優(yōu)美動人。 【戟】 戟的種類不一,有長桿單戟,有短柄雙戟。長戟又分為方戟和青龍戟,以及蛇龍戟,方天戟戟頭有兩個月牙,青龍戟和蛇龍戟只有一個月牙。蛇龍戟與青龍戟不同之處,是其前端之刺為弓形。 戟有“百兵之魁”之名,意思是兵器中的魁首。“劍無纏頭戟無花”,練法不同于刀槍,故有“戟本一條龍”的說法:龍頭能攢,龍口能刁,龍身能*,龍爪能抓,龍尾能擺。
【斧】 斧是一種古老的兵器,用于車馬之戰(zhàn),可斫馬劈車。因斧前有刺,可用扎法,但與槍的札法不同,槍扎出時要求后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后兩把同時用力扎出,這謂“死把”,就像戳棍一般。因其頭重,練斧多為左把,有時亦可換把使用。斧頂不可太厚,厚則重,練斧需要相當(dāng)大的臂力。 短柄雙斧,柄長不可過肘,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為月牙形,斧頂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鉞】 子午鴛鴦鉞是把兩個月牙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為一體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有了這種兵器,在遇上帶有兵器的敵人時,可攻可守,就比赤手空拳好多了。 【鉤】 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dān)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 練鉤時不可有纏頭裹腦的動作,也不可以舞花。俗語有“鉤走美勢”、“鉤走浪勢”的說法,練起鉤來形如波浪,起伏轉(zhuǎn)折很是優(yōu)美。練單鉤的很少,因為其既不同于單刀,又不同于單劍以及單鞭,各部份的使用和表達(dá),要做到恰到好處,是比較難的。 【叉】 *的種類之多,是由于年代久遠(yuǎn),逐漸演變,才有如此之多,其實只不過有兩股*、三股*與五股*而已。
【鞭】 鞭有單雙之分、軟硬之別。單鞭有兩種,一名“竹節(jié)鋼鞭”形如竹節(jié);一種叫“水磨鋼鞭”,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鞭柄和鞭頭皆可握,能兩頭使用。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 軟鞭有七節(jié)鞭、九節(jié)鞭、十三節(jié)鞭等,每節(jié)有鐵環(huán)相連,并有兩個配環(huán),是較難練的兵器。這種鞭攜帶方便,可以纏在腰上,或折疊起來放在袋里。 【簡】 簡是一頭兵器,形與雙鞭略同,但簡身無節(jié),端無尖,體成棱形,四面向內(nèi)凹陷,所以稱為“四面金裝簡”,或“凹面簡”。 另有一種叫鐵尺的兵器,其形如簡,四面不內(nèi)陷,上粗下細(xì),為衙役捕快專用,易于攜帶,可暗于腰間。 【錘】 錘有長桿單錘,短柄雙錘,鏈子錘等。根據(jù)錘頭的形狀,又分為立瓜、臥瓜、四方、八楞錘等。 長桿錘又稱“金瓜”,可分為兩種,一為立瓜錘,錘頭如瓜形立于桿端。二為臥瓜錘,錘頭則橫臥于桿端。 短柄雙錘,根據(jù)其形狀可分為兩種,一為八楞錘,錘頭是八楞的。一為瓜形錘,錘頭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長不可過肘。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動起來很費力氣,多硬砸實架,所以有“錘棍之將,不可力敵”之說。 【撾】 撾,即是抓。抓有長、短、單、雙、軟之別。長桿抓有“金龍抓”,桿長約六尺,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撓。又有一種叫“筆硯抓”,中指與食指并攏伸直,形如劍指,掌中握一筆,又名手槊。還有一種短柄雙抓,長三尺左右,柄端是一只手,手指微屈,名為“虎爪雙抓”。 另有幾種軟抓,一種是一根繩索,繩端有一鐵抓形或鷹抓,名鷹抓飛撾,另有一種兩端各有一抓,名雙飛抓。還有一種,繩端有一形如蟹鉗的抓,名為閉雁飛抓。
【镋】 镋有鳳翅镋、雁翅镋、牛頭镋、溜金镋、鋸齒镋和流星镋等幾種。镋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轉(zhuǎn),其中又有轉(zhuǎn)大轉(zhuǎn)小之分,故有“镋扎捻勢”、“镋不離肩”之說。 镋多是兩手交換使用,有時左把在后,有時右把在后,舞動起來兩手捻轉(zhuǎn),真是龍飛鳳舞。 【棍】 棍的種類較多,有大棍、齊眉棍、短棍、三節(jié)棍、大梢子棍、兩節(jié)棍、流星棍等。大棍長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長的,演練時不可舞花,顯得姿勢雄偉,剛勁有力。 三節(jié)棍又名太祖棍、蟠龍棍,是用三節(jié)木棍,中間以鐵環(huán)相連,全長七、八尺,兩手可握兩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間一節(jié)舞花;更可握中間與前端兩節(jié),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單手握一節(jié),用兩節(jié)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動作潑辣。 俗語說棍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與齊眉棍而言,且為四大名器之一。 【槊】 槊是一種重兵器,有狼牙槊、棗陽槊、指槊、掌槊、權(quán)槊、衡槊等,皆為長兵。 狼牙槊長約六尺,桿端裝有長圓形錘,錘上密排鐵釘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桿下有三棱形鐵鉆,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棗陽槊與狼牙槊略同,只是槊頭呈頭形,以鐵制或堅木制。 練槊這種兵器,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說:“镋、鈀、錘、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棒】 棒有狼牙棒、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桿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 行者棒長與頭齊,比較粗,棒的兩端各按一鐵箍或銅箍,與棍法相似?!段鋫渲尽份d:“棒與棍一也,而棒有殊,今之棍即古之桿棒、白棒也。” 哨棒長約四尺,比齊眉棍短,硬藤制,為古時軍營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桿棒如齊眉棍,但亦短。俗語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但因棒的種類不同,說法各有所異,故不全如此。
【拐】 拐俗稱“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為單拐,小拐是雙拐。 大拐名“牛心拐”,桿長四、五尺,桿端之上有一橫杙形似牛角,有人稱為“牛角拐”。雙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蘇勒拐等。丁字拐長約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橫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拐身同丁字拐但較短,形如卜字。其用法復(fù)雜,姿勢新穎,動作奇特,有時拄杖一躍而起,如棄岸登舟。 【流星】 流星是一種軟兵器,分為單流星和雙流星。單流星繩索長約一丈五尺,繩端有一小銅錘,形似甜瓜,大如鴨卵,舞動起來如飛龍穿霧、彩鳳撩云,有時把繩纏繞到自己身上后,猛然一抖,錘則一竄而出,其快如飛,有如天上流星。 雙流星繩長約五尺,兩端各有一小銅錘,是一種較難練的兵器,舞到急處,如疾風(fēng)驟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飛虎,似過海蛟龍”之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