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書 亦稱“榜署”。泛指書寫于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今亦稱“擘窠書”。 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擘窠書 大字的別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顏真卿《乞御書放生池碑額表》稱:“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鐙,大筆大書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書 書體名。① 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經書,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稱:“漆書壁經。”② 書法形體。清代金農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榜書“馳”
|
|
|
來自: 膠東人 > 《[書法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