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鐵軍
糧船,專門用于漕運的船。據(jù)說,海運糧船叫做洋船,河運糧船叫淺船或剝船。大約在乾隆五十年時,因“各省漕船過于高大沉重,行走濡滯”,規(guī)定剝船每只身長5丈8尺,中闊1丈8寸,后闊8尺1寸,九艙,每艙深3尺,裝米300石。清代中后期,社會經(jīng)濟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北京、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糧食需求量巨大。據(jù)晏斯盛《上制府論布商易米書》稱:南京“需用食米甚多,歷系仰給客米接濟。三五日內客販不到,米價即昂。”全國米價行情,均以南京米行大街的為準,米的行價是“斗米擔柴三斤肉”,當時一斗米可以租到現(xiàn)在20平方米的房子。為了保障各地軍隊的兵糧供給,清政府明令要由專門指派的船只按規(guī)定對口運輸,因而各地船運糧食頻繁。鑒于海運風險大,臺風惡浪襲擊,海難時有發(fā)生,為保證漕運安全,糧船由八旗兵丁掌管,每船運丁15人。糧船大抵從湖南經(jīng)衡陽過湘水,走陡河,進入桂江南下至廣西,走西江進入廣東水道到達廣州?;浫肆晳T將來自五嶺以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的米船稱為“外江”;來自珠江三角洲各縣的,是為“內河”。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的藏品水彩畫《外江運糧船》,是晚清時廣州畫匠繪畫的船畫。當漕糧運抵粵垣時,倉場總督等官員乘船坐轎到碼頭驗收漕糧,一幫社人、經(jīng)紀、督管、斛頭吆喝著,驗糧、過斛;扛夫、水腳穿梭似的忙著扛運裝糧,進倉入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