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子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fā)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系時,總是教導學生立足于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 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愿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 “仁”道的方向去修養(yǎng)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關鍵。確立志向后,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yǎng),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孔子教育學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理想,他要求學生以“仁”指導日常的道德行為,堅持道德信仰而不動搖。“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頓飯的瞬間也不要離開仁德,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不要離開仁德,在顛沛流離的環(huán)境中也不要離開仁德。他要求學生“罵信好學,守無善道”,對仁德和理想要鴛信,要好學,要堅守,并用生命去捍衛(wèi)。“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他認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個人生命都還重要 。 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面,則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質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會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末足與議也”,他認為一個學生總以吃穿不好為恥,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面,那就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了。他贊揚學生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孔子看來,顏淵是個有志向的學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學道與守道上面,而不去計較個人生活的困難。他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還教導學生“謀道不謀食”、“憂遭不優(yōu)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迷戀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了自己終生的前途。 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志向方能堅守。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志向的確立與堅守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重視持之以恒與百折不撓的意志鍛煉。這也可以說是立志過程的最后與最高的階段。他認為一個人沒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醫(yī)。他舉例說,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來,那就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啊,他教育學生應象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還教育學生應當把自己的意志鍛煉得堅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意思是說,最堅固的東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總之,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決定于個人信仰和主觀努力,是精神性的、內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強制可以改變的。我們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為志向,但是他這種強調立志的思想,他主張道德教育要解決確立志向的經驗,卻值得我們吸取。 2、克已內省 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孔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guī)范,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孔子所說的"道",指的是道使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具有某種客觀的性質和內容;孔子所說的“德”,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信念,屬于主觀方面的東西??鬃釉谔幚砜陀^的“道”與主觀的“德”的關系時,重視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強調自覺地進行思想監(jiān)督,便遵循客觀的"道"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他把這種主觀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思菏菑投Y的基本條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論行為符合客觀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復到"禮"的道德規(guī)范上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所謂“求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問,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即對自身厚責,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對別人薄責,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增加矛盾,且會緩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煩,也不要把這種痛苦和麻煩加到別人身上。“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即對自身的缺點錯誤要勇于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能自我批評,承擔責任,與別人的關系也就容易相處。 孔子主張把克己、求諸已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責備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 內省是靠自覺性來監(jiān)督的,不自覺就難于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反省??鬃诱f:"內省不疚,夫何憂何俱"?自己的行為都合乎道德規(guī)范,自我反省,問心無愧,那就會心安理得,還會有什么憂俱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別人好的道德品質,虛心學習,向他看齊;見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要聯(lián)系自己,反省檢查,引以為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8221;,也是說要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見善則學,不善則改。 孔子認為內省是日常必用的修養(yǎng)方法,在學生中間積極提倡,他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思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沒有認真復習嗎?學生以社會規(guī)范為準,對行為進行自我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不符合規(guī)范的情況,避免繼續(xù)在行為方面犯錯誤,這樣就經常起一種監(jiān)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純用感情來支配行為,這種經驗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3、改過遷善 孔子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系方面,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yǎng)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孔子說:“丘有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并認為過錯被別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對有人對過錯采取不承認的態(tài)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和月蝕;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鬃犹岢?/span>"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與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 4、身體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問題,也有行的問題,這也就是道德的認識與道德的踐履問題,這兩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的。孔子對于這兩方面的關系,著重強調的是道德的踐履,他提倡身體力行,要求言行相顧、言行一致,他認為道德認識的真假與深淺,依靠道德踐履的檢驗證實。 孔子認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對一般人來說,應當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說得多做得少,"言過其行",孔子說應引以為恥。為了防止言行脫節(jié),孔子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說,說話謹慎,怕說了之后做不到。為了防止說空話、說大話,可以"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不妨先腳踏實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講也不遲。"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說話遲鈍一點不要緊,而行動必須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出身體力行的要求的,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起初,他過分相信學生表態(tài)性的話,以為學生說的話都會實際去做的,發(fā)現學生言行脫節(jié)以后,才對學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還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意思是: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果有所贊美,那也是經過了實際考驗的。這就是說,他對學生的表揚,不是憑印象聽言論而想當然,是以實際行動的考察為依據的??傊?,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著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孔子既重視立志,又強調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內省,又主張遷善改過、身體力行。這些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不能因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義思想體系而加以全盤否定和拋棄。我們要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批判地繼承這些古代遺產、古為今用。 關于知識教育的思想 1、勤于學習,廣于見聞 孔子提倡“學而知之”,主張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span>”,“子入太廟,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認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去偽存真。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創(chuàng)造的人,我沒有這個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里??鬃诱J為知識教育靠多聞多見去獲得。他說:“多聞闕疑,慎 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多聽多看,廣于見聞,即認真學習,對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 2、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論語》第一句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后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么? 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發(fā),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釋很有道理,包括這樣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礎,"新"是"故"的發(fā)展;"時司"集中體現了二者相互間的聯(lián)系性,并含有轉化的意思。 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自己知探未知。 3、學思并重,以羊為重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容易上當受騙;只思考而不讀書,問題仍疑惑不解。這說明學習不能脫離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那樣學了也無用處。如果只思考而不學馬,會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這是孔子的學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與思比較,學仍占首位。離開學習而去思考是空無所得,必須腳踏實地去學習才成,說明思考要以學習為基礎。 4、學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熟讀了《詩經》三百篇,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得雖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詩》三百篇背誦下來。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動上卻不能用,那就算自學了。 5、虛心求學 奮發(fā)不息 孔子認為知識問題來不得虛偽和驕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認不知道,不強不知以為知,這是求學做學問的起碼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他說,"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認為在路上聽到傳 6、啟發(fā)思維,舉一反三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他認定掌握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fā)”一詞即從此而來。“舉一反三”成語亦從此而來。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這即是說,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fā);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表達不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比如一個四方的東西,已經對他講明了一個角,如果他不能據此推知其余三個角,那就不必再講了。因為這說明他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講授是沒有意義的。 孔子還認為思考的主動性具體表現在碰到問題就問“怎么辦”,這意味著學生在動腦筋思考問題。他曾說過:“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對于一個遇事不問怎么辦的人,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有一次,孔子說,我給顏回整天講學,顏回從來沒提出過不同意見,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時,發(fā)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也能夠發(fā)揮,他并不愚笨?。】梢娍鬃邮侵匾晫W生主動思考問題的。 孔子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教育學生,例如當于夏讀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詩(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問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啟發(fā)子夏說:“繪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畫花,作畫須先有素潔的底子。)于夏領會到孔子是說“禮”須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但于夏對這個想法還不能十分肯定,于是進一步問孔子:“禮后乎”(是說禮在后吧)?孔子聽了很高興,稱贊說:“能夠闡發(fā)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這首詩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論,只是從教學法的角度分析,顯然,孔子在這里運用的是啟發(fā)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簡單的道德說教,利用形象思維的作用,由生動具體的畫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觀念,以便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動 地去認識 "仁"的意義,從而自覺地接受 “禮”的約束。 孔子善于運用問答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有時學生間一個問題他只簡單回答,引起學生追問,這也是一種啟發(fā)式;如《子路》載,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冉有接連發(fā)問,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問與思考。又如《憲問》載,子 7、因材施教,實際出發(fā) 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把因材施教與啟發(fā)誘導結合起來,即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孔子在教學中,隨時注意了解學生。有時他能從學生優(yōu)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求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好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易過頭,子夏遲緩一些,辦事跟不上,子貢又問:“那么是不是子張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過了頭與跟不上一樣不好”。還有一次,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答:“我怎敢同顏目相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而我聽到一個道理僅只能推知兩個道理。”孔子說:“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還能從學生的才能專長上分析,指出有的學生德行突出,有的學生長于辭令,有的學生擅長政事,有的學生熟悉古代文獻。宋德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針對這說。 由于孔子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學生問同一樣的問題,而孔子回答卻不一樣。如子路問孔子:“聽到一個道理就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夠聽到了就去實行呢?”冉求也問同一問題,孔子卻說:“對,馬上去實行。”別的學生不理解孔子對同一問題而卻有兩種回答,孔子解釋說:“冉求一向行動遲緩,所以我鼓勵他大膽干;子路一向膽大好勝,所以我要他請示父兄,有意壓壓他”。 同樣問孝,孔子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如盂懿問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無違。”意思是說,無論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禮的規(guī)定,不能僭越,這才算是孝。盂武伯問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情況,這是針對這位闊少爺不關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說的。子游問孝,孔子認為子游對父母的生活還注意照顧,于是,就提出要加強對父母的恭敬,所以說:“大馬皆能有養(yǎng),有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回答曰:“色難”。意思是說,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給父母吃,還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態(tài)度要和悅親切。 同樣問仁,孔子也沒有統(tǒng)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方也訒”。因為司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訴他,做一個仁人,說話要謹慎,不要輕易發(fā)言表態(tài)??鬃泳褪沁@樣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善于對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往往針對學生的個別實際情況說的,針對性是很強的。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主義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還針對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誨。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 孔子也很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氣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縱在女色上;等到壯大了,血氣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動怒,避免斗毆;老年時血氣衰弱,便要警戒,莫貪得無厭。 總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對我們仍有啟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對象,要深人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盡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發(fā)現和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去進行教育,使各盡其才,發(fā)揮開發(fā)人才的作用。 關于教師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師占有特殊位置。陶冶學生的品德,教導他們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才能,發(fā)展他們的專長等等,都是教師的重大職責??鬃痈鶕约航逃龑嵺`的經驗,對教師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的這些話,充分說明教師的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子貢稱贊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頌揚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要以身作則,就要言傳身教,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鬃诱f:“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可以與他談,進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談,這叫做錯過了人才;不可同他談,只能進行無言之教,卻偏與他談,這叫做浪費了語言。聰明的教師既不要錯過人才,也不要浪費語言,應采用“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兩種方式。孔子相信“無言之教”的威力。他對學生說過:“予欲無言”,學生說:“您老人家假若不說話,那我們還有什么可以傳述的呢?”孔子說:“天說了什么呢?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呢”?所謂無言之教,即是通過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對本人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辭辛勞 孔子還說過:“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爾已矣。”學生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至于圣與仁,我不敢當,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生說,這正是我們所難以學到的。學生子貢稱贊道:“學不厭,智也;新不償.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秴问洗呵?/span>·尊師》也有相似的記載:于貢問孔子:“后世怎樣稱道您老人家?”孔子說:“我何足以稱道呢?一定要說吧,就算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概就是這樣吧!” 3、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鬃诱f過:“仁者愛人”、“智者知人”??鬃訜釔坳P心學生品德和學業(yè)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看到他的學生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的表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原憲家貧,他常接濟。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傷感。顏淵、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學生有深厚的情誼,他曾說過,自從得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密;自從得了子路,再也沒有人敢罵我了。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愛學生,能夠不叫他勤勞嗎?忠于學生,能夠不教誨他嗎?又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否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學生以為我會隱瞞什么嗎?我對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不告訴你們的,這正是我孔丘的為人。這說明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對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發(fā)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yè)需要人去承擔時,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于師”。面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里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觀點。 4、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于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yè),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fā)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并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他說:"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心理品質。正如顏淵所贊嘆的"夫子循循善誘人",善于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總之,熱愛教育,忠于學生,對教育事業(yè)表現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對青年一代表現出滿腔的熱情和關懷,這就是孔子表現出來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從《論語》上記載的材料來看,一方面表現了孔子對學生們的熱愛,一方面也表現出弟子對老師的無限敬仰,形成了一種嚴肅認真而又親切自然的尊師愛生的關系。從教師方面來說,孔子的經驗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隱;講究教法、循循善誘??鬃拥倪@些思想和經驗,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論因素的格言警語,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優(yōu)秀教師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對后世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認真地加以總結,批判地繼承這一珍貴的教育遺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