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柔并濟鑄和諧——影片《臥虎藏龍》“竹林之戰(zhàn)”與《英雄》“箭竹海之戰(zhàn)”的鏡頭比較
[ 作者:長弓 | 更新時間:2007-2-17 ]
臺灣導演李安執(zhí)導的影片《臥虎藏龍》因獲奧斯卡四項大獎而成為武俠片之經典,而片中的武戲部分更是極具李安以柔克剛的一貫風格,難怪理論界稱此片為“文藝武俠片”。眾所周知,此片的武打設計是重頭戲,尤其那場在玉嬌龍與李慕白之間進行的“竹林之戰(zhàn)”,更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而影片《英雄》中也有一段發(fā)生在九寨溝“劍竹海之戰(zhàn)”,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與“竹林之戰(zhàn)”有著不少相同和相似的地方?!杜P》在前,《英》在后,所以很難說二者毫無繼承關系,只因為導演風格、題材選擇以及影片主題的不同決定了片中武戲設計的差異。 李安是一位儒家風格、道家思想的導演,他在《臥虎藏龍》中自然追求的是一種儒風道骨、禪道圓融的境界。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巨大碰撞與重構是此片的敘事基調。李安企圖在中國古代宏大的武俠江湖的平臺之上,用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合)的方式來解構這一復雜矛盾。由此決定片中的武戲也必定具有“和”的特點,“竹林之戰(zhàn)”就是代表。而大路導演張藝謀生長在北方用《緣起》中李連杰的話說就是他骨子里具有北方人特有的那種狂野,有一種“很男人”的東西。從其執(zhí)導的武俠巨著作《英雄》來看,宏偉壯觀的戰(zhàn)斗場面和悲壯嚴肅的歷史選材顯然帶有濃厚的北方氣息。另外,張藝謀自稱此片更注重形式的完美,相對李安的〈臥〉更強調商業(yè)性。于是在設計武打動作時,提高了寫意元素,使其與寫實交叉呼應,力求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劍竹海之戰(zhàn)”這場戲主要是在劇情發(fā)展的基礎上表現(xiàn)一種英雄之間的敬重,以及對理想中的武俠最高境界的向往。這里的最高境界應該理解為東方禪道思想中的“空靈”境界。此戰(zhàn)雖然也有類似于“竹林之戰(zhàn)”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但卻明顯多了幾縷刀光劍影。 景別 “竹林之戰(zhàn)”的主要內容是玉嬌龍與李慕白的對打,而“劍竹海之戰(zhàn)”則是殘劍與無名的對打,雖然雙方都為男性屬陽,但殘劍文弱的書生氣卻帶有十足的陰柔味,所以從內在性質上講,仍是陰柔與陽剛的對決,很有文化承載力。按傳統(tǒng)武俠片的風格,大多會運用近景來表現(xiàn)暴力的破壞性和慘烈的血腥場面;然而兩位大師卻棋高一招,他們大量運用大遠景和遠景來表現(xiàn)格斗場面,意在強調主體(兩位格斗者)與環(huán)境(竹林、山水)的關系,重在寫意抒情而非敘述格斗本身,這是對格斗本身的一種弱化。遠景使得主體的動作始終受限于茫茫的竹林和山水之中,相對于大自然的浩瀚宏偉,主體的激戰(zhàn)又是何等的渺小與蒼白,無論主體怎樣在竹枝上騰挪跌宕,在林中飛舞穿梭,卻始終處在大自然的包圍之中。青綠柔韌的竹子和山清水秀的背景淡化了主體拼殺的暴力性,濃密延綿的竹林和山水更像個大熔爐,將代表中西文化、陰陽氣質的兩個主體共融于一體,共同傳達出一種“和”的意境與情感。 然而,張藝謀對“竹林只戰(zhàn)”的突破在于大遠景中穿插了大量特寫鏡頭,將打斗過程中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武打支點(即主要環(huán)境)之間的局部關系給予清晰的展現(xiàn),這樣做能使觀眾更好的領略打斗的真實感和沖擊力。如無名和殘劍對打時蜻蜓點水般的踩水動作,無論是用劍尖、腳尖還是手掌,都被當作主體運動的力量來源,讓觀眾對這種空靈的武功嘆為觀之。很顯然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景別組接方式較之“竹林之戰(zhàn)”帶上了明顯的商業(yè)化考慮。 另外,遠景運用的視覺刺激性較弱,“竹林之戰(zhàn)”中的大片山水風光也有利于觀眾視覺休息,心情放松,從而留給導演更大的表達“天人合一”意境的空間。 運動鏡頭 在“竹林之戰(zhàn)”這場戲中特別突出的運用垂直定向的縱向運動鏡頭。這打破了電影因寬屏幕而較多見的橫向調度,一方面顯示了主體輕功垂直飛躍特殊之處,另一方面也預示了上方無限的畫外空間。片中玉蛟龍與李慕白打斗中,玉蛟龍?zhí)ぶ窀涂v向運動,當上升到竹尖時,又被李慕白打下去,快落地時又借助竹子的韌勁踩著竹竿再次上升。在此過程中,鏡頭始終隨著主體上升下降,在左右布滿竹林的鏡頭中,這種縱向的運動讓觀眾感覺到竹林有無限的高,又有無限的深,無限的畫外空間使主體永遠無法逃逸。從而在有限的鏡頭中,表達出一種無限的空間包容感,傳達出主體與自然“天人相應”的境界。 而“劍竹海之戰(zhàn)”雖然主體一直在做垂直的上下運動,但張藝謀并未運用李安那種縱向的升降鏡頭,他似乎更傾向與表現(xiàn)打斗雙方在交手中的瞬間造型,近景的多角度切換較頻繁,遠景時冷靜客觀的固定鏡頭較多。畢竟這場戰(zhàn)斗是在雙方的“意念”中進行的,這樣的鏡頭調度方式帶給觀眾的是一種“靜觀其變”的感覺,像在觀看露天比賽。另外值得詳細說明的是此戰(zhàn)的另一亮點,即特技的巧妙應用。如大量的慢鏡頭使觀眾清晰的欣賞到格斗者優(yōu)美的武姿;特別是無名和殘劍的頭部特寫與水天相接的遠景相疊化,將主體的“意念”與實際的打斗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融為一體,主客體相互映襯,真有一種“莊周夢蝶”的迷離感。這段特技的應用所帶來的特殊效果不但為此段武戲提供了心理背景,而且也成為“劍竹海之戰(zhàn)”的靈魂所在。 色彩 “竹林之戰(zhàn)”大量運用遠景,使得青翠的竹林布滿整個畫面,使得整個場景呈現(xiàn)綠色基調,而主體因著白色衣裝,在綠色背景中顯得格外清晰、明快,但也絕非到達刺眼奪目的程度。李安向來是一位中規(guī)中矩、不慍不火的導演,任何過于偏激的手法都可能破壞他追求和諧平衡的創(chuàng)作理念。綠色屬于中間色,不冷不暖,能夠表達恬靜、寧謐、生命、和平的情感。片中大面積的綠色自然成為柔化打斗,渲染寧謐的主要元素。大片綠色表達的“和平”和“恬靜”與微小主體之間打斗的“武力”和“運動”達成并存與交匯;具體而言是前者利用一種博大精深的力量將后者包融,這同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 而“箭竹海之戰(zhàn)”的色彩基調是淡藍色,同時山水相映的綠色也占很大一部分。顯然在張藝謀這里,更著墨于對一種深邃而神秘的東方禪意的表現(xiàn),似乎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發(fā)生的,具有無限的空靈感。當年黑澤明大師在《影子武士》中也有一段經典的夢境場面,濃烈的色彩、虛幻的云霧等表現(xiàn)手法與“箭竹海之戰(zhàn)”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前者色調為血紅,象征一種殺戮和恐懼,后者以藍色為主,傳達一種深邃而靜謐的意境?;蛟S這樣的色彩基調更利于表現(xiàn)武者“意念”中“點到為止”的境界,正所謂“止戈為武”。 聲音 一般的武俠片在打斗中,多半配以激昂、壯烈的音樂和武器相見時的鏗鏘之聲來渲染武打的壯美。但《臥》的“竹林之戰(zhàn)”卻恰恰相反,在玉蛟龍與李慕白的打斗中,幾乎聽不到因動作本身和身體接觸發(fā)出的節(jié)奏感很強的聲響,倒是在遠景的畫面上面配以悠揚、低緩詭秘的音樂,以及風聲和竹葉的唰唰聲。柔美的聲音與激烈的格斗形成一種別具意味的反差和對比,鏡頭表意抒情的功能躍然激起。然而事實上,從鏡頭中各種造型元素來看,柔美依舊占據主導,這一點觀眾最清楚,因為在觀看這場武戲時,在明快的畫面色澤當中找不到一絲象征邪惡和暴力的黑色和紅色,讓人感受最深也是最直接的便是如詩如畫的風景。在此,李安實踐著一種“以剛促柔”、“相反相成”的寫意方式。優(yōu)美的聲音與舞蹈般的格斗合奏成一部視聽結合的圓舞曲,而聲音在此場景中起著引領畫面、深化主題的作用。而“箭竹還海之戰(zhàn)“的聲音運用對此也有繼承和突破。低沉詭秘的音樂也有,但壓得較低,反而突出了武器的撞擊聲和打斗者的踩水聲。尤其是運用近景表現(xiàn)打斗者雙方交手情景時,竟停止音樂,夸大效果聲,使之響徹山谷。觀眾一定還記得那個從水地仰拍的踩水鏡頭,全場只聽到沉悶厚實的踩波動聲,極具真實性。這些夸張的效果聲與其應用沖擊力強的特寫鏡頭同源同理,都有很強的視聽刺激性,商業(yè)味道較濃。當然張藝謀并非忘了要“練神還虛”,于是便有里聲音運用中的有一亮點,即畫外的“叫喊聲”。這在棋館一戰(zhàn)已有過,然而筆者以為,將其用在“箭竹海之戰(zhàn)”更為貼切。這種“叫喊”來自京劇中的一種唱腔,不但很有民族特色,而且對于營造和表達特殊意境有獨到作用。它并非“吼哈”的施力聲,而是一種略帶蒼涼和奔放的運氣聲。它的應用激活了此段武戲單純的唯美形式,起到了“弦外音”的藝術效果。 環(huán)境 竹子是這場武戲環(huán)境的主要構成元素。李安在此是想以竹子的特質象征一種道家特有的柔韌精神。這與李慕白來自武當山,精通武當武術,獨具道風仙骨,以及整部影片追求的儒風道骨,神學圓融境界是一脈相承的。同時,竹子也是極具民族性的代表。柔中帶剛、剛柔并濟,正是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最深層的生命力。而大片的竹林氣勢磅礴,籠罩整個主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暗示出一種傳統(tǒng)觀念對于主體的束縛和牽制。影片也正因此頗具民族性,這也正是它帶來巨大國際影響的主要原因。 無獨有偶,“箭竹海之戰(zhàn)”也將武戲的指點選在更具東方特色的“水”上面?!蠢献印抵v“上善若水”成為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從象征意義上講,“水”和“竹”有很多相似之處,至少都有剛柔并濟的屬性。然而在張藝謀這兒,將“水”也帶上了北派武俠劇的色彩。在此他更強調了水剛性的一面。片中無名和殘劍利用水的反作用力騰空跳躍,甚至直接將水當成攻擊武器。這與“竹林之戰(zhàn)”強調竹的柔韌形成鮮明對比。另外,讓人稱道的還有張藝謀后來對水所做的“破繭化蝶”的藝術處理。他讓“水”經歷了殘劍之劍----無名之劍----殘劍之劍----飛雪臉頰----無名見殘劍為飛雪拭水而收劍----水濺到無名臉上---無名落地水順臉而下。這樣有水串聯(lián)而成的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暗示了無名、殘劍、飛雪三人亦愛亦恨、愛恨皆非的復雜關系。特別是最后對于無名下顎的慢鏡頭特寫,水(淚?)順臉緩緩而下,是對愛人相依的感動,還是對英雄俠義的惋惜?總之在此“水”應該有具有開放的多元化的理解。 動作設計 若觀眾有一定的武俠劇觀賞經驗,便知李慕白所屬的武當傳統(tǒng)即以柔克剛,講究四兩撥千斤。且自古兵書云:不戰(zhàn)能屈人之兵乃用兵有善者。這些道理不知被多少書籍和武俠影視當作教條傳誦過,但李安卻不說教,將這至深的道理可視化,從動作設計上看,李慕白幾乎不用出招,只憑竹子的特性便可輕取不諳此道的玉嬌龍,加上所有招式都是借竹子本身的柔韌性,使得運動成為一種幽雅的弧線,竹林隨風成影柔化了武打的殺氣。而且上上下下、游游蕩蕩、若即若離的武打場面直接表達出一種舞蹈般的唯美主義傾向。 而“箭竹海之戰(zhàn)”雖然也用舞蹈般的動作來淡化殺氣創(chuàng)造美感。但似乎更樂于表現(xiàn)打斗之外的某種含義。四分多鐘的場景,真正用來展現(xiàn)雙方交手的畫面時間只占約八分之一,大量的鏡頭是表現(xiàn)雙方在水上的追逐起伏動作。另外導演還刻意多次表現(xiàn)劍尖與水面接觸的場面,有蘸水和劃水兩種動作,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殘劍用毛筆寫“劍”時的動作。
此文已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