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教師成了“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不求甚解。這種現(xiàn)狀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適時創(chuàng)造趣味環(huán)境,引發(fā)學習興趣。 我在教學《黔之驢》時,有個詞語“慭慭然”,課文注釋為小心謹慎的樣子。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我著重講解“慭”字。“同學們,你們看:來了一條狗,小心些。”這樣,學生在笑聲中既記住了字的寫法,有掌握了詞語意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有個姓廖的同學精力不集中,我說,我現(xiàn)在想請一個同學回答一個問題,請誰好呢?我出一個字謎,是這個同學的姓,同學們猜出后,就請這個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字謎是:一點一橫一大甩,轉過彎兒甩兩甩,轉過彎兒甩兩甩,左一甩,又一甩,一甩一甩又一甩。全班同學在熱烈的氣氛中異口同聲地說出了謎底,這個姓廖的同學立即站起來回答問題。這樣,全班同學學習氣氛活躍了,精力也集中了。 二、創(chuàng)造濃烈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共鳴中感染教育。 初中課文版教材有篇課文叫《小巷》,為了上好這篇課文,我?guī)е鴿饬业母星槿フb讀。當讀到精彩部分時,我已是聲淚俱下,學生一個個也成了淚人兒。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對課文領悟感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博得了全縣聽課教師的交口稱贊。 清華大學附中特級教師韓軍在教杜甫的《登高》有一段精彩的導語設計值得我們學習。 師:同學們愿意聽電影故事嗎? 生:愿意! 師:不過,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凄楚悲涼的故事。聽著,心情會很沉重。我還給大家提個要求,因為是電影故事,請大家邊聽邊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幻化成電影畫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電影攝影師”,一定能夠把畫面在大腦中構想得場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夠確實的身臨其境。能做到嗎? 生:能! 師:我開始講述。(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滿山遍野都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的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牵@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的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音樂《二泉映月》) 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堂氣氛凝重,有些學生還流下淚來) 師:這個老人是誰呀? 生:是杜甫。 韓老師通過創(chuàng)造凝重的感情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深深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恰當運用媒體,觸動學生心靈。 《南京大屠殺》是初中課文里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但教材主要是以文字和數(shù)據(jù)說明為主。為了上好這一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在網(wǎng)上尋找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課件展示了一幅幅日本強盜屠殺中國人民的慘景,學生們看得流淚,恨得咬牙切齒。學完這一課后,全班學生還舉辦了一次“勿忘國恥,發(fā)奮學習”的主題班會。 恰當運用媒體,如朗讀時配上合適的音樂或圖片,讓學生進入課文意境,能讓學生受到教育和鼓舞。 語文課是一門藝術課,有時候教師三言兩語的小故事,或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只要我們在課堂中因勢利導,就能將死氣沉沉的語文課,轉變成生氣勃勃的語文藝術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