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海濤1:A fresh look at iPS cells. Yamanaka S.隨著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學術(shù)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在不斷上升。但是以引用率為指標衡量,我國學術(shù)論文總體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我國的論文總數(shù)在增長,引用率也在提高。但人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的論文引用率仍然不夠,跟我們的大國身份很不相稱,和科技投入不相稱;投入的變化十分巨大,引用的變化非常緩慢。
 
 大家在科學文獻的搜索過程中,通常都采用下面幾種方法,主題詞,作者名,文獻的參考文獻及雜志網(wǎng)站直接搜索,比如上《Nature》上去查主題詞和作者名。
 
 以Pubmed為例: 用(1)主題詞,作者名,比如說萬能干細胞ips,就會得到下列文獻:
 
 
 
            
            Cell. 2009 Apr 3;137(1):13-7 
            
            (2)如果用作者名字,比如說用英文名 Lander ES.Nat Rev Drug Discov. 2009 Apr;8(4):263-4. No abstract available.  
 
            Gnirke A, Melnikov A, Maguire J, Rogov P, LeProust EM, Brockman W, Fennell T, Giannoukos G, Fisher S, Russ C, Gabriel S, Jaffe DB, Lander ES, Nusbaum C. Nat Biotechnol. 2009 Feb;27(2):182-9. 
 
            2:Chromatin signature reveals over a thousand highly conserved large non-coding RNAs in mammals. Guttman M, Amit I, Garber M, French C, Lin MF, Feldser D, Huarte M, Zuk O, Carey BW, Cassady JP, Cabili MN, Jaenisch R, Mikkelsen TS, Jacks T, Hacohen N, Bernstein BE, Kellis M, Regev A, Rinn JL, Lander ES. Nature. 2009 Mar 12;458(7235):223-7. 3: Highly parallel identification of essential genes in cancer cells. Luo B, Cheung HW, Subramanian A, Sharifnia T, Okamoto M, Yang X, Hinkle G, Boehm JS, Beroukhim R, Weir BA, Mermel C, Barbie DA, Awad T, Zhou X, Nguyen T, Piqani B, Li C, Golub TR, Meyerson M, Hacohen N, Hahn WC, Lander ES, Sabatini DM, Root D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Dec 23;105(51):20380-5.
 
 上述文章,進一步的查閱和引用都不成問題,但是換成中文學者,筆者發(fā)現(xiàn)問題就出來了,比如在pubmed上查馬大龍的文章:
 
 
 2. [Application of NF-kappaB reporter and Dual-Luciferase assays in the measure of bioactivity of interleukin-1beta and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Zhang YM, Wang Y, Xu QM, Lv BF, Ma DL. Beijing Da Xue Xue Bao. 2006 Dec 18;38(6):653-6. Chinese. 
 第一篇文章的雜志是《中華醫(yī)學雜志》(Chin Med Sci J.),這個國內(nèi)外學者看了都懂,如果對題目感興趣,文獻搜索者就會點擊文章聯(lián)接,進一步閱讀甚至引用文獻。但是第二篇文章就有問題了,這篇文章是發(fā)表在《北京大學學報》的,可是雜志的英文名卻不是英文,而是漢語拼音《Beijing Da Xue Xue Bao》,,這個雜志的漢語拼音名除了 國內(nèi)的同行認識外,外國學者一般是想不出來的,甚至港臺學者因為采用羅馬拼音,也應(yīng)該認不出來是什么雜志的,這樣文獻搜索者連雜志的名稱都搞不清楚,那繼續(xù)點擊閱讀的興趣就會大減,引用率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 其實,大家都知到當今科學界的國際語言是英文,我國雖然沒有任何必要把我國的科技雜志都改成英文,但是在中文期刊的全稱實在沒必要,也沒有任何益處的采用漢語拼音來命名中文期刊的名字,更無法理解用漢語拼音收錄,存儲,檢索中文科技期刊,讓中文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傳播吃了這么大的虧!除了用用漢語拼音做期刊名稱外,對中文文獻在學術(shù)論文質(zhì)量存在的問題,中國科協(xié)書記處書記馮長根做了非常好的總結(jié),他認為我們的學術(shù)論文存在六個問題(現(xiàn)轉(zhuǎn)載如下,非常感謝他的好文章):     第 一個問題是引言過于籠統(tǒng),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對研究背景、內(nèi)容、工作的意義,沒有實質(zhì)性描述。第二個問題是整個學術(shù)論文沒有對同行工作的介紹,把我們的學 術(shù)論文一放到國際背景下,看起來有點像小學生的論文。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手上沒有有分量的文獻,參考文獻量太少,有的只有兩三篇,有的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第四個問題是在寫作方面缺乏研究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完整信息,多數(shù)人不會結(jié)合討論來解釋他得到的結(jié)果??茖W技術(shù)、理工農(nóng)醫(yī)的論文的重要一環(huán)是解析實驗結(jié)果,而我們的一些論文往往以結(jié)論代替討論,沒有討論,人們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創(chuàng)新性。第五個問題是原創(chuàng)性的論文沒有第一手的研究結(jié)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 得出的是別人的結(jié)果。第六個問題是不介紹同類工作已有的結(jié)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說自己是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違背科學道德的。      解決這些問題,要從很多方面入手。我想,如果我們能從正面提倡引用別人的論文,就能解決我們這六個問題中的好幾個問題。如果他能夠認真地引用論文,前三個問題就解決了,第四個問題也可以部分的解決了,因為作者就會明白什么叫討論,什么叫結(jié)果,什么叫結(jié)論。作者手上沒有好論文,就會形成低水平論文指導低水平論 文的局面。      從有近代科技以來,以中國人命名的定律、方法、結(jié)果極少。比如,我們有愛因斯坦方程,但很少聽到張三方程,李四方程。我們感到很遺憾,我們自己也有責任,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不管怎么說,我們已經(jīng)做過的工作不引用,使得我們喪失了很多話語權(quán)。      為什么中國人自己的論文引用率低?      我們的學術(shù)論文引用率低,就像糧食爛在倉庫里,沒有人發(fā)現(xiàn)。提高學術(shù)論文質(zhì)量,要從提高引用率開始。我們希望引用率能不斷提高,不但要引用國外的論文,還要引用中國的論文,不但要引用自己的論文,還要引用同行的論文,要引用有分量的論文,要引用被公認的論文。 
     他同時認為,學術(shù)論文引用率低有四個原因: 
     第一就是浮躁風。有的人寫論文的目的只是為了評職稱,評教授、博導,是為了拿畢業(yè)證,拿學位證書,只要有論文就行了,發(fā)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無所謂,不管天 下還有誰跟他做一樣的工作。還有人認為,引用了別人的觀點,自己不就算不上創(chuàng)新了嘛?為了戴上創(chuàng)新的帽子,寧愿掩耳盜鈴。確有這樣的事,我不引用,我不犯錯誤,但我引用了我就評不上一等獎,為什么?不是原創(chuàng)性了!這是對原創(chuàng)性的片面認識。有了青藏高原,才有喜馬拉雅山,才有珠穆朗瑪峰。沒有這三個層次,就 沒有珠穆朗瑪峰??墒?,我們許多論文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不出他的基礎(chǔ)工作,同行的工作,不知道他的“青藏高原”在哪,“喜馬拉雅山”在哪,但是你已經(jīng)知道他是“珠穆朗瑪峰”了,是世界領(lǐng)先了,這就是浮躁風。      第二個原因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 影響,自我謙虛,同時又文人相輕。謙虛使自己原來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一個科學家從事工作十幾年,他發(fā)表論文起碼有二三十篇,他自己寫文章從來不引用自 己以前的文章,他認為那是丟臉的,要被別人說是自引,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認為自引不好。科學技術(shù)的連續(xù)性、發(fā)展性要求不管是誰的,是對的就可以引用。 文人相輕使得不屑于引用別人的論文。      第三個原因就是科學歷史造成了我們引用少。 什么叫科學歷史?因為現(xiàn)代科技對中國人來講是個外來文化,都是舶來品,因此自己的東西沒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沒有引證的需要,沒有形成傳統(tǒng)。而在西方發(fā)達國 家,引用是一個傳統(tǒng),是科技界的道德,第一道德就是要引用,公開說張三干的就是比我好,這就是西方傳統(tǒng)。      第四個原因還要歸因于我們在科學技術(shù)上不成熟。我們在科學技術(shù)上穩(wěn)定的發(fā)展科技才30年,這30年對我們來講很寶貴。但是,我們要實事求是的說,人家已經(jīng)發(fā) 展了200年、300年。科學技術(shù)上的不成熟導致了我們?nèi)狈σ?,但我們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們要跨越式的發(fā)展。      所以,我倡導提高學術(shù)論文引用率,一個是寫論文的專家要多引用論文,包括別人的論文和自己的論文;二是從事科技管理的專家要鼓勵從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引用率,把這兩件事做好,我相信中國學術(shù)論文的質(zhì)量會逐漸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