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 白帶是由濕熱挾痰,虛寒,腎虛所致。 〔單方〕艾葉 〔異名〕黃草、艾蒿、冰臺、醫(yī)草、陳艾。 〔主治〕虛寒白帶。 〔用量〕30克。 〔用法〕將艾葉陰干,研末,用1個雞蛋拌煮服。 〔解〕腎陽不足,寒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癥見帶下量多,清稀,淋漓不斷,小腹冷涼等。治宜補腎固精。 艾葉性味:苦、辛,溫,入心、腎經(jīng)。有逐寒濕溫經(jīng),利陰氣等功效。治漏血,心腹冷氣痛,帶下等。 〔單方〕石菖蒲 〔異名〕昌本、菖蒲、昌羊、九節(jié)菖蒲、石蜈蚣、香草、野韭菜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石菖蒲加補骨脂50克,共研末,調(diào)酒服。每次服12克,1日2次。 〔解〕濕熱下注。癥見淋漓不斷,腰酸脹痛,赤白帶下,量多。治宜祛濕固經(jīng)。補腎助陽。 石菖蒲性味:辛,微溫,入心、肝、脾經(jīng)。有開竅理氣,活血散風(fēng),祛濕等功效。補骨脂有補腎助陽,治腎虛冷瀉,滑精,腰冷痛等作用。 〔單方〕韭子 〔異名〕起陽草子、韭菜子、草鐘乳子。 〔主治〕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韭子加醋煮,焙干研細(xì)末,早晨空心用溫酒送月匠。 〔解〕脾腎虛弱任脈不固。癥見白色黏液,綿綿如帶,腰酸腹痛等。治宜溫腎固脈。 韭子性味:辛,溫,入肝、胃、腎經(jīng)。有理中行氣,散血解毒,緊腎壯陽等功效。治產(chǎn)后血暈,腹中冷痛,帶下等。 〔單方〕糯米 〔異名〕粘米。 〔主治〕白帶。 〔用量〕100克。 〔用法〕將糯米加蜀椒 0.3克,炒焦研末,食前醋湯送服,上藥分3份1天服完。 〔解〕任脈受外邪所侵、腎、脾虛弱。癥見帶下色白,小腹冷痛,腰脹身浮等。治宜溫腎固脈,補虛扶正。 糯米性味:甘,溫,入肺、脾經(jīng)。有補中益氣,止虛寒,益氣止泄,行營衛(wèi)中血積等功效。蜀椒有祛濕散寒,通三焦,補右命門等作用。 〔單方〕肉蓯蓉 〔異名〕肉松容、黑司令、大蕓、金筍、地精等。 〔主治〕腎虛白帶。 〔用量〕20克。 〔用法〕將肉蓯蓉煎水服。早晚各1次。 〔解〕因早婚或分娩數(shù)多,損傷腎氣。癥見帶下量多,清稀,淋漓不斷,腰痛如折等。治宜溫補腎。 肉蓯蓉性味:甘、咸、酸,溫,入腎、大腸。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等功效。治女子帶下,血崩等。 〔單方〕大黃 〔異名〕黃良、川軍、火參,錦紋大黃等。 〔主治〕濕熱帶下。 〔用量〕6克。 〔用法〕將大黃研末,然后在雞蛋上開小孔,把大黃放入孔內(nèi),封口。用火燒蛋,熟后將雞蛋服下。 〔解〕產(chǎn)后經(jīng)期虛弱,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癥見帶下如黃綠膿狀,氣味臭穢,小便短赤等。治宜清熱解毒除濕。 大黃性味:苦,寒,入胃、大腸、肝經(jīng)。有瀉熱毒,破積滯,行淤血等功效。將大黃放入雞蛋進(jìn)而燒后服。有緩解瀉下作用,另有補虛扶正之效。 〔單方〕石榴皮 〔異名〕石榴殼、酸榴皮、西榴皮、海石榴。 〔主治〕帶下。 〔用量〕30克。 〔用法〕將石榴皮煎服。 〔解〕脾腎虛弱任脈不固。癥見白色黏液,綿綿強帶,腰酸腹痛等。治宜溫腎固脈。 石榴皮性味:酸、澀,溫、有小毒,入大腸、腎經(jīng)。有澀腸,驅(qū)蟲,止血鎮(zhèn)痛作用。治崩漏帶下等。 〔單方〕白果仁 〔異名〕銀杏仁、鴨腳子仁。 〔主治〕白帶。 〔用量〕3個。 〔用法〕將白果仁研細(xì),放入雞蛋內(nèi),然后將雞蛋燒熟吃。 〔解〕任命受外邪侵入腎脾虛弱。癥見帶下色白,小腹冷痛,腰脹身困等。治宜溫腎固脈,補虛扶正。 白果仁性味:甘、苦、澀,平,入肺、腎經(jīng)。有止帶濁,斂肺氣,定喘嗽等功效。治白帶,造精。將白果仁放入雞蛋里燒熟服。有補虛膚正之功效。 〔單方〕云母 〔異名〕云砂、云粉石、千層玻。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9克。 〔用法〕將云母研末,溫開水送服。 〔解〕溫邪下注。癥見帶下為白色黏液,量多,腰酸腹痛。治宜祛濕固經(jīng)。 云母性味:甘,溫,入肺、脾、膀胱經(jīng)。有納氣墜痰,止血斂瘡等功效。 〔單方〕酸漿 〔異名〕天包草、燈籠草、姑娘花、葉下燈、打撲草等。 〔主治〕濕熱帶下。 〔用量〕9克。 〔用法〕將酸漿研末,用白酒送服。 〔解〕濕熱下注帶脈失約,任脈不固。癥見帶下量多,有臭味,頭昏心煩,疲倦無力等。治宜清熱利濕。 酸漿性味:酸、苦,寒,入肺、脾經(jīng)。有清熱利尿,解毒,消結(jié)等功效。 〔單方〕鱉甲 〔異名〕團(tuán)魚甲、鱉蓋子、上甲、鱉殼。 〔主治〕腎虛帶下。 〔用量〕9克。 〔用法〕將鱉甲焙焦黃后,研末,用酒送服。 〔解〕因早婚或分娩多而損傷腎氣。癥見帶下量多,淋漓不斷,腰脹等。治宜補腎養(yǎng)陰。 鱉甲性味:咸,平,入肝、腎經(jīng)。有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fēng)軟堅散結(jié)等功效。 〔單方〕金櫻子花 〔異名〕刺梨子花、山石榴花、金櫻花。 〔主治〕虛寒白帶。 〔用量〕9克。 〔用法〕將金櫻子花焙干研末,內(nèi)服。 〔解〕腎陽不足,寒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癥見帶下量多清稀,淋漓不斷,小腹冷涼等。治宣補腎固精。 金櫻子花性味:酸,平,入腎、膀胱、大腸經(jīng)。有固精澀腸、縮尿止瀉等功效。治遺尿,婦女帶下等癥。 〔單方〕石榴花 〔異名〕榴花、酸石榴花。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石榴花水煎沖洗陰道。 〔解〕濕熱下注。癥見赤白帶下量多,淋漓不斷,陰部瘙癢。治宜祛濕止癢。 石榴花性味:酸、澀,平,入大腸、胃經(jīng)。有止血驅(qū)蟲作用。治崩漏帶下,傷損流血,鼻衄,蟲積腹痛等。 〔單方〕海螵蛸 〔異名〕烏賊魚骨、墨魚蓋。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海螵蛸加女貞子20克煎水服。 〔解〕早婚或分娩數(shù)多損傷腎氣。癥見腰痛如折,小便清長,帶下量多。治宜養(yǎng)陰補腎。 海螵蛸性味:咸,微溫,入肝、腎經(jīng)。有除濕制酸,止血斂瘡,通經(jīng)絡(luò),祛寒濕等功效。治胃痛吐酸,崩漏帶下等癥。女貞子有補肝腎,涼血養(yǎng)血,補氣舒肝,強腰膝等作用。 〔單方〕沙參 〔異名〕土人參、泡參、白參 〔主治〕白帶。 〔用量〕50克。 〔用法〕將沙參研末,每次服12克,1日3次,用米湯送服。 〔解〕七情內(nèi)傷元氣虛冷。癥見帶下色白,小腹冷痛,腰脹身困倦等。治宜除寒熱,補中扶正。 沙參性味:苦,微寒,入肺、胃經(jīng)。有補中,除寒熱,益肺氣,補虛等功效。治肺熱咳嗽,卒得疝氣,白帶等癥。 〔單方〕白芷 〔異名〕芳香、得白芷、澤芬、興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 〔主治〕白帶。 〔用量〕250克。 〔用法〕將白芷用石灰500克,腌3天,去灰切片,炒干研末,用酒送服,每次服12克,1日2次。 〔解〕腎陽不足,寒濕下注傷及任帶二脈。癥見帶下量多清稀淋漓不斷。治宜散寒利濕。 白芷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jīng)。有祛風(fēng)燥濕等功效。治婦女白帶,婦女難產(chǎn),寒熱牙痛等癥。 〔單方〕車前 〔異名〕車前草、車輪菜、蝦蟆草、地膽龍、灰盆草等。 〔主治〕白帶。 〔用量〕9克。 〔用法〕將車前根搗爛,用糯米淘米水競服。 〔解〕任脈受外邪所侵腎脾虛弱。癥見帶下色白,小腹冷痛,腰脹身困等。治宜降火瀉熱。 車前性味:甘,寒,入肝、脾經(jīng)。有利水,清熱,明目,祛痰等功效。治小便,淋濁帶下,黃疸,目赤腫痛,水腫,鼻衄等癥。 〔單方〕南沙參 〔異名〕知母、沙參、白沙參、土人參、泡沙參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25克。 〔用法〕將南沙參研末,用米湯送服。 〔解〕濕熱下注,七情內(nèi)傷下元虛冷。癥見帶下色赤,量多,淋漓不斷。治宜養(yǎng)陰清熱。 南沙參性味:甘、微苦,涼,入肺、肝經(jīng)。有清熱,養(yǎng)陰等功效。治肺熱咳嗽,白帶下等癥。 〔單方〕美人蕉根 〔異名〕觀音姜、小芭蕉頭。 〔主治〕白帶。 〔用量〕150克。 〔用法〕將新鮮美人蕉根洗凈,燉雞服。 〔解〕任脈受邪所侵腎脾虛弱。癥見帶下色白,小腹冷痛,腰脹身困等。治宜補腎虛,祛熱毒。 美人蕉根性味:苦,寒。有被腎虛,祛熱毒,收斂,祛痰等功效。 〔單方〕扁豆 〔異名〕白扁豆,炒扁豆、茶豆、藤豆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100克。 〔用法〕將扁豆炒黃,研末,用米湯送服,每次10克,1日3次。 〔解〕濕熱下注,癥見赤白帶下,量多,淋漓不斷,腰酸脹痛,有臭味等。治宜除濕熱。 扁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有健脾胃,和中,除濕熱等功效。治赤白帶下,脾胃虛弱,霍亂等癥。 〔單方〕芍藥 〔異名〕將離、余容、金芍藥、木芍藥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150克。 〔用法〕將芍藥炒黑后研末,用酒送服。每次20克,1日2次。 〔解〕濕邪下注。癥見帶下為白色黏液,量多,腰酸脹痛。治宜祛濕固經(jīng)。 芍藥性味:苦,平,入肝、脾、骨、腎、膀胱經(jīng)。有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補腎氣等功效。 〔單方〕益母草 〔異名〕郁臭草、益母艾、紅花文、地落艾、月母草、坤草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益母草研末,每次服12克,食前用溫開水送服,1日3次。 〔解〕熱邪下注。癥見帶下白色黏液,量多,腰酸脹痛。治宜祛風(fēng)解熱,順氣解毒,活血調(diào)經(jīng)。 益母草性味:辛、甘,微溫,入心包、肝經(jīng)。有除水氣,通血脈,潤肺,養(yǎng)肝,益心,調(diào)經(jīng)脈等功效。治風(fēng)解熱,崩中帶下,赤白帶下等癥。 〔單方〕夏枯草 〔異名〕大頭草、廣谷草、大頭花、麥夏枯等。 〔主治〕赤白帶下。 〔用量〕50克。 〔用法〕將夏枯草花陰干,研末,每服10克,食前米湯送服。 〔解〕濕熱下注,七情內(nèi)傷下元虛冷。癥見帶下色赤,量多,淋漓不斷。治宜清肝濕熱,祛肝風(fēng)行經(jīng)絡(luò)。 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入肝、膽經(jīng)。有祛肝風(fēng),行經(jīng)絡(luò)等功效。治產(chǎn)后血暈,赤白帶下,崩漏等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