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書法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匯總(14)

 Jackywen 2009-02-12
 

顏真卿書法的歷史地位? 
 
    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瑯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chuàng)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guī),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ィ兴破錇槿?。宋朱長文《續(xù)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并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后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xiàn)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于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于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fā)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jīng)呈現(xiàn)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jīng)呈理反映。但是,規(guī)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后,書法藝術的發(fā)展便集中表現(xiàn)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范終于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

    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chuàng)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后世產(chǎn)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顏真卿現(xiàn)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詩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jù)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后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莊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chuàng)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


怎樣欣賞書法?有些名家的字看上去歪歪扭扭、奇形怪狀又如何鑒賞? 
 
     氣韻生動、形意合一、點線結合、虛實相生、筆墨交融、有文采

    書法藝術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因而書法欣賞的過程也就是具體把握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特點的過程。欣賞書法要把握書法美的幾個主要方面:

1.氣韻生動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的最高的境界是氣韻生動,要達到氣韻生動的表現(xiàn),就必須要"骨法用筆",也就是說要寫出有彈性、有力度的線條。原始社會先民們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已經(jīng)具備了文字的雛形,線條也已經(jīng)具備了書法的意味,天真樸拙。商周時代的甲骨文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刀代筆刻畫出來的作品,線條以方直線為主,勁挺明快。青銅銘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銅澆鑄而成,稱為金文。金文拓本書法線條遒勁樸厚,結體天真爛漫。先秦的書作雖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畫而成,線條還缺乏生動的表現(xiàn)。秦漢以下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筆是用狼毫等獸毛制成,具備 "尖、圓、齊、健"的特點,書寫得法,能產(chǎn)生剛健、遒婉、秀逸、凝重、流麗的非常生動的表現(xiàn)。而且書法作品多采用墨汁書寫,色澤鮮亮而又沉著,干濕濃淡的豐富變化又會產(chǎn)生生動的墨韻,使書法線條的表現(xiàn)更加傳神。所以如何用筆用墨就成為書法家終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審美的關鍵。古代書法家總結出一整套用筆、用墨的原則和方法。比如執(zhí)筆要以意念帶肩,肩帶肘,腕豎掌平,五指齊力,力注筆尖,這樣寫出的線條才能達到有力而不浮滑。書寫筆畫要藏頭護尾,逆入平出,中鋒用筆等等,這樣筆畫才能達到勻實遒勁而不妄生圭角,產(chǎn)生諸如"柴擔"、"蜂腰"、"鶴膝"等病筆。用墨要濃而不滯,清而不弱,水墨相滲,達到墨分五色的生動表現(xiàn)??傊玫臅ㄗ髌范脊嘧⒘俗髡?精、氣、神",體現(xiàn)出氣韻生動的高超的藝術境界。

2.形和意的合一 漢字以象形和會意為造字的基礎,每個單獨的字都是古人創(chuàng)造的寫意的造型藝術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寫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別由象形的"心"和"目"組在一起形成的會意字,從"目"上的直線表示視線,這個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詞義,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為規(guī)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覺,由心靈的窗戶眼 睛里流露出來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質。這樣書法家在書寫這個字時,就會感受到寫意繪畫的美感享受,把這種繪畫感受造型和書法造型感受結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形意結合的書法感受。

3.點線面的結構美 漢字是以點線來造型的,線與線之間所界定的就是面。點線面構成的書法結構美是書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書法的結構美類似于建筑美感。古代書論里談書法結體構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頌》,唐代歐陽珣的《結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歐陽珣的《結字三十六法》影響最大。他按楷書字型的類別特征規(guī)定了書寫平正的合理的原則,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讓"(合體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與主體的關系)等等。但是書法的結體原則規(guī)范不了書法的實踐,古代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中,有法而又無法,展示了千姿百態(tài)的書法的結構美。
4.筆墨交融的線型美 書法是以線來造型的,而線本身抽象出來即具備了豐富的審美因素。線的提按頓挫,粗細徐疾,干濕濃淡,迂曲剛柔,體現(xiàn)了音樂的廣闊的表現(xiàn)領域,其節(jié)奏、旋律把人引進了如癡如醉的優(yōu)美的意境。古人為了闡明筆劃線條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如東晉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和唐代書法家歐陽珣,曾這樣描述:"點"如"高山之墜石","一"如"千里之云陣"," "如"萬歲之枯藤"," "如"陸斷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勁松倒石"," "如"勁駕筋節(jié)"," "如"長空之初月"。就是說書法家在寫字時應心存意象,這樣筆下才能出現(xiàn)表情豐富,筆墨生動的線條美來。

5.虛實相生的章法美 章法是指書法作品整體的謀篇布局的結構法。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書法作品尤其是草書作品的章法一般為開頭加引手章組成的起手式,情感穩(wěn)重充盈的前半程,筆墨自由馳騁、變化多端的后半程,然后是落款、鈐印組成的結尾。這種起、承、轉、合式的結構美,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般法則--即太極圖式。太極圖就是首尾閉合的大的S線型。S線是充盈著生命韻律的曲線,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絕對的直線,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線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而一切最優(yōu)美的事物都有S線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樣,S線的線型表現(xiàn)就是章法的實地美,而線包圍的空白表現(xiàn)就是章法的虛地美。虛實相映、剛柔相濟,造成了書法章法的變化萬千、美不勝收的藝術效果。
6.詩書并茂的文采美 書法是書寫文字的藝術,雖然書法可以抽象地欣賞線條和結構美,但是對文字內容的把握,使我們的欣賞更為全面完整,大書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詩文修養(yǎng)的文人學者,帶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學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又是古代散文的經(jīng)典作品,讀其字、賞其文真是美不勝收。
 
書法在我國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是在什么朝代? 

    書法,是指寫字的藝術,可是,寫字卻不一定是書法。我國的書法藝術究竟是什么時候形成的,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元代有一位學者郝經(jīng),在他的《陵川集》中說:“夫書一技耳,古者與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計夫工拙,而不以為學,是無書法之說焉……道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后寓性情、襟度、風格其中,而見其人,專門名家始有書學矣。”從這一篇論述來看,郝經(jīng)認為先秦時,寫字和射箭、駕車一樣是一種技能,還沒有形成“書學”,也就是說,當時人們還沒有明確地認識到“書法”這一概念。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那是后來才明確提出來的。元代另一位學者劉因,在他的《荊川裨編》中也豁:“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至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變態(tài)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兩人的說法是一致的。

    可是流傳下來的先秦字跡,當時并沒有“計夫工拙”,為什么后世歷代書法家卻奉為楷范呢?為什么標志書法造詣高低的“古意”,就是指先秦文字的藝術性?怎樣理解這個問題,似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

    首先,我們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具有高度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和審美觀念的,例如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fā)現(xiàn)的和在山東濟南龍山鎮(zhèn)城子崖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前者代表的文化,叫“仰韶文化”,后者代表的文化叫“龍山文化”。代表這兩種文化的陶器和石器,都是精致的藝術品。在一些陶器上面,繪有擊水的魚、飛翔的鳥、奔馳的鹿,栩栩如生,都有極高的藝術性。

    古代人民在陶器上的繪畫是這樣,那么,當他們用刀在甲骨上刻(寫)字或在金屬上鑄字或刻字時,而且這些甲骨和鐘鼎彝器,有的又是具有“永寶用”價值的紀念品,當然也要發(fā)揮高度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了。

    另一方面,是我國的文字特點。我國的文字是方塊字。一個字有好多形狀,其變化又很大;更主要的是,我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是“依(自然萬物之)類(而)象形”的。唐代有一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論斷倉頡的造字時說:“(倉頡)仰視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一般人都知道,古代文字的產(chǎn)生,是借自然萬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實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博采眾美”。
人類開始造字,是在對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現(xiàn)象有了深刻的觀察,而后才“依類象形”的,在深刻地觀察中,就體現(xiàn)出他們的審美觀念,所以才能“博采眾美,合而為字。”藝術,是自然美和人類生活美的集中表現(xiàn)。古代創(chuàng)造的文字,既是“博采眾美”而合成的,自然具有相當?shù)乃囆g性。

    元代還有一位學者,叫韓性的,他在他的《書則》中說:“三代之時,書以記事,未始以點畫較工拙也;然而鼎、彝、銘、志之文,俯仰向背、精入芒發(fā),是豈有意于工拙哉?亦盡其理,不能不工耳。”這里,韓性所說的“亦盡其理”的“理”,和秦相李斯所說的“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的“理”是一致的。這個“理”就是由自然美創(chuàng)造為藝術美的“理”,只是古代人民盡管具有高度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和審美觀念,但還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這個“理”罷了。任何問題都是辯證的,正由于先秦的人民,在寫或刻字時“不計夫工拙”,“字畫之功拙……不以為事”,所以寫或刻出來的字,就沒有矯揉造作,反而淳樸自然,具有后世難以企及的“古意”。

    從后世的書法實踐和書法評論,也都看出這個“理”的重要性。歷代書法評論,多是以自然美和生活美來形容某一書體或每個人的書法風格特點的,這類例子,可以說舉不勝舉。在書法實踐上,李斯的論“用筆”頗能說明問題。他說:“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云?;蚓砘蚴?,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這里,他就是以“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云”來要求“用筆”而見“理”的。當然,還得“善深思之”。歷代有不少書法家,就是由于感受到自然美和生活美而使他們的書法起到了突變。如唐代的張旭,自言始見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其神;懷素觀云,隨風變化而有所悟;宋代的文同,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雷簡夫聽到平羌江的波濤之聲,則心中之想盡出筆下,因而發(fā)出感慨:“噫!鳥跡之始,乃書法之宗,皆有狀也。”這些掌故,也啟發(fā)我們去理解書法藝術是怎樣形成的。

蘇軾的書法的特點有那些? 
 
    蘇軾的書法重在寫“意”,走自己的路。“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謂“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氣韻,可以說是他的書法最大特點。明董其昌更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故世稱蘇的書法之美乃“妙在藏鋒”、“淳古道勁”、“體度莊安,氣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氣勢欹傾而神氣橫溢”的大家風度,而他的書論寓意之說則更加精辟,既為當世直視,又為后世楷模。


    蘇軾因元祜黨人案受牽連,不僅《宣和書譜》等對他沒有記載,而且書法作品也被大量毀去。世傳蘇軾書法真跡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為最,帖后有明文徵明跋,考為其30余歲所作。至中期,名作較多,如楷書《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行書《杜甫榿木詩》、《黃州寒食詩》和《新歲展慶,人來得書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蘇軾的楷書極少,從《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二作可以看出,書作與嚴謹?shù)奶瓶笙鄰酵?,不僅字形多欹側而向左傾斜,且筆法自然不拘、多帶行書意。有人說他的書法,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黃庭堅為之辯白,說這是以“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來看待蘇書。也就是說,蘇軾并不強調書法的嚴謹法度,即便楷書也是如此。從墨跡上看,蘇書并非“臥筆”,不過是執(zhí)筆稍偏下,依然運筆中鋒,故有筆圓韻勝之姿。他的行書,更是隨行大小,肉豐骨勁,拙中藏巧,兼有顏真卿、楊凝式二家長處。

    蘇軾晚年作品相對較少,以《答謝民師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其中《答謝民師》是給謝舉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損,文載入《東坡集》,是蘇軾表白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見解的一篇重要文章,書法老勁,不似《黃州寒食詩》那樣變幻多端。清代顧文彬跋中引用前人書評“東坡尺牘狎書,姿態(tài)橫生,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來稱贊此帖書法之妙。蘇軾不計較書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學術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為北宋的書法大家。


    蘇軾在談到自己的書法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正是這種追求意趣的書法風格取向,這種注重書法的表現(xiàn)形式,努力豐富各種對比關系的做法,影響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

 要摹多久才可以臨? 
 
    一般說來,一本帖經(jīng)過三遍“描紅”(或不經(jīng)描紅)、幾遍“影格”,大約三四個月,對帖字的筆法結構已漸熟悉,下筆也有了一定把握,這時就可以開始“臨”了。

學書是臨碑好還是臨帖好?

    碑帖一詞有好幾層含義:第一,作為一般的漢語詞匯,它指的是書法臨摹的范本;第二,在書學術語中,它是指兩種作品傳世形式,碑指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包括墓碑、摩崖石刻、造像題記等,經(jīng)過棰拓成為拓本;帖指書寫在紙絹等質地上的墨跡,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第三,在書學術語中,它還有一層意思,即自晚清以來,經(jīng)過包世臣、康有為等數(shù)輩書家的鼓吹提倡,碑與帖成為中國書法兩大美學流派的代稱,碑指魏碑,以雄渾壯美為特色;帖指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風流,以清新流美為特色。碑學帖學,自成營壘,在藝術追求上各標一幟,判然分明。

   臨碑好還是臨帖好這個問題,歷史上有過爭論,有人認為碑屬于石刻,有刀鑿痕跡,不如墨跡更易看清筆法,這當然是不錯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學書臨帖優(yōu)于臨碑的結論:第一,在中國書法吏上,碑與帖在書體上有不同偏重。書帖的體系,歷來以行草為多,楷書帖不多見,至于隸書、篆書、魏體,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所以我們首先要問想要學什么。如果學行草,臨摹“二王”書跡,自然再好不過;但如果想學隸書,舍棄了漢碑去規(guī)摹清隸,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至于唐楷、魏體,也似應以臨碑為正宗。第二,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流派,談不上孰優(yōu)孰劣;小提琴獨奏與交響樂,都是音樂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何須揚此抑彼;魏碑追求雄渾古莽的“金石氣”,帖派追求妍雅秀麗的“書卷氣”,二者各有千秋,實在難分軒輊。各人愛好不同,可以選擇不同;如果要追求雄壯的陽剛之美而投身于帖學,那無異于緣木求魚,只能徒費時日,反之亦然。第三,書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數(shù),自成家法,無可厚非,但欲以己之所長為天下之必然,卻未必然,我們現(xiàn)在研究書法藝術,應該具有科學的頭腦與精神,破除迷信。透過刀鋒看筆鋒,學書學帖不學碑,都不失為方法,但我覺得不能以此排斥彼;碑學的興起,追求“碑味”的流行,給中國書法藝術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功在千秋,無可否認的。偏執(zhí)于臨帖,反對學碑,這顯然是偏狹的。何況,單就筆法真切而言,帖未必盡真;古代沒有照相制版,名家佳作,海內孤本,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寫,或者上石棰拓;人手勾摹,再準確也有差失,一份《禊帖》,在唐代三人臨摹出三個模樣,即是明證;至于棰拓,年久石傷,肥瘦失真,使書作面目全非,更是無庸多言??纯幢姸嗟摹短m亭》翻刻本,一望便知。因此,我們說,無論碑帖,只要是佳作、佳拓、佳摹,都好;對于有心學習書法的人來說,碑與帖本身的分別并不會影響他的藝術進境。 

學書不臨古人碑帖,以今人為師行不行?  

    中國書法藝術有著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源遠流長。它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規(guī)律法則,并流傳下來大量的優(yōu)秀書作。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已成為人們學書求藝必不可少的取范素材。可以說:學書從傳統(tǒng)開始,取法于古人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從古代碑帖入手,才是學書的正確方法。如若不學古人碑帖,即使寫得不錯,也只是略有收益,事倍功半罷了。那是因為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即為繼承和學習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不斷積累、不斷開拓的過程。古代碑帖中,積累了大量的學書的經(jīng)驗和方法,蘊含了豐富的古代文化思想和藝術精神,從中不僅可以得到正確的習字方法,更能通過研習而得到藝術的陶養(yǎng),使追尋者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

   學書以今人為師,亦無不可。不可否認,許多當代書家在傳統(tǒng)之路上已經(jīng)追尋了很多年,他們畢竟還是把大部分精力花費在篤學傳世的著名碑帖上,否則便不能在藝術上成就大業(yè)。他們所積累的大量寶貴經(jīng)驗,必然會使學書者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fā)。以今人為師,是條治學的捷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靠老師撥正學書途徑及指點法度。當然,一個人的學業(yè),尚需依靠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尤其是在探學古代碑帖時要進行獨立的摸索。

   以今人為師,有耳提面命的益處,正可彌補自學不知所措的不足,更可使學習有關法度的過程具有實感。倘若以今人為師而長期直學老師之書,又不能從其面貌中脫出,則容易阻礙學書者在藝術上的進步。這種以今人為師的方法,則是不可取的。書圣王羲之雖少學衛(wèi)夫人書,但當他游歷名山大川見到許多古今書家的書跡后,“始知學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乃從眾碑學焉。”古人尚能如此,何況今人!   劉文華

何謂臨摹?兩者關系如何?  

    臨摹,摹仿書畫之法。臨與摹有別:摹是以薄紙蒙在范本或影本上照著書寫,通常稱為“寫仿影”;臨是置選帖、范本在一旁(通常是左帖右硯),看著字的點畫、結體和氣勢,仿照書寫。宋代黃伯思《東觀余論·論臨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之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學書必須摹仿”,“欲臨碑必先摹仿,摹之數(shù)百過,使轉行立筆盡肖,而后可臨焉。”學書的步驟一般是先摹后臨。因為摹有字帖、影本作依托,比較容易些。通過摹,鍛煉自己的目力心力和書寫能力,初步掌握帖字用筆和結體的基本規(guī)律。摹帖時,既要注意筆畫的形狀?又要細察字的氣勢神采,做到眼觀、神會、手摹,使之筆筆盡肖,切忌機械地描繪。摹了一段時間后(不宜太長),即應轉入臨帖。臨,比摹難度大,要求高。它是無依托,以自己目力心力所及,用筆寫出字帖、范本一樣的點畫、結構和神采來,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它是把古碑帖和名家好字學到自己手上來的必須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是學習書法的一項基本功。歷代書家沒有一個不是從“臨”中成長起來的。誰肯在臨上動腦筋下功夫,誰就會有大的收獲和成就。臨,包括對臨和背臨。對臨,是面對選帖、范本,照著書寫,所謂“以目導心,以心運手”,追取帖字的效果。背臨,是在對臨的基礎上,熟記帖字的筆意、用筆和結體,不觀帖而臨習之,要求不看帖也能寫出對臨時所寫出的效果來。它是檢驗自己對臨成果和真實書寫能力、進一步加深理解選帖,把所臨帖學到手的有效方法。

   宋代姜夔《續(xù)書譜·臨摹》云:“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也。”這是對臨、摹的利弊和得失的經(jīng)驗總結。摹寫,因為下邊有影格依托,筆隨影走,容易得原帖字的點畫位置和形體結構。也正因為有這種依托,摹寫時往往會忽略筆意的表達。摹了之后,容易忘卻,不易鞏固。臨,是靠自己的目力心力去書寫,較易體現(xiàn)原帖字的筆意,但因為無依托,往往易將原帖字的間架位置寫走形。因此,臨、摹都應“經(jīng)意”,認真對待,先摹后臨,臨中亦可再摹,臨摹交錯,互相結合,興利去弊,取長補短。如此不斷努力,就可化古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 

在臨摹中常遇帖中字有殘缺,嚴重影響對字形的辨認和臨摹,該如何對待?

    字帖中筆跡的殘損和漫漶,并非書作者所為。由于傳世墨跡與碑石的書刻年代距今已甚遠,往往因材料的質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或保管不妥而破損,有些則是人為破壞造成的。因此,給臨摹和辨認帶來了一些困難,是初學者很感困惑的一個問題。

   一般說來,首先要明確:碑帖中字的殘缺并非字的本來面目.即不是古法,也不是藝術美的特定表現(xiàn)形式。因此,殘破的點畫與字形不是取法的對象。

   對這些字,臨習碑帖時要仔細分辨.謹慎下筆,對殘損的字可以放棄,揀清晰的寫。對那些斑駁殘損的點畫,要盡可能還原其本來面目。如若一味去摹仿,就可能將殘破誤認為點畫的形態(tài),從而錯誤地理解了古法。若刻意地追摹點畫的斑駁,而誤認為是“金石氣”,那就很不對了。如:漢《張遷碑》中“友”字上部多了兩豎筆,一撇已形損。臨摹時,要區(qū)別點畫與破損之處,還原點畫的應有形態(tài)。(見圖①)再如:北魏《鄭文公碑》中的“大”字點畫邊邊破損嚴重,多成鋸齒狀。臨摹時,切勿追摹其殘破,應按點畫的基本風貌恢復原有的書寫狀態(tài)。(見圖②)

   書法作品的神形,是其生命的所在。臨摹講形神兼?zhèn)?,是指在能夠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把握其書寫規(guī)律,通過摹寫準確地再現(xiàn)古代書作的外部形態(tài)與內在精神。這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方法,做到心摹手追,才不致局限于對碑帖中殘損字的形態(tài)的機械臨寫和錯誤的追求。  劉文華

何謂“五指齊力”?

    “五指齊力”,是通常采用的“五指執(zhí)筆法”的執(zhí)筆要領,即執(zhí)筆的五指要各司其職,一齊著力,送至毫端。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云:“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子嘗自題《執(zhí)筆圖》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氣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齊力難。”’

    五個指頭在書寫時各起什么作用呢?前人歸結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

    擫(按):大拇指指肚按住筆管的左內側,略斜而仰,好似吹笛時用指撒住笛孔一般,向右外方向起推動作用。

    押(壓):食指的—亡節(jié)端由外方壓住筆管的右前方,與拇指里外相對,夾住筆管,向里向下起推動作用。

    鉤:中指的上節(jié)端鉤住筆管的外側,以加強食指的力量。

    格(頂):無名指的甲肉之際山里向外頂住筆管,使中指鉤向內的力量得到平衡。

    抵:小指緊抵(托)無名指—卜邊,起輔助作用。

“五指齊力”就是要發(fā)揮各指這種“擫、押、鉤、格、抵”的作用,而不可偏廢—指,或獨弱—指,力量不均。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叫特別談到無名指的妙用,強調作書時無名指要得力。他說:“大凡名指之力可與大指等者,則其書未有不工者也。”“蓋作書必期名指得勁,然予煉名指勁數(shù)年,而其力乃過中指?又數(shù)年乃使中指與名指力均,以迄:于今。”因此,學書者應注意加強指法練習,使執(zhí)筆的五指既分—工又合作,自然形成指實掌虛、腕豎、鋒正.從而達到執(zhí)筆穩(wěn)而不死,活而不脫,五指齊力送至毫端。如此,方能寫出筋骨雄強、血肉豐滿的藝術之作。當然,要使筆法雄健,骨肉相濟,還要借助腕、肘、臂的力量。但如果指力不齊、不強,則欲追求的藝術效果是難以實現(xiàn)的。

“執(zhí)筆無定法”,對嗎?

    “執(zhí)筆無定法”,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蘇軾《論書》說“執(zhí)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首出誰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緊的是這句話道出了執(zhí)筆的真諦。

    執(zhí)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里,執(zhí)筆是為了有利于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zhí)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自古以來也未見論“執(zhí)筷”的專著,而論“執(zhí)筆”卻連篇累牘。如論執(zhí)筆的手指數(shù)目,則有“大指中指夾管”、“大、二、三指搦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齊排管上”、“五指齊力”之說。論執(zhí)筆深淺,則有“撮管于指尖”、  “置筆當指節(jié)彎處”之論。論執(zhí)筆虛實,則有“執(zhí)之欲緊”;“死指活腕”、“指實掌虛”之言。論布指疏密,則有“布指欲其疏”、“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指背圓密”之爭。論執(zhí)筆高下,則有“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行草去筆頭二寸一分”、“真一、行二、草三”、“真書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辯。古人執(zhí)筆如此各呈其姿,當代書家執(zhí)筆亦各盡其態(tài):有深有淺,有緊有松,有高有低,何嘗一律?所以我認為執(zhí)筆的確“無定法”。

    執(zhí)筆是為了寫字。字寫得好壞與執(zhí)筆有一定的關系,但絕不是像元代鄭構所說“善執(zhí)筆則八體具,不善執(zhí)筆則八體廢”。執(zhí)筆對于字的優(yōu)劣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天資的高低,人品的優(yōu)劣,學問的深淺,見識的廣狹,用功的勤怠。古今書家執(zhí)筆方法不同,卻都達到高深的造詣,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當然,說“執(zhí)筆無定法”,并不是說想怎樣執(zhí)筆就怎樣執(zhí)筆。依我看,像運動員攥標槍那樣執(zhí)筆恐怕會影響筆的使轉;如果象拿火炬那樣,再虎口向下“作書”也不利于揮灑。我以為這“無定法”之中還應“有法”。既然造物賦于我們的是五指,還是五指都用上為好。執(zhí)筆總要順應生理機能,要舒適、自然、靈活、寬松,不要拘攣、生硬、板滯、僵化。這大約就是所謂“要使虛而寬”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