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生于榮河縣安昌村(今屬臨猗縣)人。1910年考入太原陸軍小學。1912年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陸軍預備學校,兩年后,升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步兵科。1918年畢業(yè)后回山西,被派到獨立步兵第10團任見習官,后升排長、營副、營長。1924年10月,因戰(zhàn)功升任第4旅第8團團長。1925年春,傅作義率領第8團堅守天鎮(zhèn)縣城,被擢升為第4旅中將旅長,旋又升為第4師中將師長。次年,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附蔣反奉,傅作義率第4師守涿州百余日,以“守城名將”蜚聲海內外。 1928年,傅作義被閻錫山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第5軍團總指揮兼天津市警備司令。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zhàn),傅作義被閻錫山任命為第4路軍指揮官,負責指揮津浦線北段戰(zhàn)事。6月,傅部占領濟南,任濟南行營主任。12月率部移駐綏遠。次年1月,任35軍軍長兼綏遠省政府主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傅作義通電抗日。1933年5月23日,傅作義在懷柔牛欄山一帶,率部予日軍以重創(chuàng),史稱“長城抗戰(zhàn)”。1935年4月,傅作義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193611月14日,日軍田中隆吉指揮偽蒙軍5000余人由商都出發(fā),進犯綏遠省紅格爾圖。傅率部迎擊,在百靈廟重創(chuàng)日軍。毛澤東曾發(fā)表賀電,稱綏遠抗戰(zhàn)是中國人民抗日的先聲,并派南漢宸到綏慰勞,贈送“為國御侮”錦旗。 1937年“七七”事變后,傅作義受任為第2戰(zhàn)區(qū)第7集團軍總司令,先后指揮忻口戰(zhàn)役和太原守城戰(zhàn)。1938年,傅作義任第2戰(zhàn)區(qū)北路軍總司令,駐晉西呂梁山區(qū)柳林鎮(zhèn),曾與中共派來的曾三、程子華等會談合作抗日事宜。是年冬,率部進入綏西河套地區(qū),任第8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1945年,升任第12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 1946年,傅作義就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次年任“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1月上旬,傅作義與解放軍簽訂《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xié)議》,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9月,又促成綏遠和平解放。 1949年9月,傅作義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被選為第一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1956年4月,傅作義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965年,傅作義當選為第四屆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