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音頻信息的獲取條件、獲取途徑及選用依據(jù);進一步掌握音頻信息獲取與加工的基本方法;體驗音頻信息在表達、交流中的運用效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學生活動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成就感,為今后學會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小組協(xié)作和主題制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①了解音頻信息的獲取途徑。 ②掌握音頻信息獲取與加工的方法。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本章第一節(jié)中,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聲音表達信息的特點,理解了聲音數(shù)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體會了數(shù)字音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在“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已經(jīng)初步使用過Cool Edit Pro處理音頻信息,因此本節(jié)課仍選用該軟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處理音頻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實例展開,層層引導,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音頻信息編輯和加工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另外也為今后學習多媒體作品制作奠定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紤]到學生普遍對多媒體技術學習有濃厚興趣,學習態(tài)度認真,肯學敢問,但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實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共同獲取知識。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從學生認為最容易使用的“錄音機”入手,錄制一段音樂,親歷音頻采集與加工的一般過程,體會聲音在信息表達交流中的獨特魅力,使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真正為解決學習、生活的實際問題服務。許多學生也知道或已經(jīng)使用過Windows的“錄音機”, 但在使用時,經(jīng)常遇到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我的電腦不能錄音?”其實是學生沒有做好錄音前的準備,如“音量控制”設置等。實際上,Windows的“錄音機”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聲音的采集和簡單的加工,而無需使用專業(yè)的數(shù)字化音頻加工軟件。 教師活動:播放一首mp3校園流行歌曲,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問學生是否想錄制這首歌曲,學生都表示想錄制這首歌曲。接著趁熱打鐵,在教師機上播放歌曲,要求學生在學生機中錄制這首歌曲。 學生活動:錄制完畢,檢查錄制是否成功。 教師活動:幫助那些沒有錄制成功的同學分析失敗的原因,并請全體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①錄制歌曲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②錄音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思考分析之后,得出問題的答案:①錄制歌曲的基本條件是需要相關的軟硬件,硬件是:計算機、聲卡、麥克風、音箱。軟件是:錄音機或者音頻編輯軟件,如Cool Edit Pro等;②錄音前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是要設置好音頻屬性。 教師通過提問“如果我們剛才錄制的聲音文件效果不夠理想,能不能進行編輯和加工呢?”,從而導入新課“音頻信息的采集與編輯”。 2.音頻信息的采集原理 問題1:計算機為什么能采集外部的聲音并進行處理?怎樣實現(xiàn)? 雖然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課中己經(jīng)學過了音頻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并不了解音頻的采集原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并展示聲卡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觀察主機箱,指出聲卡的位置,同時指明各個輸入端口的名稱。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在多媒體計算機中,聲卡是獲取音頻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聲卡上包含記錄和播放聲音所需的元件和電路,如模擬/數(shù)字轉換芯片和數(shù)字/模擬轉換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出聲卡的功能,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上通過給學生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就此進行自主性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自學能力。 3.數(shù)字音頻的編輯、加工 基于對教科書內(nèi)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的理解和分析,無論是選擇錄音機,還是Cool Edit Pro,兩者均是以進一步掌握音頻信息獲取與加工的基本方法,并體驗音頻信息在表達、交流中的運用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高效完成任務的技能為目的。這部分內(nèi)容以操作為主,可以要求學生完成幾個不同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如何利用Cool Edit Pro對音頻文件進行基本的編輯操作,如音頻的選取、刪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任務一:如果要將自己喜歡的一首歌保存到計算機中,想想有哪幾種途徑,選一種或幾種進行操作,填寫教科書第51頁的表3–4。 設置該任務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音頻文件的獲取過程,認識音頻文件的類型、播放時間、文件大小、音頻質量、獲取成本、知識產(chǎn)權等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總結出保存音頻文件的途徑,以及讓學生閱讀教科書配套光盤中的信息道德和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版權問題,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和學習中,正確分析對音頻質量的要求及獲取成本,根據(jù)自己的條件,方便地獲取音頻信息,同時又不會侵犯他人的知識產(chǎn)權。學生完成任務一后,可以展示完成任務較好的同學填寫表3–4的內(nèi)容,供大家溝通與交流。 任務二:要求學生完成主題活動,錄制一個“配樂詩朗誦”的音頻作品。 設置該任務的目的是既要學生鞏固對音頻編輯軟件Cool Edit Pro的基本操作的掌握,又可以實現(xiàn)針對音頻信息處理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實現(xiàn)自我,錄制自己喜歡的詩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激情,從而提高編輯與加工音頻文件的能力。 該任務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選擇關于詩的素材:教師提供關于詩的素材網(wǎng)站。 ②錄制詩朗誦。(技術支持:可以利用“錄音機”程序或“Cool Edit Pro”程序錄制詩,朗誦技巧參考相關學習網(wǎng)站) ③編輯詩音頻文件。(技術支持:關于聲音的選取、刪除、降噪、調整音量大小等,參考教科書第52頁至第55頁的內(nèi)容) ④ 加工配樂。(技術支持:參考教科書第57頁的內(nèi)容加工伴奏音樂,如從原曲中抽取音樂、利用濾波器消除原唱等) ⑤詩朗誦聲音和配樂合成。(技術支持:參考教科書第53頁的聲音的合成設置) ⑥文件保存。(技術支持:參考教科書第54頁的文件保存設置) 該任務中學生采取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要求學生按照以上要求和提示以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錄制配樂詩朗誦的音頻作品。教師隨堂輔導,可以讓任務完成較好的同學當“小助教”,對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加以指導。該任務使學生既能進一步掌握音頻文件的編輯與加工的方法及步驟,又能體驗音頻信息在表達、交流中的運用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高效完成任務的技能。該任務解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頻文件的綜合處理能力,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兩個任務,學生已經(jīng)動手編輯和加工音頻文件的相關實例,但是學生仍然需要了解關于編輯和加工后的音頻文件的質量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評價才是關鍵所在,由此設置了任務三來解決該問題。 任務三:要求學生在班級博客網(wǎng)中發(fā)布自己制作的音頻文件,并根據(jù)音頻文件的評價量規(guī)(見教科書第59頁的表3―5),分析自己和同學的音頻文件作品。 設置該任務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音頻文件的不足之處,有效地編輯和加工音頻文件。實現(xiàn)該任務的方法是:要求學生根據(jù)音頻信息評價量規(guī),對自己或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采取組內(nèi)或師生交流評價等方式,教師展示一些同學的完美音頻作品,并請制作人談談制作音頻作品的體會,并對完成音頻作品的同學予以登記和獎勵。該任務讓學生對衡量音頻文件作品的質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之間合作和交流的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評價能力,使用獎勵機制促進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和原始動力。 本節(jié)課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把音頻信息的處理內(nèi)容轉化為幾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體驗學習的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引導學生置身于數(shù)字音頻的世界,通過親身體驗,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整理、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音頻信息,從而理解音頻信息的采集原理,掌握如何編輯音頻文件的基本設置,并能高效完成對音頻文件的合理加工,切身體驗音頻信息在表達、交流中的運用效果。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保持和遷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總結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要想使用Cool Edit Pro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須熟練地掌握這一工具軟件的使用,當然這是一件辛苦卻又充滿快樂的事情。 |
|
|
來自: 雨虹 > 《高一信息技術教案(多媒體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