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類別龐雜,要一一學全,基本不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只要掌握幾個常用的指標,了解它們的原理,從而舉一反三,就足夠了。其實任何一種技術指標都是從形態(tài)、價格、量、時間這四項出發(fā)的,萬變不離其宗。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指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技術指標只是參考,不能作為買賣的依據。 1、即隨即指標KDJ。隨機指標在計算中考慮了計算周期內的最高價、最低價,兼顧了股價波動中的隨機振幅,因而人們認為隨機指標更真實地反映股價的波動,其提示作用相比比較明顯。一般認為KD二線金叉買入,死叉賣出,80以上為超買區(qū),20以下為超賣區(qū),其余為徘徊區(qū)。 這里我們有六點需要注意:第一,我們經常說的金叉和死叉,指的是KD指標,金叉即K線上穿D線,死叉即K線下穿D線,這點和MA均線的快線慢線有些相似。而J值只是個輔助工具,揭示當前買賣的強度,大于100為超買區(qū)域,意味著多方已經力竭,準備出貨,小于0為超賣區(qū)域,意味著空方開始力竭,準備做多;第二,KDJ一般只用于短線,對于長期趨勢基本沒作用;第三,經常使用KDJ指標的人就會知道,金叉位置越低越好,而死叉的位置越高就意味著殺傷力越大。而如果金叉和死叉出現(xiàn)在20到80這個中間區(qū)域,其作用基本可以忽略;第四,與MA均線一樣,在第二次金叉的時候效果較好;第五,與MA均線一樣,K線和D線一起向上出金叉時更為有效,K線和D線一起向下時出的死叉道理一樣;第六,我們看到基本上所有的軟件KDJ的參數都是(9,3,3),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針對不同股性的股票,其參數應該是隨之變動的。而且經實際驗證,(9,3,3)這種參數所帶來的成功概率并不高。為此,有人將參數改為(21,3,3),理由是“股價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21天日牛市漲13天跌8天,熊市中漲8天跌13天”,并認為經過改動后適合做中長線。
2、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筆者一直將MACD稱為MA和KDJ的雜交品種,因為它綜合了兩者的共同性質。KDJ指標筆者基本不看,但MACD指標還是要看的,而且在實戰(zhàn)過程中成功率比較高。利用MACD測市,能夠幫你判斷目前的市道是牛市還是熊市。利用MACD觀察自己的個股,能夠幫你判斷你的股票中長期趨勢的走向。MACD就是利用快速移動平均線與慢速移動平均線之間的差離(DIF)現(xiàn)象,作為研判行情的基礎,然后再取其9日平滑移動平均線即MACD值或稱為DEA值。因此,MACD的實質就是運用快速移動平均線與慢速移動平均之間的聚合與分離狀況,經過平滑計算,來研判買進時機與賣出時機。 這里我們有六個使用原則:第一,DIF與DEA在0軸線之上,市場趨向為多頭市場。兩者在0軸之下則為空頭市場。DIF與DEA在0軸線之上時,一切的新入市策略都以買為主,DIF若向上突破DEA,可以大膽買進,向下突破時,則只適宜暫時獲利了結,進行觀望。DIF與DEA在0軸線以下時,則要進行觀望了,DIF若向下跌破DEA,應該及時賣出止損;第二,當股票價格已經出現(xiàn)一段上漲后,再度創(chuàng)出新高時,此時DIF與DEA沒有出現(xiàn)新高點,要防止股價見頂。相反,當股票價格已經出現(xiàn)一段下跌后,再度創(chuàng)出新低時,此時DIF與DEA沒有出現(xiàn)新低點,要注意股價見底;第三,高價位時,兩次死叉要防止大跌;低價位時,兩次金叉要注意止跌;此時的成交量或者反向的消息面對股價影響特別大;第四,當大盤處于牛皮盤整時,股價上下波動不大,MACD指標準確率較高;同時用MACD指導操作還應該多考慮與成交量 KDJ的組合;第五,隨股價上升MACD翻紅,即白線上穿黃線(先別買),其后隨股價回落,DIF(白線)向MACD(黃線)靠攏,當白線與黃線粘合時 (要翻綠未翻綠),此時只需配合日K線即可,當此時K線有止跌信號,如:收陽、十字星等。(注意,在即將白黃粘合時就要開始盯盤囗,觀察賣方力量),若此時能止跌稱其為“底背馳”。底背馳是買入的最佳時機!反之,當股價高位回落,MACD翻綠,再度反彈,此時當DIF(白線)與MACD(黃線)粘合時[要變紅未變紅]若有受阻,如收陰、十字星等,就有可能“頂背馳”是最后的賣出良機!此時許多人以為重拾升勢,在別人最佳賣點買入往往被套其中;第六,根據股票各自不同的股性,可以更改MACD的參數。
 3、能量潮O(jiān)BV。熟悉筆者的人應該都知道,筆者非常注重成交量,因為量是價的先行,成交量是股市的靈魂所在。OBV利用股價和股票成交量的指標來反映人氣興衰,人為地按照股價的漲跌將成交量為正負,并進行累加運算。大家打開OBV的圖形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指標相當簡單,但作為買賣的參考還是非常有幫助的。當OBV線下滑,而股價上升時,說明買方力量薄弱,投資者應考慮賣出;如果OBV上升,而股價下跌,表明有人逢低接盤,可適當買進;如果OBV累計值由正轉負時,表明股市整體走低,應賣出股票,反之則相反;如果OBV正負值轉換頻率高,投資者應注意觀察股市此時的盤整行情,擇機而動。正是因為該指標過于簡單,變數很大,所以該指標必須結合其他指標才能更有效。有人將其與MACD等指標合用,效果相對更為理想。
 4、布林線是BOLL。很多人將布林線成為“揭示股價運行軌跡的大使”,其原理是先計算股價的“標準差”,再求取股價的“信賴區(qū)間”。該指標由壓縮的K線以及三根線組成,這三根線分別是上軌線、下軌線和均價線。有時候想想也真神奇,就這三根線,就把股票的走勢給框定了,上漲也有限制,下跌也有限制,對于我們判斷行情非常有幫助。布林線一般的應用規(guī)則是,當股價向下?lián)舸┲尉€的時候買點出現(xiàn),而向上擊穿阻力線賣點出現(xiàn)。而平均線是考驗一個趨勢(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或是盤整)是否得以繼續(xù)的重要支撐或阻力。當布林線由收口轉至開口時,表示股價結束盤整,即將產生劇烈波動,而股價的突破方向,標志著未來趨勢的運動方向。也即,股價向上突破阻力線,則是一輪上升趨勢,反之,將是下跌趨勢。同時。平均線與阻力線(或支撐線)構成的上行(或下行)通道對于把握股價的中長期走勢有著強烈的指示作用。 具體使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五點:第一,運行方向的辨別。當布林線的帶狀區(qū)呈水平方向移動時,可以視為處于“常態(tài)范圍”。此時,股價向上穿越“上限”時,將形成短期回檔,為短線的賣出信號;股價向下穿越“下限”時,將形成短期反彈,為短線的買進時機。而當帶狀區(qū)朝右上方后右下方移動時,則屬于脫離常態(tài)。當股價連續(xù)穿越“上限”,暗示股價將朝上漲方向前進;當股價連續(xù)穿越“下限”,暗示股價將朝下跌方向前進;第二,一次跌破或突破效果一般,而股價連續(xù)幾次跌破下限才是最佳買點,連續(xù)幾次突破上限為最后逃命機會;第三,收盤價跌破下軌,表明支撐強勁,有產生反彈的可能,在相應下軌之上可擇機考慮買入。收盤價跌破中軌,此時一旦在中軌處受到支撐并堅挺,則中軌亦為支撐帶,買入信號。收盤價漲過上軌:表明壓力強勁,有產生回檔的可能,在相應上軌之下可順勢拋出。收盤價漲過中軌:此時一旦在中軌處感到壓力并疲軟,則中軌處于壓力帶,賣出信號;第四,在上漲初期,由于在開始突破的前幾個交易日內股價一般走勢較強,在觸及布林線的上軌后,常常是以橫盤強勢整理來消化技術上的壓力,或改為貼近布林線上軌運行,而不出現(xiàn)回調,此時若在上軌附近賣出后,卻不一定能夠再有較好的價位回補,此時很容易錯過中線收益的機會。在下跌趨勢剛開始時亦然,股價短時間經歷急速跌穿下軌后,可能改為緩跌或橫盤修正,此時進場搶反彈卻可能陷入被套的困境。不過上述兩種情況下,布林線可與SAR停損指標配合使用,以達到取長補短,增加勝算的投資效果。
5、買賣意愿指標BRAR。BR指標又稱買賣意愿指標,同AR指標一樣也是反映當前市況下多空雙方相互較量結果的指標之一。它們的區(qū)別在于AR指標是以當日的開盤價為均衡價位,而BR指標選擇的是前一天的收盤價。雙方的分界線是100,100以上是多方優(yōu)勢,100以下是空方優(yōu)勢。BR值的波動較AR值敏感,當BR值在150-300間波動時,屬盤整行情,投資者應保持觀望。當BR值高于400以上時,股價隨時可能回檔下跌。此時,投資者應選擇時機賣出;當BR值低于150時,股價隨時可能反彈上升。此時,投資者應選擇時機買入。一般情況下,AR可以單獨使用,BR則需與AR并用,才能發(fā)揮效用。具體應用及研判的法則如下:第一,AR和BR同時急速上升,意味著股價峰位已近,持股者應注意及時獲利了結。第二,BR比AR低,且指標處在150至100以下的區(qū)域,投資者可考慮逢低買進。第三,BR從高峰回跌,跌幅達1或2倍時,若AR無警戒訊號出現(xiàn),應逢低買進。第四,BR急速上升,AR盤整小回時,應逢高賣出,及時了結。該指標雖不適合捕捉到大底部,但是靈活運用該指標,卻能夠抓住局部底部,特別適合做反彈。 6、傻瓜指標SAR。SAR是為了避免過分貪心而設置的一種技術指標,它的基本的思想就是到了某種情況,就必須買入或賣出了,不能再等下去,期待更低或更高的價位。以紅點代表買入信號,綠點為賣出信號,一般用來預測市場運行趨勢。用該指標對于判斷個股走勢作用不大。有人曾經歷過并記錄在個股上有關“SAR”指標的奇特現(xiàn)象。在一只股票上,日線“SAR”指標的紅點和綠點成絕對對稱分布,出現(xiàn)的紅點數目和綠點數目相同。如果在某只股一兩次出現(xiàn)這種對稱現(xiàn)象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它奇就奇在這種對稱是連續(xù)出現(xiàn)。我曾經在G常林(600710)上見過這種現(xiàn)象:時間大概是在2000年3月至6月間。開始時“SAR”指標出現(xiàn)3個紅點,然后是3個綠點,以后依次是很有規(guī)律的5個紅點、5個綠點;8紅點8綠點;12紅點12綠點…. ,好像我們中學時學過的排列組合的遞增數列,這種連續(xù)對稱現(xiàn)象大概有4次以上,如果把其中每次出現(xiàn)的紅點或綠點數目與上一次相減,你會得到有趣數字:2、 3、4…遵循這種規(guī)律,我當時能準確預測出常林什么時候出現(xiàn)紅點,什么時候出現(xiàn)綠點,下一次的紅、綠點數目。
大概莊家嫌跟風盤太多,震倉過程中也很無聊,于是畫線練練手,才出現(xiàn)這種經典圖形。震倉還是管用的,跟風盤還是被抖掉許多。這個莊家手法老到,在拉升的最后兩個交易日,突然虛晃一槍,股價大跌,從而改變紅綠點的規(guī)律分布,突然改變打得我們措手不及,慌亂中降低一些倉位。但隔天該股連續(xù)漲停,短短幾個交易日從11元到22元翻了一番。在實際應用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不一定非要到了股價突破了SAR才采取行動,可以提前;第二,應用SAR最為重要的是明確當前是處于什么大環(huán)境。是上升還是下降,在股價為盤整局面時,SAR是不能使用的。 篇幅問題,時間和精力的問題,筆者不可能將所有的指標全部講完。而且指標的實戰(zhàn)運用非常繁雜,筆者也沒有這個信心一一講述到位,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見可以留言指正。除了上述六個指標之外,還有威廉指標、DMI動向指標、BIAS乖離率、RSI相對強弱指標、CR中間意愿指標等常見指標。但是細心的股民朋友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指標其實都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圍繞著形態(tài)、價格、量、時間這四項推算。最后建議兩點:第一,找出各個指標的共性,以便更容易地記住,比如 KDJ和RSI基本一樣;第二,選出一到兩個自己喜歡的指標,然后努力鉆研,求精而不求多。 技術分析本是個虛擬的東西,經不起認真的考驗。很多人可能喜歡找反例,筆者還是勸你別浪費時間和精力了。因為這本是一個參考工具,你硬是把買賣的責任交在它們身上,結果自己自己吃虧。權當豐富自己的看盤經驗吧,真正要把握好買賣點,還要多關注國家各種政策、宏觀經濟的發(fā)展、公司的業(yè)績、行業(yè)及企業(yè)的各種信息、心理層面等等。任何武林高手都是先博覽群經,然后找出適合自己的武功招數。股市也是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