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鑲嵌于星海音樂廳交響樂廳內的管風琴為現今全東南亞最大的巨型管風琴,價值近1000萬人民幣。管風琴重40噸、寬14米、高9米、深5米,十足是一座三層高的樓房!它擁有樂管近7000根,既有金屬管,也有木制管;最大的,可讓一個成人鉆過;最小的,比筷子 還小。它的表現能力十分豐富,音域寬廣,演奏效果可以與一支大型交響樂隊相媲美,有“樂器之王”的美譽。僅從震撼的音響效果來看,這已經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欣賞歷程! The Organ in Guangdong Xinghai Concert Hall is the biggest one in East and South Asian. It costs close to 10 million RMB. It’s 40 tons weighty, 14 meters wide, 5 meters deep and 9 meters high, which is in the same size as a three-floors building. There are 7000 music-tubes, some are metal, and the other are wooden. The biggest tube is big enough for a man to dig into, while the smallest on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chopstick. Its voice is extensive that sounds as the music from a symphony. That brings it a good fame named “the king of instrument”. 管風琴的由來 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風琴是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fā)音,而管風琴是靠銅制或木制音管來發(fā)音。早期演奏管風琴通常需要兩人搭檔,一人演奏,一人鼓風。后來管風琴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依靠人力鼓風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就開始用機械設備來鼓風,因而又發(fā)展出了更復雜的鍵盤機械結構——因為巨大的風壓,用單純的人力已經不可能壓下鍵盤了。 管風琴是樂器歷史中構造最復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的樂器,是一架雄偉,恐怖的機器。 管風琴是一件純粹的宗教(基督教)樂器,一般和擁有它的教堂或歌劇院同時建造——因為管風琴的結構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結構之上。也因此,管風琴沒有明確的規(guī)格限制,根據教堂或歌劇院本身的規(guī)模和經濟實力來決定管風琴的大小。管風琴屬于簧片類樂器中的自由簧樂器,演奏方法類似于其它的鍵盤樂器。音域極寬廣,一般都使用用數層的鍵盤,腳下還有腳踏鍵盤,由許多根的音栓來控制具體的音高,高音部以高音譜號記譜,低音部以低音譜號記譜,腳踏鍵盤部分以倍低音譜號記譜。管風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飽滿,尤其適合在莊嚴的氣氛中演奏嚴肅神圣的宗教音樂。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每個小鎮(zhèn)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jié)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zhèn)。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管風琴體積龐大,最大的高達十幾米,有三萬多根音管,七層鍵盤,演奏時發(fā)出宏大壯闊的音響。 羅曼•羅蘭寫克里斯朵夫第一次聽到管風琴的聲音,“一個寒噤從頭到腳,像是受了一次洗禮。”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在大西洋城一個禮堂內。 管風琴從何而來?如何形成?這樣基本的問題卻是讓人難以回答。雖是如此卻有個浪漫的神話來填補這一個空缺。相傳風琴源自「牧神所吹的笛子」,而這蘆葦笛正是他所暗戀之人,也就是河神的女兒Syrinx所變成的。原來Syrinx想逃避牧神的追求,求父親將自己變成蘆葦,牧神在不知情之下割了蘆葦編排成列吹奏,以慰思慕之情。就這樣Syrinx這樂器被引申為風琴的始祖;其特征是由一組不同音調的蘆笛(管笛)組成,由吹氣產生聲音。 然而歷史上更能確定的是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埃及與羅馬人所稱呼的“Hydraulos"這個樂器,它由古希臘的亞歷士山大城(Alexandria)工程師克提西比奧(Ktesibris)所發(fā)明的水壓控制風箱的風琴(Wasserorgel),可稱為最早的風琴了(康謳 536、867)??脊艑W者曾在迦太基廢墟中找到一個水壓控制風箱的土制模型;另外在主后1931年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的阿奎庫(Aquincum)亦找到真正樂器的部分殘骸。這些資料進一步的讓我們了解此樂器的更多細節(jié),這種管風琴并不屬于音量大而吵雜的樂器,最早時是專為家庭使用的。 直至羅馬時代,風琴大多是流行在貴族的娛樂樂器,仕紳們平時就以風琴為禮物互相饋贈,所以在樂器制作技巧上就有些停頓下來,不過在裝飾上卻是相當華麗。主后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與西羅馬,在西羅馬的世界里風琴隨著戰(zhàn)亂逐漸被人遺忘,但在東羅馬風琴依然流行于貴族之間。主后757年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Copronymus V)送一臺金、銀鑄造的管風琴給歐洲法蘭克丕平國王(Pepin)。值得注意的是這臺風琴從東羅馬傳至西方世界;從六到九世紀之間,風琴逐漸傳遍了羅馬、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地。 管風琴相關知識 概 述 管風琴是一種鍵盤樂器,屬氣鳴樂器類的混合型樂器?,F代管風琴在所有機械結構的傳統樂器中,是體積最龐大、結構最復雜、、性能最多的樂器。管風琴的種類很多,小的只有一只手提箱那幺大,如歐洲過去常被街頭乞丐行乞用的手搖管風琴。正規(guī)管風琴都很大。這里介紹的,主要是正規(guī)管風琴。 管風琴有臺階般的多層鍵盤,有用手彈的鍵盤,還有用腳踏的鍵盤。手鍵盤少則2層,一般為4-5層,多的有6-7層;腳鍵盤一般為1層,也有2層的。在鍵盤周圍,還有許多變換種種音色、音高、音量和多種音響效果的音栓與踏瓣等裝置。音栓少則數十數百個,多則一、二千個。這許多鍵盤和音栓均由一人彈奏和操縱。管風琴的發(fā)音“器官”,是多種不同結構和長短的音管。最大的管風琴有上萬支音管,最長的低音管達64英尺,直徑近3英尺,象根大煙囪;最短的高音管只1/3英寸,象支小哨子。琴鍵和音栓通過復雜的杠桿系統,新式的通過復雜的電路系統,控制哪些音管發(fā)音、哪些音管不發(fā)音。最多時可使約2700多支音管同時發(fā)音,聲聞數公里之外。使大量的音管發(fā)音需要足夠的風力,過去用風箱靠邊人力鼓風,大型管風琴常備有幾十個象棺材般大的風箱,同時由十多以至幾十名強壯勞力踩水車那樣鼓動風箱送風?,F在則多數用電力鼓風機。 這樣巨大的樂器,都是和高大的廳堂構筑在一起,固定于講臺或舞臺后墻上。成排的音管高聳林立,有三、四層樓房那幺高。如建成不久的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管風琴,有200多排共1萬多根音管,整個樂器高達15米、寬14米、進深7米,重約37噸。耗資百余萬美元。 管風琴的音域最寬達九組;音量變化幅度大,聲聞數里之外;音色變化多,除管風琴多種特有的本色,還能模擬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色,以及傳統樂器之外的所謂“天上人間”的各種音響。 很久以來,管風琴在歐美主要被用于宗教音樂,幾乎所有教堂都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文藝復興期以后,尤其是18世紀后,出現不少杰出的管風琴作曲家和演奏家,巴哈尤為其中最突出者,亨德爾、海頓、莫差特、貝多芬、門德爾松、李斯特、勃拉姆斯和圣桑等,都有管風琴作品,其中多數人還是演奏能手。從16世紀以來,還有不少專門的管風琴作曲家。管風琴音樂作品數量之多,在鍵盤樂器中僅次于鋼琴。至今,歐美有些國家還常舉行管風琴音樂會。自16世紀以來,歐洲有些國家和后來的美國,均設有專門的管風琴制造學校,一些較大的音樂學院設有管風琴演奏專業(yè)。 中國有些城市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中,也設有管風琴。但是管風琴音樂在我國未得到發(fā)展。近年北京先后從捷克和美國進口了兩套中型管風琴,分別安置于音樂廳堂。 構 造 19世紀中期以前建造的管風琴,其通過鍵盤和音栓操縱音管發(fā)音的機構,都是稱為軌桿機(tracker action)的一套杠桿系統。其后,利用風動和電動的操縱機構漸被普遍采用。20世紀中期以后,軌桿機即趨淘汰。晚近多數改為電傳動。 18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以前,管風琴和鐘表曾被看成最復雜的機械裝置。莫差特曾稱贊管風琴是“人類智能和技術的勝利”。 管風琴的基本構造,簡述于下: (一)發(fā)音系統 音管(pipe)是管風琴的發(fā)音器。管風琴上通常有兩種音管: 1. 哨管(flue pipe ) 基本上和哨嘴笛(豎笛或木笛)發(fā)音原理相似,但結構有所不同。哨管豎立裝在氣室上,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為管體,其長度占全長的大部分;下部為較短的錐形體,稱為管腳,即為哨嘴。在管體和管腳相連的管壁一側,開有一條長方孔(象平常吹的哨子),稱為嘴孔。嘴孔的兩條長邊為嘴唇 ,上端(即靠管體一端)為上唇,其邊緣呈刀刃形;下端(靠管腳一端)為下唇。管內,在管體與管腳連接處,有一個三角形的攔格,其上平面(處于管子的剖面位置)與下唇緣平齊(處于同一水平面),兩者之間有一條窄孔,稱為哨道。攔格從哨道孔往下為傾斜面,這就使哨道孔下面的一段管腔逐漸擴大。 哨管的發(fā)音情形是這樣的:空氣由氣室進入哨管下端入口后,流經哨道孔而沖擊上唇的銳邊,激發(fā)管內空氣柱振動。管體的長短,決定音的高低。在管體頂端裝有一個能上下調節(jié)的套筒或堵頭,稱為調音滑管,可略調整管體的長短。 哨管有方管(一般為木質)和圓管(一般為金屬),還有開管和閉管等多種結構,能產生不同音色。 2. 簧管(reed pipe) 是一種管內裝有簧片的音管?;晒軆鹊幕善c簧風琴的自由簧不同,為拍簧?;晒艿幕善且粭l舌狀銅片,自由端略有點翹起,另一端固定于一根比簧片長的、剖面為半圓形銅管的有長孔的平面一側,半圓銅管稱為簧舌管?;缮喙艿南露耍椿缮嗟淖杂啥耍┦情]孔的,上端(即簧舌的固定端)是開孔的。裝有簧舌的簧舌管,系裝在簧管下部內的一小段堵木孔內,簧舌管裝有簧舌的下端露出于堵木之下。 簧管的發(fā)音情形是這樣的:當氣流從氣室進入管下端的入口后,因為簧舌管的下端是閉孔,周圍也被其上的堵木阻塞,故氣流只能從簧舌自由端和簧舌管上的簧舌孔之間的縫隙通過,從而激發(fā)簧舌振動。氣流繼而從簧舌管上端的開孔進入管體,激發(fā)管腔內空氣柱振動。這里決定音高的,主要是簧片;空氣柱振動起共鳴作用。在簧片近根部有一可升降調節(jié)的調音鋼條,藉以控制簧舌的振動長度,調節(jié)音高。管體長度在音高上對簧片是從屬關系。 簧管一般是金屬管,管體有圓柱形和倒圓錐形等,多為開管。多種結構和形狀的簧片及管體,能產生多種不同的音色。 3.管列(rank或stop) 管風琴中的大量音管,系按長短和種類排列,每排音管稱為管列。大型管風琴中的管列多達一、二百排。設置這幺多管列,除出于產生從低到高的音階的需要,更多的是用于產生繁多的音色變化。彈奏時需要哪些管列發(fā)音或不發(fā)音,均由音栓控制。 (二)供氣系統 傳統管風琴的供氣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 氣室(wind box或wind chest) 氣室為一方形或長方形的箱體,內有多層隔板,最上面一層為尾板,成排音管的管腳下端即插入此板的孔中;尾板下面有一層頂板,其上有與尾板對應的孔;尾板和頂板之間有一條可推進拉出的滑板,其上也有與上述兩板對應的孔。操縱音栓通過一套杠桿機構使滑板進出,從而可使上述三板與音管相通而發(fā)音,也可抽動滑板使三板的孔互不相通而不發(fā)音。 在氣室的上述三板之下,相隔不大的空檔還有一層隔板,板上有個方孔,孔上有個可轉動啟閉的閥板,閥板的動作與琴鍵相連。當按下琴鍵時,通過一套杠桿機構使閥板開啟,氣流即可通往音管。 在上述有閥板的隔板之下,相隔不大的空檔,即為氣室的底板。底板有孔通氣室外。 氣室上安插有成排或若干排管列。粗而長的最低音管,每根管有一個單獨的氣室。氣室的工作情形是這樣的:氣流從氣室的底板孔進入氣室,拉出有關的音栓使滑板與下面的頂板及上面連接音管的尾板三者的孔相通,再按琴鍵使閥板打開,氣流即通過閥板孔和以上三板的孔進入音管。 2. 儲氣箱(reservoir) 為一方形箱體,上下板均有通風口,分別通往氣室和風箱。儲氣箱儲存一定容積的由風箱供給的氣量,以保證音管發(fā)音之需。 3. 風箱(bellows) 傳統管風琴的風箱由一個儲氣大風箱和一對鼓風小風箱(feeders)結合在一起組成,和常見的簧風琴上的腳踏風箱相似。藉人力往復輪番鼓動一對小風箱,空氣即進入相鄰的大風箱;由大風箱通往儲氣箱;再由儲氣箱通往氣室。此即整個供氣系統。 20世紀中、后期以來,逐漸采用電動鼓風。 (三)控制系統 管風琴的控制系統是指鍵盤、音栓和音管之間的聯系機構,彈奏者操縱鍵盤和音栓,即通過這些機構控制音管發(fā)音。傳統管風琴,在20世紀中期以前,控制系統為杠桿結構的軌桿機(tracker action)。19世紀中期以后,相繼出現壓縮空氣傳動機(pneumatic action)和電力傳動機(electric action)。20世紀中期以后,不再采用軌桿機,普遍采用電力風動機(electropneumatic action)。 但在現存的管風琴中,軌桿機的仍占多數。一臺軌桿管風琴(tracker organ)上的軌桿機,由兩套杠桿系統組成。每套杠桿系統由一些頂桿(sticker)、連桿(tracker)、翹桿(backfall)和閥板(pallet)等桿狀零件構成。這兩套杠桿系統系按笛卡爾坐標交叉動作相互配合。即要使音管發(fā)音,必須拉出某音栓和按下琴鍵。橫坐標(x)表示按一琴鍵,縱坐標(y)表示拉一音栓,在幾何學上要求被指定的兩個數(x和y)相交于一點,才得出結果——發(fā)出所要求的音。 電力風動管風琴(electropneumatic organ)的每根音管,均有其各自的閥門。閥門系裝在一個皮風囊(pouch)上。風囊充氣后,閥門即關閉;風囊排氣后,閥門即打開,音管隨即發(fā)音。在這種機構中,當按下一個琴鍵時,會使一條讓磁鐵作功的線路關閉。磁鐵上微小的電樞的作用,有如一個風動的閥門,除非被音栓機構攔截,所有風囊內氣體的排放均由琴鍵控制。同樣,拉出一個音栓,排出一個信道內的氣體,即使琴鍵機構起作用。如同軌桿機的情形一樣,只有當琴鍵和音栓機構相交于直角時,音管才發(fā)音。這類電控機構的管風琴,尚有多種形式。 (四)彈奏部分 管風琴的彈奏部分包括彈奏者直接按觸的鍵盤、音栓、強弱音踏瓣和風壓、電壓指示器等。這些供彈奏者手腳操縱的鍵、鈕、桿、板等形狀的零件,均集中布置在一個象大酒柜似的彈奏臺(console)上。 為說明彈奏部分的性質,先對一些有關的專用術語簡釋如下: 英尺(音)foot(tone)。 在管風琴上,傳統上采用英制長度單位——英尺,標示音栓和鍵盤控制的音管的發(fā)音高低。在多數音栓上除有表明某種音色的名稱文字外,還有32′,16′,8′,4′或2′等等數字符號,此即指示用該音栓時所發(fā)音的高低。英尺數來自音管的長度,這個長度與音高并不精確對應,是大約數。約8′(8英尺)長的開管,發(fā)C音;其一半長4′(4英尺)的,高一個八度,發(fā)c音;加倍長16′(16英尺)的,低一個八度,發(fā)C1音。依此類推。這個長度是指該音栓的管列中最長的、即最低的那支管的長度和音高,也是指整個該管列的音高。除上述八度關系的音栓,還有其它音程的音栓。如2 2/3′(二又三分之二英尺)音栓,即為4′音栓的第三諧音(十二度)。若這兩個音栓同時拉出,按c鍵時即同時發(fā)c和g1兩音。 標準音高或音栓(normal pitch or stop)或同度音高或音栓(unison pitch or stop)?,F代管風琴標準手鍵盤音域為C—c4,第一(最低)音C為8′音。如果彈奏時用8′音栓,那幺按鍵所發(fā)實音均與各該鍵的音名是一致的,亦即同度的。按C即發(fā)C;按c即發(fā)c。這和鋼琴上的發(fā)音情況相同。即稱為標準音高或同度音高。如果拉出4′音栓,按C鍵即發(fā)c,就是實音要比原該鍵音名高八度;若用16′音栓,按C鍵即發(fā)C1。依此類推。 尺度(scaling或scale,在此非指“音階”),是指音管的直徑(或圓周)與長度之比。長度相同直徑不同的音管,產生的音色不同。在管風琴音管上利用這一原理(約自15世紀始),作為音色變化的方法之一。這主要用于哨管;在簧管上還利用改變簧片尺寸和管體形狀等方法產生不同音色。 風壓(wind pressure)。在一臺管風琴上,對某些不同音管的送風壓力不盡相同。如通常給簧管的風壓要比給哨管的大一倍,給有些粗大簧管的風壓甚至八倍于哨管。彈奏中利用風壓的變化,還可產生強弱音和顫音等效果。 對組成彈奏部分的鍵盤和音栓等的性質,分別簡要說明如下: 1.鍵盤 一臺管風琴上通常有用手彈的和用腳踏的兩種鍵盤。琴鍵的形狀與排列和鋼琴相似。 手鍵盤(manual)。管風琴上至少有兩層手鍵盤,四、五層的也較常見,還有多達六、七層手鍵盤的。各層鍵盤依次排列成臺階狀。每層鍵盤的標準音域為61鍵(整五組),皆為C-c4。每層鍵盤各自控制一套各有其音響特性的發(fā)音系統。也就是說,一臺有多層鍵盤的管風琴,實際上是由多種不同特性的單元管風琴組合在一起構成的。組成一臺完整管風琴(full organ)的分部管風琴,通常有以下幾種: 大鍵盤(great organ),或稱大管風琴鍵盤(great organ manual,下同),這是最重要的基本部分,發(fā)音結實而有力。 強弱音鍵盤(swell organ),這部分管風琴的音管裝在強弱音箱(swell box或expression chamber)內,箱體的一面有若干能翻轉啟閉的窗(shutter)。窗的開度大小通過一個強弱音踏板(swell pedal),又稱表情踏板(expression pedal)予以控制,從而使發(fā)音增強或減弱。有兩層手鍵盤的管風琴,第一層為大鍵盤,第二層(上一層)為強弱音鍵盤。 伴唱鍵盤(choir organ或positive organ,后一名稱尚指一種中世紀的小型管風琴),這部分鍵盤有發(fā)音柔美的特點,主要用于合唱伴奏。有三層手鍵盤的管風琴,第一層為伴唱鍵盤,第二、第三層依次為大鍵盤和強弱音鍵盤。 獨奏鍵盤(solo organ),這種鍵盤近處有一些具有管弦樂效果的音栓,適合獨奏用,不適于為其它部分管風琴伴奏或混合使用。有四層手鍵盤的管風琴,獨奏鍵盤位于上述三層之上,即第四層。 回聲鍵盤(echo organ),發(fā)音有似從遠處傳來的效果。有五層手鍵盤的管風琴,回聲鍵盤位于往上數第五層。 腳鍵盤(pedal organ),通常為一層,不少管風琴也有兩層腳鍵盤。標準的腳鍵盤音域為32鍵(兩組半),名義上為C-g1,實際發(fā)音要低八度。鍵桿比手鍵盤長、粗且間距大。 如上所述,各層手鍵盤的音域均為五組,加上腳鍵盤共達六組,實際還有超出六組范圍的管列,利用音栓可使這些超出原鍵盤音域的管列由原鍵盤控制發(fā)音。這樣管風琴的實際音域常寬達整九組,從C2至c6。為所有樂器中音域最寬廣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