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寶盈震源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
摘要: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假說,只是震源“板塊斷裂說”的一種信息增殖的典型范例,是一種交換信息,而不是地震的結構信息。我們是贊成張寶盈等同志參與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爭鳴的。我們的大地震“膺大型強子對撞機說”,也是屬于非“板塊破裂說”地震軟件類型。 關鍵詞:電磁現(xiàn)象 張家春實驗 點源論 線源論 大型強子對撞機 一、張家春實驗 《綿陽日報》2008年7月2日“5.12記憶”專欄,發(fā)表綿陽日報和石家莊日報聯(lián)合報道組記者王俊卿與趙速中采寫的文章《教室那道門,竟成了生死線》,記敘了北川中學初二(1)班學生歐洋多同學對5.12大地震時,初二物理老師張家春為了救他們,在教室里把門撐住,讓大家趕快跑,并扶推弄出來了很多同學,而自己被埋在了廢墟下,以及那堂《磁現(xiàn)象》課中的“自轉的指南針”現(xiàn)象的追述。這里我們不準備評論張家春老師的英勇行為,而是把5.12大地震毀了北川中學初二(1)班20多名學生及張家春老師生命的“磁現(xiàn)象”提出來,命名為“張家春實驗”,以示紀念。 歐洋多的講述是: 5月12日下午14時15分第一節(jié)課,北川中學初二(1)班上物理,學的是第九章第一節(jié),叫《磁現(xiàn)象》。課堂上,物理老師張家春老師講到了地磁場。當時,同學們沒想到地磁場會跟地震有什么關系,但課堂上突然自轉的指南針,讓大家明白了這兩者之間肯定有關聯(lián)。情況是, 踩著上課的鈴聲,帥氣的物理老師張家春抱著教材和教學器材進了教室。 在第九章前面,有一張極光的圖片。張老師先講了極光是怎樣形成的,接著講到了地磁場、地球的兩極以及指南針。張老師先讓同學們看了幾個不同形狀的磁鐵,又拿出了教學用指南針——在一根細鐵棍兒上頂著一塊被磁化的小鐵片,上邊標著兩極。張老師撥了一下小鐵片,讓它轉了起來。張老師說等它停下來的時候,S極指的方向就是南方。說完,他轉身在黑板上寫這一節(jié)需要我們注意的幾個要點。同學們都清楚,老師說的肯定沒錯,可還是懷著極大的好奇心,盯著那越轉越慢的小鐵片,看它停下來S極會不會指向南方。小鐵片越轉越慢,快要停下來的時候,突然好像又有人撥了一下,加速自轉起來!指南針為什么會突然自轉呢?就在學生們都感到納悶兒的時候,歐洋多放在課桌上的碳素筆,突然跳了兩下。地震了,大家覺得好玩兒,都在笑。正在黑板上寫字的張老師應該也感覺到了,他頓了一下,接著又寫。在北川,小地震經(jīng)常有,大家好像都已經(jīng)習慣了。這時候,好像有人在敲教室的前門。蔣敏同學的座位離門最近,她站起來,隔著桌子伸手將門拉開,可外邊并沒有人。 接著,大地開始左右搖晃,同學們紛紛驚叫起來。剛打開的教室門不停地晃動,打開,又關上,再打開,再關上。 張家春老師教學的那個班在舊教學樓的1樓,地震時有40多人得以逃生,地震后,這幢5層的教學樓變成了3層,張老師和20多名學生跟1、2樓的樓體一樣,消失在了同學們的視野中。這場生死線上的“張家春實驗”,能否證明地磁場跟大地震有肯定的關系?根據(jù)歐洋多的講述分析,也許還有一些疑點:課堂上突然自轉的指南針與5.12大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只隔幾分鐘到十多分鐘,是5.12大地震發(fā)生的地面震動引起指南針振動產(chǎn)生的自轉?還是5.12大地震震源引起地磁場的變化引發(fā)的指南針的自轉?由于5.12大地震已過去,隨之這類信息也就消失,不可能重復做實驗。但有一位與張家春同姓的學者張寶盈,他提出的電磁效應可能是地震的主要成因,而不只是伴生現(xiàn)象的假說,是支持地震本質上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的。 二、張寶盈地震軟件攻勢 我們把張寶盈先生的地震主要成因假說稱為震源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他的論文早就正式發(fā)表在《自然雜志》2002年3期和《高原地震》2005年2期上。張寶盈的結論是,地震時的如地光、地聲、地震波、動物異常、臺風、暴雨、噴水冒沙、地震云等等眾多宏觀現(xiàn)象、地面振動持續(xù)時間、地面的旋轉運動、地震區(qū)地殼巖石的低阻層、干旱與地震的關系、大地震緯度分布(南北緯35°)、地震前弱震活動的圍空區(qū)、慢地震等等都與電磁說相符,都能由此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合理的解釋。而“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的“彈性回跳”理論,恰恰又難以圓滿地解釋這一切---把地震解釋為由于地殼運動導致地下巖石破裂而形成的,是一次“誤診”,是“本末倒置”,這可能是導致無法掌握地震規(guī)律,無法預報和控制、消除地震災害的根源所在。這個結論,是張寶盈自21世紀初以來從地震學、地震震例觀測報告、地震基本理論、地震電磁現(xiàn)象以及相關的電磁學、靜電學、等離子體物理、空間電學、大氣電學等多學科的幾乎所有能查閱到的書籍及論文資料,并進行綜合歸納分析后得出的。 1、“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 地震預報雖是世界性難題,但大地震的震源主要成因大致只分成兩派,即主流為“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非主流為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的主要觀點,張寶盈歸結為是:地震是地殼巖石受力變形、突然破裂的過程。其代表性人物是美國學者H.F.Reid基于對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中地面出現(xiàn)的最大斷層錯距為 5.12大地震的事實說明,在美國和中國的該派專家沒有給這次大地震預測預報,帶來成功的手段和答疑。張寶盈正是從很多地震發(fā)震過程中,如電磁波、地電場、地電流以及對應的大氣電場的異常變化,也包括地光、地聲、地熱、紅外輻射、地形變以及狂風暴雨之類的氣象異常等存在的電磁異?,F(xiàn)象,得出他的觀點的。而“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則把這樣的電磁異常視為地震的伴生現(xiàn)象,即是地下巖石破裂產(chǎn)生的“壓電效應”導致的,還做了許多實驗“證實”這種觀點。但張寶盈反擊說,僅僅通過實驗“證實”地應力的觀測,并不能對地震作出可靠的預報。而且張寶盈對震源“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的存疑有: 1)發(fā)生在大洋板塊或大陸板塊內(nèi)部的地震均屬于板內(nèi)陸震,為什么在穩(wěn)定大陸內(nèi)的一個地區(qū)能釋放如此巨大的能量?由于缺乏地表斷裂而無法尋找彈性回跳的證據(jù).,板內(nèi)陸震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 3)如果存在地殼板塊的“推擠”、“碰撞”或地應力的積累,這只是一種緩慢運動的靜壓力。它所導致的“巖石斷裂”也只能是一瞬間的過程,地殼上面覆蓋著的巨厚土壤的沉重壓力也使它無法長時間地“回跳”。但地震持續(xù)時間的事實表明,地震時的地面震動往往長達數(shù)分鐘,甚至更長,如果是由地應力積累導致的“巖石破裂”,即便存在“彈性回跳”也決不可能持續(xù)這樣長的時間。
4)地震波的“點源”特征,與“巖石破裂”說不符。即現(xiàn)代每次地震后的觀測報告,都有震中---地震波都從震中出發(fā),并沿球面均勻地向四周傳播。]這就是地震震源或地震波“點源”論。“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卻解釋成是巖石破裂發(fā)出的地震波,則變成了“線源”論---在很大面積的地震區(qū),出現(xiàn)長長的一條或數(shù)條地震波。這個不加掩飾的悖論,正是“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的一個致命弱點。 5)有人乘勝追擊:如果地震活動的解釋,是具有一個體積不是很大的震源,它所積累的能量可以巨大到令地動山搖,也可微弱到讓人毫無感覺;在強烈地震發(fā)生的前后,往往伴隨著許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時在強烈地震發(fā)生前,還會出現(xiàn)地聲和地光,那么根據(jù)以上特點,如果地震能量是通過固體狀態(tài)的巖石彈性變形方式積累的,就有實驗表明,一個強烈地震向外釋放出的能量,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體積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過彈性變形所能積累的能量極限,其地應力作用更絕對超出了任何一種固體材料的彈性限度。為什么震源不通過一系列較小的地震活動,把積累起來的能量分批釋放出來呢?難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強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幾次強烈地震所具有的地應力作用,只有震源處較脆弱?與此同時的疑點是,震源附近的巖層在發(fā)生強烈地震時,又會產(chǎn)生大范圍震動和斷裂,在發(fā)生強烈地震前震源附近的巖層也可以出現(xiàn)一系列微震或弱震,表明震源附近的材料強度同樣都脆弱不堪,根本經(jīng)受不了比所發(fā)生的強烈地震還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應力作用。如果強烈地震的能量還有來自遠離震源幾十公里以外處的大體積固體巖石彈性變形積累的能量,則震源應隨震級的提高而趨于多點的長帶狀分布。即使地震所積累的能量很少,震源也不應該呈單一的點狀。但國家級的地震觀測報告從未說過強烈地震是從多地點同時爆發(fā),難道巖石造成地動山搖那么巨大的“應力”,是完全集中于一點的? 6)再次的乘勝追擊是,直到今天人類還沒有研制出高效儲能裝置的原因之一是,即使是人工精心生產(chǎn)的彈性材料和裝置,其在超高壓作用下通過彈性變形積累的能量密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天然巖石即使全部是清一色的優(yōu)質彈簧鋼,如果不經(jīng)過極其精心的設計加工和組裝,其通過彈性變形積累的能量,在釋放時也根本不可能在地下長時間地產(chǎn)生多次往復震動。如果地震是固體狀態(tài)的巖石發(fā)生破裂造成的,則其破裂時間只能用瞬間來描述,即使是大體積的巖石多處發(fā)生破裂,巖石材料的性質決定了破裂只需很短的瞬間就已完成。固體狀態(tài)的巖石發(fā)生破裂造成的震動應該跟一次大爆炸產(chǎn)生的震動類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樣長時間地高頻低幅震動,以至于時間能夠超過十秒以上。山體大塌方造成的震動可以延續(xù)較長時間,但那是山坡較長的緣故,地殼深層巖石在地震時難道是沿破裂帶作遠距離滾動運動的?此外,地殼深層的巖石并非彈性極好的單一材料,當?shù)貞ψ饔贸^巖石的彈性限度時,由于地殼深層巖石的非單一性,它所積累的能量會優(yōu)先以部分材料非彈性變形的形式釋放出來,不可能成為強烈地震。地應力作用越強,受到地應力作用的范圍就越大,也就會有更多地方的巖石發(fā)生非彈性變形,將能量釋放出來。如果在地應力作用遠遠超過巖石的彈性限度,早已經(jīng)巨大到令地動山搖的情況下,地殼深層的巖石材料在強烈地震爆發(fā)前那段時間,為什么不在地應力作用下隨著震級提高成比例關系地產(chǎn)生非彈性變形呢?難道有一種超自然的外力作用,不讓震源附近的巖石材料緩慢變形,卻允許呈單一點狀的震源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開始作高頻低幅強烈震動。事實上地殼深層的巖石材料在地應力作用下會不斷地產(chǎn)生非彈性變形,隨時將巖石材料發(fā)生彈性變形積累的能量不斷地釋放出來,絕不可能在受到超過巖石材料彈性變形應力的作用時不發(fā)生變形。 7)相反的事實是:化學爆炸和核爆炸也產(chǎn)生地震波,這恰恰清楚地表明,“爆炸”效應才是地震波之源。地震波反映的可能主要是地下的某種爆炸過程,而“巖石破裂”則可能只是一種伴生現(xiàn)象。用“彈性回跳理論”則說不通震源深達數(shù)千米乃至數(shù)十、數(shù)百千米的巖石,無論怎樣剪切破裂、走滑、粘滑,也不會發(fā)生使汽車旋轉180°,不會使大地像面條似地來回翻滾,使大樹晃得樹梢掃地等類似現(xiàn)象。 3、張寶盈地震軟件論據(jù) 張寶盈地震軟件的關鍵詞是:電離層磁層電場、地表之間的電磁感應、趨膚效應、渦電流、等離子體復合放能。 1)地震的情形是:當帶電粒子或等離子體,在地下流動或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或形成靜電場時,只能檢測到微弱的電磁信號,甚至在發(fā)震時檢測到的電磁波的能量也并不大,只有當?shù)仉妶鲞_到一定條件,像強大的電流推動電動機運轉一樣推動地殼類似旋扭、晃動、震動的強烈運動的發(fā)震時,才能感受到它的能量的強大,地震如果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就可能類似等離子體在地殼內(nèi)的積聚。 2)帶電粒子的“靜電荷”在一般條件下即是“等離子體”,只是不同學科中使用的概念不同而已。有人會問:把“靜電荷”與“等離子體” 概念等價使用,“電磁說”也有兩個疑點:一是能量問題,自然界中的靜電能很小,不足以產(chǎn)生大地震;二是電荷能否在電阻率較低的地殼內(nèi)積累,如地球是一個導體,電阻率一般為10~103Ω·m,因此地球上自由電荷必在10-6s內(nèi)消散,不能積累。答疑是,按照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等離子體宏觀上總是呈“準電中性”的。這種準電中性常常會由于帶電粒子的熱運動和外界帶電粒子的闖入而發(fā)生偏離,從而引起強電場。即當電子密度或離子密度足夠高時,即使是等離子體電荷有很小的空間分離,也會出現(xiàn)非常強的電場。對地球電離層、磁層而言,等離子體自身的熱運動、太陽、宇宙線輻射、太陽風攜帶的大量帶電粒子的涌入,都會使它偏離電中性而產(chǎn)生強電場.由此產(chǎn)生的電離層、磁層電場與地球本體發(fā)生電磁感應。由于趨膚效應的存在,將使電荷(等離子體)集中于地球表層即地殼上。而等離子體之所以能在地殼中的某些電阻率較低的區(qū)域高密度積聚,可能是由于地球磁場俘獲了空間等離子體而形成了地球輻射帶;地球輻射帶形成的磁場反過來又將地球內(nèi)的等離子體俘獲在地球的某些區(qū)域。由于這樣的磁約束機制,使帶電粒子在電阻率較低的地殼內(nèi)也得以積聚,無法消散。二者互為因果,地球輻射帶以外的電離層、磁層產(chǎn)生的磁場,也會將地內(nèi)等離子體俘獲在地球表層的某些區(qū)域。當某個地區(qū)的地殼表層中積聚了大量電荷——等離子體,并由于電場演化而達到了等離子體復合的條件,即復合率超過電離率時,地內(nèi)積聚的大量等離子體就會發(fā)生集體復合,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等離子體復合是電離的逆過程,這個過程會將物質電離時吸收的能量重新釋放出來,如此就形成了地震。例如海底閃電的放電的頻率,與大氣中閃電頻率相同,這表明即使在導電性良好的物體中,也可以有等離子體的積累。 2、 2005年莫斯科大學核物理研究所中子研究實驗室主任庫熱夫斯基教授,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雷電過程是一個熱核反應的過程。張寶盈聯(lián)系說,從雷電過程是空間等離子體的復合過程,也可推論出地震時的地內(nèi)等離子體復合過程同樣應該存在這樣的熱核反應過程。這樣的熱核反應,無疑能為地震提供足夠強大的能量。 3、張寶盈說,把“巖石破裂”當作原因而把電磁現(xiàn)象當作次生現(xiàn)象時,難以解答地震時的各種現(xiàn)象;用把電磁效應視為原因而把“巖石破裂”視為結果時,幾乎都可以得到解答。即當?shù)貧け韺佑捎谄渥陨淼脑蚣半婋x層、輻射帶等離子體電場的電磁感應而在某個區(qū)域積累了大量等離子體,并在外電場(如太陽活動引起的變化電場)的感應下達到了等離子體的集體復合條件時,大量等離子體就會發(fā)生爆炸性集體復合(猶如空中的閃電一樣),并釋放出巨大能量,從而導致強烈地光(等離子體的輻射復合)、類似打雷、放炮等等之類的地聲、產(chǎn)生沿球面均勻地向四周傳播的地震波。同時也可以解釋地震時的長時間震動--- 地殼中積累的大量等離子體在發(fā)生復合放能時,由于分布面積很大且處于固體物中,地殼被旋扭撕裂又使電路時斷時續(xù),從而使復合時間延長。等離子體復合時釋放的巨大能量可使周圍物質再次被電離,而為電場充能.再次產(chǎn)生的等離子體在達到了一定的電場條件時將再次發(fā)生復合,形成余震. 7、張寶盈說,李克特在他的名著《地震學初步》中就指出過,真正伴有明確的成因斷層的大地震,觀測到的并不很多,典型的有日本濃尾地震(1891)和美國的舊金山地震(1906),但是更多的大地震是找不到成因斷層的,看到的斷層多半是次生的。即是說,它們是地震之“果”,不是地震之“因”。例如 1 9 7 6 年的唐山大地震時,人們在震中區(qū)發(fā)現(xiàn)了很長的斷層,但是在斷層上打鉆,證明它是很淺的。一個很淺的斷層,即使很長,也未必能產(chǎn)生那樣大的地震。所以它只是地震的次生現(xiàn)象。有人認為,沒有找到成因斷層是因為它存在于地下看不到的深處,這樣的論證雖難于否定,卻不免令人存疑。 8、張寶盈說,大地震往往并不發(fā)生在有明顯差異運動的地方,只是由于發(fā)生地震了,才去尋找構造差異運動的證據(jù)。對此,也許5.12大地震就可以作證,震前 9、張寶盈說,著名的彈性回跳假說只是一個定性的、運動學的描述,畫在紙上似乎很簡單,但放在三維空間則并不容易理解。在地下幾十公里處,很難想象巖石介質中有回跳的空隙,而且回跳必須足夠快才能產(chǎn)生可以覺察的地震波!所以這個假說的物理圖像是很不清楚的?,F(xiàn)代斷裂力學的計算將這個問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引入了動力學的考慮,但許多工作都著重在巖石裂紋的擴張和失穩(wěn)上。不過失穩(wěn)的裂紋還不等于地震,因為后者必須伴有相當大的位錯。幾十公里長的斷層所釋放的能量是可觀的,但分布得也很廣。如何能集中在局部地區(qū)以產(chǎn)生山崩地裂的破壞,其物理機制也還不清楚。 10、張寶盈說,所謂地震群。有些是分不出主震或余震的。沒有主導的斷層,也不導致大震。所以它們常發(fā)生在有過火山活動或巖漿活動的地區(qū)。
三、大型強子對撞機與張寶盈 張寶盈生于1957年,山東寧陽人。1991年后陸續(xù)在《潛科學》、《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等雜志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1999年出版專著《人控宇宙論》。2002年起,先后在《自然雜志》、《科學中國人》、《四川地震》、《高原地震》、《生物科學進展》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F(xiàn)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華養(yǎng)生保健》雜志編輯。讀張寶盈先生的地震學文章,深感所花功夫到位,研究是深入、全面的,對震源“板塊斷裂說”的批評也尖銳、到位,有些觀點與我們不謀而合。但我們無意對“地質板塊學說”進行攻擊。理由如下。 1、聯(lián)系5.12大地震有兩條原則:一是大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二是要堅持理論和實踐是統(tǒng)一的。由此看,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假說,只是震源“板塊斷裂說”的一種信息增殖的典型范例,是一種交換信息,而不是地震的結構信息。即大地震實際的地質結構表演是結構信息;對此的描述、理論都是交換信息。結構信息是不可克隆的,而交換信息才是可克隆。由此看,地震震源或地震波“點源”論和“線源”論雖是對立的,但兩者都是交換信息。我們與張寶盈的不謀而合也是在這一點上,但我們都不是在國家地震局實際操作大地震預測儀器的專家,我們是從他們的公開講話和文章等交換信息中挑刺、找矛盾,建立自己的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觀點的。 2、實際國家大地震能預報,也只能是交換信息中的一種簡并形式,說白了,交換信息的“板塊斷裂說”的震源或地震波“點源”論,只是大地震結構信息的震源或地震波的“線源”論的一種簡并版,其中含有人為的約定。例如“震中”的地震公報規(guī)定,是以地震主震震源所在地域的“縣名” 規(guī)定為“震中”,而不是主震震源所在地的真實地名為“震中”。 “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既然是以巖石破裂為發(fā)出點,而且5.12大地震實際也是在川、甘、陜等省多處地方發(fā)生大地裂---這些地震波,對地震預測儀器反映大地震的結構信息,是“線源”論---應該出現(xiàn)的一條或數(shù)條地震波的波形反映,但在國家地震局實際操作大地震預測儀器的專家,把它們作簡并處理了。所以如果“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只要說清楚這一點,或改變這一點,所謂致命弱點的“板塊斷裂說”的那個不加掩飾的悖論,就會煙消云散。 3、反過來看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即使成立,也有幾個弱點。這不說他的論述包容稍顯寬泛,如把“地震云說”作為論據(jù),而30多年來包括5.12大地震的實踐說明,不甚重要。其次,也不說他指出的“板塊斷裂說”不能解答的一些地震異?,F(xiàn)象而電磁現(xiàn)象能解答,實際有些異?,F(xiàn)象“板塊破裂說”的解答也還是說得過去。 1)電磁現(xiàn)象假說如果要作大地震預報的儀器觀察測量,需要放在將要發(fā)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地區(qū)或烈度強烈的地區(qū),如果“張家春實驗”成立的話。因為遠離了這些地區(qū)也許就不顯著,而這個“遠離”范圍難以定量解決。 2)電磁現(xiàn)象假說如果要作大地震預報,要在臨近大地震發(fā)生前的時間內(nèi)作儀器觀察測量,如果“張家春實驗”成立的話。因為遠離了這段時間也許就不顯著,而這個“遠離”也難以定量解決。 3)以上兩條決定了電磁現(xiàn)象假說作大地震預報的觀察測量儀器,不一定需要很先進,而需要以往“群策群力”的老辦法才更有效---自1966 年邢臺地震教訓后創(chuàng)立以來,這種“辦法”之所以會消亡,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說明,一是它產(chǎn)生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現(xiàn)在時代也有變化。二是類似有人說,3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群策群力”花費國家各地的人力物力過多,效果也不顯著。到這類觀察測量需要定量判斷時,卻沒有準確的定量辦法。而負大地震預報責任的,到頭來是地震局,而不是參與“群策群力”的用“土辦法”的群眾。所以在21世紀,類似不好管理的種種原因下,棄之不用,也是“順理成章”。 4、但我們是贊成張寶盈等同志參與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爭鳴的。我們的大地震“膺大型強子對撞機說”也是屬于非“板塊斷裂說”地震軟件類型。但“膺大型強子對撞機說”不是否定“板塊斷裂說”和“電磁現(xiàn)象說”,而是把它們包容起來,立足于物質結構的“長桿”認識出發(fā)的,以及立足于大地震類似“戰(zhàn)爭”的認識出發(fā)的。 1)為了對付戰(zhàn)爭,先進國家研制的儀器和武器都是最先進的,用到的科技也是科學的“長桿”。所以改革開放以來綿陽市有R20;軍轉民”---軍品轉民品之說。張寶盈說,地震“電磁現(xiàn)象說”等價于地震時的地內(nèi)等離子體復合的熱核反應過程,即地震類似“核戰(zhàn)爭”。能否把用于“核戰(zhàn)爭”的先進儀器用于大地震預報的儀器觀察測量呢?這樣就可以改變“群策群力”辦法。例如氣象預報,已用上先進的氣象衛(wèi)星和星云圖,這是“群策群力”用的“土辦法”難以較量的。 2)從科學“長桿”上說,地震“電磁現(xiàn)象說” 和“板塊斷裂說”是屬于同一個層次。即使是熱核反應說,也仍與“板塊斷裂說”是一個檔次。 3)所謂的科學“長桿”,指地球村認識物質結構的“長桿”,目前分為四極:分子以外、原子核以外、夸克以外、超弦以外。人類社會對分子、原子核、夸克、超弦等四極長桿認識的買單,對各門科學和人才沖擊之大,真有撥云才能見天之感。例如據(jù)在美國的沈致遠先生透露, 美國超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論已成顯學,占據(jù)一流大學物理系要津,幾乎囊刮了這方面的研究經(jīng)費,年輕的粒子物理學家如不做弦論,求職非常困難,資深的也難成為終身教授。如果以這個向超弦長桿買單的標準來要求我國的人才,即使在院士、大學教授的層次,也有百分之八十會受沖擊。 4)聯(lián)系實際,類似對應分子以外范圍的,如古代科技或國學自然,牛頓力學涉及的四維時空。類似對應原子核以外范圍的,如地質學術或一般大學生知道的高科技---如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原子、分子等活動。類似對應夸克以外范圍的,如層子模型及其哲學、夸克以及一般大眾不知名的強子類型。類似對應超弦以外范圍的,如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及磁單極子、引力子---如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時空撕裂” 一類的核魂自然。美國學者H.F.Reid基于對1906年對舊金山大地震斷層等的觀察,于1911年提出的著名的“彈性回跳理論”,和第二級“長桿” 原子核物理發(fā)軔是同一個時期,它與板塊斷裂說結合,近百年的實踐證明是一個成功的現(xiàn)代科學理論,有成套的和成熟的科學操作方法,不屬于“打倒”之列,而屬于“推進” 之列。同樣,地震“電磁現(xiàn)象說”有大量的群眾觀察基礎和大量的實驗觀察基礎,也屬于“推進” 之列;特別是它聯(lián)系的熱核反應說,涉及的粒子環(huán)形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與“膺大型強子對撞機說”的工作原理有相同之處,只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大得多。 5)板塊斷裂說仍有生命力,例如2008年華盛頓 5、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 1)國外主流科學界買超弦長桿的單,是立足于未來打地震戰(zhàn)、核魂戰(zhàn)。20世紀末揭示的夸克幽禁、暗物質、對稱破缺、真空性質之謎,發(fā)展出的大統(tǒng)一理論、超對稱、超引力、超弦理論等,在探索電弱對稱性破缺機制、質量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全息原理、宇宙大爆炸等基本前沿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涉及龐加萊猜想與不確定性原理的等價問題,也涉及爭奪駕馭未來夸克-膠子等離子的戰(zhàn)爭問題。而戰(zhàn)爭不但需要民主來制止,也需要戰(zhàn)爭來制止;戰(zhàn)爭作為人類社會紛爭不可避免的“法律”程序之一,從古到今都沒有停止過。15世紀末,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fā)現(xiàn)南美洲新大陸,也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成倍升級,跟新科技成果的發(fā)展、傳播是緊密相聯(lián)的。 2)在原子彈、氫彈之后雖然還有各種新武器,但最大的核魂還在夸克-膠子的等離子體上。2006年在北京舉辦的中美高能物理未來合作研討會上,李政道報告說,夸克-膠子等離子是一種超熾熱、極致密的東西,這種混合物的溫度比太陽核心還要熾熱10萬倍以上。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夸克-膠子等離子復合體即是微縮版的“宇宙大爆炸”。 所以,所謂的強子對撞機能產(chǎn)生微小黑洞,或者會生成一種名為“陌生物”的粒子---這些奇怪的粒子會將存在于普通原子中的核子變成奇怪的物質---也還是無風不起浪。 3)大地震的結構信息原理與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交換信息原理對應聯(lián)系,這也許就是膺強子對撞機能產(chǎn)生大地震的原理。它把“板塊斷裂說”和“電磁現(xiàn)象說”包容起來的說法是,類似地球板塊裂縫的壓力和地磁爆,也許會積聚放射性粒子物質;而類似直線或環(huán)形的板塊裂縫及巨大的“巖漿房”中的物質流動、旋轉,也許會有粒子直線加速器或環(huán)形加速器的結構信息。 6、大型強子對撞機和膺大型強子對撞機所能達到的能量級別,是從前任何人造科技和認識所無法達到的。這種情況,地球外的星體有預演,如宇宙射線就是證明。雖說地面上大自然的宇宙射線碰撞已經(jīng)導演了多次碰撞,每天就有相當于大約100萬次強子對撞機實驗,地球也依然存在,可知地面下如有自然膺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chǎn)生大地震---即使產(chǎn)生一些類似的小黑洞會立刻分裂,沒時間將外部的物質吸進去,或者碰撞機產(chǎn)生的熱量也使小黑洞不可能形成,而沒有發(fā)生數(shù)萬次大地震,也沒有讓我們的地球在世界毀掉。但這也只說明,膺大型強子對撞機類似的大地震,還處在一個沒有毀掉地球危險的范圍內(nèi)。 參考文獻 [1] 張寶盈,地震是一種地殼雷電效應,自然雜志,2002(3); [2]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論---龐加萊猜想應用,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年 9月; [3] 王德奎,解讀《時間簡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4] 王德奎等,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5] ]劉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與觀控相對界”研究專集,河池學院學報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6] 王德奎,三旋理論初探,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5月; [7] 張寶盈,發(fā)現(xiàn)天機,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1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