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本書與墓志銘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想象得到《夢斷代碼》的奇異詭秘。當一本書從翻譯到即將出版,期間就已備受無數(shù)人的關注和期待,你應該可以感受得到《夢斷代碼》的震撼與強勁。而當你有機會能夠閱讀這本書的部分章節(jié)時,你會在手不釋卷之余長嘆:的確是IT書叢中難得一遇的奇書妙談。 《夢斷代碼》之奇首先于它的原作者Scott Rosenberg,1981年從哈佛大學畢業(yè),1995年和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Salon網(wǎng)站,此后擔任其首席技術編輯達數(shù)年之久,還負責技術工作。 2003年,開始寫一本有關軟件開發(fā)及其問題的書。為了寫這本書,他2005年離開了Salon,對OSAF的Chandler項目進行田野調查,跟蹤經年,試圖借由Chandler的開發(fā)過程揭示軟件開發(fā)中的一些根本性大問題。這一系列工作的成果就是這本《夢斷代碼(Dreaming in Code)》。書中極盡引經據(jù)典、推敲字句之能事,夾敘夾議,奇聞軼事和以精論妙談,300來頁一本書,觸及軟件開發(fā)中多個根本大題目,叫人看得心驚肉跳! 而它的譯者 奇人著、譯奇書,都是源于對開源奇夢的追求和熱愛,“這里躺著一個野心勃勃的開源項目。它曾立志超越Outlook,最后卻無疾而終。慷慨的Mitch Kapor帶給它生命,又把命脈從它身上取走。許多程序員以心血養(yǎng)育它,惜乎全不見成效。它是溫室中的花兒,有過絢爛的夢想,還未綻放即已枯萎。那軟件的花園中,還有多少會漸次凋零呢?” 《Dreaming in Code》在“序”的部分就是寫這個項目的。本書的副標題很長,也很吸引人:Two dozen programmers, three years, 4,732 bugs, and one quest for transcendent software(兩打程序員,三年,4,732個缺陷,只為打造卓越軟件)。Mitch Kapor和他的程序員們曾經打造過最偉大的軟件,現(xiàn)在他們有了近乎奢侈的資源,為了“用代碼改變世界”的夢想,共襄盛舉??上麄冇龅搅?#8220;軟件時間”的黑洞,從2001年開始,泥足深陷、舉步維艱。Scott Rosenberg從項目一開始就貼身跟蹤,記錄下Chandler項目開發(fā)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如果本書僅及于此,就不過是一篇尚可一觀的“報告文學”。幸好Scott Rosenberg的主要目標是揭示軟件開發(fā)中的普遍問題:為什么做軟件這么難。在描寫Chandler項目進展的段落之間,溫伯格、布魯克斯等大師級研究者,Linus Torvalds和Joel等實踐者紛紛“出來”現(xiàn)身說法,還有來自各機構、媒體、作者的大量資料,從“軟件時間”入手,兼及各種方法論、積木式編程、軟件設計、項目管理,所有這些都是最后一個大話題的鋪墊。在《結語》部分,Scott Rosenberg提出了這個大話題: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超越人類?在這個問題上,Mitch Kapor打了個20,000美金的大賭。他打賭,到2029年為止,都不可能造出能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博文視點公司正是感應到了這本奇書的奇特魅力,特將它作為“博文視點,耕耘五載,以書為證”的特別獻禮,隆重呈獻于讀者面前,呈獻的更是一道絢麗多姿的風景線,期待讀者將書中還未綻放即已枯萎的絢爛夢想或野心勃勃卻無疾而終的開源項目與自己在中國IT領域多年打拼的經驗很好的融合,得到一些經驗和啟迪。畢竟人人都是“我有一個夢”,程序員的夢想則更多綺麗和追求,雖歷經磨難,但仍奮力創(chuàng)造,這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也何嘗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呢? 本書網(wǎng)上書店購買地址:http://www./208961。 全國各地新華書店有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