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的根據(jù)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傳統(tǒng),就像植物需要根。而我們平時運用知識常常會尋根。 如果我們從小背誦“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當我們遭遇挫折時,自然搬出這句話來安慰自己,似乎這句話就成了真理。它們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也就不探求了。 搬出“子曰”可以讓很多知識分子認同。是否真有道理,或其道理是否過時,則很少人探求。就算沒有道理也會編些理由安上去美化它。 人類總是站在前人(巨人)的肩上才能成長得快,總不能什么都從鉆木取火開始研究。但如果沒有人對過去的知識進行懷疑,恐怕地心說依然故我,因為地心說并不真正影響當時大眾的生活,這些理論讓理論家們?nèi)幊?,我們享用其爭吵的成果即可?/span> 人類需要有一部分人打破現(xiàn)有的知識積累,不受這些條條框框約束。我們不灌輸、不干涉那一群人的生活,幾百上千年后,他們必定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積淀,再設法與其溝通,我們一定有非常驚訝的思想發(fā)現(xiàn)。但這必須要靠時間來完成。就像另種一棵樹,土壤、陽光、空氣、水等不同,時間也不同,死活由它,決不拔苗助長,任其生長。 可能到時候既非日心說也非地心說,可能是無心說或什么都不說。當然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一切盡在預料之中,同時有希望有所意料之外。 2008/07/11 |
|
|
來自: nihao-nihao_n...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