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武士服飾--春秋時期的青銅盔帽(遼寧出土實物)。這個時期的盔帽,稱兜鍪,又稱胄、首鎧、頭鍪或盔,其形制各不相同,有用小小塊甲片編綴成一頂圓帽的,有用青銅澆鑄成各種形狀的。在一些銅盔的頂端,還往往豎有一根銅管,以便在使用時插上鳥羚及纓飾等飾物。這種銅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較光滑,而里面卻粗糙高低不平,由此推斷,當時戴這種盔帽的武士,頭都要裹頭巾。

上古商周服飾--商代武士復原圖。衣、裳、舄是根據(jù)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兵器參考

上古商周服飾--臺灣耶美人原始藤甲復原圖。由于殷商前后的甲,既沒有較為完整的實物出土,又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的資料作參考,因此很難描繪出當時的甲的形象,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保存的實物進行推測、想象。這種藤甲用藤條編織而成,形如現(xiàn)代的坎肩,在胸前用麻繩系扎。為了增強防御效能,還在藤甲的表面蒙上魚皮,胄也是用藤條編成的

上古商周服飾--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上古商周服飾--戰(zhàn)國武士復原圖。戰(zhàn)國是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jù)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我國古代的各種思想學說、科學文化都得到很大發(fā)展,軍事裝備的制造技術進步也很快。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上古商周服飾--戰(zhàn)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胡服袍參照洛陽金村出土戰(zhàn)國銀人像;冠根據(jù)文字記載,參照漢代出土實物設計;靴根據(jù)蒙古諾音烏拉匈奴墓出土實物復原。) 戰(zhàn)國末年,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服事件。當時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地處北方,與林胡、樓煩等少數(shù)民族接壤。遠在商代武丁時期,東北方的嚴允、鬼方和林胡開始崛起,他們生活在崇山峻嶺和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常年從事放牧、狩獵,嫻于騎射。這些民族經(jīng)常南侵,搶掠財物,俘虜人口,不斷給邊境的居民和國家的安全帶來苦難和威脅。對這些民族的征討一直持續(xù)不斷,但都因為使用戰(zhàn)車作戰(zhàn)而不能獲得全勝。要征服這些民族,只有改變作戰(zhàn)方法變車戰(zhàn)為騎戰(zhàn),發(fā)展騎兵部隊。但騎兵發(fā)展一直比較緩慢,一是當時沒有馬鞍具,騎馬就有一定難度,而在馬上作戰(zhàn)射箭,難度就更高。二是還沒有合適的服裝。傳統(tǒng)的深衣戎服不便騎馬但一下子改變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上衣下裳和深衣,,也并不容易,于是變服成了一件有關增強國力的大事。趙武靈王幾經(jīng)周折,在取得部分統(tǒng)治集團上層人物的支持后自己帶頭以國君的身份穿起了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qū)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動。趙武靈王是最先采用這種服裝的人,他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這種服裝最初用于軍中,后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秦漢鎧甲--秦代將官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后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鎧甲--秦代將士鎧甲圖。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xiàn)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形,其四形為護胸腹形、鎧甲形、騎兵步兵甲、馭手專用甲等四類。本圖為胸腹形,這種鎧甲形制比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道寬邊。肩部和背部都無甲片,背后用交叉斜帶與身前甲衣系結相連。帶面上還殘留有彩色的圖案花紋,似乎是一種低級官員的裝束。

秦代鎧甲--秦代兵士鎧甲展示圖。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zhàn)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shù)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后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代是我國歷史上至今資料最全面、最準確、最詳細的朝代,這有歸功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從目前在陜西臨潼一、二、三號坑內發(fā)掘出土的陶俑來看,這些兵馬俑的雕塑手法極為寫實,不僅人物神態(tài)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xiàn)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這是西旱時期的鎧甲形制,主要用于將官。甲身采用魚鱗狀的小甲片編成,共有十四五排。腰帶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動。

秦代鎧甲--穿鎧甲的秦代兵士(陜西臨潼出土的陶俑)。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zhàn)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shù)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后相等。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代將軍服飾復原圖。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代的騎兵、步兵服飾復原圖。

西漢將帥軍戎服飾復原圖。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并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本圖即為西漢騎士軍戎服飾復原圖。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jù)說與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shù)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qū)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采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里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兩襠鎧穿戴展示圖(根據(jù)出土磚刻、陶俑、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魏晉南北朝服飾--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后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后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shù)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6-9-19 21:02:52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