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只是代表一個人的符號,與給小貓、小狗取的名子沒有任何區(qū)別……” 上小學五六年級的時侯,我們的班主任這樣告訴我們。 現在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同學們的反應:哄堂大笑!但之后的學校教育加強的我對姓名的上述認識——姓名只是一個符號! 問題是:如果姓名只是一個符號,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像小貓小狗那樣隨意取名呢?中國習人慣上總上以固定的姓氏+不固定的名的形式為自己命名。另外,為什么不同民族都要遲早發(fā)展出姓氏呢?400年前,歐洲人開始普遍始用姓氏,日本人在1875年以后也頒布法令,要求每一個日本人必須有姓;外蒙人在取消姓氏使用后,由1999年3月又恢復使用姓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近親結婚增加,降低了人口質量。 顯然易見,一個人的“名”的確是他(或她)的符號,但姓氏顯然還有比“符號”更多的意義。那么姓氏的本質是什么呢?在全球交通和通訊高度發(fā)達,人口流動性增加的時代,人類歷史上最古老完備的姓氏制度,中國姓氏制度對當代世界有何借鑒意義呢? 據宋代羅泌《路史》注引三國譙周的《古史考》,七千年前左右的伏羲已經開始建立姓氏制度,并用兩張鹿皮作為男女雙方訂婚的禮物,在此之前,人類處于“男女無別”的婚姻時代,這里的“男女無別”顯然指一夫一妻制度之前人們的婚姻狀態(tài)。上面說: “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lì)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p> 伏羲時代是否有姓已經難以考證,不過四、五千年的炎黃時代有姓似乎是可信的,當時他們都是以自己的居住地為姓。黃帝在姬水,所以以“姬”為姓,炎帝在姜水,以“姜”為姓?!秶Z·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左蟲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p>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有別的,姓是血緣標志,而氏是氏族內一個家族的稱號,姓不可變,氏則多變。比如大禹一族,皆為“姒”姓,但他被分封的后人則以國為姓,有“夏后氏”、“有扈氏”等等。據《史記·夏本紀》:“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睎|漢鄭玄《鄭玄駁許慎“五經異義”》總結說:“姓者,所以統(tǒng)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也?!?/p> 隨著秦漢以后姓與氏合流,周代宗法社會下姓氏制度的政治功能降低,但其增強人口素質的功用卻沒有降低。 我們的先人建立姓氏制度的目的是明確的,就是為了以生殖健康“別婚姻”,使“同姓不婚”,防止近親繁殖帶來的惡果。這項制度在先秦文獻中被反復提及?!蹲髠鳌べ夜辍贩Q:“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薄秶Z·晉語》又稱:“同姓不婚,惡不殖也?!薄抖Y記》中有多條類似記載,不再贅述。 現代遺傳學告訴我們,人有46條染色體,其中X和Y染色體控制性別。在男人精子中,一半含有X,一半含有Y;女人的卵子只含有X染色體,沒有Y染色體。當精子中的X染色體遇到卵子中的X染色體,組成新的染色體對XX時,就生女孩;當精子中的Y染色體與卵子中的X染色體相遇,組成XY時,就生男孩。所以一個家族的男孩的Y染色體復制自先祖,在這個意義上,姓是Y染色體的標識,通過這種標識能夠相當有效地防止近繁殖以及基因遺傳疾病的發(fā)生。 宋以后,私家修家譜興起,這使得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姓氏制度,對中華民族人口素質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令人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家譜被看成封建流毒,有些甚至付之一炬。姓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成了“符號”,這是怎樣的悲劇啊! 除了生殖健康,家譜還會凝聚整個社會的基層組織,增強了個體的社會文化認同,這是其他制度很難發(fā)揮到的作用。 我的辦公室剛剛來了一位年輕人,祖籍徐州,他除了帶不多的書和生活必須品,還帶來了自己宗族的家譜。當我問他為什么帶這個東西時,他如數家珍的給我講起他們家族的名人,他的父親作為新一代家長如何關注家族事務,他自己對妹妹、弟弟們的責任。其莊重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數千年來,家庭和家族一直是國人精神生活的核心,他防止了西方社會的原子化和個人自由主義的泛濫。在中國社會中,一人個的努力是為了家國的榮耀,光宗耀祖得到國人最廣泛的認同。錢穆先生將西方人的精神性生活稱為“上帝教”,稱中國人的精神性生活為“良心教”,他這樣論述家庭(家族)生活對于國人的重要意義:“西方人必須有教堂,教堂為訓練人心與上帝接觸相通之場所。中國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須有一訓練人心使其與大群接觸相通之場所。此場所便是家庭。中國人乃以家庭培養(yǎng)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故中國人的家庭,實即中國人的教堂。中國人并不以家庭教人自私自利,中國人實求以家庭教人大公無我。”(錢穆,《孔子與心教》,《思想與時代》第21期) 自五百年前人文思想在全世界普遍復興以來,從西方到東方,對現世的關注,對家庭的重視從整體上似乎變得越來越突出,記錄家族史的家譜理應得到全世界的重視——包括家譜在內的中國姓氏制度作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尚待有志者發(fā)掘、發(fā)揚! |
|
|
來自: Jackay > 《中國崛起,發(fā)展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