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訶班都拉(Maha Bandula),,雍籍牙王朝的末代名將,緬甸黃金時代的最后光榮。 1775 年,緬甸失去暹羅,于是考慮襲取英屬印度來彌補東方的損失。雍籍牙王朝正值最強盛時期,其軍隊裝備有大量火槍,他們習于戰(zhàn)斗,士氣高昂,蔑視印度的英國人,印度總督時常憂慮緬甸的侵略。曾有三名緬甸強盜西逃印度,緬甸即以3000軍隊進入孟加拉,逼迫英方交出逃犯。 1812年,班都拉將軍征服阿薩姆的撣人王國(這個王國此前一直與莫臥兒帝國相抗衡),此刻的孟加拉感受到強大的壓力。 緬英關(guān)系逐步惡化。最后刷浦黎島事件終于成為緬英戰(zhàn)爭的導火線。這個島的歸屬,當時雙方有爭議。1823年2月,一支英軍占領刷浦黎島,豎起英國國旗。緬甸阿拉干總督要求英軍撤離,遭到拒絕。在這種情況下,1000多名緬甸士兵奉命于9月24日在該島登陸,驅(qū)逐英軍。不久,緬軍撤走,英軍又重占該島。阿拉干總督警告英軍必須撤離,否則緬方將使用武力奪回該島。但是,英方置之不理。 1824年1月,班都拉將軍出任阿拉干和阿薩姆總督后,立即派出軍隊,再度占領刷浦黎島,驅(qū)逐英軍。不久,英印總督阿姆赫斯持宣稱,“為了維護英國政府的權(quán)利和榮譽”,英國正式向緬甸宣戰(zhàn)。 戰(zhàn)爭開始了。這是一場打得十分艱苦的戰(zhàn)爭,雙方都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參戰(zhàn)的英印軍隊前后有近40000人。緬軍在數(shù)量上更大,僅在阿拉干一線就不下 60000人。緬軍除了使用西式槍炮,其水軍還約有500艘戰(zhàn)船,大船長20一30米,可載士兵100人左右。有的戰(zhàn)船配備了9—12門火炮。 1824 年5月,班都拉將軍率緬軍陸軍主力迎擊英軍,渡過內(nèi)夫河,入侵孟加拉,5月17日在拉穆(Ramu)擊敗英軍,擊斃英軍上尉諾頓,攻占英印在吉大港地區(qū)的重鎮(zhèn)拉持納帕蘭,駐守該鎮(zhèn)的1000多名英軍士兵。只有約700人逃回吉大港。孟加拉當局十分驚慌,加爾各答的一些商人甚至攜帶著財產(chǎn)逃離該城。緬甸大軍進逼吉大港和孟加拉首府達卡。 英國人見不能阻止班都拉的陸軍,一面急調(diào)軍隊增援吉大港,一面決定改走海路,從海上進攻緬甸首都仰光。 不久,一支由66艘軍艦組成的龐大的英國海軍艦隊,載著10000多名士兵,離開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地區(qū)。當時緬甸沿海地區(qū)兵力空虛。英軍很快占領仰光。當?shù)鼐用褚褞еZ食和牲畜撤離,留下一座空城。英軍遠道而來,“既無所掠,糧草又不繼”,處境十分狼狽。此時雨季已經(jīng)到來,只剩有4000人還能作戰(zhàn),其中大約2700名是印度籍士兵。但是,英軍占領仰光和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鎮(zhèn),從南面威脅緬甸中心地區(qū)。的確震動了緬甸朝廷。緬甸政府急忙從首都阿瓦調(diào)集士兵,同時決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緬軍主力。 班都拉將軍被迫放棄攻占孟加拉的計劃,立即率領60000士兵,其中槍兵35000,步兵10000,騎兵700,攜帶著數(shù)百門火炮。冒著季風雨和酷熱,翻越海拔2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脈。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qū)。此舉使得英國軍官也大力震驚。后來。有的西方史學家把它看作可以與占羅馬時期迦太基的大將漢尼拔率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相媲美的壯舉。但是,阿拉干戰(zhàn)場的軍事形勢由此實際已發(fā)生了劇變,英軍開始轉(zhuǎn)入攻勢,孟加拉的撤退是英緬戰(zhàn)爭的轉(zhuǎn)折點。 1824 年12月1日,班都拉將軍指揮緬軍。向仰光英軍發(fā)起進攻。此時從印度開來的援軍已到達仰光,英軍實力大為增強。而緬軍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參戰(zhàn)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軍落后,同此。幾次進攻瑞大光寶塔附近地區(qū),都被英軍擊退,造成軍事上的失利。仰光之役緬軍傷亡不下5000人。英軍也損失了近 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將軍率精銳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達柳漂,掘壕據(jù)守,準備與英軍決戰(zhàn)。 1925年3月,英軍大舉北侵、準備進攻達柳漂。英國將領科頓寫信給班都拉將軍。要他率軍投降。班都拉將軍在復信今義正詞嚴地回答說:“你會看到,我將堅定地保衛(wèi)我的祖國。如果你作為朋友而來,我不在意你們到達柳漂來;但是,如果你作為敵人而來,那就來吧!” 科頓誘降失敗后,英軍就進攻達柳漂,但被緬軍擊退。3月25日。英將坎貝爾率領增援部隊趕到。4月1日,英軍發(fā)起大規(guī)模進攻。班都拉將軍臨危不懼。從容指揮作戰(zhàn)。不幸,一顆炮彈落在他身旁。緬軍失去總指揮,陷入混亂之中。英軍攻占達柳漂后,繼續(xù)北上、占領卑謬重鎮(zhèn)。只是因為雨季來臨后,英軍才沒有繼續(xù)北進。 班都拉之死和達柳漂、卑謬的相繼失陷,在緬甸上層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些官員主張同英軍議和,1825年9月,緬王派出代表到卑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軍談判。英國侵略軍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緬甸割讓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賠款200萬英鎊。這是緬甸封建王朝聞所未聞的,緬王感到有損自己的尊嚴。緬方宣稱割地賠款不符合緬甸的習慣,拒絕了英方提出的條件。 談判失敗。戰(zhàn)局重開。緬甸統(tǒng)治階級想集中優(yōu)勢兵力,一戰(zhàn)挽回敗局。1825年10月,緬軍60000多人,包括約8000名從撣邦征集來的撣族士兵。向集結(jié)在卑謬的約6000英軍發(fā)起反攻。曾一度重創(chuàng)英軍,擊斃英軍上校諾克道爾。但英軍畢竟是用先進武器裝備起來的近代軍隊。而緬軍匆匆召集而來,僅在人數(shù)上占優(yōu)勢,反攻很快就遭到失敗。卑謬戰(zhàn)役。英軍傷亡僅180多人。而緬軍死傷2000多名。卑謬反擊戰(zhàn)失敗后,緬軍力量大受削弱。 英軍沿伊洛瓦底江而上。長驅(qū)直入,于1826年1月攻占敏巫和仁安羌。2月初攻占緬甸古都蒲甘。進抵距離緬甸首都阿瓦只有二日之程的揚達波。緬甸封建王朝在英國侵略軍威脅到它的存亡的嚴重關(guān)頭。完全喪失了繼續(xù)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揚達波與英方進行談判,無條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項要求。 戰(zhàn)后,緬甸舉國的精神狀態(tài)受到沉重地打擊。雍籍牙王朝在昨天還處在黃金時代,現(xiàn)在一下子顛撲于塵土之中,緬甸不久即在一系列戰(zhàn)爭后,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消極影響直至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