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地震活動的衰減,人們常常容易放松對余震的警惕。然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科院院士陳運泰日前警告說:“晚期強余震很可能在人們將其淡忘時突然來襲。” 在前天中科院地學部舉行的四川汶川地震院士座談會上,陳運泰發(fā)出了上述警告。陳運泰介紹,此次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級為8.0級,根據矩張量反演得到的矩震級為7.9級至8.3級;而唐山地震的面波震級和矩震級分別為7.8級和7.6級。也就是說,兩次地震的震級差至少有0.3級,這意味著,“汶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是唐山地震的3倍。” 通過對地震臺網記錄到的數字地震資料,陳運泰和學生反演得出了汶川地震斷層面上的破裂錯動分布圖。該圖顯示,在此次地震的斷裂帶上,有兩個比較大的破裂“虧空區(qū)”,即目前基本上未發(fā)生過破裂的地方。陳運泰說:“這兩個破裂‘虧空區(qū)’很可能發(fā)生較大余震。”但他同時強調:“即使是余震預報,也不比預測主震容易。”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統計規(guī)律,余震的最大震級一般比主震平均低1.2級。陳運泰指出,這個統計規(guī)律上下波動幅度很大,據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應接近7級。然而,到目前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達到這個水平。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發(fā)生在我國華北和西南的地震,包括1965年東川地震、1966年邢臺地震、1976年龍陵—潞西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很多都是以所謂“雙震”的形式出現的。 陳運泰表示,此次汶川大地震如果是“主震型”,強余震的震級將接近7級;如果是“雙震型”,未來發(fā)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這兩個情況都警示我們,要特別加強對強余震的監(jiān)測。”陳運泰再三強調。 “以往一些震例的經驗表明,余震可能與主震相隔一個小時,也可能相隔幾個星期。”陳運泰指出,要準確預測余震發(fā)生的時間,難度相當大。但是,地震往往是“狡猾”的。陳運泰提醒:“地震發(fā)生幾天或是幾十天后,當人們逐漸將其淡忘時,也許會突然來一個‘晚期強余震’,那將是非常致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