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魚淮杞精髓燉筒骨

■橄欖瘦肉燉鮮鮑筒骨

■冬蟲夏草鮑魚燉水鴨

■當歸黃芪燉土鴨水鴨
家是有個人擰亮了燈、煲好了湯等你的地方。雖說一盞燈、一碗湯的關懷不能此生攜帶,但卻是記憶深處的老照片。在這寒冷的冬日,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老湯,讓冰冷的心被暖洋洋的一片湯水包圍,即便不是親人親手燉制,也能勾起我們心底最深處的感動。
人老有德,湯老有味。老湯可以是煲出來,也可以是燉出來的。一般來說,夏煲冬燉。湯煲直接坐在明火上,受熱較多,而且不密封,所以煲湯的過程中水分會減少。而燉湯把所有材料加到雙重蓋的燉罐中,棉紙密封,隔水煨燉,一般不會越來越少,例如用木瓜燉燕窩,因為木瓜本身含有水分,湯水反而會越燉越多。
煲湯可以煲一大鍋,燉湯卻只能是一小盅。煲出來的湯大氣,將山珍、海味各種食材的味道盡量逼出來,鮮美濃郁。煲湯時,如果有豬骨或煎魚頭在里面,火候到時,湯會變成濃醇的白色。而燉盅一個個小巧精致,燉湯熱力雖減,卻均勻綿長,湯清如水。比如,魚翅、燕窩都是用燉的,原本無味的魚翅、燕窩吸收了湯的精華,搶盡了湯的風頭。
無論是“煲”還是“燉”,都要熬足3個小時以上,而且最好在24小時內食用,不僅口感鮮美,營養(yǎng)又可以被充分吸收。
唐潮港式大酒樓總廚劉文生師傅介紹,不同的肉類在不同季節(jié)要配不同的材料。例如在夏天,煲的湯多數是清熱降火,潤肺祛濕清補型。雞肉都是配沙參、玉竹、桂圓之類,以溫補為主;鴨肉要配薏米、陳皮之類,以清熱解毒為主。
冬天進補選用的藥材與夏天不同,主要有黃芪、山藥、淮山、枸杞等。如黃芪淮山杞子燉鮮鮑仔,鮮香濃郁,有補腎補血防衰老的功效;章魚龍骨燉蘿卜,蘿卜吸收了章魚和龍骨的香味,吃起來滋味豐富,湯清香鮮甜,特別適合喝酒吸煙的男士飲用;滋補燉烏雞,味道濃香,有滋陰補腎補氣之功效,而且補而不燥,女士飲用更佳。
湖濱北路的燉品世家石經理說,他們的冬蟲夏草鮑魚燉水鴨,是用清補心肺、養(yǎng)陰祛風濕的水鴨,養(yǎng)肝明目的鮑魚,益腎養(yǎng)肺的冬蟲夏草,燉出鮮香清爽的湯;目魚淮杞精髓燉筒骨是用補精益氣的豬脊骨髓、筒骨,養(yǎng)血滋陰的目魚,健脾補虛的淮山枸杞燉出咸鮮醇香的湯。
煨湯一般用中小火,所用時間比煲湯、燉湯都要長。瓦罐煨湯是將食材加足水量,在特制的瓦罐中低溫煨制,中途不加水、不開蓋,確保原汁原味。通過多種食材的鮮味相互交融,將食物的精華濃縮在湯汁里,成為一罐鮮美的好湯。
各色湯品煨好端上桌,一揭蓋香氣撲鼻,湯水濃香醇厚,入口鮮美。瓦罐煨湯美味的奧秘在于瓦罐具有吸水性、通氣性和受熱均衡等特點,原料在瓦罐內長時間低溫封閉受熱,養(yǎng)分充分溢出,因此湯品原汁原味而軟爛鮮香。
華僑海景城附近的養(yǎng)生煨湯館以煨湯為主要特色,有排骨湯系列、鴨湯系列、滋補養(yǎng)生系列、益智系列、瘦身湯系列等。
鏈接:
喝湯的誤區(qū)
喝湯對人體有很多好處,現代人似乎也進入了一個“湯補”的階段,但有人認為喝湯僅是個人的習慣,似乎沒有什么學問,其實不然,喝湯也有不少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喝湯不吃“渣”
有人做過檢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其“渣”吃起來口感雖不是很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更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因此,應提倡將湯與“渣”一起吃下去。
誤區(qū)之二:飯后才喝湯
飯后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勢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正確的吃法是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以減少干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并促進消化腺分泌,起到開胃的作用。飯中適量喝湯也有利于食物與消化腺的攪拌混合。
誤區(qū)之三:喝滾燙的湯
有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湯,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7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后人體有自行修復的功能,但反復燙傷損害健康。
誤區(qū)之四:湯水泡米飯
人體在消化食物中,咀嚼較長時間,唾液分泌量也較多,這樣有利于潤滑和吞咽食物。湯與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沒有被嚼爛,就與湯一道進了胃里,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并且還被湯沖淡,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時間長了,便會導致胃病。
誤區(qū)之五:愛喝“獨味湯”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yǎng)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氨基酸的“濃湯”,其仍會缺少若干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性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而且使營養(yǎng)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