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虹教授為什么會自殺?按常情,多感到不可思議。衣食無憂,有文化修養(yǎng)又有名譽與地位,顯然難以從世俗方面尋找原因,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有人說是哲學害了他,還有人稱之為“他的死就是一種哲學”,也許有些道理。剛剛讀到潘璋榮先生在他的博客中發(fā)表的《博導自殺說明什么?》 [原創(chuàng) 2007-12-08 17:03:15 ] 也是從這方面分析。 潘璋榮先生認為,是讀書起了作用,“因為人類的書有兩類。一類是所謂的記載“科技文化知識”之類的書,這類書,往往是書的末類。真正的書,應(yīng)該是修心養(yǎng)性,養(yǎng)育人類精神的書。這個‘精神’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與‘思想’的同義詞。現(xiàn)在的思想是‘意識’或‘意識的內(nèi)容’的意思。而我講的‘精神’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存在,相當于人體‘磁場’或‘氣場’”。 “ 現(xiàn)代的文化與教育以及全部的現(xiàn)代文明理念與生活方式都是導向精神的虛無的,而這種精神的虛無是人類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所以,余虹教授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有一篇文章《虛無主義——我們的深淵與命運?》,這個標題正好深刻的印證了我的這個觀點。盡管余虹教授已經(jīng)自覺到虛無主義荒謬和威脅,但是現(xiàn)代文明背景下的教授們一般是無法逃脫虛無主義的所帶來的內(nèi)在的空虛和絕望的魔掌的。如果我們不反思和重建我們的文化教育基礎(chǔ)與背景,這類悲劇將會與日俱增。這是,余虹博導自殺的根源和啟示所在。” 盡管對潘先生的看法并不能完全同意,“科技文化知識”就是精神的產(chǎn)物,如其言下之意是將它們排除在精神之外,那大謬不然了。但對潘先生將自殺的原因歸為“無法逃脫虛無主義的所帶來的內(nèi)在的空虛和絕望”,是有道理的。我一直是這種看法,不管處境多壞,仍應(yīng)樂觀地爭取未來,的確是你有了信心,就永遠年青!(斯威策作 嚴寶瑜譯)文革中我曾多次被抓去囚禁,為此我曾預(yù)告家人,如果他們告訴我自殺了,那一定是被害的,我絕對不會自殺。 所以潘先生說的對,要走出虛無,當然更不能走向虛無。馬上想起,二十多年前,有位中學生,寫了篇名為科學幻想的小說《走向虛無》,寫出來也是給少年兒童看的,我感到不妥,便寫了篇小議在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并沒有對作者本人,而是對他的老師,后來和這位老師直接交換過意見,他也同意了我的看法。那時大家都還比較重視文學作品,特別是給青少年看的應(yīng)當健康,能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而不是走向虛無。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這些觀點大概也如一位可能是懂科學又有文化的留言者的評價,你老了,過時了。大概是真的過時了,但是我還是要呼吁,不能走向虛無,救救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