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酸梅獎:創(chuàng)立于1980年,以評選美國年度最爛影片為目的,在每年2月奧斯卡獎揭曉前一天公布。該獎起初還屬于影迷們自發(fā)性的娛樂獎項,后由于它的特殊性,日益受到大眾重視。如今,金酸梅獎已成為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評選活動,擁有一個由電影從業(yè)者、專家和影迷共同組成的近500人的評審團隊。
最爛世界觀獎 提名者:畢達格拉斯、牛頓、柏拉圖、托勒密 獲獎者:牛頓 獲獎理由:用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自己的話來說,他一生都在“侍奉上帝”。 1665年,當風華正茂的牛頓同學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yè)時,他選擇了自然哲學研究作為畢生的發(fā)展方向。讓大家都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公開聲明,自己的工作是為了論證上帝的存在。 1692年,正是牧師本特利帶著臭名昭著的講稿《對無神論的反駁》巡回講演之時,他對科學無恥的反駁和謾罵的行為使得很多科學家義憤填膺。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牛頓身上,每一個人都期望這位當代科學的領袖人物能夠站出來,痛擊敵人,捍衛(wèi)科學的尊嚴。然而,牛頓卻站在了本特利的一邊,擔任他攻擊無神論的“科學顧問”。在一封給本特利的信中,牛頓竟然寫道:“當我寫作關于宇宙系統(tǒng)的著作時,就曾經(jīng)特別注意到足以使熟思的人們相信上帝的那些原理;當我發(fā)現(xiàn)我的著作對于達成這個目的有用處時,沒有什么比這類東西更使我高興了?!?span> 當時,人們一直在驚詫于一個“奇跡”:地球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時,向心力是萬有引力,但是另一個條件——切線速度是怎樣來的呢?也就是天體運動的最早成因究竟是什么?所有人都期待著牛頓這位天才能再有“神來之筆”,揭開激動人心的真相。牛頓的解釋卻是:“沒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還有什么力量竟能促成這種橫向推動?!?span> 牛頓晚年還做了很多糊涂事,例如考證《圣經(jīng)》中所謂上帝在七天中創(chuàng)造世界等。他的重大科學成就全部是在前半生取得的,因為當時他雖然受神學思想影響,但唯物主義思想還占據(jù)上風;晚年他在唯心主義世界觀泥潭中越陷越深,終于一事無成。 由此可見,正確的世界觀對引導我們進行科學探索非常重要。
最僵化思維獎 提名者:道爾頓、門捷列夫、洛倫茲、盧瑟福、愛因斯坦 獲獎者:愛因斯坦 獲獎理由:曾經(jīng)鼎力支持量子力學的愛因斯坦,后來卻否定“測不準原理”,投身于大統(tǒng)一理論研究中。 在近代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史上,最精彩絕倫、最驚心動魄的論戰(zhàn)莫過于愛因斯坦與波爾關于量子力學的三次大辯論,當時親身經(jīng)達此事的那些人,每每提起都激動不已。愛因斯坦神鬼莫測的想象力和在物理學上的天賦確實是百年甚至千年都難遇,但他還是輸給了波爾,原因于他這次真的不占理。 人們都說,現(xiàn)代物理學有兩大基石,一個是相對論,一個是量子力學。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但恐怕只有圈內人士才知道——愛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學的開山鼻祖之一。量子力學還在雛形的時候,遇到了守舊派的百般阻撓和批評。其中不管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眼看這個新興學科就要被扼殺在襁褓中。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愛因斯坦第一個站出來說話,他的支持使舉步為艱的量子力學在風雨飄搖一直堅定地前進。他的“光電效應理論”第一次引起了物理學家對量子理論的重視。但其后沒多久,愛因斯坦對待量子力學的思想?yún)s倒退僵化起來,他否定了重要的“測不準原理”,不敢拋棄“可見”的因果關系去接受可能性,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統(tǒng)一理論中。當時的科學界有很多學者唯他馬首是瞻,這些科學家曾經(jīng)在他人引導下,紛紛投身量子力學并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后來卻都隨愛因斯坦倒戈,加入到反量子力學的頑固者陣營中,對量子力學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大的阻力。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悲劇——因為他(愛因斯坦)從此在孤獨中摸索前進,而我們則失去了一位領袖和旗手?!?span>
最沒風度獎 提名者:戴唯、焦爾、諾貝爾 獲獎者:諾貝爾 科學史上最大的懸案之一,莫過于諾貝爾為什么沒有設立諾貝爾數(shù)學獎。在諾貝爾遺囑的第一稿中,也的確提過要設數(shù)學獎,但后來究竟是何緣故被取消了呢? 關于這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法國和美國流行的說法:由于瑞典著名數(shù)學家米塔格·勒弗列爾曾經(jīng)瘋狂地追求過諾貝爾的女友,而且竟然有所進展,終于遭到了諾貝爾的報復,他恨烏及屋,連數(shù)學這門學科也不赦免。 另一種是瑞典人流行的說法:米塔格·勒弗列爾是當時瑞典最杰出的數(shù)學家,要是設立數(shù)學獎的話,那么這個獎肯定會歸入他的囊中。諾貝爾深知這一點,可是他又非常討厭勒弗列爾,于是一筆揮下,干脆抹掉了數(shù)學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多少年來作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獎”,一直在鼓勵著科學家們去探索去奮進??闪钊诉z憾的是,作為“科學女皇的騎士”的數(shù)學,竟然因為諾貝爾的一己私怨而一直遠離光環(huán),為世人留下了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最有“風度”獎 提名者:哈維、布拉克、卡文迪許、舍勒 獲獎者:舍勒 獲獎理由:瑞典化學家舍勒之所以能獨攬這個獎項,是因為他先后兩次“大度”地讓重大發(fā)現(xiàn)成果與自己擦肩而過。 在瑞典化學家舍勒的一生中,曾先后兩次與最大發(fā)現(xiàn)成果擦肩而過。第一次是在1773年,舍勒發(fā)現(xiàn)把硝酸鉀、硝酸鎂等諸種硝酸鹽類物質和氧化汞碳酸鹽加熱到一定程度,會放出一種助燃氣體,并制得了這種氣體。這種氣體就是氧氣。遺憾的是,由于舍勒是“燃素說”的忠實信徒,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發(fā)現(xiàn)了對化學家來說夢寐以求的成果,對這種未知氣體做出了錯誤的解釋:這種氣體叫做“火氣”,這種“火氣”與“燃素”反應生成火。燃燒便是這種“火氣”萬分與燃燒物體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就這樣,舍勒與近在咫尺的“氧氣發(fā)現(xiàn)者”的桂冠擦肩而過(氧氣的發(fā)現(xiàn)者為法國化學家、“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第二次是在1774年。舍勒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把二氧化錳跟鹽酸反應,立即冒出了一種非常奇怪的令人窒息的黃綠色氣體。它微溶于水,使水略帶酸味,并且有漂白作用,能使藍色試紙幾乎完全變白,還能漂白有色花朵和綠葉,昆蟲吸入這種氣體會立刻死去。這種氣體其實就是氯氣。由于舍勒對“燃素說”的無比虔誠,他又下了一個錯誤論斷:這種氣體是由于“脫燃素的錳”從鹽酸中奪取了“燃素”產(chǎn)生的,因此,他把它叫做“脫燃素鹽錳”,而從來沒有想到它是一種元素。直到181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才對這個結論提出質疑,正式提出這種氣體是由一種氣體元素——氯組成的。 無論是氧氣的發(fā)現(xiàn)還是氯氣的發(fā)現(xiàn),哪一項都足以讓化學家名垂史冊,可是舍勒最后兩手空空,不能不說是迷信“燃素說”的結果。恩格斯做過一個很好的總結:“從歪曲的、片面的、錯誤的前提出發(fā),循著錯誤的、彎曲的、不可靠的途徑行進,往往當趔碰到鼻子尖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彼€說:“偏向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最粗枝大葉獎 提名者:歐幾里德、阿基米德、拉格朗日、李比希 獲獎者:阿基米德 獲獎理由:“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錯誤運用杠桿原理說出的這番話,給世人留下了笑柄。 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了杠桿原理后非常高興,立即給當時的敘拉古國王寫信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也可以搬動地球。” 阿基米德說出這番話時,既沒有經(jīng)過深入思考,也沒有進行實驗研究。根據(jù)阿基米德杠桿原理:力臂和質量的關系成反比。后人曾經(jīng)假設阿基米德真的找到了一個能夠承受地球質量的支點,但即使只把地球舉起1厘米,計算結果也將十分驚人。地球的質量約為6×1023千克,假設阿基米德搬動杠桿的力量是60千克的話,那么,他所使用杠桿的動力臂之長就是阻力臂的1022倍。這樣,雖然地球只被舉高了1厘米,但動力臂的那端就要劃過一個約1020米的大弧。這個距離是十分巨大的,即使阿基米德的手能在1秒鐘內把杠桿端推動1米(這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而且1秒鐘也不休息也需要1020秒,即30萬億年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謹慎認真才能成功,阿基米德的粗枝大葉,使他的大話千百年來被人們傳為笑談。
最墨守成規(guī)獎 提名者“第谷、胡克、法布爾、伏打 獲獎者:法布爾 獲獎理由:由于深受自己擅長的昆蟲學學科限制,法布爾面對蠶瘟疫竟然一籌莫展。 提到最有名的昆蟲學家,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法布爾,它的故事一直激勵著青少年前進。但是,這位科學家也犯過墨守成規(guī)的錯誤。 十九世紀的法國南部發(fā)生了一場罕見而又恐怖的蠶瘟疫,這場瘟疫持續(xù)了20多年,蠶農(nóng)們用盡各種辦法也挽救不了蠶的死亡,整個養(yǎng)蠶業(yè)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災。為此,法國政府請來了被認為是唯一可以挽救這場浩劫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法布爾義不容辭地接受了任命,來到蠶區(qū)認真調查了一番,但并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他盲目地建議蠶農(nóng)們用硫磺、木炭甚至煙灰撤在蠶的身上,還曾提出使用難療的煤油氣味去熏桑葉,但一切都無濟于事,蠶病依舊蔓延,病蠶依舊成批死去。 無計可施之下,法國政府又請了化學家巴斯德來醫(yī)治蠶病。化學與蠶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巴斯德對這次邀請感到奇怪,自己以前從來沒有見過蠶,而且連大名鼎鼎的昆蟲學家都束手無策的問題,自己怎么能解決呢?但是受命于危難之際,他還是馬不停蹄地來到法國。 巴斯德去拜訪法布爾,請他給自己講解有關蠶的知識。法布爾將蠶卵發(fā)育成蠶,蠶葉絲結繭、變態(tài)成蠶蛾,蠶蛾產(chǎn)卵的全部生產(chǎn)過程,詳細地講了一遍。巴斯德告辭后,法布爾望著巴斯德離去的身影,禁不住嘲笑:一位連蠶都不認識的化學家,要來治療與化學互不相及的蠶病,真是異想天開! 誰都沒有想到,經(jīng)過6年的艱苦探索,巴斯德單鍵憑借顯微鏡終于找到了蠶病的根源:在病蠶的表皮和身體內部組織里都存在著一種橢圓形的細菌,而在健康的蠶身上則沒有,蠶的病因就在這多出來的細菌身上。蠶農(nóng)按照巴斯德所說,把病蠶及被病蠶吃過的桑葉全部燒掉,蠶病果然得到了控制,法國養(yǎng)蠶業(yè)又蓬勃發(fā)展起來。 這個結果使法布爾相當吃驚。其實他不應該吃驚,如果他當時不沿用昆蟲學家那套方法,而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來探究問題的本質,也一定可以用顯微鏡發(fā)現(xiàn)蠶病的奧秘來解決問題。他因此錯失了治療蠶病的偉大榮譽。這件事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墨守成規(guī),掌握全面的科學知識對于科學探索必不可少。
主持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永遠不會犯錯誤,只有一事不做?!钡聡軐W家黑格爾說:“只有那些永遠躺在抗里、從不仰望高處的人,走路時才不會掉進坑里?!钡聡笤娙撕D骸盀槲覀冎赋鐾絼跓o益的道路的人,他就象為我們指點了正確的道路的人一樣,替我們做了同樣的好事?!边@個“金酸梅獎”是獻給失敗者的一首歌,也是獻給后行者的一座警鐘,它告誡我們:科學之路上沒有權威,科學是不能斷發(fā)展的,敢于向現(xiàn)有的定論定理挑戰(zhàn),才是科學好男兒的本色。
注
金酸梅獎:創(chuàng)立于1980年,以評選美國年度最爛影片為目的,在每年2月奧斯卡獎揭曉前一天公布。該獎起初還屬于影迷們自發(fā)性的娛樂獎項,后由于它的特殊性,日益收到大眾重視。如今,金酸梅獎已成為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評選活動,擁有一個由電影從業(yè)者、專家和影迷共同組成的近500人的評審團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