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前后長春的日本人 長春是東北淪陷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的中心,日本使用最大力氣壓制中國人民的反抗,是敵偽統(tǒng)治最嚴密,也是日本號稱“治安狀況最佳”的地方,因此也更吸引日本的投資者。尤其1932年末關東軍司令部移駐長春以后,更是如此。從1933年起,至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為止,在長春的日本人度過了12年平靜的生活。但是到了1945年7月,經(jīng)過日本關東軍最后一次動員命令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從8月9日凌晨蘇軍進入東北,關東軍深知已無力抵抗,所以決定放棄長春,退守以通化為中心的“三角地帶”(今長圖鐵路以南,長春大連鐵路以東的東北東南部山區(qū))。按照關東軍的這個戰(zhàn)略,長春的日本人要盡快撤離并加以疏散。十幾萬平民要在短短的幾天之內(nèi)從一座城市撤走,并非易事。長春的日本平民,大體可分為關東軍家屬、偽滿政權(quán)官員家屬、大企業(yè)職工家屬和普通商民等四大類。撤離的先后次序,成了一個大問題。與此同時,又有相當多的原居住在“北滿”各地的日本人,隨著日軍的敗退逃往長春,希望得到關東軍的庇護。這時,全東北的日本人,都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盼望立刻逃離是非之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