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年10月教學隨筆:
2007年10月13日,對于六年級的120個學生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他們有幸成了十五小文學社成立后的第一批社員,“開國元勛”級的?。《鴮τ谖?,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自從10月8日國慶長假開學后第一天接到這個任務,我的腦神經已經興奮得五天沒有松弛下來了,覺睡不好,作業(yè)也改不進去,不是源于喜悅,而是因為憂愁:壓根兒就不知道怎么上好作文課的我受命要為文學社的第一批社員講第一節(jié)課!做為語文老師說這話實在有些難以啟齒,但是它確實在一直困擾著我。
這是一項任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逼迫自己突破自我的動力。于是,五天中的每個中午、晚上我都是在網絡和書籍中度過的,臨陣磨槍、不利也光??!有時是在辦公室里,有時是在走廊上,有時甚至是在去衛(wèi)生間的路上,凡是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和同事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于是,一套完整的作文計劃、第一節(jié)課的詳細教案終于新鮮出爐了!接下來是說思路、查閱課堂需要的各種資料,抽出時間寫下水文……一切準備就緒后,心中的那塊重石終于稍稍松動了一下。
開社第一節(jié)課,我們準備的是人物素描作文——《我的文學社老師》,一個上午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中午放學后我的心又興奮起來:從表面看,孩子們今天學得挺高興;從成果看,也算比較甜美;從自我看,教得很開心,還收獲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1、 興趣是動力
看了儲晉老師的快樂作文課實錄后,深深地被他的博學、幽默所感染,在他的課堂上,到處都有歡樂的笑聲,老師對于學生而言,像一個相聲演員,同時又是一個思維的開發(fā)者。其它的好處先不說,學生起碼是樂于傾聽、樂于參與、樂于動筆的。博學非常人所能及,需要日積月累,但是我們首先可以在作文課中加點笑聲,讓孩子從心底喜歡這樣的課堂,喜歡這樣的老師,樂意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老師聽,樂意把自己的文章拿給老師“欣賞”。于是這節(jié)課我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環(huán)節(jié)——現場答小記者問,讓學生直接提問,最想了解老師的哪個方面,大家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但是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大家的提問五花八門,究竟怎樣控制這樣的局面呢?
2、 指導是關鍵
學生提問的過程就是一個列提綱、理思路的過程,在有選擇地回答學生的問題的同時就是一個幫助學生篩選材料的過程,其中的指導必不可少:哪些問題最能體現老師身上的特點?老師在講述她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哪些可以作為自己寫作的首選材料?應該讓學生帶著目的去提問,帶著目的去傾聽,帶著目的去參與課堂活動中這一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切不可信馬由韁。
3、 想象是調料
在評講習作的時候,發(fā)現六五班的彭遠哲寫的一個片段尤其精彩,大意是寫老師是一個教子有方的人,事件只是我教育孩子時一個小小的例子,只是由我簡單口述,但是從他的筆下寫出來的人物形象生動極了,語言、動作、神態(tài)、語氣栩栩如生,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我當時教育孩子的情景又一次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想象的魅力吧!在班里念這段話的時候,大家的眼里都流露出贊嘆的目光,于是我想,講解的時機又到了:寫作應該如同雕塑、如同彩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實地描寫生活和藝術地加工文章并不矛盾,相反,這兩者相輔相成,如同雕琢一件玉器,材料來源于自然,鑿刻出自于人工,兩者完美結合,才能成就一件美倫美奐的藝術品。
經常告訴學生,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果真是這樣。而之前的自己卻更多地選擇了逃避和推搪。當不得不與心目中這個最大的困惑短兵相接的時候才發(fā)現,勇敢地面對、俯下身嘗試的同時才可以一點點地深入它,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漸漸消化它。而在此之前的每一次作文課,自己何曾這樣全心投入過?何曾這樣用心用意過?以上的點點體會雖說都是老生常談,但是自己又何曾如此真切地體會過?感謝這項任務,感謝這種壓力!興奮的感覺繼續(xù)在心底蔓延——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課,繼續(xù)在學習中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