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易中天--大話方言

 廣南子 2007-09-15

易中天--大話方言

易中天--大話方言(一)

易中天:話說說話(1)
說話,好像是人人都會的。
是人就會說話,就該說話。動物不會說,它們只會“叫”。會叫當(dāng)然也不容易,因為還有連叫都不會的。會叫也不簡單,因為叫聲能傳達(dá)信息,說明問題,表示 態(tài)度,比如“狼來了”或“我要你”之類。尤其在遭遇天敵或發(fā)情求偶時,禽獸們是叫得很歡的。某老和尚曾有詩云:“春叫貓兒貓叫春,聽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 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會叫
,能叫,敢叫,可以肆無忌憚地放開嗓門大叫,是不是很幸福?
會說話,就更幸福了。
會說話怎么就幸福呢?因為你可以表達(dá)單憑叫聲不足以表達(dá)的意思和情感。比如“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表達(dá)得何等的準(zhǔn)確、 細(xì)膩?倘若不會說話,大約也就只能哼哼,那多沒勁?甚至你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dá)同樣的意思。朱德庸的《醋溜CITY》中有這么一段:某男向某女求愛, 問“我能不能上你的床”?女怒。該男便改口說:“我能不能明天早上從你床上下來?”這就有趣多了。但如果是貓兒,便只能持之以恒地叫個沒完:我要!我要! 我要!
這份幸福也不是隨便誰都能獲得的。據(jù)《圣經(jīng)》上說,上帝偏心眼兒,把這份幸福給了人。他只讓人會說話,還讓人給萬物起名字。也就是說,他賦予人“命名 權(quán)”。所以,信上帝的西方人,便認(rèn)為說話是人的“天賦人權(quán)”。你可以不同意某個人的意見,但你不能不準(zhǔn)他說話,相反,當(dāng)這個人說話的權(quán)利被剝奪時,你還應(yīng) 該起而捍衛(wèi)之。故西哲有云:我堅決反對你的意見,但我寧愿犧牲生命也要捍衛(wèi)你說出這意見的權(quán)利。
不過,據(jù)說偏心眼的上帝也很小心眼兒。他聽說人要修一座通天塔,從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里做了手腳,讓不同地方的人說不同的話。這下子,語言不通,彼此無法交流,人心也就渙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無期日的事情。
說話,真是何等重要!
其實,就算沒有上帝這個小動作,說話也是必須學(xué)習(xí)和研究的,因為一個人光會說話還不行,還必須說得清,說得對,說得準(zhǔn)確,說得漂亮。這就要學(xué)習(xí),要研 究,而說話也就成了一門學(xué)問,叫“語言學(xué)”。具體地說,又有語音學(xué)、語法學(xué)、詞匯學(xué)、修辭學(xué)、方言學(xué)等等。方言學(xué)是研究不同地域人如何說話的。不過,研究 外國人說話就不叫“方言學(xué)”了(剛開始時也管外語叫方言),得叫“外國語言文學(xué)”。
不同國別的人說話不一樣。也不光是語音不一樣,語法、詞匯、語感都不相同。在歐洲好些語種里,名詞是有性別的,這在東方人看來,就匪夷所思。比如“背 心”,在德語中是女性的,在法語中卻是男性的,這就可笑。莫非背心這玩藝,在德國女人穿得男人穿不得,在法國又男人穿得女人穿不得?還有,明明是男人穿的 襯衫,在法語中卻是陰性的,豈非意味著男人把女人穿在身上?倒是溫柔浪漫體貼得很!同樣,老外看咱們,也覺得很麻煩,又是伯母又是舅媽又是嬸娘,七大姑八 大姨的,搞那么復(fù)雜干什么?一個aunt不就都打發(fā)了?哈!他不知道,即便伯母、舅媽、嬸娘,在咱們這兒,還分著親伯母、堂伯母、表伯母,親舅媽、堂舅 媽、表舅媽,親嬸娘、堂嬸娘、表嬸娘呢!如果加上干親,則還有干伯母、干舅媽、干嬸娘。分個姑姑姨姨的算什么!
即便同為一國人,說話也仍有許多名堂。比如男女之間談情說愛,說法就不一樣。男人多半會說“我愛你”,女人則喜歡說“我恨你”;男人多半會說“你真 好”,女人則喜歡說“你真壞”。(故時諺有云:“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某國發(fā)生一起“約會強(qiáng)奸案”,女方指控男方的證據(jù),便是她事前已說過了 “NO”。該男極為委屈地在法庭上嘟噥:“NO,NO!法官大人,您知道,她們從來就是說NO的!”
古人和今人說話也不一樣。古人說話之乎者也的,今人就不這么說了。如果飯店里的服務(wù)生一上來也和《鏡花緣》里君子國的酒保一樣,開口便問:“要酒一壺 乎?要菜一碟乎?”準(zhǔn)得嚇你一跳。在趙麗蓉和鞏漢林合演的那個小品《如此包裝》中,鞏漢林和他手下的那些小姐們一見面就揚手聳肩,又是“嗨”又是“嗯 哼”,不也把老太太嚇了一跳?


易中天:話說說話(2)
再有就是關(guān)系和身份了。《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寫晴雯和寶玉使小性子拌嘴,襲人忍氣吞聲來勸,說“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兒,原是我們的不是”。誰知反倒惹 起晴雯醋意,冷笑幾聲說:“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明公正道的,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哪里就稱起‘我們’來了!”原來襲人雖然 和晴雯一樣,都是丫環(huán),但襲人和寶玉“那個”過了。有了“關(guān)系”,便忘了“身份”,結(jié)果生生挨了晴雯一頓搶白。
最后是藝術(shù)性。自打人學(xué)會了說話,慢慢的就有了說得好說得不好、說得俏皮說得不俏皮、說得漂亮說得不漂亮之別,也就是說,說話便成了一門藝術(shù)。一個鋼 琴家到一個小城市去開獨奏音樂會,演出那天卻觀眾寥寥,這個鋼琴家便走到臺前一鞠躬說:“我發(fā)現(xiàn)你們這個城市的人都很有錢,因為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張 票。”這是不是很藝術(shù)?
說話當(dāng)然還與道德有關(guān)。因為一個人如果不道德,他得到的評價通常就會是“太不像話”。所謂“太不像話”,也不一定就是說話粗鄙下流,或吹牛撒謊、狂妄 自大、信口開河,也包括種種不道德的行為,比如偷雞摸狗、欺上瞞下、忘恩負(fù)義、過河拆橋等等。但道德不道德,要說成“像話不像話”,可見那“話”有多重 要。
說話,是不是有很多名堂?
有名堂,就要思考、琢磨、研究、議論,也就有了這套叢書。
我相信大家都會喜歡這套書,因為我們都不想“不像話”。

易中天--大話方言(二)

南方與北方(1)
天地玄黃,五谷雜糧,男人女人,北方南方。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樣。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則是小麥。水稻的籽兒去了殼就能吃,因此是“米”。麥子要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
皮后的作物子實”,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狀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蝦米、高粱米。面,本寫作一個麥字加一個丏字,也寫作麵,就是麥子磨成的 粉,所以粉狀的東西都叫面,如豆面、藥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面食為主,甭管是吃包子、餃子、饅頭、面條、餅,都先得把麥子磨成了粉再說。所以麥子磨成的 粉,干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漿,比如豆?jié){、米漿。所以那麥子磨成的粉,不能簡單地只叫面,得叫面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 簡單地只叫做飯,得叫米飯一樣。
米飯不能單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調(diào),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顯身手,沒北方人多少戲。北方廚師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麥子磨成的 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樣來。光是條狀的,就有拉面、搟面、壓面、揪面、切面、掛面、刀削面、撥魚子等等,而拉面之中,又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種種。南方 人弄不清這么多名堂,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面”。要細(xì)分,也就是寬面細(xì)面、湯面炒面、云吞面炸醬面。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條狀食物簡稱為“面”,得叫“面 條”,以區(qū)別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東西。同樣,南方人也不把粉狀的東西稱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 粉。
可見,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說法不一樣,唱法也不一樣。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云,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 玲瓏剔透,凄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ǜ鑴。?,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 北劇”。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游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 執(zhí)。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yīng)與戲劇有關(guān)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 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 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后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占了上風(fēng),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qū),地方 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 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陜西)。于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采茶戲、花 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fā)現(xiàn)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jīng)傳。當(dāng)然,最 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ㄟ€有漢劇和徽?。├锏?#8220;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 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diào)、徽調(diào),北 上進(jìn)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磥磉@京劇也是“南腔北調(diào)”,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么“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與北方(2)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的地方還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騎馬,這叫“南船北馬”。“南方人指路,總是說前后左右,北方 人指路,總是說東西南北。”(韓少功《陽臺上的遺憾》)說前后左右,是以人為坐標(biāo);說東西南北,是以物為參照,這也許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異為什 么這么大?環(huán)境使然。南方潮濕,架床便于通風(fēng);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馬;南方多水鄉(xiāng),水鄉(xiāng)里要行船。馬馳平原,視野遼闊,東西 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鄉(xiāng),曲里拐彎,說東西南北也
去不了,就只好說前后左右了。
就連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樣。南方人喜歡用拳,北方人喜歡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個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擠擠巴巴,難以施展,還 是用拳頭便當(dāng)。北方天高地闊,一馬平川,好漢們又一個個人高馬大,一腳飛起,能把對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過癮,所以愿意在腿腳上下功夫。也所以,一個男 人和一個女人關(guān)系曖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則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于是就有了“方言”。

易中天--大話方言(三)

南腔與北調(diào)(1)
方言首先分南北。
南北方言不一樣。
中國歷來就有關(guān)于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zhàn)、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能顛倒或互換。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zhàn)就不能
說成南戰(zhàn)北征,同樣,南腔北調(diào)也不能說成南調(diào)北腔。
奇怪!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調(diào)呢?
想來大約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別又性質(zhì)有異之故。南方方言種類多而北方方言種類少。漢語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于北佬的只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干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種雖然單一,覆蓋面卻大得嚇人。北方方言四大塊(即四大次方言區(qū)),曰華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簡直就是鋪天蓋地。除廣西、新疆、西 藏、青海、內(nèi)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鎮(zhèn)江到九江,云、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廣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統(tǒng)天下,大約占據(jù)了全國 漢語地區(qū)四分之三的地盤。就連海南島,也有一小塊北方方言區(qū)。說漢語的人當(dāng)中,也有七成是說北方方言的,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這樣廣闊的領(lǐng)域,如此眾多的人口,說起話來,原本應(yīng)該南腔北調(diào)的,然而實際上內(nèi)部分歧卻相當(dāng)之小。從滿洲里到昆明,空中直線距離三千五百公里,從南京 到酒泉,也有兩千公里,相互通話卻沒什么困難。因為北方方言雖說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但語法結(jié)構(gòu)差別很小,詞匯方面比較一致,語音分歧也不很大。比方說, 都沒有濁塞音、濁塞擦音,沒有b、d、g、m四個輔音韻尾等等。也就是說,腔都差不多,就是調(diào)門不大一樣。區(qū)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調(diào)就行了(方言學(xué)家李 榮就用入聲字的歸并來區(qū)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區(qū))。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話”么!官家不比民間,說話可以隨便。官家要統(tǒng)一意志,怎么能七嘴八舌?要令 行禁止,怎么能言語不通?所以官話趨同。
南方那邊呢?就復(fù)雜多了,南北方言都有。云、貴、川、鄂都屬北方方言區(qū),吳、湘、贛、粵、閩則是南方方言區(qū),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客家方言島”(也是南 方方言)??图曳窖詬u到處都是,除廣東的東部北部外,福建、臺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于粵語的“白話”(廣 州話)、屬于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其實中國南方說是八大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號稱“八閩互不交通”。這不就八種了?這還是往大 里說,往小里算,還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為什么要列出這么多品種呢?因為它們不但調(diào)不同,連腔都不一樣。比如吃飯的“吃”,北方人說起來,怎么聽也是“吃”,也就是調(diào)門有高有低,聲 調(diào)有長有短。南方人呢?說什么的都有,七、恰、夾、塞、噎、攜,反正不是“吃”。腔相同,事情就好辦一些。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說話,或北方方言區(qū)內(nèi)人說 話,雖說也會有不清楚的時候,但好歹大致能聽懂。因為哪怕是東北話和云南話,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語音不同(粵方言與北方方言語音上的差別則多達(dá)百分之七 十)。當(dāng)然,聽不明白的時候也有,但那多半是弄不清那些“專用名詞”的意思。比如一個天津人告訴你,某某人“干活崴泥,說話離奚,背后念三音”,你也會一 頭的霧水。因為你實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離奚”就是不著譜,“念三音”就是講怪話,可“崴泥”、“離奚”、“念三音”這幾個字你還是聽得懂。對 方再一解釋,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首先是用詞五花八門,比如第三人稱,北方方言區(qū)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吳語、閩語),有叫“渠”的(贛語、粵 語、客家話),還有叫“伲”、“其”的(吳語)。你,至少也有“儂”(吳語)和“汝”(閩語)兩種;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 “娘娘”(溫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媽仔”(廈門)的,有叫“阿嬤”(廣州)的,有叫“依嬤”(福州)的,有叫“細(xì)爹”(岳陽)的,甚至 還有叫“娭毑”(長沙)的,你弄得清?最可笑的,是廣州人管父親叫“老豆”。老爸如果是老豆,那咱們是什么?豆芽菜呀?寫成“老竇”也不對,老爸是大窟 窿,咱們是小窟窿?

 

南腔與北調(diào)(2)
·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
就算是用同一個詞,也未必聽得懂。“有”是“烏”,“無”是“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沒有”叫“饃”,也有叫“貓” 的。他們也常常分不清l和n這兩個聲母,an和ang這兩個韻母。結(jié)果,在他們嘴里,男子變成了“狼子”,女子變成了“驢子”。閩南人更好玩,干脆把人統(tǒng) 統(tǒng)叫做“狼”,整一個“與狼共舞”。一個閩侯
人在朗讀《愚公移山》時,因為實在改不過腔來,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還有子,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念成了“我死了還有煮,煮死了還有 酸,煮煮酸酸是沒有窮盡的”。這還是說“普通話”。要是說家鄉(xiāng)話,那就更麻煩了。湖南人把“捆扎”叫“tíɑ”,把“勞累”叫“níɑ”,連個同音字都找 不到,你聽得懂?
南方人說話還顛三倒四。比如“死人咸”,就看不懂。死人只會臭,怎么會咸呢?腌魚啊?原來,這是閩南話,意思是“咸得要命”、“咸死人了”。因為閩南 人喜歡把話倒過來講,就弄得我們不知所云。其實北方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死咸死咸”,只不過當(dāng)中并不夾一個人字,就好懂些。
所以,聽南方話就跟聽外語似的,恨不得找個翻譯來才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