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背后的文化(5)
人參娃娃紅繩拴 挖野山參,俗稱“放山”。在深山老林中挖參,充滿神秘色彩。然而,細(xì)加推究,那種種神秘的言行,原本是一個個實用的目的。 放山人一字排開,用“索撥羅棍”(即拔草的木棍)撥開野草,尋覓人參,這叫“壓山”。另一種方式叫“掇山”,眾人分散尋找,以敲“索撥羅棍”為聯(lián)絡(luò)信號。無論哪種方式,都嚴(yán)禁說話,更不準(zhǔn)吃東西。放山人說,一旦驚動了穿紅肚兜的人參娃娃,人參就跑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找人參要全神貫注,說話、吃東西會分散大伙的注意力。還有,倘若在山林中大聲呼喊,容易產(chǎn)生回聲而麻達(dá)山(迷路)。 誰發(fā)現(xiàn)了人參,便立即將“索撥羅棍”插在地上,用系了古銅錢的紅線拴在人參莖上,并在人參下面鋪上一塊紅布。據(jù)說,人參娃娃有遁土而逃的本事,一拴紅線就跑不掉了。其實,拴紅線是為了醒目,因為人參長在雜草叢中,一不小心就會踩壞了。拴上一根紅線,紅綠相間,格外醒目。至于紅布鋪地,那是用來接一碰即掉的參籽——這東西也很寶貴,是一種催生助產(chǎn)良藥。 做完這一切,那位幸運者才喊一聲“棒棰!”——東北人俗稱人參為“棒棰”?;锇閭兠枺?#8220;什么貨?”回答:“四品葉!”眾人一聽,高興地說:“快當(dāng)!”快,捷也;當(dāng),順當(dāng)。這是東北林區(qū)的一句行話。 “拿火!”發(fā)現(xiàn)者話音剛落,便有人為他遞煙點火。向發(fā)現(xiàn)者敬煙,這是放山的規(guī)矩,一來表示慰勞,二來讓他吸一袋煙,把心靜下來,因為接下來由他來挖參,免得他過于激動而挖壞人參。倘若不慎而碰破一點表皮,或挖斷一根參須,人參漿就會滲出來,價值就大減了。還有,東北的“小咬”特別多,煙可以把它們熏跑,免得它們騷擾挖參者,使他分心。 挖參要用木刀、鹿角,因為鐵器過于鋒利,碰上人參就會劃破了。與別的花草往下扎根不同,人參是貼緊地面平臥著的,其根須則向上生長,以便吸收表土的露水和腐殖質(zhì)。因此,挖參須從人參的外圍開始,自遠(yuǎn)而近,由下往上,一點一點地挖。 一棵野山參終于挖出來了,伙伴們找來樺樹皮和青苔,把參包扎起來。有柔軟、濕潤的青苔裹著,外面再包上樺樹皮,人參就不會干癟了。 離開前,他們又走到附近一棵紅松跟前,削去一塊樹皮,先砍出四個大口子,再砍上五道小口子,這叫“留兆頭”。日后有人到這里放山,一看就知道曾有五個人在這里挖到了一棵四品葉的人參,他們也會撞上好運。其實,一些參籽落入地里,會長出新的人參,留個記號,告訴后來人注意這一帶;若日后自己路過這里,也便于查尋有沒有新的人參長出來。 (摘自《民間俗信與科學(xué)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