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易孑草 我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州、湖北恩施州以及重慶市、貴州省的部分縣市。土家族現(xiàn)在大都與漢族雜居,許多習俗受到不同程度的漢化影響,但在土家族聚居地,如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等地依然保留著獨有的民族習俗。土家族原本就是一個習俗最多怪的民族?,F(xiàn)舉幾例。 圍壇咂酒滿庭芳:土家人尤喜咂酒,土家族酒文化最是別具一格。待客人到來時,取酒壇置堂桌正中,以細竹通節(jié)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用搪瓷碗盛滿的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后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載歌載舞,盛為熱烈。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巴民春宴》一詩中描述,“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風,薰草鋪坐席,藤枝注酒樽,蠻歌聲坎坎,巴女舞蹲蹲”。說明土家族最是懂得浪慢的民族。 原始舞蹈也瘋狂。毛古斯是土家人逢年過節(jié)演出一種小戲,以對白為主,有時還要穿插合唱或對唱。演員與觀眾混合為一,觀眾也可以插進去打諢,共同演唱。表演者全身上下裹著稻草,頭上還要扎上三四根草辮。領頭的叫“老毛古斯”,其余叫叫“小毛古斯”。“毛古斯”反映的是原始社會中、后期的生產生活,如打獵、捕魚等。撒爾嗬,也叫跳喪舞,是死人過后,圍著棺材跳的一種喪舞,邊唱邊舞邊喊叫,極為粗獷豪放,被譽為土家族的“迪士高”。 緬懷歷史過趕年。過趕年,也叫提前過年,又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你說怪不怪。據(jù)說在明代,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一帶,政府兵將御侮受挫,特令組織士兵出征抗倭,限定臘月三十日登程,不得誤期。土家族先民為了按期出發(fā),奔赴前線,打擊倭寇,故提前一天過年,由此沿襲下來。 深山上演“情人節(jié)”。“女兒會“就是土家族年輕人的情人節(jié),是流行于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節(jié)日。每年七月二日為女兒會的會期。每到這一天,周圍七八十里以內的男女青年都來趕會,互對情歌,挑選意中人。 喜嫁反哭催人淚。土家姑娘在結婚喜慶之日不笑反哭。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yǎng)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禁忌多怪藏神秘。早先土家族日常生活中禁忌最多,后來漸漸少了,但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禁忌有行為、語言、顏色、數(shù)字等方方面面的。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亻T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土家族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老者仙逝歡歌舞。土家族人家中的長者去世后,一般裝斂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每晚就有親朋好友前來跳喪。跳喪時1人擊牛皮鼓叫歌,跳者圍棺接歌而起,腳跟鼓點鼓跟腳,無弦樂伴奏,跳者2至4人比較普遍,但女人不跳喪。擊鼓者領唱,對舞者和,均為高腔俚調,邊唱邊舞。舞者頭、肩、腰、臂、腿、腳尖、腳跟一齊動作,跳著變幻多姿的舞步,唱著古老、粗獷、格調明快而獨具民族特色和濃郁山鄉(xiāng)氣息的曲調,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這表明土家人受道教影響較深,看透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2007.3.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