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話頭禪的倡導者宗杲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7-08
話頭禪的倡導者宗杲
最具中國佛教特色的禪宗,自六祖慧能大師立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法以來,經(jīng)過南岳、青原兩大師直至馬祖、百丈等大德的不懈努力,以不可阻擋之勢風行大江南北。禪門宗師代有人出,各領(lǐng)風騷,禪法特點雖承一脈,但又各具特色,非墨守陳規(guī)者可比。
然而到了北宋中葉,禪宗各派弊病叢生,禪法思想毫無新意。如大慧宗杲觀察北宋末和南宋初之禪風,批評說:“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兩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之指,于言句悟入。”為此,他獨倡新的參禪方法,讓人參趙州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并說:“只文一‘無’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妄念起時,但舉個無字,舉來舉去,驀地絕消息,便是歸家穩(wěn)座處也。”他參話頭的禪法避免學人落入俗套,陷入文字和語錄的海洋中。因話頭禪“得力處乃是省力處,省力處乃得力處”,并發(fā)展到后來的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等話頭禪。的確是獨辟蹊徑,別有天地。所以說,大慧宗杲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第一個大力倡導話頭禪的人,他的禪法特色對中國宋朝以后禪宋的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
宗杲禪師(1089-1163年),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縣)人。號大慧,因曾歸居妙喜庵,故又稱妙喜。宗杲禪師年幼時就有絕塵拔俗之英氣,而且“靈根夙具,慧性生知”。12歲時投慧云齊公禪師門下為沙彌,17歲受具足戒。開始游方參禪至曹洞宗門下,很長時間不能契機印心,未得要領(lǐng)。后來離去歸到寶峰湛堂禪師門內(nèi)學禪法。湛堂見其風神爽邁,詞鋒機銳,倍加器重,讓他隨侍左右,指引參禪入道捷徑。長久沒有見機悟道,湛堂禪師詞責他:“汝未曾悟,病在意識,領(lǐng)解則為所知障。”湛堂入涅盤之前,將他推舉給楊歧派高僧圓悟克勤禪師。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克勤禪師奉詔進京住持天寧寺。宗杲慕名而至,投在其座下,并深得贊賞,被“印可”而傳“心法”,而且得命“分座接眾,”成為克勤座下第一大弟子。宗杲禪師以他超然的智慧,銳利的機鋒,敏捷的辯才,很快名播京都?;兆诘寐勛陉街曂n號“佛日”以示嘉獎。后因金兵進犯開封,宗杲禪師離京星夜赴吳地(今江蘇),暫住于虎丘以觀時局發(fā)展。此時其師克勤禪師遷住江西云居山,宗杲遂前往追隨,充任首座之職。此后,宗杲禪師輾轉(zhuǎn)漂游于西湖和閩浙地區(qū),雖歷經(jīng)艱難,但道心更堅,更增強了他追求佛道的信心。最終在臨安(浙江杭州)徑山開辦道場,倡導克勤禪法,于是道業(yè)日隆,法緣日盛,“四方納子,靡然紛集,至一千七百。”
宗杲禪師與禮部侍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張九成非常友善,結(jié)為方外之賓,不肯阿諛逢迎右丞相秦檜。張九成因不肯輕易附和金人“和議”之事,招致秦檜忌恨。紹興十一年(1141年)五月間,張九成到徑山拜訪并問道于宋杲禪師,在他們談?wù)摃r事政局時,宗杲作詩曰:“神臂弓一發(fā),透過于重甲,衲僧門下看,當甚臭皮襪!”其意是說宋將韓世忠廣造“克敵弓”以備破金之事。秦檜聽說后,認為這是在影射他投降和議,于是羅列張九成,宗杲兩人“謗訕朝政”的罪名,加以迫害。宗杲被毀諜剝衣,除去僧籍,發(fā)配到衡州(今湖南省),長達10年之久。后來再次流徙到梅州(今廣東省)4年。梅州是邊沿荒地,多瘴霧毒病,生活異常的艱難,而且要自己料理生活,自備生活所需,處境十分的困苦。宗杲禪師雖身處逆境,遭受不白之冤,但絲毫也沒有改變他的信仰和愛國憂民之心,雖死不悔。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冬天,“蒙恩北還”。二十六年春,復其袈裟,重入僧籍,十一月詔住阿育王寺。二十八年詔令重返徑山,天下弟子聽到消息,紛紛歸來護持道場,重振徑山舊事,很快恢復昔日盛況。南宋孝宗即位,賜號“大慧”禪師。后謝任歸隱明月堂,于隆興元年(1163年)八月十日病逝,世壽75歲,謚號“普覺”,塔名寶光。
禪宗六祖慧能的核心思想是“心即是佛”,或“即身成佛”。因“人人皆有佛性”,故“人人皆能成佛”,而成佛的關(guān)鍵在于“息心妄虛”,所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在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契機開悟的方法,行走坐臥都是明心見性的歷程,棒喝品茶都是接應(yīng)手段。故此,后來的禪宗大師們的開悟歷程都在深入實際而又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深奧的哲理,其表現(xiàn)形式簡單,語句深入淺出,明了易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振聾啟聵之威力,使學道人莫不為之而傾倒,慧能禪法的種子廣播中華大地,遍地開花結(jié)果。但是到了北宋南宋之交,這些祖師們的開悟方式,在化作語言文字的大量流傳過程中,逐漸失去原有的法味和采風,變成后人死搬硬套和照本宣科的教條以及玩弄文字游戲的素材。正如大慧宗杲所說:“近年以來,禪有多途?;蛴幸粏栆淮?,末后多一句為禪者;或以古人入道因緣,聚頭商榷云:這里是虛,那里是實;這語玄,那語妙;或代或別,如禪者?;蛞匝垡姸労蜁谌缥ㄐ?,萬法唯識上為禪者?;蛞詿o言無說,生在黑山下鬼窟里,閉眉合眼,謂之威音那畔父母未生時消息,亦謂之默然常照為禪者。”由此可見,在宗杲的時代里,習禪道人正在逐漸步入這種危險的歧途和境地,已到了弊病叢生的地步。為了斧正和補救,宗杲乃“抉擇五家提挈最正者,凡百余人,裒以成帙,目日《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一書共3卷,是大慧宗杲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為斧正禪風所作。全書如他所言:“不分門類,不問云門,臨濟、曹洞、溈仰、法眼宗,但有正知正見可以令人悟入者,皆收之。”禪法沒有固定的格式,如果認為只有仿照前人言句和方式就能開悟成佛,那必定落入俗套,陷入人為造作的模式和格調(diào)之中,使禪失去它應(yīng)有的生命活力。為此,大慧宗杲提出一條新的參禪方向。
狗子無佛性之話頭,五祖(楊歧派)法演禪師即特別提出,而宗杲卻大力給予提倡和發(fā)展。據(jù)法演禪師語錄卷下載:“上堂,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么卻無?州云:為伊有業(yè)識在。師云:大眾爾諸人,尋常作么生會?老僧尋常只舉個無字便休。爾若透得這一個字,天下人正奈爾何。爾諸人作么生透,還有透得徹底么?有則出來道者。我也不要爾道有,也不要爾道無,也不要爾道不有不不無,爾作么生道?珍重!”對于這個奇怪的話頭,其意義何在?又如何參這個話頭呢?據(jù)大慧宗杲解釋說:“看時不用搏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lǐng)略,不用掉在無事□里,但行住坐臥時提起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熱,口義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撅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不見古德有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師門下如是,佛說一大藏教,盡是這般道理。”大慧禪師的這段話,似有解釋,似無解釋。但說明他對狗子無佛性的話頭非常的贊賞和重視,因為此話頭可使人直參清凈本源心的重大意義,而且大慧宗杲在當時呆板混雜的禪門里,開拓了一條嶄新的參悟途徑,為此后禪宗的發(fā)展以新的啟迪。為了進一步闡明參話頭的重要作用。他對門人說:“若棄了話頭,卻去別人文字上起疑,經(jīng)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大慧宗杲禪師大力倡導的話頭禪,是禪宗發(fā)展史上的新的轉(zhuǎn)折點。話頭禪以新奇的方法,充沛旺盛的生命力和無限的自信心,給禪門重新譜寫出一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行曲,鼓舞和指引學道者們,遁循話頭的妙處,努力向開悟見性的歷程邁進。從而開創(chuàng)了禪宗思想的新意境,注入新的營養(yǎng)和活力。同時,也標志著禪宗的發(fā)展進入新的時代。
大慧宗杲“妙悟”說的美學意蘊及影響 
--------------------------------------------------------------------------------
作者:劉方 [2001-7-16 7:30:05]
 
                        一
  “悟”是佛教,特別是禪宗哲中一個極重要范疇。鈴木大拙指出:“禪如果沒有悟
,就象太陽沒有光和熱一樣。禪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獻,所有的廟宇以及所有的源頭,
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會永遠存在。”〔1〕
“悟”不僅是禪宗哲學的靈魂,也是禪宗美學的靈魂。南宗禪的歷代祖師都以此為
旗幟,圍繞著“悟”這一核心,不斷豐富、展開和發(fā)展著禪宗美學。而在南宗禪學與美
學思想史上提倡的最為有力,在當時與后世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的是大慧宗杲和他的“妙
悟”說。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楊歧派第五世著名禪師,法號大慧、謚號
普覺,創(chuàng)立“看活禪”,他的禪學思想在當時和后進都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宗杲所處的時
代,正是文字禪泛濫的時代,禪林中熱衷于公案的注解和問答,禪林中出現(xiàn)了龍蛇混雜
的復雜局面,正如宗杲所指斥的“近代佛法可份,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各立門風。各
說奇特,逐旋提合,疑誤后昆,不可勝數(shù)”〔2〕特別是對于當時禪林中以宏智正覺“默
照禪”〔3〕為代表的輕視悟,甚至反對悟的風氣,宗杲進行了堅銳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
,他指出“近來叢林有一種邪禪,……以悟為落第二頭,以悟為枝葉邊事。”(卷二九
)“不信有悟門,以悟為誑,以悟為第二頭,以悟為方便語,以悟為接引人辭。如此之
徒,謾人自謾,誤人自誤。”(卷二八)宗杲力救時弊,努力重振南禪宗根本精神、因
而他象歷代祖師一樣,反復申說強調(diào)“悟”的重要性,他說:
  “道須神悟,妙在心空。體之不假于聰明,得之頓超于聞見。”〔4〕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腳根
下推究,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于人本分事上沒交涉。“(卷二一)
    宗杲反復強調(diào)“參禪要悟”(卷十四)宣說:“禪無文字,須是悟始得。”(卷十
六)提出了“以悟為則”的主張。然而宗杲在禪宗美學上最為著名也影響最大的則是他
的“妙悟”說。
    大慧宗杲的“妙悟”說,是在對宏智正覺“默照禪”的激烈批判過程中,鮮明地提
出的。他指出:
    “為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靜坐,卻見省力,便  以為是
,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照為極則。(卷二六)如此等輩,不求妙悟,以悟為落在第二關(guān),以悟為誑呼人,以悟為建立,自既不曾悟,亦不信有悟底。”(卷三十). 
    “如今不信有妙悟底,反道悟是建立,豈非以藥為病乎?世間文章技藝,尚要悟門
,然后得其精妙,況出世間法。(卷十八)
        “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yè),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綱中
。(卷二十)
        “不求妙悟,又落在無事甲里。”(卷二四)
    南禪史上大慧宗杲所倡導的“妙悟”說,所言的“妙悟”這一范疇,在中國佛教史
上是由僧肇《涅@①無名論》中首次提出的,他講“玄通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史稱僧肇是“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5〕其思想受老莊思想影響極深。
而“妙悟”    這一概念提出亦帶有鮮明的老莊道家色彩。雖然在印度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卷
十二中亦有‘妙悟皆滿’二行永斷”之語。然而,正如    日本學者忽滑谷快天所指出的
“方肇之時,《華嚴經(jīng)》之譯未成”〔6〕從中國佛教史上佛學受老莊玄學影響的實際,
可以肯定“妙悟”這一概念是在玄學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學概念。
  “妙”出于《老子》第一章“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7〕又“玄之又
玄,眾妙之門”。“妙”之內(nèi)涵,注家多解為“微妙”“奧妙”“深微奧妙”,我以為
蔣錫昌云:“妙者,幽冥之道也”?!?〕其義最恰。對于“常無”  “常有”二句,蕭
兵、葉舒憲說:“是將兩種認知方式作為各具特色,相輔相成的途徑而并列對待的,用
語言之外的直觀體悟去領(lǐng)略萬事萬物之“奧妙”;用憑籍語詞名稱的抽象分類去認識事
物之間的差別和秩序存在?!?〕而正如朱自清指出:“‘妙’的意念,經(jīng)過漢代到了晉
代漸漸成為士大夫或雅人一般常用的,主要的審美的評語。”“魏、晉以來,老、莊之
學大盛,特別是莊學,士大夫?qū)τ谏詈退囆g(shù)的欣賞與批評也在長足的發(fā)展,清談家也
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來又加上佛教哲學,更強調(diào)了那‘虛無’的風氣。
”〔10〕
    魏晉以后翻譯出的大量佛經(jīng)中,“妙”這一范疇已是處處可見。對于佛典中“妙”
義,隋代智凱在《法華經(jīng)玄義》中指出:“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所謂褒美,明
確肯定了妙屬于審美范疇。所謂不可思議,是佛家慣用的否定式表達,往往是狀佛教最
高義理、實相本體。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宗杲所講“妙悟”內(nèi)涵上有兩個方面,一是指
所悟的對象而言,乃是深微奧妙,玄冥之道,是本源性的,本體的,不可視見,非某種
具體可見的存在物。就這一層的意義而言,所謂“妙悟”的含義,在于悟“妙”。二是
指悟  的途徑。乃是通過直觀體悟去領(lǐng)略,把握這一終極性的存在,所謂真如,所謂佛性
。就這一層的意義而言,所謂“妙悟”的含義,在于“玄妙”之悟。
    如果說宗杲之前的南宗禪師們大多喜談頓悟之說,意在突出“法門是頓”。(神會
語)的話,那么,到了宗杲之時,頓悟之論已是人所周知,不須特別加以強調(diào),僅是文
字禪盛行,默照禪泛濫,故而宗杲特意提出“妙悟”說,來強調(diào)悟的特點與途徑,以匡
救禪林時弊。在宗杲看來,進行參禪悟道,獲得把握幽微深遂的真如,證得體認到內(nèi)在
本來圓滿具足的真實生命的正確道路乃是“妙悟”。這種“妙悟”的參禪方式,在其本
質(zhì)上是與審美過程中最高級階段的主體觀照方式相一致的,乃是一種洞徹、體悟本體的
最高形式,叔本華曾論述這一方式,認為最根本的認知方式,乃是一種超邏輯的直觀方
式。而超邏輯直觀的最高形式,就是審美直觀。審美直觀的目的,直接是服務(wù)于感性個
體的生存價值與生存超越,是直接指向終極的實在,指向絕對的本源。〔11〕可以看出
,宗杲所提倡的“妙悟”在本質(zhì)上也正道出這樣的一種特性。
    對于”妙悟”,宗杲堅持和弘揚南宗禪自悟自證的宗風,在他看來,般若體驗在本
質(zhì)上是個體性的,只能親悟親證。他反復強調(diào)說;
    “到這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除非來證親悟,方可見得。若實曾梧底人,拈起一
絲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卷十七)
    “這里世問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么田地,方始放身舍命處。這般境界,
須是當人自證自悟始得。(卷十七)
    大慧宗杲的這一思想是與慧能以來的南禪精神一脈相承的,禪宗頓悟,對于自心的
體認,對于佛性的悟人,強調(diào)的是需得個人親身親歷,故而禪門強調(diào)“親證”,強調(diào)“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六祖慧能教誨弟子神會說: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
吾迷,何不自知自見。”〔12〕
    別人的悟,永遠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悟,是故悟者自悟,而迷者自迷。
    大慧宗杲論自悟自證對于審美活動是極有啟發(fā)意義的。審美活動的進行,須要審美
主體通過自己親自欣賞,去感受,去把握、進體驗審美對象才行。因而大慧宗杲激烈反
對那種不真悟?qū)嵶C的禪林中人,他說:
    “蓋得法自在,稱法性說,如今人不曾親證親悟,只管百般計較。”(卷十三)
    不求親悟親證,只學得他人語句,則流弊而為口頭禪,毫無個人真知。大慧宗杲焚
燒其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一書的刻板,極重要的原因,便是宗杲痛感僧人藉此書
而不重視個人親歷悟境,不求自己真正頓悟,只學得他人妙論佳言,成為口頭禪。
    禪悟體驗是一種般若體驗,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生命體驗,一種審美體驗,故而其體驗
乃是個人的獨特的口禪悟是無法依靠別人的間接性經(jīng)驗而獲得,雖在師傅不可以移之于
弟子。正如美學家喬治·科林伍德曾指出的:“我們所感覺到的東西,其存在當然會局
限于我們感覺它時的此時此地,感覺的經(jīng)驗是一個永恒之流,其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保
持同一,而我們看作常在和重視的東西,并不是不同時期感覺之間的同一性,它們只是
不同感覺之間程度或大或小的相似而已。”〔13〕
    由于禪宗妙悟所獲得的審美體驗具有個人親歷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移易
性,使得禪悟的審美體驗的語言傳達成為一樁難解的問題:宗杲強調(diào)指出悟證所得的般
若體驗是不可傳授的
    “先法所以指示,一切人腳跟下,故有父不可以傳子,臣不可以獻君之說。蓋使自
證自悟,匪從人得。”(卷十八)
  “正法無傳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睛相對,以心傳心。”(卷十九)
  “這個道理,說似人不得,唯證悟者舉起便知。”(卷二十)
  “悟在當人,不從他得”(卷二三)
  “自家悟處,自家安樂處,自家得力處,他人不知,拈出呈似人不得,除已悟已安
樂已得力者,一見便默然相契矣。(卷二三)
    人類離不開語言,語言之于人類的重要性已經(jīng)在海德格爾那句著名的“語言是存在
的家”〔14〕一語中闡明。然而,面對超驗本體,語言遇到了它無法逾越的界線,在它
面前語言表現(xiàn)出的自己的無能為力。
    語言總是具有普泛性的,否則它就失去了與他者交流勾通的可能性。因而,在日常
生活中,為了他人能夠聽懂,我們必須遵循公眾的羅輯,使用公眾的詞語,從而給出某
種“說出的東西”。然而,在這種“說出的東西”之中,“存在”本身卻消失隱匿,沒
人晦蔽了。
    海德格爾指出過,“說”與“聽”之間,有一種存在論的理解作基礎(chǔ),所以我們才
可以解釋這樣一種現(xiàn)象:為什么在某種特定的場合,沉默甚至是一種真正的理解。“沉
默”的理解,說明了“聽”本不需要有文字,因為說者與聽都都是親在(dasein),故
而在其間有一種原邕的“聽懂”的可能性。深刻的理解,盡在“無言”之中?!?5〕
    審美感悟所悟的內(nèi)容,原本是無法言論的,它只能顯現(xiàn)。審美主體只能在審美活動
過程中悟入冥契,如大慧宗杲所說的“自悟自證”。同樣,這種悟入冥契之所得,又是
難以語言傳達的。”這個道理,說似人不得”。
                        二
    大慧宗杲“妙悟”說,不僅豐富發(fā)展了慧能以來的禪宗美學思想,而且對中國古典
美學也產(chǎn)生過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其最突出的,就是直接促成了宋代美學家嚴羽以“妙
悟”說為主干建立起的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對于嚴羽美學思想,錢鐘書先生曾予以極
高評價:
  “滄浪別開生面,如驪珠之先琛,等犀角之獨覺。在學詩工夫之外,另指出成詩后
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韻。不僅以學詩之事,比諸學禪之事,并以詩成有神,言盡
而味無窮之妙,比于禪理之超絕語言文字。他人不過較詩于禪,滄浪遂通禪于詩。”〔
16〕
    錢先生充分肯定了嚴羽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開拓性與獨具慧眼處。而嚴羽美學思想核心
的妙悟之說,通禪于詩,皆源自禪宗思想影響,而其直接理論繼承,則是大慧宗杲禪師
。嚴羽所處時代,正是臨濟宗和曹洞宗影響廣被的時代,二宗由于各自所產(chǎn)生的大師臨
濟的大慧宗杲與曹洞的宏智正覺的出現(xiàn)與新的理論的提倡而得以中興,但就當時影響而
論,臨濟宗的影響更大。而大慧宗杲主持的禪寺,主要在浙江,福建,作為福建人的嚴
羽,處在士大夫參禪之風大盛的時代,受到當時正在彼地盛行的臨濟宗杲禪學影響,是
很自然的事。從嚴羽引禪論詩,抬高臨濟而抑貶曹洞“學漢、魏、晉與盛唐之詩者,臨
濟下也;學大歷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17〕亦可見出其承習所在。因為如前文所述
,宗杲新的禪學理論,“妙悟說”,“看話禪”等正是針對曹洞宏智正覺,在批判正覺
的“默照禪”理論中發(fā)展起來的。而嚴羽自己亦嘗如是言說:
        “妙喜(自注:是徑山名僧宗杲也。)自謂參禪精子,仆亦自謂參詩精子。”〔18

    此外,嚴羽標舉盛唐之音,反對江西詩派,糾正四靈詩派與江湖詩派,頗有匡正時
弊,甘與一時風氣為敵的精神,他自稱:“故子不自量度,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
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雖獲罪于世之君子、不辭也。”〔19〕這
種無畏的精神,亦頗似宗杲。宗杲深慨當時“正宗淡泊,邪法橫生”(卷二四)不惜以
身護法“不怕結(jié)怨,力詆之,以報佛恩,救末法之弊也”(卷二六)又講:“邪師說法
,如惡叉聚,各各自謂得無上道,咸唱邪說,幻感凡愚,故某每每切齒于此,不惜身命
,欲扶持之”(同前)兩者的精神氣度,可謂同出一轍,因此,嚴羽受到宗杲禪學極大
影響是可以肯定的。
    宗杲反對曹洞宏智正覺“默照禪”及其他種種邪禪,力倡“妙悟”說,以為妙悟乃
為參禪學道的極叫極,而嚴羽反對江西詩派以及江湖、四靈等,亦倡“妙悟”。
    “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在退
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20〕
    嚴羽強調(diào)詩道在于妙悟,妙悟的獲得不在言句,因為妙悟在于心解,而不在于言句
,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嚴羽的“妙悟”說,正是對于藝術(shù)所獨具的審美特性
和藝術(shù)規(guī)律的深刻洞見與正確把握。因為無論是宇宙人生奧義,還是文學藝術(shù)真諦,它
的獲得,依靠的不是理論的論證,邏輯的推理和學識的堆積,依靠的只是個體生命那活
潑潑的妙心,在瞬間的妙悟和洞見。
    嚴羽的“妙悟”說,大抵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從審美欣賞角度而言,
審美主體所欣賞的審美對象,真正的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shù),都具有某種精奧微妙,不可言傳
的本質(zhì)性存在物,大致相當于現(xiàn)象學美學家英加登所稱的“文學作品的形而上質(zhì)”〔22
〕它存在于意外、言外、相外,因而不是可以直接從文字意相中認知的,對于它的體驗
與把握,只能通過“妙悟”,通過審美直觀的形式來實現(xiàn)。而另一方面,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
角度而論,創(chuàng)作主體也只有通過“妙悟”,體驗,把握到藝術(shù)品的這種審美特質(zhì),才能
正確認識藝術(shù)的審美規(guī)律,從而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中,尊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審美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
符合藝術(shù)的審美特質(zhì)的優(yōu)秀作品、所謂“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3〕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反復講到的所謂“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空中之音”等等,所
標舉的也正是這種深蘊于優(yōu)秀文學藝術(shù)作品之中,卻又是存在于意外、言外、相外,不
可以以音、聲、色求的形而上質(zhì)。英加登獨到地認為,再現(xiàn)的客體所指涉的是一種形而
上質(zhì),這種形而上質(zhì)在文學中獲得一種實體性,而且對它無法進行純粹理性的證明,我
們只能領(lǐng)悟它們。”〔24〕此與嚴羽的理論頗為相通相契。
    郭紹虞先生在他著名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認為嚴羽妙悟的提出在于認識到藝術(shù)
的形象思維特證,〔25〕此后有關(guān)文章著述陳陳相因,實在是對“妙悟”說美學內(nèi)涵的
一個極大誤解。對于嚴羽來說,一方面優(yōu)秀的詩歌藝術(shù)所特有的審美特質(zhì)——存在于語
言之中并體現(xiàn)于語言之外的形上質(zhì)是必須通過妙悟的方式,即類似于禪宗的般若觀照或
胡寒爾所說的現(xiàn)象學的“本質(zhì)直觀”才能夠洞見和把握的。另一方面,文學藝術(shù)家也只
有在具備了這種能力,從而真切而深刻地認識、體味到真正優(yōu)秀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特質(zhì),
并以詩歌語言來成功地表達與體現(xiàn)出來的時候,才能夠獲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成功。缺少這
種妙悟的審美能力,也就不能真正認識到藝術(shù)作品的特質(zhì)并成功加以表現(xiàn)。而這種形而
上質(zhì)的體認與表達均與主體的學力——知識、理性、邏輯思考能力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故
而嚴羽認為“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其
原因也在于此。在這里可以清楚看到嚴羽“妙悟”說與宗杲“妙悟”說內(nèi)涵在理論上的
相承關(guān)系,而且嚴羽將“學力”與“妙悟”相對,也是與宗杲思想一脈相承。大慧宗杲
曾指出士大夫?qū)W禪的一大障礙便是知見太多,他說:
    “士大夫?qū)W此道,……不患無知見,患知見太多耳。故常行識前一步,昧卻腳根下
快活自在底消息。”(卷二九)
    “士人博覽群書,本以資益性識,而反以記持古人言語,蘊在胸中作事業(yè),資談柄
,殊不知圣人設(shè)表之意,所謂“終日數(shù)他寶,自無半錢分。”(卷十九)
    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就審美,欣賞而言還是就審美創(chuàng)作而言,理性活動、邏
輯思維、知見往往形成“理障”,妨礙了審美活動的正常進行,抑制了審美直覺能力,
從而無法達到“妙悟”的境界。
    在對于如何達到“妙悟”,培養(yǎng)主體產(chǎn)生“妙悟”的能力方面,嚴羽提出的方法與
途徑,也同樣是與宗杲的禪學方法有一脈相承處,這就是“熟參”的方法與途徑。宗杲
強調(diào)要獲得禪宗妙悟,須“時時提撕,時時舉覺”(卷二三)“直須行住坐臥,而令心
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卷二十)又講“承日    用不輟做工夫,工夫熟則撞破關(guān)@
②子矣。”(卷二八)而嚴羽則講:
  “先須熟悉讀楚詞,朝夕調(diào)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
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藉觀之,    如今人之治經(jīng),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
中,久之自然悟人。”    〔26〕
  “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儻
猶于此而無見焉,則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27〕
    眾所周知,嚴羽美學思想對中國封建    社會后期美學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而嚴羽美學思想中,許多重要思想皆淵自宗杲禪學思想。而宗杲禪學還對宋明不少文
學家的文藝思想產(chǎn)生過極大影響。因此,大慧宗杲的“妙悟”說不僅對南禪美學作出新
的貢獻與發(fā)展,并且也對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般下加木
                @②原字為木右加戾
        注釋:
        〔1〕鈴木大拙《禪風禪骨》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9年版,第102頁。
        〔2〕《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四,載《禪宗語錄輯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后凡引《大慧語錄》僅隨文林出卷次,不另出注。
        〔3〕宏智正覺“默照禪”美學參見拙文《宏智正覺關(guān)于“游”的美學思想初探》,
《學術(shù)月刊》1996年8期。
        〔4〕《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
        〔5〕《高僧傳》卷六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49頁。
        〔6〕《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頁。
        〔7〕老子此二句斷句自來有兩說,詳說及考證參見高享《老子正詁》(開明書店1
943年版)第3頁。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57—
61頁。盧育三《老子釋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5頁。等。
        〔8〕蔣錫昌《老子校詁》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1頁
        〔9〕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
200頁。
        〔10〕《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頁,第
131頁。
        〔11〕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第249頁。
        〔12〕《六祖壇經(jīng)》
        〔13〕科林伍德《藝術(shù)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頁。
        〔14〕參《海德格爾詩學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5〕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165頁。
        〔16〕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59頁。
        〔17〕〔18〕〔19〕〔20〕〔21〕〔26〕〔27〕《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1年版,第12頁,第253頁,第27頁,第12頁,第26頁,第1頁,第
12頁。
        〔22〕〔24〕參見羅伯特馬格廖拉《現(xiàn)象學與文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第180—215頁。
        〔23〕魏慶之《詩人玉屑》引韓駒《贈趙伯魚》詩。
        〔25〕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又參《淪浪
詩話校釋》。
       
         (原載學術(shù)界  1997年4期      作者系四川自貢師專中文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