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于地下——曾記否?大明殉國之天子 遙念這些為國殉國之皇帝,不禁想問:現(xiàn)代人之精神品德比之如何?最可寶貴的精神品德在這些皇帝身上體現(xiàn),尤其值得尊重。做為個人來講,凡有血性者,亦應(yīng)學習這種精神,紀念這些品德,追憶這些最可愛的人! 曾記否?大明崇禎帝之死 崇禎上吊殉國 《崇禎忠節(jié)錄》卷四:“宮人魏氏聞逆賊李自成將清宮,狂走前后,大呼曰:‘賊入大內(nèi),必清宮,吾輩定遭其辱。有志者當早從吾死,免受謠污。’語畢,即躍入玉(御)河死之。宮人從之投水者,頃刻有四五百人。” 崇禎嚴肅地對周皇后說:“國破就在眼前。你身為國母,理當殉國。” 崇禎留著眼淚望著長平公主嘆息著說:“你何故生在帝王之家?” 崇禎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舊歷1644年三月十九日的晚上,崇禎帝在殺了自己的皇后和女兒(長平公主未死。)后,在大太監(jiān)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煤山(現(xiàn)在的景山)的壽皇亭自縊于一棵樹下,年僅三十五歲。崇禎皇帝死后,王承恩也上吊自殺。另有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殉國者數(shù)十人。 曾記否?大明隆武帝之死 隆武帝為清軍亂箭射死 公元1646年8月21日,朱聿鍵逃出延平,到汀州城外時被清軍追上,他帶著曾皇后和忠誠伯周之藩等躲入關(guān)帝廟。清兵在門前厲聲呼喝:“朱聿鍵出來。”忽然,一個人手持鋼刀跳出廟門,高喝:我就是隆武帝,揮刀殺向清兵,清兵急忙發(fā)亂箭將他射死,原來此人是周之藩,他舍身掩護朱聿鍵脫險,堪為忠臣義士。清兵也懷疑他不是隆武帝,進廟搜查,只見后門洞開,廟內(nèi)空無一人,知朱聿鍵和曾皇后已從后門逃入汀州城內(nèi)。隆武帝在汀州剛剛歇過一口氣,轉(zhuǎn)天凌晨,就有大隊身穿明軍軍服的人叩汀州城門,聲言護駕。守門士兵不知是計,城門一開,原來都是李成棟這個叛徒(這個人對大明滅亡應(yīng)負很大責任。)派出的化了裝的清軍。隆武帝聞亂驚起,持刀剛?cè)敫茫瑸榍遘妬y箭射殺,同時遇難的還有其皇后曾氏和不滿月的皇子。誰說大明無陸秀夫?此種污蔑之語,不攻自破也! 曾記否?大明紹武帝之死 紹武帝自縊而死 紹武帝說:“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于地下!” 公元1646年12月,大明叛逃李成棟乘唐、桂兩王互相攻伐的機會,從福建攻入廣東潮惠地區(qū),當?shù)馗瘮」倭哦技娂姳撑汛竺?,李成棟就命令他們?nèi)匀话磿r向廣州紹武帝報告民情,使紹武帝還不知潮惠地區(qū)已經(jīng)落入滿清之手。正當紹武和一班臣子草率登場之時,叛將李成棟卻引著“大兵已下惠潮,長吏皆降附,即用其印移牒廣州”,對清兵暗經(jīng)惠州、潮州移師廣州之舉,愈益“昏瞀”的蘇觀生卻全然不知。當李成棟用惠、潮官署舊印派人向紹武詐作“無警”之報時,“觀生信之”。過了兩天,正當“聿钅粵視學,百僚咸集”之時,突然急報“大兵已逼”,蘇觀生等還不信,并叱之曰:“潮州昨尚有報,安得遽至此。妄言惑眾,斬之。如是者三。”同年12月14日,李成棟派三百精騎兵從惠州出發(fā),連夜西行,從增城潛入廣州北。十二月十五日早晨,紹武帝正在教場上檢閱習射時,“大兵已自東門入,觀生始召兵戰(zhàn)。兵精者皆西出,倉卒不能集。”紹武官軍還來不及抵抗,廣州經(jīng)已陷落!清兵殺入城門,紹武帝朱聿擙的主力部隊因調(diào)去和桂王作戰(zhàn),無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應(yīng)華宅弟躲避。漢奸梁烘為了降清而騙蘇觀生自縊后,又自告奮勇帶領(lǐng)清兵闖入王應(yīng)華宅弟,搜得紹武帝朱聿擙,關(guān)押于東察院。清兵送來飯食,紹武帝朱聿擙說:“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于地下!”堅決絕食,當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備,他解下腰帶自縊殉國而死。他死后,在廣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獲殺害。據(jù)嘉興藏本《廬山天然禪師語錄》中所說:“丙戌(1646年)清兵入粵,諸王孫多幾疑被戮,尸橫于野,師啟遍檢骸骨,別建冢以瘞之,不封不樹。后有議聞于行在者(即永歷帝),師止之曰:‘吾盡吾心耳,復何圖哉。’”在國難當頭,卻“自樹內(nèi)鯁”的南明王朝,無疑是自食惡果。清兵進城后,公然“放賞”三天,放縱士兵奸淫殺掠,使廣州人民遭受了一次血腥浩劫。 說明:朱聿钅粵、蘇觀生及一些大臣(一說15人,不可考)自殺后,時人為紀念他們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jié),將他們的遺骸叢葬于城北流花橋畔。乾隆以后,有人為他們修墓立碑,稱“紹 曾記否?大明永歷帝之死 永歷被絞死并焚尸揚灰 將軍新朝之勛臣,亦舊朝之重鎮(zhèn)也。世膺爵秩,封藩外疆,烈皇帝之于將軍,可謂厚矣。國家不造,闖賊肆惡,覆我京城,滅我社稷,逼我先帝,戮我人民,將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初衷,固未泯也。奈何遂憑大國,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名,陰作新朝之佐?逆賊既誅,而南方土宇,非復先朝有矣。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北狩,隆武被弒,仆于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社稷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自是以來,楚地失,粵東亡,驚竄流離,不可勝數(shù)。猶賴李定國迎我貴州,接我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chuàng)之豐功,提師入滇,覆我巢穴,由是仆渡荒漠,聊借緬人以固我圉,山遙水長,言笑誰歡,只益悲矣。既失山河,茍全微息,亦自息矣。乃將軍不避阻險,請命遠來,提數(shù)十萬之眾,窮追逆旅,何以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猶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賜爵之后,猶欲殲仆以徼功乎?既毀我室,又取我子,讀鴟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列祖列宗乎?即不念列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將軍,仆又何仇何怨于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適成其愚,自以為厚,適成其薄,千載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也?仆今日兵衰力弱,煢煢之命,懸于將軍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領(lǐng),則雖粉骨碎身,所不敢辭;若其轉(zhuǎn)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茍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縱有億萬之眾,亦當付于將軍矣。惟將軍命之! ——永歷帝致吳逆三桂的信 永歷十六年(1662年),永歷帝一家老小在云南被吳三桂殺害,南明亡,跟隨皇上的歌女阿紅逃回肇慶,入龍巖洞憑吊“龍床”后在洞內(nèi)投水自盡。 對于永歷王朝的滅亡,清初著名學者,廣東番禺人屈大均深情地作《淡黃柳》詞一首: 蕭條郡廨,曾作芙蓉殿。誰記池頭蒙賜宴?來去茨菇葉畔,長與君王舊鳧雁。 共腸斷,龍髯已零亂。剩垂柳,欲攀遍。御溝西,可有殘紅片?乳燕窺人,但銜春至,巢向空梁莫管。 點評:就綜合來講,大明實為我國史上歷朝第三,就骨氣論,實為我國史上第一。大明四位天子殉國,是古今中外很罕見的現(xiàn)象,這種精神是萬古長青的。因此之故,上述四位天子,應(yīng)為當代和后世炎黃子孫學習之榜樣,亦應(yīng)被我炎黃子孫永遠追憶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