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評論:中央車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
《中央車站》 --一場愛的回歸之旅 轉(zhuǎn)載 By svjerry 2007-4-4 12:28:59 《中央車站》向人們講述這樣一個平淡但不平凡的故事:小男孩約書亞陪著母親來到車站在朵拉代寫書信的小攤子前預備給男孩的父親寫封信。孩子的母親被意外的交通事故奪去性命。朵拉則收留約書亞,并幫他找到從未謀面的父親。在約書亞與朵拉相處的這段時間內(nèi)二人逐漸的信任并且理解彼此。年齡與閱歷并沒有阻隔愛的蔓延。從整部影片來說這是一部溫情小品,讓觀眾在不經(jīng)意間撥動心底最深的弦。 朵拉是個復雜而又典型化的人物。從影片的初始她給我們的印象便是一名熟練而冷漠又世故的代寫書信人。她專橫的處決經(jīng)過她手中的所有信件。她會用自以為明事理態(tài)度和自己主觀的臆斷來決定信件的歸宿。朵拉似乎無法被周遭的任何事件觸動,她寧愿活在自己封閉的內(nèi)心中排斥一切她認為累贅的情感。影片到這里我們對朵拉的行為是無法理解的,對她對生活的疏離同冷漠反感甚至厭惡。朵拉從自己的立場認為能替人們做出生活最好的選擇的時候她卻忽略生活對她的特殊眷顧。一對母子的到來似乎不會掀起太大的波瀾,不善言辭而靦腆的母親同外表老練但內(nèi)心單純的小男孩約書亞和每位找朵拉寫書信的人一樣,對這張薄薄的信紙寄予無限的希望,亦或者是奢望,這些都顯得不再重要??蛇@些質(zhì)樸的人們無法撼動朵拉早已封閉的心靈。她甚至能鎮(zhèn)定自若地對那些渴望的人們捏造謊言和借口,這讓人不禁想起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一句話:我觀察家里的女人,發(fā)現(xiàn)她們捏造故事的能力可比男人強多了。她們學會了在緊要關(guān)頭必須得撒謊和偽裝,透過這些謊言,她們得以逃避真實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悲劇。 這句話被援引在這里有點諷刺,似乎為朵拉胡謅找到適合的辯解詞,不過縱觀整部影片來看也的確呼應阿莫多瓦的這句話。朵拉在生活中保持的淡定似乎被約書亞單純的執(zhí)著柔化。在她將約書亞賣出去的那夜輾轉(zhuǎn)難眠;從她不顧一切危險又將約書亞救出來;從她決定要帶約書亞踏上尋找父親的路程;從她對旅途中邂逅的單身男人萌芽出膽怯而又難以掩飾的感情;從她在朝圣的人潮中呼喊著約書亞的名字;從她提這大口袋的信件走向郵局;從她在末尾寫信時刻滴落的淚水我們逐漸明白朵拉。與其說是朵拉性格的轉(zhuǎn)變不如說是她終于能正視生活直面自己的感情,袒露住自己內(nèi)心善良而脆弱的內(nèi)心更為貼切。幼年時代父親的外遇和母親的過逝讓朵拉學會遺忘學會在變遷的生活中用堅硬的內(nèi)心保護自己。她能獨立地不倚靠任何人的庇護和幫助生活,,從她冷酷無情地撕毀信件深層來看不正是出自于她對人們的慈悲和對生活的抵抗么,只是方式過于偏激罷了。 約書亞在整部影片來看并不簡單地只是朵拉心靈的催化劑,同樣也是在當時客觀的單親成長環(huán)境中塑造的鮮活人物。從影片最初約書亞陪同母親代寫書信時洋溢在臉頰上的純真的自豪和驕傲的申請是特屬于稚氣未脫的孩子的。但隨著影片的推進和深化,約書亞用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敵意對待朵拉。朵拉的幾次欺騙讓孩子產(chǎn)生了不信任之感。約書亞和朵拉都選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抵御生活中種種令人措手不及的變故。朵拉選擇的是遺忘,而約書亞則是銘記。他始終沒有忘記也沒有放棄對父親的尋找。生活逼迫約書亞快速成長和獨立。當約書亞模仿著成人的口吻詢問卡車司機一些滑稽的問題而逗樂觀眾時也透露出約書亞內(nèi)心的單純。約書亞學會了如何面對生活,在多拉為生計而發(fā)愁時他卻已經(jīng)學會了招攬顧客。當約書亞問到朵拉是否要把信件仍掉時,我們心中不知是做何滋味。孩子為了生存學會適應生活,最初堅持而努力維持的世界觀正在喪失掉??墒俏覀儾⒉荒鼙г够蜇焸涫裁?,大多數(shù)的人們只能為了生計而改變自己的性格同夢想。生活就是這樣程式化的過程,改變你,消磨你,朵拉就是這樣,約書亞同樣面臨這樣的過程,無法避免的。影片的尾聲,孩子看著自己與朵拉的合影,望著遠去的車輛微笑。朵拉所給予她的愛約書亞無論如何是不會遺忘的。 影片中的陀螺是分別出現(xiàn)在開端和結(jié)局,具有隱喻和象征的味道。陀螺旋轉(zhuǎn)和運動是由人來鞭策和控制的,就像人的命運始終無法離開生活既定的軌跡。但當約書亞手中的陀螺脫落,母親在意外事故中喪生便成為兩個人生活的全新起點,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同生活對心靈的桎梏。一場心靈的旅行,兩個不同的旅客帶著不同的心情和向往參與其中。對于約書亞父親的設定是模糊的,類似與《等待戈多》中對戈多的設置,是沒有出場但可以由人們口中拼湊出的形象。父親,讓約書亞銘記讓朵拉遺忘。也給他們在結(jié)局明白如何去原諒,去愛。影片中夭折的愛情使全片更突出了人與人內(nèi)心對愛的希翼。散布福音的卡車司機給朵拉帶來的是溫暖,可他無法接受朵拉的表白,只能不辭而別。朵拉無奈地趴在窗框上哭泣,讓人萌芽對她的同情。同時也欣慰,欣慰的是她學會了怎樣去愛,恢復對幸福生活的憧憬。盡管這段愛情還沒綻開蓓蕾就被扼殺,但一段小小的插曲卻成為多拉正在改變的明確信號。全片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多拉在詢問是否有到班吉蘇的車票時,黑人小伙打趣地說:“這是世界的盡頭啊。”朵拉沮喪地問:“那我什么時候才能離開?”“明天清晨吧。”在這里“世界盡頭”可以理解為人類對愛追求的邊緣。朵拉逃避生活中的希望與溫情,冷眼看待這個世界,可現(xiàn)在她迫不及待地問“那我什么時候能離開”。她對愛和溫暖的需要是那么熱烈。她需要被別人愛,希望愛別人。第二天晨光熹微,她踏上心靈回歸的路途,人同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在影片中得以消除,可卻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專注于自己的遭遇,專注與自身內(nèi)心痛苦。他們對周遭人的喜怒哀樂無暇顧及,只在封閉的內(nèi)心中結(jié)繭,反抗外部的世界。內(nèi)心的傷痛衍變成絕望的血痂,可依舊渴望愛與溝通,知識這種欲望完全隱藏起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活,朵拉同約書亞都沒有給我們答案,只是鼓勵我們?nèi)ふ疫z失的感情,這讓我想起一句話: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bigger than life。(有時候你需要比生活更為博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