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紅茶文化的傳播 “正山小種”紅茶在五口通商時均由山西商人,俗稱山西馬幫,從陸運銷往海外。見現(xiàn)山西省常氏莊園,他們就是經(jīng)營武夷茶葉的代表。他們將“正山小種”往陸地輸往歐洲國家,其路線為:從桐木關出江西鉛山河口下九江至現(xiàn)武漢往北到天津或大同從內蒙進入前蘇聯(lián)再到鹿特丹的歐洲大陸,此時出去的“正山小種”是最早的紅茶, 自“正山小種”紅茶出世以后,先后產(chǎn)生了四大紅茶既祁門紅茶、印度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及斯里蘭卡高地紅茶,據(jù)史料記載祁門紅茶是1876年由一個在福建崇安縣任縣令的余干臣回家鄉(xiāng)后,把福建“正山小種”紅茶制法帶回去,在至德渡街設紅茶莊試制成功的。后來工夫紅茶品種不斷增多。見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所著《茶經(jīng)述評》中詳細記載了紅茶的傳播是由武夷山(崇安)向江西鉛山的河口鎮(zhèn),再由河口鎮(zhèn)傳到修水后又傳到安徽東至最后才傳到祁門,產(chǎn)生祁門紅茶。 1650年以前,“正山小種”紅茶的經(jīng)貿權可以說完全被荷蘭人所壟斷,但英國東印度公司看好中國武夷的茶葉市場,于1644年在廈門設立貿易辦事處,開始與荷蘭人在茶葉生意上短兵相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二國終于兵戎相見,爆發(fā)了第一次“英荷戰(zhàn)爭”,1665年至1667處爆發(fā)了第二次英荷之戰(zhàn),由于英國再度獲勝,擺脫了荷蘭人而漸漸壟斷茶葉貿易。1669年英國政府規(guī)定茶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從此,英國政府由廈門收購武夷茶,大量將“正山小種”紅茶輸入歐洲市場。 在舊中國,用于貨幣流通的錢幣以白銀為主。在正山小種紅茶大量出口的同時,使得英國白銀資源的大量流失。英國為扭轉這一局勢,指示東印度公司派遣間諜潛入中國武夷山桐木盜取茶葉物種資源。其間以“羅伯特·福鈞”為代表,(此人在武夷山進行物種資源的竊取《參考消息》及電視劇均有記載)。他在武夷山時入住鄉(xiāng)村,與當?shù)夭柁r交流,研究做茶工藝。在離開武夷山之際帶走了大批的茶葉種植資源及做茶、制罐師傅;并在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大肆進行茶葉的種植和加工紅茶。也正因他們的到訪揭開了武夷山保護區(qū)桐木物種基因庫神秘的面紗,招引荷蘭等國間諜打著傳教士的旗號入侵桐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