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手機聊天調查報告-思想帝國[Thinker-Empire.com]

 yuheliu 2007-04-30
手機聊天調查報告
 作者:凱特·??怂埂∈及l(fā)/來源:思想帝國  閱讀次數(shù): 25

 手機聊天調查報告 
----21世紀移動通訊工具的作用 

凱特·福克斯 著 吳萬偉 譯 

閑聊不是瑣碎無聊的消遣,它是人類社會、心理、甚至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感情疏遠、四分五裂的現(xiàn)代世界中促進聊天的心理治療作用的手機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生命線”(social lifeline),幫助人們重新創(chuàng)造出前工業(yè)化時代自然交流的模式。 
主要發(fā)現(xiàn): 
手機閑聊對我們有好處 

人類的閑聊相當于靈長目動物間的“相互為對方梳毛”(social grooming),能刺激分泌內啡肽、緩解緊張、提升免疫系統(tǒng)效率。人類談話中三分之二屬于閑聊,因為這種語言上的打扮對我們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健康非常重要。手機促進聊天的實現(xiàn),增加和提高其這種心理治療效果,讓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聊天,而且不管用文字還是用聲音都行。手機聊天成為有效的,重要的新型解壓炸彈。 

手機成為新的花園籬笆 

手機的空間時代技術讓我們能夠回到更自然的,更人性化的前工業(yè)化社會的交流模式,當時我們生活在狹小穩(wěn)定的社區(qū),享受頻繁的“親密聊天”與緊密融合在一起的社會團體成員交流。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世界,我們與社會團體之間的交流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已經受到嚴重的限制。手機聊天恢復了我們與社會團體的聯(lián)系紐帶和感受,成為消除現(xiàn)代生活緊張和冷漠的解毒劑。手機成為破碎孤立世界的“社會生命線”。 

額外發(fā)現(xiàn): 

男人和女人一樣喜歡聊天。研究發(fā)現(xiàn)男人和女人至少在用手機聊天方面是一樣的。33%的男人每天或者幾乎每天都用手機聊天,而女人的比例只有26%。男人聊天的時間以及話題和女人一樣,但是傾向于自己談論。研究確實發(fā)現(xiàn)聊天伙伴的性別差異,男人更喜歡和工作中的同事,伙伴或者女朋友聊天,而女人更喜歡與同性朋友或者家人聊天。男人女人聊天的聲音聽起來也不同,女人使用更多變化的語調,更多的細節(jié),更多的反饋。 

手機充當象征性貼身保鏢。女人使用手機作為象征性的貼身保鏢,當她們在公共場所感到脆弱的時候,這種方式和她們使用報紙或者雜志作為“壁壘象征”一樣。 

快樂的短信。短信在維持廣泛的社會關系網(wǎng)方面尤其顯得重要。它讓我們在沒有時間,精力,欲望或者預算親自拜訪或打電話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社會紐帶。短信重新創(chuàng)造與我們社會聯(lián)系的成員間短暫的,頻繁的,即刻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是前工業(yè)化小社會成員交流的模式。 

年輕人的社會技能。短信幫助年輕人(有些成年男性)克服笨拙和壓抑,培養(yǎng)社交能力,他們能夠比使用手機前與更多的人交流,交流得更頻繁。 

短信作為“追蹤者”。手機聊天通過使用短信追蹤者得到加強,提醒朋友:你可以隨時了解有趣的消息,而細節(jié)內容留到打電話或者見面時再說。 

娛樂。女人比男人更擅長把聊天變得很開心。其中有三個因素:變化多樣的語調,豐富的細節(jié),熱情的反饋。 

風險治療。聊天的樂趣還在于冒險的刺激,做一些淘氣的事情,談論別人的私生活,這對于矜持的和受壓抑的英國人尤其重要,但是所有人都有冒險的內在需要。 

消極的聊天的好處。聊天時間的只有5%是用來批評或者給人負面評價的,但是這種消極聊天從學習規(guī)則和社會規(guī)范方面來說有明顯的好處。 

緒論 

聊天這個話題越來越吸引社會心理學,人類學,進化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社會歷史學方面的研究者的注意力。甚至哲學家都被吸引參加辯論。雖然“聊天”(gossip)這個詞最初是褒義詞至少是中性詞(God-sibb)上帝的親戚,好朋友或者伙伴)但是后來逐漸具有了貶義的內涵。但是多數(shù)研究顯示了聊天在社會和心理方面的積極功能。有利于建立相互關系,團體紐帶,弄清社會地位和責任,強化共同的價值觀,消除分歧誤會等。有個道德哲學家甚至宣稱聊天由于能夠增加我們的知識和加深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完全可以作為“神圣的美德”。不管聊天的道德地位如何,確實有足夠的證據(jù)顯示聊天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進化心理學家曾經對比人類聊天和猩猩“相互梳毛”行為的變化。動物們花費幾個小時相互梳毛,即使在毛皮都非常干凈的時候也如此,好像起到促成社會紐帶的功效,這就說明聊天絕不是無聊的消遣,實際上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 

但是直到現(xiàn)在,沒有針對手機在這個背景下發(fā)揮作用的具體研究??紤]到聊天的重要社會功能,手機作為聊天的現(xiàn)代工具,這是非常明顯的缺陷。 

手機是否已經成為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和分割破碎的社會中的現(xiàn)代人的花園籬笆呢?手機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聊天方式?聊天對于手機一代意味著什么?這種新型聊天工具的社會和心理影響有哪些?英國電信呼叫網(wǎng)(BT Cellnet)屬下的“社會議題研究中心”(SIRC)進行了“手機聊天”的第一個科學調查。 

研究方法 

該研究分為三個階段:文獻綜述,核心小組,全國調查。我們還使用了(SIRC)正在進行的監(jiān)督社會文化趨勢和模式包括實地觀察和訪談而收集到的“社會情報”中的一些材料。 

文獻綜述 

社會議題研究中心使用國際數(shù)據(jù)庫和圖書館引擎收集和分析了最近所有的關于聊天的學術研究論文,書籍和雜志文章。本報告中包括有選擇性的參考文獻。 

核心小組 

用手機用戶的代表性樣本進行核心小組的研究。該小組探索了手機被用作聊天工具的程度,聊天的不同類型,手機對聊天類型的影響,聊天對受試者生活的作用,聊天的社會和心理功能等等問題。 

全國性調查 

對核心小組材料的分析提供了全國性調查的基礎,該調查涉及全國1000名手機用戶的代表性樣本。該調查是由英國權威民意調查機構ICM公司進行的,由SIRC進行分析和數(shù)據(jù)解釋。被調查者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使用手機聊天的時間,地點,方式,原因,頻率,以及聊天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 

聊天是什么? 

朋友間聊天 

在古英語中,聊天(gossip)或者(god-sibb)最初的意思是與上帝有關的人,尤其是指女人在生小孩時親密的同性朋友(那些她選擇成為孩子教母或者上帝姊妹的人)。后來這個詞意義更廣泛了,指親密的朋友或伙伴,再后來指親密朋友談話的特征,也就是談論個人生活和關系的細節(jié)的閑聊,分享秘密,這已經多少具有了當今聊天這個詞的含義了。 

涉及評價 

研究聊天定義的學者也集中在聊天的評價性特征上,這或許是聊天和其他非正式談話的區(qū)別。聊天一直被定義為“對一個不在場的人進行的評價性談話”(Eder & Enke, 1991)比較寬泛的,更準確的定義是“對同一社會背景下的成員的帶有評價性信息的非正式交流過程。(Noon & Delbridge, 1993) 

這些定義沒有包含所有涉及批評或者貶低別人的聊天。最近的一個研究顯示批評和負面評價只占聊天時間的5%,另外5%花在詢問或者給出建議如何處理社交問題,但是聊天的大部分內容是集中在誰和誰在做什么以及個人的社交經歷。 

評價往往是積極的:我們或許表達贊許某人的選擇,如情人,工作,汽車,假期,鞋子,行為方式等,比如“和他分手,她是對的,顯然這個人根本就不是真心的。”評價的重要性在于聊天一般不光涉及分享別人生活和關系的信息:往往包含對這個信息的感受和評價。這個感受或者評價可能是隱含性的,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或者通過聲音和語調的變化表現(xiàn)。但是我們很少在分享“誰和誰在做什么”的細節(jié)時不提供我們對這個事件上的看法的。 

談論別人也談論自己 

雖然許多人可能剛開始贊同前文提到的關于聊天的兩個定義,第二個在許多方面更準確,更有幫助。它表達了非正式的,聊天的本質,還包括了談話之外的其他交流方式(比如信件,聊天專欄,電子郵件,短信等)它表明信息交流的人的范圍,包括實際參與聊天的人。 

聊天也不一定只限于討論第三方的行為。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核心小組里,普遍同意關于自己行為的信息或者對方行為的信息也是聊天的內容,如果這些信息滿足“社交興趣”標準的話。“我的汽車昨天拋錨了”顯然不是合適的回答,如果對方問你“那么,聊點什么呢?”但是“我在車庫遇到這個人真讓人愉快”確實就符合要求。同樣的,“最近你和車庫的那家伙有什么新情況?”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聊天的開場白。“社交趣味性”的聊天當然很可能涉及第三方,但是聊天的定義必須包括作為對象的聊天者。 

甚至包括明星 

但是農恩(Noon & Delbridge)的定義好像排除了聊天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關于明星和其他公眾人物的談話。除非“社會背景下的成員”包括電影明星,電視明星,流行歌星,皇室成員,以及不大可能的政客。但是我們談論明星的時候確實感覺他們像我們社交圈子中的一員。這或許是閑聊明星的最獨特的特征了。我們討論電視劇中人物的沖突的對話,超級明星的感情和婚姻問題,電影明星的孩子和事業(yè)等常常與我們談論朋友,鄰居和家庭的時候沒有什么區(qū)別。如果在酒吧或者公交車上聽到這種談話,不熟悉這些明星的人很容易認為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凱特·摩斯(Kate Moss)和丁格(Dingle)是聊天者的朋友,親戚或者隔壁鄰居。(因為他們會注意到這些人關心貝克漢姆的飲食不規(guī)律,但是喜歡凱特的新發(fā)型) 

我們聊天的頻率 

多數(shù)談話都是聊天 

我們經常聊天。經常吹噓的對復雜語言掌握的本領中大部分是用在聊天上的。關于人類談話的最近調查中最驚人的發(fā)現(xiàn)是我們談話時間的中三分之二用在社交話題上:談論個人關系和經驗,誰和誰在做什么,誰進來誰出去,為什么,如何處理尷尬的社交問題,朋友,家人,明星的行為和關系,我們與情人,家庭,朋友,同事,鄰居的問題以及日常社交生活的雞毛蒜皮。總而言之,聊天。 

這個發(fā)現(xiàn)一再地重復,不管是什么背景,什么年齡,什么社會地位的人。即使在大學和跨國公司的總部,人們可能覺得在公共廚房或洗澡間房間里或者餐廳里的對話會集中在更重要的議題如政治,經濟,文化或者思想等,但是除了聊天外沒有任何議題能夠占據(jù)談話時間的10%以上。這些嚴肅話題的許多只是占談話時間的2%或3%而已。 

男人和女人聊天一樣多 

或許更讓人吃驚的是,和普遍的想法相反,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男人和女人花在聊天上的時間幾乎一樣多。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男女兩性花同樣多時間談論社交話題如個人關系(65%),在另外一個研究中,區(qū)別非常小,聊天占男性對話的55%,占女性對話的67%。(因為體育和休閑顯示占對話的10%,這個區(qū)別可能從談論足球上得到解釋。) 

當然男人并不比女人更多談論“重要”的話題如政治,工作,藝術,學術等,除了(這是明顯的差別)女人在場的時候。男人們自己聊天的時候,只有0-5%的談話時間用來談論非社交性的話題如工作,政治,文化等。只有在有男有女的團體間聊天時,或許是為了炫耀,男人對話中比較多的比例來談論這些高雅問題,出現(xiàn)15-20%的驚人增長。 

談論更多的是自己 

至于聊天的內容,最近的研究顯示男女聊天唯一明顯的差別:男人談論更多的是自己。在談論人際關系的所有聊天時間中,男人花費三分之二時間說自己,而女人談論自己的時間只有三分之一。 

這些發(fā)現(xiàn)可以一勞永逸戳穿男人聊天是解決世界問題,女人聊天是廚房的神話。 

在我們的核心小組里,許多男性參加者最初聲稱他們不聊天,而大部分女人都愉快地承認聊天。但是隨著問題的深入,區(qū)別就只是言辭上的而不是行動上的了,女人很高興稱為聊天,而男人把它定義為“信息交流”。一個可愛的男人誠實地坦白說“我們不喜歡稱它為聊天,因為它顯得瑣碎,就好像我們沒有更好的事情要做一樣。” 

為什么聊天? 

社會和心理功能 

雖然聊天這個詞只是最近才獲得消極的涵義,早期的定義,以及這次研究的幾乎所有結果都強調聊天在社會和心理方面的積極功能。 

我們聊天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建立,開發(fā)維持人際關系,聯(lián)結我們社交圈子的其他成員,弄清我們的社會地位和責任,評價和管理自己的聲譽,學會社交技能,學習和強化共同價值觀,解決沖突,建立相互支持的關系網(wǎng),贏得朋友,影響他人。 

進化程序 

我們聊天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基因變化促成的。按照心理學家羅賓·頓巴(Robin Dunbar)(我們的許多調查結果多虧了他)聊天是我們大腦硬接線(hard-wiring)進化的一部分,甚至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說語言讓我們的聊天成為可能。聊天是類似于靈長目親屬“相互梳毛”一樣的活動。在人類中間,語言代替了實際上的相互身體接觸,因為身體接觸浪費時間太多,因為人類的社交圈子大多了,(靈長目動物群一般不超過50-55只,而一般人的社交圈子平均在150人左右)語言就成為填充相互刷毛的空白,因為它讓我們用有限的時間進行社交,有效地維持廣泛的社交圈子。 

語言演化的“調情”和“聊天”理論 

當然語言進化還有別的理論來解釋,最有說服力的是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語言是求愛工具”的觀點,相當于孔雀的尾巴,讓人類能夠爭奪,吸引和維持性伙伴。語言,如果延伸開來包括超級巨大的人類大腦里的任何東西如藝術,文化,科學,宗教等(也就是我們說的文明)都是為了讓我們調情的。幸運的是,攀談進化論和聊天進化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實際上,米勒同意頓巴的“語言主要用來聊天”的觀點,雖然他指出聊天除了幫助我們管理大量人際關系外還有別的功能:也就是作為社會地位和智慧的標志,是為了我們求愛的目的展示社會地位的手段。這個觀點似乎得到頓巴男人聊天研究的證實,因為里面顯示了許多他描述為“廣告”或者“自我促銷”的特征。不管怎么說,米勒沒有反對聊天是調情的理論,他只不過暗示這應該和自己的社會地位標志理論結合起來。 

聊天對我們有好處 

不管他們各自的進化作用如何,非常清楚的是社會交往和社會地位讓我們心情愉快,而且讓我們身體健康。研究顯示靈長目動物相互刷毛的活動促進天生的身體止疼鎮(zhèn)靜作用的內啡肽分泌,讓它們放松,降低心跳頻率和其他緊張標志。作為“聲音梳毛”的聊天很可能有類似的效果。實驗還顯示社會地位的提高伴隨著大腦中的血清素增加,這同樣有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好處。通過聊天,我們可以有效地分泌相當于內啡肽的東西,或者起到抗憂郁藥物百憂解(Prozac)那樣的作用。聊天顯然不是瑣碎的消遣,它對我們有好處。實際上,研究結果顯示聊天對于我們的社會,心理和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手機的作用 

調查結果 

手機主要用來聊天 

前文列舉的關于聊天的調查得到我們自己的核心小組和手機用戶調查的證實。大部分對話基本上是聊天,所以使用手機進行的對話大部分是社交問題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在我們的全國性調查中,只有17%的受訪者說他們使用手機主要是為了工作,大部分是為了“保持聯(lián)系”,聊天。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說他們用手機聊天至少一周一次,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都用手機聊天。 

重新定義“緊急事件”? 

盡管33%的人說他們使用手機只是為了應付緊急事件的,但是核心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為了這個目的購買手機的人最終都變成了“社交活動生命線”,越來越多地成為和朋友,家人和朋友聊天的工具?;蛟S“緊急事件”這個詞已經巧妙地,逐漸地重新定義,以至于包括告訴最好的朋友昨天晚上穿的什么衣服,為什么共同的朋友不高興的渴望等都成為緊急事件。如果這種渴望確實是根深蒂固的人類需要,必須通過聲音梳毛來釋放內啡肽,可能作為我們所知道的文明的基礎,這種重新定義并不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男人和女人聊天一樣多 

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女人(27%)比男人(21%)更愿意承認使用手機主要是聊天。男人似乎更喜歡用“保持聯(lián)系”(26%)作為目的。但是在核心小組的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保持聯(lián)系”不過是聊天的委婉語罷了。男人明顯比女人更愿意說他們使用手機主要是為了工作(27% vs 7%)但是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男人之間的工作談話常常大部分是女人所說的聊天。女人更可能說她們使用手機只是為了緊急事件。(40% vs. 26%)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向女人推銷手機的時候往往就說是這個目的,因為她們出門在外更容易遇到不測。但是核心小組的發(fā)現(xiàn)顯示現(xiàn)在多數(shù)使用手機對付緊急事件的女人越來越多地打非緊急事件電話,用來聊天。 

聊天話題差不多 

其實,聊天的話題男女都差不多。我們的調查顯示無論男女使用手機聊天時都是談論關于社交圈子的成員,家庭,朋友,同事,話題區(qū)別是很小的。聊天中關于家庭成員和同事的最高超過55%,關于朋友的在16-24歲年齡層最高,雖然必須強調大多數(shù)受訪者說他們談到任何人。只有很少的人承認聊天主要是關于明星們的,但是我們的核心小組討論顯示關于明星的聊天內容確實在有些人的手機聊天中占相當比例,尤其是在重要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比如肥皂劇中的兇殺案,或者實況電視節(jié)目中參加者的危機等。核心小組的一名成員承認“歌手阿麗雅(Aliyah)去世時,朋友打電話問我是否感到傷心?”我們小組中的許多男人也承認他們通過手機談論足球明星。 

同樣頻繁 

十多歲孩子和年輕人使用手機聊天傾向于比年長者時間長,但是多數(shù)人(70%)來說,個人聊天時間不超過5分鐘。聊天時間一次超過10分鐘的男人比女人多(20% vs 15%),但是長時間的聊天(超過15分鐘)女人比男人多(9% vs 6%)雖然這個差別太小沒有多大意義。我們的調查顯示男人比女人更頻繁使用手機聊天,比如每天或者幾乎每天都聊天的男人占33%,而女人只有26%。這些結果證實了其他社會學家進行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他們顯示和普遍的相反,男人聊天和女人一樣多。正如我們下文即將談到的,聊天是女人的消遣的神話至少部分來自男女聊天聽起來不同這個事實。 

聊天的伙伴不同 

男女聊天的伙伴不同,男人比女人更可能與同事聊天(16% vs 6%)或許這來自他們說的工作需要才買手機的。如果社會學家現(xiàn)在的關于聊天的理論是正確的,這樣的聊天確實在工作場所有好處,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工作環(huán)境社會路線圖,讓他們能夠“航行”在這個心理學上困難的領域。女人更可能與家庭成員和朋友中的同性聊天,而調查中的男人承認他們與女性朋友聊天的幾率至少和他們的配偶或者伙伴一樣多。這個結果同樣在我們的核心小組中得到證實,許多男人說他們發(fā)現(xiàn)與女人聊天更容易。我們調查中發(fā)現(xiàn)年輕人(16歲-24歲)比年長者(尤其是65歲以上的人,他們主要和家庭成員聊天)更喜歡和同性朋友聊天。人們可以預料在人生的中間階段(35-54歲)與同事、配偶/伙伴聊天的幾率逐漸增加。 

短信越來越受歡迎 

就聊天的媒介來看,我們一點都不驚訝地發(fā)現(xiàn)短信是16-24歲年齡組最喜歡的方式,41%的人一般使用短信而不是電話。45%的人既打電話也發(fā)短信。而年紀稍大些的人更喜歡打電話。但是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短信在35歲以上的人中間越來越受歡迎,所以再過一年后再調查將會顯示不同的模式。我們確實發(fā)現(xiàn)在65歲以上的人中間短信受歡迎的程度提高,14%的人發(fā)短信而不是打電話。女人現(xiàn)在比男人更喜歡發(fā)短信。但是我們應該小心不要過分引申這些心理傾向差異的意義,或許這些可能與短信比較便宜有關。難怪相對來說收入比較低的群體(年輕人,靠退休金生活的,和女人)更喜歡短信。當我們按社會階層來分析聊天媒介選擇時,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收入低的階層(C1, C2, DE)普遍更喜歡短信。 

社會流動性—--手機的好處 

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手機作為聊天新媒介的主要好處對多數(shù)人來說是被開玩笑地稱為“馬提尼酒好處”---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所聊天。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選用這個作為最重要的好處,我們的核心小組參與者證實能夠隨時隨地聊天是他們生活中受歡迎的變化。對于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電話和短信交流是手機最重要的好處,而有些人則強調能夠立刻和私密地交流是優(yōu)越性。我們的核心小組參與者都說這些新的因素造成了他們聊天數(shù)量的增多。很清楚手機或多或少促進了聊天的增加。手機聊天的具體好處下文會詳細討論,但是考慮到大量研究證據(jù)顯示聊天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聊天的任何技術上的進步肯定能提高我們社會,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程度。 

壓力和城市 

在快節(jié)奏和分割破碎的現(xiàn)代世界,通過聊天構成的社會紐帶變得更重要,也更困難了。我們不再生活在狹小的,聯(lián)系緊密的部落社會,或者我們的進化遺傳限定的社區(qū),那里自然地與我們社交圈子的成員日常交流。我們從更新世獵人采集者進化而來的大腦,與緊密聯(lián)系的家族和朋友圈不斷相互刷毛式的交流在努力掙扎抗衡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孤獨。我們中許多人不再喜歡隔著花園籬笆墻與鄰居聊天的溫馨場面,我們甚至不知道鄰居的名字,交流往往僅僅局限于簡短的,稍微有點尷尬的點頭而已。家人和朋友分散各地,即使我們的親戚和朋友生活在附近,我們常常太忙要么太累懶得拜訪。我們不斷搬家,花費大量時間上下班,火車上或者汽車上都是陌生人,或者孤零零坐在自己的轎車里。這些因素對于英國人來說尤其有問題,因為我們傾向于比其他文化的人更矜持不愿意交流,我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不能很快很容易交上朋友。 

電話幫助減緩了碎片化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造成的部分壓力,但是在手機出現(xiàn)以前,我們中許多人與社交圈子里的人交流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受到嚴重的限制。有線電話雖然讓我們交流,但是不能頻繁,容易,隨時,隨意交流,而這些是進化讓我們適應的工業(yè)化時代前小社區(qū)交流的特征。 

有線電話的交流涉及一定程度上的努力和事先安排,我們只能在某個特定時間或者特定地點交流。上班時間使用辦公室電話聊天是受到上司白眼甚至是禁止的。我們得等到下班回家,希望對方正好也在家,克服疲勞,下很大決心后再打電話,而且旁邊還有吵鬧的孩子或者要這要那的配偶。打電話的時候不可能有從前在村子里或者小社區(qū)里那種定期簡短的愉快的見面,常常大招呼,比如“你好,今天天氣不錯啊,”“是呀,很好,哎,你媽媽怎么樣?”“謝謝,好多了。”“好好,再見。”這樣的交流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屬于一個團結的相互支持的團體。 

返回將來 

諷刺意味的是,手機的空間時代技術讓我們回到從前的交流和聊天方式中去了,相互保持接觸在一個狹小的,但是社會上,心理上重要的方式是想當然的。多虧了手機,我們能夠隨時與家人和朋友取得聯(lián)系。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聊天,工作的壓力和緊張,交通堵塞,枯燥的火車旅行,超市排隊,或者現(xiàn)代生活的其他沮喪時刻都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短信得到緩解。 

有個核心小組成員解釋說“手機讓你了解人們生活的更小的細節(jié),這是讓你感到與他們親切的地方。它讓你維持戀愛或者友誼的關系。”有人表示贊同,“是一種聯(lián)系,一種紐帶”。“讓人感到安慰,如果你上了火車,或者遭遇交通堵塞,給人打電話聊天就舒服多了。”“現(xiàn)在人們都忙得不可開交,這是唯一保持聯(lián)系的方式。”“通過手機與朋友聊天,而不是和他們見面。聽到他的消息就可以匯報你的情況。” 

感情疏遠的解毒劑 

關于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孤獨,寂寞,感情淡漠等已經談論很多了,但是很少有評論家注意到手機作為這些魔鬼的解毒劑作用。你走在繁華的城市大街上周圍都是不認識的人,或許在競爭激烈,充滿敵意的辦公室工作,但是你的手機給予你聯(lián)系自己社交圈子,你的老家,你的花園籬笆墻的生命線??诖镫S身攜帶你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你就決不會感到孤單。 

我們核心小組的很多人最初購買手機只是為了應付緊急事件,但是越來越多地他們把手機作為和家人朋友聊天的工具,現(xiàn)在他們相信手機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一種“社交生活”。 

“首先它很安全,現(xiàn)在它讓我和外部世界聯(lián)系起來。”“它是我交流的唯一方式,沒有它我就徹底完蛋了,肯定感到孤獨。”“我有一幫親密的女性朋友,我們對各自的生活非常熟悉,昨天在上班的路上,朋友在與人發(fā)生一夜情后回家的路上給我打電話。”“你從手機中得到的是一種被包容,被信任的感覺,一種屬于一個團體的意識。”“還有一種別人在乎你,關心你的感受。”“手機被盜讓你整個世界都亂套了。沒有了手機,我感到被社交團體拋棄了。”“它簡直就是花園籬笆墻”女人需要朋友圈子,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工作環(huán)境,你需要別人承認你的感受,只有別的女人能做到這些。” 

這些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紐帶因素特別重要,正如本文前面強調的,尤其是對于那些在缺乏親密和包含同情心的聊天機會的疏遠冷漠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來說。當核心小組的兩個女人說她們并沒有特別感受到工作時間用手機聊天個人問題和關系的安慰的需要,另外一個女性參與者敏銳地提出“但是你在更有營養(yǎng)的工作嗎?”結果發(fā)現(xiàn)一個是芳香療法師,另外一個是在建議和顧問中心工作。兩人都同意他們渴望與人接觸和建立親密關系的需要在白天工作時就可以得到滿足,即便如此她們仍然在晚上或者周末與家人或者朋友聊天。而那些在競爭激烈缺乏支持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需要更經常的手機聊天的輸入以幫助他們度過每天。 

“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就走到一個角落甚至到廁所用手機給朋友打電話。這是手機非常好的地方,它的私密性。” 
“我在上班期間不允許打電話,但是我可以用手機給姐姐打電話,我們可以聊家人,男朋友和人際關系。即使我坐在辦公桌前,我仍然感到就好像在家里一樣,那種溫暖的感覺。你知道么,我就好像可以暫時逃脫工作一會兒來到更熟悉的世界。 

象征性的貼身保鏢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注意到現(xiàn)場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孤單的女性越來越把手機當作一種保護自己防御周圍可能的威脅的工具。單獨在酒吧或者咖啡館或者火車上的女人使用手機作為壁壘信號的方式就像她們使用報紙或者雜志來向好色的男人或者其他闖入者表明她們不歡迎打擾。接受采訪的女人說她們發(fā)現(xiàn)手機作為象征性貼身保鏢更有效果。 

“如果我一個人到咖啡館或者別的地方,我總是帶著手機。如果需要顯得有事,我就聽留言,或者翻電話本,但有時候我喝咖啡的時候也拿著手機。” 
“手機在桌子上,就在你手邊,你就覺得安全些。它比報紙還好,因為它是真人,我是說里面有你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聯(lián)系的人,它給你一種安全感。” 
家人朋友組成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存在你手機里的想法意味著只要拿著手機或者碰一下手機就給人受保護的感覺,向別人傳遞自己不孤單無援的信號。 

短信的快樂 

核心小組顯示短信在維持更大社交圈子的聯(lián)系方面特別重要。本文前面引用的村子里人見面時的聊天就是典型的SMS交流,沒說什么東西,只是友好地打招呼,或者有只言片語的消息,但是維持了個人聯(lián)系,讓人感到不孤單。核心小組的幾乎每個成員都說短信是在他們在沒有時間,精力或者意愿,預算進行正式電話或者拜訪時保持與家人朋友聯(lián)系的理想方式。 

一個姑娘解釋說“我覺得這是時代的特征。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人保持聯(lián)系,能夠給人發(fā)短信確實好。這意味著他們知道有人想他們,收到短信的感覺真好。” 
另外一個女性參加者說“短信讓你在沒有時間打電話的情況下與人保持聯(lián)系。這在手機出現(xiàn)以前是辦不到的。”還有一個說“短信便宜。如果你在工作,短信可能非常簡單,只是保持聯(lián)系而已,尤其是女性朋友之間。”一個男性參加者說“如過沒有看到或者沒有與人談話,甚至你沒有要說的話,你就可以發(fā)個短信避免尷尬的沉默。” 

雖然全國性調查顯示女人比男人發(fā)短信更多,但是這個最后的評論也反映了核心小組中男性參加者的傾向,既使用短信作為避免打電話的方式,尤其是覺得不好意思,尷尬或者不想打電話的時候。比如,一個參加者總是給母親發(fā)短信,因為他知道打電話總是要說很長時間。有手機之前,他就是避免打電話。(有事才打電話好像是男人獨有的觀念:核心小組中的女人沒有多少事或者根本就沒有事的情況下也能聊很長時間。) 

核心小組的一個女性參加者大聲自言自語生活中的新交的男朋友是否真的喜歡她,因為她抱怨說“他總是給我發(fā)短信,從來不打電話。”還有參加者說他可能不好意思或者缺乏安全感,發(fā)現(xiàn)短信更輕松些,可以讓你有時間思考怎么說得有意思有條理。當然有研究結果證明女人比男人的語言和交流能力高,但是或許手機短信讓男人有了克服這方面困難的新方法。 

年輕人的短信 

害羞,尷尬,社交和交流技能困難可能幫助解釋為什么短信在年輕人中流行。(當然有明顯的經濟費用考慮)青春期是個困難時期:他們自我意識特別強烈,非常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急于知道自己在伙伴中的社會地位。上文列舉的聊天的社會功能顯示短信是克服協(xié)調這些困難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聊天,年輕人學會社交圈子的規(guī)則,什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不可以,為什么有人招人喜歡,有人叫人討厭。如何斡旋沖突,如何搞清楚社會地位問題。 

由于短信讓人有時間梳理自己的想法表達意思更清楚些,或者更委婉些,它成為這個協(xié)調過程中非常寶貴的工具。與年輕人進行的訪談顯示短信能幫助他們克服尷尬,提高社交和交流技能。和沒有手機時相比,他們接觸的人更多了,交流也更頻繁了。 

一十多歲的男孩說“以前我從來不給朋友打電話,或者只是在安排聚會,或具體事情的時候才打電話,但是現(xiàn)在我們發(fā)短信,它便宜,方便,而且有時間想好怎么說。” 
另一個補充說“你可能只是發(fā)短信說你好,或開一個玩笑,其實什么事都沒有。” 
我們在談話時正好手機響的姑娘笑著說“你瞧,有人像我一樣,我很重要啊。朋友之間總是發(fā)短信,而收到短信的感覺很好啊。” 

雖然對短信的熱愛或許不能改善他們的語法或者拼寫,它確實能幫助他們克服壓抑,建立自信,提高社交能力。甚至能培養(yǎng)一些具體的交流技巧比如歸納總結的能力,清楚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等。 

短信作為追蹤者 

在核心小組參加者中,我們發(fā)現(xiàn)手機聊天常常被短信作為追蹤者的使用而強化,提醒朋友們這樣一個事實,他們隨時了解聊天的有趣內容,但是不知道細節(jié),這些留到電話或者見面時再說。 

“你可以先發(fā)個短信創(chuàng)造一個懸念,然后再解釋要說的信息。” 
“發(fā)短信的時候我們寫聊天,接著冒號,你就知道即將收到好玩的笑話。” 
“這就像偷偷摸摸的預演,我只是點到為止勾起他的興趣,到我打電話的時候,她就會問“怎么回事?快告訴我呀。” 
“我會發(fā)聊天的短信,但想看到她們繼續(xù)談論這個話題。” 
“我們往往以短信開始,但如果短信太糟糕,就要電話消除誤會,還不行的話,就得見面。” 

聊天作為消遣 

追蹤者短信好像主要是女人使用,突出顯示手機聊天作為消遣的重要性。盡管聊天的消遣功能對于男人來說是重要的,核心小組發(fā)現(xiàn)女人更擅長讓手機聊天成為消遣。許多女性參加者覺得這是男人女人聊天的主要區(qū)別,女人有本事讓聊天變得有趣和激動人心。 

這個技巧好像涉及三個主要因素:聲調,細節(jié),和反饋。 

聲調 

女人同意特別的聲調高音和迅速,有時候聽得見的低語,但總是高度感染力的,在產生激動情緒方面上非常重要的。 

“聊天的開頭應該是(迅速,高聲,激動的)哎,你猜怎么啦?或者(迅速,急迫,低聲)“哎,聽著,你知道我聽說了什么?”“你得讓話語聽起來非常吃驚,或者聳人聽聞,雖然實際上沒什么大不了的。你肯定要說‘好了,不要給別人說,雖然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女人聊天的時候比男人更容易激動。” 

核心小組的女人抱怨說男人不能采用正確的聲調,聊天的時候像任何別的信息一樣平淡的,不帶感情色彩的方式,正如女人鄙視地說“你根本就聽不出來是在聊天”。有意思的是,核心小組的男人發(fā)現(xiàn)打電話時缺乏身體語言的信號是個大問題,女人就沒覺得有什么問題。男人女人都談到這個問題,在發(fā)短信的時候都傾向于使用“感情符號”比如身體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的笑臉,悲傷的臉等)但是男人好像發(fā)現(xiàn)“脫離身體的聲音”的談話是個障礙?;蛟S男人不僅語言水平比女人差,正如上文說過的,而且在發(fā)音技巧方面也差,不會通過聲調,音高和強度來傳遞情緒和感情。 

細節(jié) 

對于女人來說,更糟糕的是男人沒有意識到細節(jié)在聊天時的重要性。 
“我發(fā)現(xiàn)男人也會聊天,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細節(jié)。”“就像你在講故事,男朋友打電話告訴我消息,我能把它變成聊天的材料。” 
“是的,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說,是細節(jié)。有人有本事讓最小的事情顯得好笑。” 
“男人根本不是聊天的材料,除非你明白人們到底說了什么,否則沒有用。” 
“當我用20分鐘的時間告訴男朋友30秒里發(fā)生的事情,男朋友非常不耐煩。但是如果他告訴一些事情,我需要花費20分鐘時間提問題以了解細節(jié)。” 
“女人傾向于預測。她們會討論為什么有些人做了有些事情,把事情放在歷史的背景下面。” 

對細節(jié)猜測的觀點作為聊天的主要因素對核心小組的女性參加者尤其重要。她們覺得手機聊天對話比男人長多了,不僅因為她們提供了更多的細節(jié),而且因為每個細節(jié)都能成為推測可能的動機和理由的話題,這又要求更多的歷史的探索,是什么導致出現(xiàn)了討論中的情形,而且要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結果。 

反饋 

然而,無論你的聲調多么動聽,細節(jié)多么豐富,如果沒有好的聽眾,精彩的聊天就很難形成。對于女人來說,我們發(fā)現(xiàn)這就意味著聽眾提供足夠的適當?shù)姆答?。這種反饋必須至少像說話者一樣有熱情有活力,如果不是更厲害的話。說話者要想方設法讓消息聽起來聳人聽聞,聽眾至少要表現(xiàn)出恰如其分的震驚的樣子來。 

“男人就是不可救藥,他們不明白你是期待他們說“不會吧,真的嗎?” 
“是啊,女人總是說“啊,天哪。” 
“不錯,對于女人來說,聊天是雙向的交流。” 

但是,女人同意如果男人做出了女人那樣的反應,會顯得女人氣,甚至讓人感到不安和缺乏男子漢氣概。即使小組中的同性戀者也覺得“不會吧,真的嗎?”這種反應可能被認為“矯情”。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聊天禮節(jié)的不成文規(guī)則允許男人在聽到某些內容的時候表現(xiàn)震驚或者驚訝,但是比較適當?shù)姆绞绞沁@種驚訝要以男性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解釋聊天是女人專利的神話 

或許聊天研究包括我們自己的手機聊天的最驚人發(fā)現(xiàn)是男人像女人一樣喜歡聊天。這個結果戳穿了聊天是女人專利的神話。人們普遍認為男人討論嚴肅的問題或者體育,汽車,而女人熱衷家長里短談雞毛蒜皮。“聊天”的詞源學解釋可以部分說明這種誤解,它最初確實指親密的女性朋友,后來指這類朋友談話特征的交流,但是人們忍不住納悶為什么即使在確切證據(jù)說明它不真實的情況下這個神話還能持久不衰。 

男女在聊天時方式和聲調的區(qū)別可能幫助解釋聊天是女人專利的持久神話。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證明男人和女人一樣喜歡聊天,但是非常清楚的是,男女聊天的階段,不管是手機聊天還是面對面聊天聽起來截然不同。如果大眾把高調,快速,充滿激情的談話以及頻繁使用如“你猜怎么著?”“不會吧,真的嗎?”“天哪”之類等同于聊天的話,那么男人的對話很少聽起來像聊天,雖然談話的內容實際上和聊天沒有什么不同。聊天的男人聽起來像討論重要問題(如汽車或者足球),而女人的聊天聽起來就是聊天。 

聊天的風險 

核心小組的討論中很清楚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聊天實際上相對來說無傷大雅的(比如,調查顯示批評和負面評價的內容只占聊天時間的5%),仍然是談論人們的私生活,以及涉及做了某些淘氣的或者禁止做的事情。 

這種“侵犯別人隱私”的因素對于天生比較矜持和壓抑的英國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隱私權是非常嚴肅的事情。自己的家就是一個城堡,我們得到的教育是關心自己的事情,別管人家的閑事,不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不要在公開場合洗自己的臟手。結果,由于不可避免的偷嘗禁果效應,我們成為抽動窗簾窺探別人的國家,無休止地熱衷于了解成為禁忌的別人的私生活,包括我們的鄰居,朋友,家人,同事。 

不過,聊天的這種“風險因素”對于其他國家的現(xiàn)代人同樣重要,因為我們人類天生有冒險的需要。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我們比進化過程中的任何時期都壽命更長,身體更健康,危險性更小,但是我們的頭腦仍然處于社會生物學家稱為“進化修正的環(huán)境”的石器時代。我們學會了過舒適的生活,但是讓我們實驗火,嘗試騎野馬,開拓新疆土,防護動物和人類攻擊等的硬接線仍然在起作用。如果沒有風險,我們就試圖創(chuàng)造一些風險,因此,參與(或者通過他人經驗參與)看來毫無理由的危險運動,熱衷越來越多的各種欺騙性的健康恐慌或緊張(注意到這些消失,當真的恐怖事件出現(xiàn)如戰(zhàn)爭)當然,經常性的關于別人私生活的風險聊天的刺激。 

負面聊天的好處 

盡管我們不希望過分投入地參與占總體聊天時間5%的批評別人搬弄是非的聊天中,很重要的是認識到這樣的聊天不僅僅是語言形式的“無端的暴力”。它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是不必要的,實際上有充分的存在理由,清楚的社會好處。 

主要的好處是學習規(guī)范和社會約束。我們都必須了解社會或者所在團體的不成文規(guī)定,批評性的聊天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協(xié)商,傳播,強化這些規(guī)則。聊天中的負面評價教育社會成員什么行為是不可接受的,讓他們協(xié)商了解贊成什么不贊成什么。如果你想成為新社會團體的成員,(比如新工作,或者加入一個俱樂部)或者在現(xiàn)有團體中更受歡迎,那就認真聽取批評性的聊天吧:你會發(fā)現(xiàn)行為的邊界在哪里,如何避免闖入看不見的敏感區(qū)域。 

負面的聊天還能促進聊天者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通過批評別人,我們確認相互分享的價值觀和觀點,強調了我們的共同點,凝固了我們的友誼,建立起了同盟的關系。共同的價值觀和觀點不一定是世界大事,對某種款式的衣服的喜歡或者貶低與我們不同的服裝、汽車口味誤導的人等都足以建立或鞏固聯(lián)盟的關系。 

石器時代的聊天,新技術 

最開始就是這個詞,如果進化心理學家是對的,這個詞傾向于主要被用來構成這樣的句子“哎,你猜我聽說張三的什么消息啦?!”“不要告訴任何人,不過我覺得張三李四要分手了”或者“李四還戴著那條難看的白色項鏈啊,石器時代的老古董了,不是嗎?” 

這么說吧,語言進化的聊天理論或許有點牽強附會,但是實際上比其他任何解釋語言發(fā)展的企圖都更有說服力,尤其是結合其他強調地位標志,調情功能等理論后。很有可能的是,形形色色的社會因素而不是單一因素影響了語言的發(fā)展,可以肯定的而是,聊天發(fā)揮了核心的作用,而且仍然在所有人類社會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 

聊天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對我們有好處,對我們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健康非常重要。而在感情疏遠、分割破碎的現(xiàn)代世界中促進聊天治療作用實現(xiàn)的手機幫助我們適應、修正和生存。本次研究最重大、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或許是技術進步幫助抗衡從前技術進步的消極作用。手機正在重新創(chuàng)造前工業(yè)化時代那種自然的,人道的交流模式:我們在使用空間時代的技術返回石器時代的聊天。 

譯自:“Evolution, Alienation and Gossip The rol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By Kate Fox 

參考文獻: 
Baldwin, M.W. (1992) Relational schemas and the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461-484 

Baxter, L.A., Dun, T. & Sahlstein, E. (2001) Rules for relating communicated among social network memb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8(2), 173-199. 

Beach, W.A. (2000) Inviting collaborations in stories about a woman. Language in Society, 29(3), 379-407. 

Bergmann, J.R. (1993) Discreet Indiscretions: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Gossip. Aldine de Gruyter. 

Dunbar, R. (1992) Why gossip is good for you. New Scientist, 28-31 

Dunbar, R. (1996)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 Faber and Faber. 

Eder, D., & Enke, J. L. (1991) The structure of gossip: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n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494-508. 

Emler, N. (1994) Gossip, reput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Goodman, B.F. & Ben-Ze’ev, A. (Eds.), Good Gossip , 117-138.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Fulford, R. (2000) Gossip and the N.Y. intellectuals. National Post, Canada, July 18. 

Guendouzi, J. (2001) ’You’ll think we’re always bitching": the functions of cooperativity and competition in women’s gossip. Discourse Studies, 3(1), 29-51. 

Jaeger, M.E., Skelder, A.A., Rind, B. & Rosnow, R.L. (1994) Gossip, gossipers, gossipees. In Goodman, B.F. & Ben-Ze’ev, A. (Eds.), Good Gossip , 154-168.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Jaeger, M.E., Skelder, A.A. & Rosnow, R.L. (1998) Who’s up on the low down: Gossip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Spitzberg, B.H. & Cupach, W.R. (Eds.). The Dark Side of Courtship: Physical and Sexual Aggression , 103-11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apenga, A. (2000) Gossip: the social tie that binds. Web MD Medical News, September 04. 

Jones, Charlotte M. (1999) Shifting sands: Women, men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 148-55 

Kurland, N.B. & Pelled, L.H. (2000) Passing the word: toward a model of gossip and power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2), 428-438. 

Levin, J. (1987) Gossip: the Inside Scoop. Plenum. 

Miller, G. (2000)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Human Nature . Heinemann. 

Myerson, G. (2001) Heidegger, Habermas and the Mobile Phone  . Icon  

Nolley, K. (1997) Finding alternatives to gossip: reflexivity and the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documentary. Visual Anthropology, 9(3-4), 267-284. 

Noon, M. & Delbridge, R. (1993) News from behind my hand: Gossip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4, 23-36. 

O’Reilly, C.A. & Chatman, J.A. (1996) Culture as social control: Corporations, cults, and commitment. In Staw, B.M. & Cummings, L.L.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vol. 18, 157-20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Percival, J. (2000) Gossip in sheltered housing: its cultural importance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Ageing and Society, 20(3), 303-325. 

Rosnow, R.L. (1976) Rumour and Gossip: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rsay  . Elsevier. 

Sousa, R. (1994) In praise of gossip: Indiscretion as a saintly virtue. In Goodman, B.F. & Ben-Ze’ev, A. (Eds.), Good Gossip , 25-33.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White, L. (1994) Between Gluckman and Foucault: historicizing rumour and gossip. Social Dynamics, 20(1), 75-92. 
http://www./publik/gossip.shtml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