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麗瑰奇 中國十大石窟排名(組圖) |
| 2007-04-06 12:49:43 |
第六名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于蘭州西南80公里處,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當(dāng)你乘艇瀏覽過萬頃碧波、水天一色的劉家峽水庫之后,向西在水庫的懸?guī)r上便可以看到炳靈寺石窟。石窟共有34個洞窟,149個佛龕,石雕、泥塑800軀,壁畫900平方米。 它創(chuàng)造于西秦建弦元年(公元420年左右)是明代的一大佛教勝地。其中有一尊雕塑在巖壁上的坐佛,形體高達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充分顯示了北魏藝術(shù)工匠的高超技巧。 “唐述窟”(羌語是“鬼窟”)是炳靈寺眾多洞庭湖窟中年代最早、空間最大的一個洞窟。窟內(nèi)的壁畫多為佛說法圖和供養(yǎng)人像,筆力挺拔,線條流暢,具有鮮明的西貴文化遺產(chǎn),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名響堂寺石窟 響堂寺石窟位于河北邯鄲市新市區(qū),始建于北齊年間,后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筑和修葺。響堂寺分南北兩窟,相距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尊。窟內(nèi)石雕精美,構(gòu)思巧妙。其附屬建筑規(guī)模宏大,殿閣亭樓依山而筑,宏偉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 北響堂寺石窟在新市鼓山之腰和村東,筑于高峻的峭壁懸崖之間,分南、北、中三組。其中,中組釋迦洞前有拜殿檐閣,外觀頗似樓閣,窟外兩側(cè)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內(nèi)共有佛像151尊,壇上坐佛高近4米,莊重敦厚,雄偉軒昂;刻經(jīng)洞因內(nèi)外壁上滿刻經(jīng)文而得名,是研究書法和佛教歷史的天然寶庫。 北響堂山下有常樂寺廢址,遺存宋朝石經(jīng)幢二座。前有平面八角形古塔,形似九層而實為五層,是響堂寺石窟的醒目標(biāo)志。 南響堂寺石窟在鼓山南麓西紙坊村北,滏陽河北岸,有石窟七座,依山而建,分為上下兩層。其中,華嚴洞最大,高4.9米,寬深均6.3米,共有佛像1,228尊,因洞內(nèi)刻有《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而得名;千佛洞保存最為完好,共有佛像1,028尊,洞壁佛像鱗次櫛比,窟頂滿布飛天浮雕,形態(tài)生動,精致典雅??邊^(qū)前有清朝修建的正殿、配殿和樓閣等建筑群,窟區(qū)西南還有宋塔一座。殿宇寶塔與石窟相映,聳立于青山之中,十分壯觀。 響堂寺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是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兩種石窟藝術(shù)風(fēng)格連結(jié)點。 第八名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石窟(或稱為克孜爾千佛洞)位于與庫車毗鄰的拜城縣克孜爾鄉(xiāng)的明屋塔格山,洞窟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懸崖上。西距庫車73公里,東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鑿于公元三世紀(東漢末年),五-七世紀為最盛期,至八世紀末逐漸停鑿,延續(xù)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但是克孜爾石窟是全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紀,比莫高窟還要早?,F(xiàn)存已編號的洞窟236個,其中窟形完整的135個,尚有壁畫的80個,壁畫總面積1萬余平方米。其風(fēng)格獨特之窟形和壁畫,均可代表龜茲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961年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九名鞏縣石窟寺 鞏縣石窟寺是繼龍門石窟之后,北魏時期的又一座偉大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它位于京都洛陽東北約55公里處,邙山東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黃河,面向伊洛。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蔥郁,自古以來就是洛陽地區(qū)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石窟寺初名希玄寺,是一個雄偉壯觀的建筑群。石窟雕刻始于宣武帝(元?。┚懊髂觊g(公元500-503年),以后的東魏、西魏、北齊、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間,都進行過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為主,續(xù)刻以北齊和唐代較多。石窟寺有石窟五處,千佛龕一個,小佛龕二百五十五座,摩崖大佛三尊,大小石窟共七千七百四十三個,碑刻題記二百余品。 第十名柏孜克里千佛洞 位于吐魯番東南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共有83個洞窟,其中40余座殘存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畫。最早的洞窟是6世紀開鑿鼎盛時期有9世紀中葉回鶻高昌王國時期。佛像和壁畫都步同程度遭到破壞,部分是宗教原因,部分是被20世紀的探險家們掠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