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2.0的一個主要特征是用戶貢獻內容,這個內容最有價值的是什么?是智慧。 Web2.0正是因為提供了讓用戶展現智慧的理念和技術,也帶來了廣度的分享和深度的交流,互聯網才變得如此“可愛”。 我一直把Keso當作Web2.0里智慧型人物的代表,當然他也是互聯網的代表,博客的代表,我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博客涌現。 Keso肯定是有智慧的,特別是對于互聯網的經驗和認識方面,這些智慧都藏在他的腦袋里,他的博客是人們得以領略他智慧的主要途徑,他要是不寫文章,恐怕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就在keso宣布離開donews后,我心里就一直想著一個問題,keso會否繼續(xù)使用donews那個博客,會否繼續(xù)寫文章,其實我關心的就是,他是否會繼續(xù)發(fā)布他的“智慧”。 后來發(fā)現他還是寫,但是數量銳減。 今天很“無聊”的把keso博客文章發(fā)表數量作了一個分析: Keso這個博客開始于2003年12月,04年達到高峰,共發(fā)了1049篇文章,平均每天接近3篇,以后每年逐年下降,05年為816篇,平均每天2.3篇,06年為473篇,平均每天1.3篇,07年三個月共寫了45篇(截至今天),平均每天0.5篇,也就是不到一篇,2月份宣布離開donews后,keso只寫了8篇文章。 以下是一些統(tǒng)計數據圖表---- Keso三年來每年總發(fā)帖量的變化: 見圖:http://www./photos/cntom/431141455/ 平均每天發(fā)表文章數量:
平均每天發(fā)表文章的月變化表: 見圖:http://www./photos/cntom/431141471/ 得出這些數據和圖表并不是我的目的,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個人想法,供大家拍磚:
“Donews是我的精神寄托。” “Donews給我的自由,我知道大概沒有任何其他公司可以給我” “我知道,自由是惟一值得追求的東西” “同時我也很清楚,自由是一件稀缺的東西,所以它昂貴。” 這是keso原話。 因為有了這個自由,所以keso可以“游離在所有的漩渦之外,全然不知身處漩渦中的人們,到底在經歷著什么。”,他也“幾乎從未被施加過任何我不想承受的壓力” 而這所有的壓力,是有人替他作了承受,所以他“在心底無數次地重復著,謝謝你,劉韌。” …… 我很喜歡看keso寫的這些話,我在想,可能很多人都有和他類似的經歷,而且很可能是在相同的時間跨度里發(fā)生著,比如我自己。所以我對這些有著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仿佛他說出了我對某些事某些人某些經歷的心聲。
Keso之不得不離開donews,并開始創(chuàng)業(yè),說白了是一種做事的無奈,也是為了生計。 正像他自己說的,只要每個月有1萬塊錢的收入,他就可以生活的很好。 Keso原來的自由和他如今的不得不創(chuàng)業(yè)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存過程中都可能會碰到的。 我惋惜的是keso因為忙于創(chuàng)業(yè),或者一些別的因素(比如他現在可能需要用他的“智慧”為他帶來收入了)而不再寫那么多文章了。 我想到的是,很多的博客的寫與不寫,除了其他因素外,很可能就是這樣一些現實問題在困擾。 至少我們現在看不到keso幾乎每天一篇文章了,雖然他每天寫的內容不見得我們都仔細的閱讀,不見得每篇文章都有我們感興趣的點(keso站的如此之高,對互聯網的了解和觀察如此透徹,他關注的點我們未必會理解,所以未必有興趣,所以未必會關注)。
但是keso的確是國內博客的代表性人物,我希望這樣的人物能夠多一些,可現在就這樣一個人物似乎要遠去了。 有時我有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對于這樣一些專業(yè)人士或者說其它的一些正在貢獻著智慧且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士,我們在喜歡看其文章的同時,也許在某些時候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就是希望他們的博客更新不要太快了。我們需要慢慢咀嚼。過于頻繁的更新速度,的確會讓人接受和消化不了,而且會產生壓力,因為看不過來,但又舍不得不看。這可能就是信息過載問題吧。我在這個博客開通后的第一篇文章寫的就是信息二次爆炸的。 現在keso寫的少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物以稀為貴,濃縮就是精華,但是keso寫的少不見得他推出的就是精華,keso腦袋里的精華應該多了去了,但現在的精華很多都要成為他生計的資本了。 難道這是Web2.0時代那些貢獻智慧的人們的宿命? 如果貢獻智慧的人都為生計去了,或者因為為生計而少了智慧人物的誕生,那真是一種遺憾了。這個互聯網,這個所謂的Web2.0還能變得更鮮活嗎? 會不會洋溢的不再是智慧,而是銅臭,當然我所指的并不是智慧人物,他們仍然是他們,他們仍然有智慧,不同的只是這個智慧如何被分享、駕馭。
----------------------------
|
|
|